第一章;耶穌時代的猶太世界是一個潔與不潔二分法的社會
誠如保羅所言「我憑著主耶穌確知深信,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羅14:14)。耶穌時代的猶太世界是一個潔與不潔二分法的社會,一些遵守拉比教導,小心謹慎的過著「潔淨」的生活,往往往淪為徒具形式的宗教禮儀規範,耶穌教導我們心裏內心的潔淨才是真正的潔淨。
早在創世紀第七章就有潔淨和不潔淨的概念
耶和華對挪亞說:「你和你的全家都要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世代中,我見你在我面前是義人。 2 凡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不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創7:2)
摩西五經就多次提到潔淨,這幾處的經文也說明了潔淨這習俗的起源。
雅各就對他家中的人並一切與他同在的人說:你們要除掉你們中間的外邦神,也要自潔,更換衣裳。(創35:2)
耶和華又對摩西說:你往百姓那裡去,叫他們今天明天自潔,又叫他們洗衣服。(出19:10)
祭司必不潔淨到晚上,要洗衣服,用水洗身,然後可以進營。(民19:7)
這種潔淨的概念漸漸演變成一個龐大的儀式體系,尤其是在利未記更大量的出現,這是因為利未記和敬拜禮儀有密切關係。其細分項目有:
—-跟祭司有關的潔淨儀式(出29:1-9, 30:17-21, 40:3-32,詩26:6, 73:13)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用銅做洗濯盆和盆座,以便洗濯。要將盆放在會幕和壇的中間,在盆裡盛水。亞倫和他的兒子要在這盆裡洗手洗腳。他們進會幕,或是就近壇前供職給耶和華獻火祭的時候,必用水洗濯,免得死亡。他們洗手洗腳就免得死亡。這要作亞倫和他後裔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出 30:17-21)
––痲瘋潔淨之法 (利 13:6, 13:34)
– –贖罪日 (利 16:20-28)
– –漏症(Bodily discharges)的潔淨規定 (利15:1-29, 申23:10-11)
––利未人的潔淨 (民 8:5-7, 19:7-22)
第三天和第七天,潔淨的人要灑水在不潔淨的人身上,第七天就使他成為潔淨。那人要洗衣服,用水洗澡,到晚上就潔淨了。(民19:19)
—– 和生病的人接觸之後的潔淨 (利 5:2, 16:4, 16:24, 11:24-28, 11:39-40, 22:4-6 & 民 19:11-13)
29 「地上爬物與你們不潔淨的乃是這些:鼬鼠、鼫鼠、蜥蜴與其類; 30 壁虎、龍子、守宮、蛇醫、蝘蜓。 31 這些爬物都是與你們不潔淨的。在牠死了以後,凡摸了的,必不潔淨到晚上。 32 其中死了的,掉在甚麼東西上,這東西就不潔淨,無論是木器、衣服、皮子、口袋,不拘是做甚麼工用的器皿,須要放在水中,必不潔淨到晚上,到晚上才潔淨了。 33 若有死了掉在瓦器裏的,其中不拘有甚麼,就不潔淨,你們要把這瓦器打破了。 34 其中一切可吃的食物,沾水的就不潔淨,並且那樣器皿中一切可喝的,也必不潔淨。 35 其中已死的,若有一點掉在甚麼物件上,那物件就不潔淨,不拘是爐子,是鍋臺,就要打碎,都不潔淨,也必與你們不潔淨。 36 但是泉源或是聚水的池子仍是潔淨;惟挨了那死的,就不潔淨。 37 若是死的,有一點掉在要種的子粒上,子粒仍是潔淨; 38 若水已經澆在子粒上,那死的有一點掉在上頭,這子粒就與你們不潔淨。 39 「你們可吃的走獸若是死了,有人摸牠,必不潔淨到晚上; 40 有人吃那死了的走獸,必不潔淨到晚上,並要洗衣服;拿了死走獸的,必不潔淨到晚上,並要洗衣服。(利11:29-40)
或是有人摸了不潔的物,無論是不潔的死獸,是不潔的死畜,是不潔的死蟲,他卻不知道,因此成了不潔,就有了罪。 3 利5:2
–– 有關未結案的謀殺案件的潔淨 (申21:1-9)
這些有關於潔淨的外在禮儀規範,大多出現在摩西五經。其實隱含著有強烈的隱喻,就是要以色列人過著聖潔而榮耀神的生活,由日後的先知書中就可清楚看出來。
16 上主對我說話; 17 他說:「必朽的人哪,以色列人住在他們本土的時候,他們的生活行為都玷污了那塊土地。在我眼裏,他們的行為像經期中的婦女在禮儀上不潔淨( 「在禮儀上不潔淨」見利15‧19。)。 18 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殺人,拜偶像,玷污了土地,因此我向他們傾注烈怒。 19 我因他們不潔淨的生活行為懲罰他們,把他們放逐到外國去。 20 他們無論到哪裏都使我的聖名蒙羞受辱;人家說:『這些人是上主的子民,他們是從上主的土地那裏來的。』 21 以色列人無論流浪到哪裏都使我的聖名蒙羞受辱,但我顧惜我的聖名。 22 「所以,你要告訴以色列人,我─至高的上主這樣說:以色列人哪,我要做的事不是為了你們,而是為自己的聖名,就是你們在各國使它蒙羞受辱的名。 23 你們曾經在列國使我的名受辱;我要在他們當中證實我的名是聖的。這樣,他們就知道我是上主。我─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 24 我要從各國各地把你們召集在一起,領你們回到故土。 25 我要用清潔的水灑你們,洗掉你們一切的污穢,除掉你們所有的偶像。 26 我要賜給你們新的心、新的靈。我要替你們換心,把像石頭一樣堅硬的心除掉,換上一顆有血有肉、肯服從的心。 27 我要把我的靈賜給你們,使你們能夠遵行我的法律,服從我的誡命。 」 (以西結書 36:24-27).
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 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
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 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賽64:4)
人向他們喊說: 不潔淨的,躲開,躲開! 不要挨近我! 他們逃走飄流的時候, 列國中有人說: 他們不可仍 在這裏寄居(哀4:15)
從舊約聖經最後一卷書(瑪拉基書)就可以看出,猶太人的潔淨律法,到後來都淪為虛假
藐視我名的祭司啊,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哪裡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裡呢?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且說: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因你們說,耶和華的桌子是可藐視的。你們將瞎眼的獻為祭物,這不為惡嗎?將瘸腿的、有病的獻上,這不為惡嗎?你獻給你的省長,他豈喜悅你,豈能看你的情面嗎?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瑪1:6-8)
耶穌的時代是猶太教各派別百花齊放的年代,各種以正統猶太教自居,認為對「妥拉」(Torah)經典有最正確解釋的各學派紛紛出爐。這時代同時也是猶太史上對「潔淨」此議題最關切的時代,不是單指身體上的乾淨(Cleanness),也是指敬拜儀式上的乾淨。1
因此,耶穌時代的猶太社會,潔與不潔的二分法已充斥在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上。所謂潔淨是指遵守有關潔淨的條文,所謂不潔即是指違背了條文。這些記載在利未記的條文中,原是神吩咐摩西告誠古時以色列民在身體衛生、道德倫理,以及對神的敬虔上的教導。
這些摩西時代有關潔淨的律法規定,是為了要讓希伯來人在早期的社會中能夠和其他民族分別為聖。這種條規帶有強烈的民族性色彩,即使當年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長達四百年之久,又歷經摩西帶領百姓在西乃曠野流浪四十年之後,再度進入巴勒斯坦定居的整個過程,他們仍盡心地遵守每一個條規。
對於曾經浸淫在埃及文化中的以色列人,無論是生活習慣、語言文字都多少受到埃及的影響。因此,摩西頒布這些特殊規定的律法,是用以幫助百姓保持民族的獨特性。從亞伯拉罕時代就在巴勒斯坦居住的居民迦南人,根據出土的烏加列文件顯示,這是一支在文學上擁有高度造詣的文明,道德上卻極為低落的民族,有極其殘暴的殺嬰祭神的廟會儀式,以色列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全是因著導行摩西律法,而保存了屬神子民的特色。
因應這種嚴峻的新局勢,新的規範顯得格外重要。
卻不知怎麼地,到了耶穌時代,這些摩西時代有關潔與不潔禮儀的規定,經過法利賽人的演繹增生,已經變成檢驗別人行為的一把量尺,這些可能跟下列一些因素有關。
口傳律法的產生
西元前538年波斯王古列登基,他允許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從以色列民被擄歸來之後,以斯拉不斷向群眾講解律法,後來文士將律法分成六一三條。後來這六一三條經過歷年不斷的註釋,漸漸成為資料頗多的口傳律法。
大約西元前一百年,兩位猶太的偉大拉比希列(迦瑪列的祖父)和煞買,他們將古代不少口傳教訓蒐集成條文,到了耶穌時代已十分盛行。猶太人相信,上帝除了頒布律法給摩西外,還有一些指示是屬於給希伯來祖先的口傳律法。
猶太人口傳律法的經典是「他勒目」,原意是指「偉大的教導」(teaching)。漸漸地,「他勒目」成為除了舊約聖經之外,猶太人心中最重要的寶典,有時地位甚至高過舊約聖經。「他勒目」起初只是歷代拉比們針對摩西律法的註釋,後來漸漸加入希伯來人的風俗習慣及傳統生活的不成文法典,慢慢演變成無所不包的宗教典籍。
時序應該是這樣:
六一三律法(以斯拉) |
↓ |
希利和煞買(制定口傳律法的條文) |
↓ |
文士編寫成最早他勒目 |
↓ |
米示擎(Mishna) |
↓ |
現代他勒目(含巴比倫他勒目和巴勒斯坦他勒目) |
↓ |
革馬拉(Gemara) |
摩西律法中有關潔與不潔的規定,已被文士和法利賽人擴大解釋成為一套極為繁複偏頗的法規。猶太人的口傳律法米示聲中,有關潔與不潔二分式的規定幾乎就占了一大半。許多規定已經偏離原來摩西律法的精神;利未記中的規定,摸屍體會使人不潔淨,長大痲瘋的、血漏症的也會使人不潔。利未記十一章及申命記十四章詳細列舉潔與不潔的動植物名稱。身體殘疾的,因為他們已不完整,而被永遠視為不潔,不能接近聖壇獻祭。這條規在利未記廿一章中,特別聲明是針對在聖所供職的祭司,也就是說這殘疾的不潔是只向亞倫的後裔頒布的,目的是要他們謹守獻祭的禮儀,不得隨便,並非歧視身體殘疾的人。但到了耶穌時代的猶太社會,殘疾人已被醜化為不潔之人,無法見容於社會。
歷史的證據
這種對潔淨的重視留下了許多歷史的證據:
處處可見的潔淨池
考古學家在巴勒斯坦發掘出為數極為可觀的潔淨池,潔淨池多設在猶太會堂的入口處附近,有些潔淨池是設在自家住宅的院內,甚至有階梯讓人可以走入池內,將整個人都全身浸入,有些較講究的潔淨池還設計分成兩區,一區是供一般淋浴洗澡的浴池,另一區則是專門為了禮儀潔淨用的。
雖然聖經要求祭司在重要祭祀前要用水洗淨全身(immersion),然而聖經中從未有出現潔淨池(migva’ot)的記載。潔淨池是在西元前142年哈斯摩尼王朝(兩約之間的馬加比王朝)開始出現的,考古學上從未出土過屬於西元前142年以前的潔淨池。潔淨池最初是哈斯摩尼王朝的祭司,在獻祭之前用來淨身表示潔淨之用,後來漸漸被普遍使用在許多猶太傳統上認為需要潔淨的場合。2
早在西元前305年的亞理提斯(Aristeas)信件中就提到許多沐浴潔身的禮儀。考古學家根據馬加比一書13章和千禧年書(Jubilees)3:9-11的記載,目前在耶利哥城、昆蘭社區、基色等地都有哈斯摩尼王朝時期的潔淨池出土。到了第一世紀,潔淨池已經普遍的出現在耶路撒冷和猶大全境。
最明顯的例子是,無論城市或鄉下,在葡萄園的壓葡萄池和橄欖園內的橄欖油等農地旁,均出現了許多潔淨池。根據希伯來大學教授李萬(Levine)的統計,共有三百座大大小小的潔淨池出現在耶路撒冷和猶大全境(約各占一半)。3這三百座潔淨池有些是屬於希律王和希律以後時代的建築。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從哈斯摩尼王朝一直到西元70年聖殿被羅馬軍隊焚毀之前,潔淨池的禮俗是一直存在的。
石製器物盛行
因為石頭為天然材質製成,沒有經過人為加工的物質變化。石器比玻璃(由原料煉製)、陶器(陶土的煉製)更為潔淨。考古顯示,在猶太人居住區,無論是貧賤富貴,家家戶戶都擁有不少石器。4而希伯崙由於是以東人居住的區域,撒瑪利亞區則是撒瑪利亞人所居住,因此在這兩處中幾乎找不到石器的遺跡。猶太歷史中,石器器皿大量出現的時代就是西元前二世紀到一世紀這段期間,這證實此時期的猶太人特別重視潔與不潔的律法。
五經嘉言的記載
死海文獻中有一份重要文獻--五經嘉言(Some Torah Precept,簡稱MMT),裡面有20條有關潔淨的規定。這20條規定中最特殊的有兩條,在當時曾引起廣大的爭議。5
(1)水壺和其中的水都是潔淨的,如果將一部份的水倒入另一個不潔的水壺中,那麼倒入在不潔水壺中的水會成為不潔。但是原來水壺內的水呢?會因為將一部份水倒入不潔的容器,而變為不潔嗎?死海社區的五經嘉言認為原來潔淨水壺內的水是會變為不潔的。法利賽人則持相反的意見。
(2)根據民數記十九章所記,昆蘭社區認為潔淨不是從潔淨池起來的那一剎那就有效,而是要到晚上(猶太人的日落時分)才生效。五經嘉言直指法利賽人在此事上不遵守規定,竟接受潔淨池起來之際即已算為潔淨。
這些爭議以現在的觀點而論實在微不足道,但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卻是天底下極嚴重的大事,因為這牽涉舊約對他們的權威性,相對的,也攸關他們在猶太社會中的地位,福音書中多處亦記載此潔淨的思想如何深深地融入猶太人的生活之中。其中有極多是摩西五經中所規定的:
「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有許多人從鄉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節前潔淨自己。」(約十一55)如果有摸觸過不潔淨的東西,必須在節期前潔淨自己。另外,在民數記卅一章的記載中說到有些潔淨需要七天才行。「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徒廿一26)
按照民數記六章的規定,需七日潔淨,第七日剃頭,第八日獻斑鳩、雛鴿,之後還要獻公羊羔。「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路二22)利未記十二章說明婦女產後四十天內是不潔的,第四十一天(潔淨的日子)則要獻祭。耶穌也遵守摩西的教導,當祂醫治好痛瘋病患時就「對他說:『你要謹慎,甚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因為你潔淨了,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可一44)
有一些則是口傳律法的規定: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約二6)這裡所說的規矩,和馬可福音七章2至4節記載的相同。舊約原本要求祭司在祭壇獻祭時必須要潔淨,但在口傳律法「米示拏」中規定,猶太人常常在公共場合接觸不潔的東西,所以回家必須要洗手(要洗至手腕處)。並非是衛生的緣故,而是因為猶太人相信自己的家是神的殿,餐桌是神的祭壇,食物是神的祭品,而他本人是祭司,因此非處處保持潔淨不可。
「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辯論潔淨的禮。」(約三25)
因為口傳律法的無處不在,引發爭議乃在所難免。「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那時天還早。他們自己卻不進衙門,恐怕染了污穢,不能喫逾越節的筵席。(約十八28)因為該亞法的衙門是外邦人的房子,根據口傳律法(不是摩西五經的規定),進入外邦人的房子是不潔的,這種污穢會持續至當天的日落。逾越節的筵席是在下午(日落之前)舉行,因此猶太人不願入衙門。
「有法利賽人和幾個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裡聚集。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喫飯。(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喫飯;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喫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他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喫飯呢?」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豫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Corban)』(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神的道。你們還作許多這樣的事。』」(可七1-13)
法利賽人質問耶穌洗手潔淨之事,耶穌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來糾正他們,除了用以前的經文外,耶穌還舉證現存的一個荒謬的事實,民數記卅章1-2節記載:
「摩西曉諭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領說:『耶和華所吩咐的乃是這樣:人若向耶和華許願或起誓,要約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行。』」
法利賽人根據此一章節,將「向耶和華許願或起誓,並約束自己,不可食言」稱為各耳板(Corban),根據傳統,猶太人可以在聖殿作各耳板的獻祭,也就是把應供養父母的財物,起誓奉獻給聖殿。這往往成為不孝兒女的藉口。「不是我不願侍奉父母,而是因為我已作了各耳板的獻祭,已無能力侍奉他們了。」至於這些奉獻給聖殿的財物,是否真是原本要供養父母的,那就無從知道了。
法利賽人的曲解
律法師曲解了民數記卅章1-2節的精義,一味按照字面來強解,是耶穌所深深不以為然的。各耳板和潔淨兩件事乍看之下毫不相干,耶穌卻將兩件事並列,因為這兩件都是法利賽人用自己的想法,來曲解摩西律法而產生的謬論。各耳板的行為在當時究竟如何普遍被使用?試列舉考古上的三個證據:
一、史學家約瑟夫在他的書中提到彼拉多挪用聖殿的款項時,他也用各耳板一詞來形容此筆經費。6
二、在耶路撒冷的東南方的汲淪谷(Kidron)有一座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墓。墓中有一口石棺,由於在棺的蓋子上發現刻有「各耳板」一字的一行一行亞蘭文,同時這是首度「各耳板」一詞出現在石刻上的記載,立刻引起學界的注意。7
亞蘭文的泰斗費茲梅爾(Joseph A. Fitzmyer)將這段石刻翻譯出來是「這棺內的所有東西都是各耳板」,發現在此石棺內所能找到的任何東西都是獻給神的各耳板。8這石刻的用意顯然是寫給盜墓者看的,希望盜墓者知道這是獻給神為祭的物品,不能占為己有,挪為他用,此舉是企圖用宗教上的勸說,為使此墓得以免於遭劫。
三、1968年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聖殿南牆的雙門挖掘出一對石製的瓶子,瓶上刻兩隻鴿子,瓶底刻有希伯來字的各耳板。利未記十二章6-8節記載,鴿子是窮人家為出生嬰兒獻祭用的,路加福音二章22-24節記載,約瑟和瑪利亞在「滿了潔淨的日子」帶著嬰兒耶穌到聖殿獻祭時,也是用雛鴿為祭。
這一器皿刻上各耳板這字顯然用來凸顯它的神聖,表明是已獻給神的,進一步提醒人們平日絕不可移作他用。「他勒目」記載了一個有關潔與不潔的故事:
「有一次拉比希列行色匆忙的在街上疾走,學生們看見了感到很奇怪,便問:『老師,甚麼事要你如此匆忙?』希列回答:『我要趕著去行善。』學生聽老師一說,便緊緊地跟著老師。不一會兒,老師竟來到公共澡堂。學生大吃一驚問:『老師,這是你所說的善事嗎?』希列回答:『羅馬人經常把他們的雕像擦洗得十分乾淨,其實我們自身身體的潔淨才是首先要緊的。我們要心裡潔淨,首先就要潔淨身體。保持身體的潔淨是一個人最大的善事。』」
耶穌的教導: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麼?豈不曉得幾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纔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七18-23)
耶穌的教訓明顯地與偉大的拉比希列不同。希列注重的是要謹守潔與不潔的的分際,不要因為自己的不潔而污染別人,反而要常常保持身體的潔淨,讓周遭的人物因而成為潔淨,這就是作善事。
保羅也指出所謂潔與不潔,完全在乎人的一念之間。羅馬書十四章14節保羅說:「我憑著主耶穌確知深信,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難怪耶穌要責備法利賽人:「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口傳律法)。(可七9)。猶太社會中,富有的人常被視為是潔淨的,窮人則理所當然被視為不潔。一個潔淨的人是不會和不潔的人同席的,甚至認為不潔的人是不可以去觸摸的。9「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清心的人英文譯作「心裡潔淨」(Blessed are those who are clean in their hearts),而不只是要求外表潔淨而已,耶穌強調這樣的人可以尋求到神。
「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可十四3)這裡讓人看到耶穌與長大痲瘋的同席,「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求耶穌,向他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下面更是說到耶穌用手摸了長大痲瘋的患者;「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可一40-41)聖經當時社會對長大痲瘋的患者,避之為恐不及,耶穌卻愛這位不幸的人,並且伸手觸摸他。從馬可福音這兩處經文,可以看出耶穌對於痲瘋者的態度-同席,代表著認同和接納;動了慈心,他伸手摸他-代表著愛和憐憫。
值得一提的是舊約這種潔淨的隱喻,尤其是有關潔淨池的概念,到新約聖經進一步成為悔改受浸歸入耶穌基督的重要動作。
這些靈不信從上帝─就是在挪亞造方舟時上帝耐心等待的靈。當時進入方舟的人不多,只有八個人,他們從水裏獲救; 這水就是預表洗禮。這洗禮現在拯救了你們,不是洗滌你們身體的污垢,而是以清白的良心向上帝許願;這洗禮藉耶穌基督的復活拯救了你們。(彼得前書3:20-21)這裡引用創世紀(創6:9-18)的史料
弟兄姊妹們,我要你們記得,我們的祖宗跟隨摩西在曠野所經歷的事。他們都在雲彩的保護下平安過了紅海。 在雲中,在海裏,他們都受洗歸於摩西。(林前10:1-2) 這裡引用出埃及記(出14:1)的史料
因此潔與不潔的分野,從創世紀開始發展,隨著救恩歷史的演變啟示逐漸揭露(progressive revelation),最終在耶穌基督得以充分實踐。
不潔淨的概念,也侵入包括了種族的範疇。猶太人之外的外邦人被視為不潔之人。
在舊約時期,外邦人一詞指的是非猶太人或異教徒。以色列人視「外邦人」就是「外族人」。因為在創世紀神與亞伯拉罕(亞伯蘭)立約,揀選他和他的後裔,作自己的子民,並以割禮作記號,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亞伯蘭俯伏在地;神又對他說: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無論是家裡生的,是在你後裔之外用銀子從外人買的,生下來第八日,都要受割禮。你家裡生的和你用銀子買的,都必須受割禮。這樣,我的約就立在你們肉體上作永遠的約。但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創17:1-14)
從此在希伯來歷史中,割禮(潔)和沒受割禮(不潔)成為壁壘分野的兩大族群。
割禮的概念也延伸到動植物
你們到了迦南地,栽種各樣結果子的樹木,就要以所結的果子如未受割禮的一樣。三年之久,你們要以這些果子,如未受割禮的,是不可吃的。但第四年所結的果子全要成為聖,用以讚美耶和華 (利19:23-24)
以色列人從脫離埃及,進入迦南時,約書亞曾執行耶和華的命令,讓所有以色列男丁受割禮(書5:2-8)
因此,以色列人,以他們受割禮自誇,並作為潔淨的標識,表明與未受割禮的人不同,就稱未受割禮的人為「外邦人」,不願他們在事奉神的上面有分。就是在羅馬統治下的時候,統治者也特別尊重他們的宗教,不准外邦人進入聖殿區域和聖所;違背規定侵入者,可以治死。
這是因為在舊約時代, 神用割禮將選民和其餘的外族人區分開來,並且吩咐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中的外邦人,就是身心未受割禮的,都不可入我的聖地。」 (結 44:9)這是為了確保 神的選民能夠在異地持守聖潔,不與那些拜偶像的外邦人混合而轉離真 神敬拜而陷入拜偶像的罪中。所以猶太人 — 這些自稱為 神的選民們非常以其特殊的身份而自豪,自以為除了他們之外,沒有人可以在 神的救恩/國度裡有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先知耶利米指出,割禮只是外表的儀式,重要的心理受割禮。換言之,割禮只是一種隱喻。
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哪,你們當自行割禮,歸耶和華,將心裡的污穢除掉;恐怕我的忿怒因你們的惡行發作,如火著起,甚至無人能以熄滅!(耶4:4)
現在我可以向誰說話作見證,使他們聽呢?他們的耳朵未受割禮,不能聽見。看哪,耶和華的話他們以為羞辱,不以為喜悅。(耶6:10)
耶和華說:看哪,日子將到,我要刑罰一切受過割禮、心卻未受割禮的,(耶9:25 )
就是埃及、猶大、以東、亞捫人、摩押人,和一切住在曠野剃周圍頭髮的;因為列國人都沒有受割禮,以色列人心中也沒有受割禮。(耶9:26 )
先知以西結也強調身體和心靈都需受割禮
你們把我的食物,就是脂油和血獻上的時候,將身心未受割禮的外邦人領進我的聖地,玷污了我的殿;又背了我的約,在你們一切可憎的事上,加上這一層。(結44:7)
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中的外邦人,就是身心未受割禮的,都不可入我的聖地。(結44:9 )
總之,割禮目的是將心裡的污穢除掉(心受割禮),是聽耶和華的話。
然而,耶穌來到世上為人類的罪受死,又復活之後,救恩就臨到世上的所有人了,保羅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 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 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加 3:28-29)
這樣看來,到了新約時代,在基督裡,並不分猶太人或非猶太人,只要是相信 耶穌基督,就都在 神的救恩/國度裡有份。對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難理解和接受的事實,對所謂的“外邦人”來說,這是一個 神奇妙的奧秘。因此保羅又說:「—- 我深知基督的奧秘。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弗 3:4-6)
綜觀耶穌的一生,耶穌往外邦人處不停地傳道,並醫治許多的外邦人(不潔之人):
「耶穌從那裡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當下,有一個婦人,他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耶穌對她說:『讓兒女們先喫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婦人回答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罷;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可七24-30)
拉比文獻對外邦人的評價
推羅西頓位於今日黎巴嫩境內,在第一世紀是羅馬政府管轄的地區,對猶太人中的保守份子而言,這是外邦人的地盤,屬於不潔之處,除非有必要,否則絕不會在此處久留,更不會在此地公開露面。
耶穌遵行猶太人的規矩,保持低調進入此境。不料耶穌醫治的名聲遠播,一位婦人為著被鬼附的小女兒前來懇求耶穌醫,治。當時醫藥並不發達,只要有醫病能力的異能者,所到之處勢必引起轟動。整篇經文的關鍵在於這婦人的身份。這名婦人是希臘人,而且是腓尼基人的後代。腓尼基人正是猶太人的世仇-非利士人。打從士師記西元前第十世紀的鐵器時代,非利士人和猶太人即紛爭不斷,屢有戰爭,著名的巨人參孫的故事就是在那時代發生的。由於這些錯綜複雜的背景,猶太人早就將他們視為大不潔的族類。
狗是猶太人經常用來暗指外邦人的。10因此耶穌用狗來比喻,和我們華人的涵義大大不同,並非是用來罵人卑賤如犬類的。這裡的狗原文是指寵物的小狗。11耶穌借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說明上帝計劃中救贖的時間表。婦人聽到耶穌的回答,因為知悉猶太人的文化和耶穌比喻的意思,而不會倍感羞辱,她鼓起勇氣回應耶穌的話:「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當時耶穌與她對話中所謂的兒女,是指神的選民猶太人,然而當時的猶太人並非展開雙臂歡迎神所為他們預備、期盼已久的彌賽亞,反而是外邦人當中的一位婦女,不但承認祂是主,還相信祂撥下的一點點點祝福,可以發揮偉大的效能。
猶太人一向以自己為神的選民自豪,並且因此輕視外邦人,再加上歷史上多次受到異族的侵略迫害,甚至長時間的被佔領統治,致使猶太人極為恨惡外邦人。雖然舊約經典中曾多處提到(參詩六七3-4,詩八二8,賽四二6),耶和華神是列邦列國的神,先知們也多次預言外邦人必得拯救(參賽廿五6-8,耶十六19,彌四1-3),然而耶穌時代的外邦人卻是被猶太人拒絕與之來往的,甚至極度的厭棄他們。
我們可以從拉比文獻中一窺猶太人對外邦人的評價:
※外邦人是破壞之子(禧年書15.26)。
※和外邦人結婚要被斬首的(禧年書30.7)。
※不准出售物品給外邦人(大馬色文件12.6-11)。
※外邦人無份於即將降臨的神國(米示擎Sanhedrin 10.1)。
※從外邦人手中拿來的器具是不潔的(米示擎Abodah Zarah 5.12)。
※外邦人是淫亂、拜偶像的(米示擎Abodah Zarah 2.1)。
※不得出售以色列境內的土地給外邦人(米示擎Abodah Zarah 1.8)。
※白癡低能者,外邦人,撒瑪利亞人(米示擎Tohoroth 5.8)。
路加福音第十章記載: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耶穌於是說了一個著名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說到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強盜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祭司、利未人經過卻視若無睹。結果是由一位好心的撒瑪利亞人將此人救活。說到這裡,耶穌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
當時的法利賽人只和他們所謂潔淨的人交往。芝加哥大學教授薛夫曼說:「愛色尼派以及當時位於死海的昆蘭學派認為,所謂的鄰舍是指自己教派中的人,而非指一般的猶太同胞。」12
當時猶太社會對潔與不潔的認知頗有差異,甚至導致這成為彼此身份認同的區隔。律法師的問題道出許多當時思想上嚴重的偏差,這種偏差完全是來自潔淨議題被過分渲染的結果。如今連「誰是我的鄰舍呢?」都必須重新詮釋,實在是極大的悲哀。
猶太人彼此實際的關係,雖然不像耶穌比喻的故事中如此無情,也並非不再彼此關懷,但是很顯然已開始畫地設限了!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曾醫治好十個痲瘋病患,但只有一位痊癒者回來感謝耶穌,這人是撒瑪利亞人。
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路17:12-16)
耶穌的講道還提到舊約歷史中,敵國敘利亞國的乃縵被醫治的史實,耶穌因而遭致猶太人的憤怒。
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裡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路4:25-28)
耶穌也曾經進入撒瑪利亞境內向當地婦人傳福音
他就離了猶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須經過撒瑪利亞,於是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靠近雅各給他兒子約瑟的那塊地。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他說:請你給我水喝。(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3-9)
加大拉也是外幫人聚集之處,耶穌曾那裏趕鬼
耶穌既渡到那邊去,來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從墳塋裡出來迎著他,極其兇猛,甚至沒有人能從那條路上經過。(太8:28-34)
也醫治羅馬軍官(百夫長)的僕役
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疼苦。耶穌說:我去醫治他。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5-11)
耶穌的福音不僅限於猶太人,而是全世界(萬民),因為耶穌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32)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耶穌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約12:32-33)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28:18-20)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太25:31-32)
結語
全文完
耶穌不但闡明潔淨的真諦,和那些高談闊論的學究大大不同的是,耶穌能趕走污鬼。
「在會堂裡,有一個人被污鬼(unclean spirit)附著。他喊叫說:『拿撒勒人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你來滅我們麼?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耶穌責備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罷。』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陣瘋,大聲喊叫,就出來了。」(可一23-26)
「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吧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裡頭出來,再不要進去!』」(可九25)
耶穌也差遣門徒趕出污鬼: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可六7)
聖經上清楚記載一位血漏的婦人,因摸了耶穌的衣裳繸子而得醫治。「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來到耶穌背後,摸祂的衣裳繸子。」(太九20)按照法利賽人的定義,患血漏不潔的婦女,會因為摸了別人,使原本潔淨的人變成不潔。但是這次恰巧相反,不是「不潔」污穢了「潔」,而是「潔」拯救了「不潔」。耶穌醫治的能力打破了這種錯誤的迷思,徹徹底底地扭轉法利賽人渲染過的一種不吉不祥的惡性循環。
耶穌來,就是為要結束這種荒謬的論調,祂的愛帶來新的開啟、新的祝福,帶給人一切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