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上帝、有益弱勢肢體」的羅馬教會–王崇堯老師

羅馬於主前732年由Romulus建立,相傳Romulus與Remus是戰神Mars的兒子,嬰兒時被丟在Tiber河,由母狼養大。Romulus後來殺了Remus建立了這個城鎮。主前6世紀,羅馬人開始進入共和時期,由元老院(the Senate)選出二個執政官(Consuls)來治理城市,而二位執政官又可互相否決,以保持意見平衡。另外,羅馬也設有公民大會來制定城市法律,在主前5世紀又可選出2個代表,稱護民官,他們代表市民参加元老院,並擁有否決權(veto)。到了主前3世紀初期,羅馬人打敗了迦太基的漢尼拔(Hannibal Barca)後而逐漸興起。

主前1世紀,該撒(Julius Caesar,100-44B.C.)征服了高盧,龐培(Pompey)佔領了敍利亞及巴勒斯坦。主前49年,該撒率領大軍返回羅馬,打敗了龐培而成了羅馬的獨裁者。主前44年,獨裁者該撒遭到元老院成員的刺殺,又引起一場內戰。最終,該撒的姪子屋大維(Octavian) 於主前31年打敗了安東尼(Mark Antony),成為羅馬皇帝,稱呼奧古斯都,也帶來羅馬將近45年的和平全盛時期(Pax Romana)。這個和平時期,也為基督教舖設了更容易傳揚的政治、社會、語言及交通條件。


羅馬是羅馬帝國的政經中心,從羅馬皇帝、元老院、貴族、公民、自由人及奴隸都居住於此,各施其職。第1世紀的羅馬雖然敬奉希臘多神,與熱衷帝國的皇帝崇拜,但也充斥著各種頹廢和不道德風尚,特別是競技場的野蠻殺戮。有學者認為羅馬的格鬥競技是一種死人祭禮,以鬥劍紀念死去的親人;而以動物競技是重演戰場競技,培養軍人勇德。但將被判罪刑的人或基督徒丟給動物吞食,就如羅馬政治家西塞羅(Cicero) 所說:「對一個高尚而有人性的人來說,看一個動物被無情的獵人刺入心中,或我們自己的弱輩,被一頭大力量動物殘酷地肢解,這算什麽娛樂?」
第一世紀的羅馬人,大多是崇拜多神及皇帝崇拜的多神論者,可能因為這樣,不同的宗教信仰是可以被容忍的,只要不違犯皇帝崇拜的旨令。然而,偤太人的一神信仰,及後來興起的基督信仰,無論是偤太信徒或外邦信徒,都可能因信仰拒絕皇帝崇拜,而遭受迫害。

羅馬的基督徒社群是何時建立的?記得保羅在他第三次宣教之旅結束前,寫了一封信給羅馬的基督徒社群,說明他渴望到他們那裡去,認識同信的兄弟姊妹。這樣說來,保羅在到達羅馬之前,己有人在此將福音傳了開來。有學者認為使徒行傳2:10所提到的五旬節聖靈降臨事件中,是有從羅馬來的客旅,他們當中有的是偤太人,有的是進偤太教的人,這些人可能將福音帶回了羅馬。


我們知道基督徒還沒出現在羅馬之前,偤太人已經在那裡建立了偤太社區。我們從偤太人地下墓穴的銘文,得知第1世紀初期的羅馬,至少存在著5個希伯來偤太會堂。銘文也告訴我們,偤太會堂大多位於城市較貧困的地區。西塞羅早就敏感這個族群的存在,說著:「你知道這是多麼龐大的人群,他們是如何團結在一起的,他們在非正式集會上的影響力有多大!」又說:「每年都依據慣例,照來自意大利和各省的偤太人的命令,將黃金運往耶路撒冷。」西塞羅的這番話,證實羅馬確實有一龐大的偤太人社區,而且對他們的分離主義傾向感到擔憂。

有學者認為早期的偤太人社區,是集中於台伯河的對岸居住。他們是因著戰亂,才被俘虜到意大利來,其中大多數人已被主人釋放,成為自由的羅馬公民。他們有祈禱的房子,特別在神聖的安息日聚會,也接受祖傳哲學的訓練。亞歷山大的偤太史學家裴羅(Philo) 又說,有一些偤太人住在羅馬的原因,是他們的祖先在龐培的統治下,被強行帶到羅馬作為奴隸。裴羅又說,在奧古斯都的懷柔政策下,偤太人被允許可以自行遵行其偤太習俗。


照美國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教授Greg MaGee的研究,大約主後19年,在提比略皇帝的統治下,情況有了改變。引用羅馬史家塔西佗所報導一項元老院的法令指示,Greg MaGee說當時提比略皇帝不只禁止埃及和偤太人的宗教儀式,還將4千名被這種迷信玷污的奴隸後代,運往撒丁島去對付當地的強盜,其餘的人被命令離開意大利,除非他們放棄他們不虔誠的宗教儀式。這可說是羅馬當局,首次認為偤太人的宗教習俗是一種迷信,而遭受到唾棄。

革老丟統治(41-54 年)的初期,史家Cassius Dio說偤太人口的大量增加,及生活方式等,困擾著皇帝,儘管皇帝限制了他們的集會,但並未驅逐他們。約瑟夫提出在革老丟寫給亞基帕和希律王的一份詔書中,証明了如上的推測。詔書說:「亞基帕和希律王請我允許在整個帝國內,為偤太人保留同樣的特權,我非常高興地同意了,這不僅是為了取悅那些向我請願的人,而且在我看來偤太人應該得到他們的請求,因為他們對羅馬人的忠誠和友誼。因此,在我們的統治下,全世界的偤太人也應該不受阻礙地遵守他們祖先的習俗。」


第5世紀的教會史家Orosius說,在革老丟統治的第九年,偤太人被驅逐出羅馬。Orosius說約瑟夫和羅馬史家Suetonius都記載這一事件,特別在Suetonius的敘述中提到:革老丟將偤太人驅逐出羅馬,是因為他們對基督的怨恨,而一直在製造騷亂。可能在49年,偤太人內部因著有人相信耶穌是彌賽亞基督,而引起內部的爭論和騷動,皇帝才將偤太人驅逐出羅馬。這個期間也是使徒行傳18:11-12和哥林多總督迦流留下的銘文可作印證,提到亞居拉和百基拉剛好被驅離羅馬來到了哥林多。

重要的是,當所有偤太人被逐出羅馬後,雖然我們不很清楚偤太會堂的情景,但基督徒聚集的場所不得不由外邦的信徒接手,這可說是羅馬教會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外邦信徒從此佔有了主導地位。革老丟死後,偤太人被允許回到羅馬,而返回羅馬的偤太基督徒又如何與外邦基督徒相處呢?這就成了羅馬教會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保羅寫下羅馬書的一個重要理由


照Greg MaGee教授的看法,革老丟驅逐偤太人後,外邦的基督徒被迫重組,由此產生以外邦人為主導的教會。後來偤太人獲准返回羅馬後,有可能因著各種因素,而在羅馬城周圍以不同的小團體形式聚會。在羅馬書16章保羅的請安中,隱含著城裡有幾個基督徒聚會的地方。第3-5節提到百基拉與亞居拉家中的教會,第14與15節提到各有一處聚集地方。這樣說來,至少有三個家庭教會,而且可能更多。

也許是這個因素,初代教會將代表偤太基督徒的彼得,與外邦基督徒的保羅同列為羅馬教會的創立者。第2世紀的愛任紐就設想彼得和保羅在羅馬傳道時,奠定了教會的基礎;儘管在保羅致羅馬書中(14-15章) ,也隱含著家庭教會之間的分裂,是要照偤太基督徒的看法或外邦基督徒的路線?如果以這樣的眼光來重讀羅馬書,也許保羅寫信的起初原意,正是期盼偤太和外邦基督徒如何在信仰形構一種新文化,跳脫各自族群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限制:以相互扶持、和諧的信仰生活來作為新教會的教導呢!


正是這樣的教會,才會如德國教會史家Karl Bihlmeyer,在其所編集的第一卷《古代教會史》(Early Church History) 中,對初代的羅馬教會如此描述:「他們照顧了1500個孤兒,和需要扶持的寡婦們。」也許這才是真的相互扶持、和諧信仰生活所能帶來新教會的教導呢!在此,我也要借此感謝雙連教會、柳原教會、太平境教會及德生教會等等(當然也包括一些教會機構及基督徒個人) ,你/妳過往對神學教育的支持就如同羅馬教會,會在台灣教會史留下「榮耀上帝、有益弱勢肢體」的美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