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猶太社會是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主流的社會
耶穌說:「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太十二6)猶太社會是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主流的社會,耶穌打破這種威權式的概念,因為耶穌才是整個敬拜的核心價值,聖殿的建築物以及依附這裏的全國宗教中心,都是添加的,都是次要的。
神聖之耶路撒冷城
根據猶太拉比法典「米示拏」(Tractate Kelim 1.6-9)的記載,耶路撒冷是神聖之地:
「以色列境內有城牆的城市是神聖的,因為人們可以將痲瘋病患由城內趕出去,把死屍從城內抬出去,並且看守住城門,不讓這些污穢的東西再回到城內,耶路撒城是所有城市中最神聖的,因為只有在此城中才可吃到屬於次等聖潔和第二個十一奉獻的食物(lesser Holy Things and Second Tithe,作者按:最上好的第一個十一奉獻是奉獻給了聖殿)。l
耶路撒冷城中的聖殿是更為神聖的,因為不潔的人不可出入聖殿,特別是有漏症的人排泄不潔者,如逢月經期的女性、懷孕的婦女等。聖殿中的至聖所是所有事物中最神聖的,因為他是神的居所,惟獨在以色列有至聖所,至高神在這裡大大的顯明祂自己。
次經「所羅門的詩篇」也指出:
「末後的日子,神終將率領袖聖潔的百姓,返回永遠安居的地方以色列全地,祂將在正義中召聚聖潔的子民,祂將審判主他們的神所分別為聖的各支派的人們。祂將不再容忍不義攔阻在他們之中,任何在罪犯中的人都不能居住在他們當中,因為祂認得他們都是神的子民。祂會依據他們原屬的支派,將他們分配到這地,異族和外邦人將不得住在他們附近。祂將用祂公義的智慧審判列國列民。」(17.26-29)
由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出,傳統以來耶路撒冷在猶太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耶穌一生中曾多次到耶路撒冷,在嬰兒時期,當耶穌滿了潔淨的日子,就曾被抱到聖殿以斑鳩、雛鴿向神獻祭。祂最後一次進入聖城亦準備以自己作為獻祭,無疑是最重要的一次。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太廿一10)民眾的期待和神的計畫是有落差的。「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約十二12-13)猶太人期盼的是一位大有能力的復國者--以色列王,不是羅馬附庸下的屬臣,而是要像距當時約一千年前的大衛王朝(西元前1030-931年),至少是像上一世紀馬加比時代的哈斯摩尼王朝(西元前63-142年),一個以色列人完全獨立自主的王朝。
耶穌的想法卻大為不同,當祂接近聖城時,沒有「蒼茫大地,誰主沈浮」的野心勃勃企圖,祂看到的是耶路撒冷城敗壞的一面,祂所關切的是百姓靈性上的光景。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耶穌出了聖殿,正走的時候,門徒進前來,把殿宇指給他看。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麼?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廿三37-廿四2)
在大希律刻意經營之下,耶路撒冷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情況究竟如何?為什麼耶穌如此傷心呢?
「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他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十九41-44)
路加清楚地記載耶穌預言日後耶路撒冷的結局。而果真這城在日後遭逢敵人圍困,敵軍並在四周建構強力攻擊的土壘工事。最後城破,老幼婦孺無一倖免,大希律苦心經營的建築也被破壞殆盡。
耶路撒冷的聖殿不但是猶太人宗教的中心,也是猶太人政經的中心。它是宗教中心,因為猶太人相信這裡是神在地上的居所,是與神溝通的最佳管道。它是政經中心,因為羅馬政權利用耶路撒冷的祭司家族,來掌控猶太社會的種種活動。而巴勒斯坦猶太人遵守摩西五經十分之一奉獻的規定,更是耶城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之一。
舊約聖經中幾個重要節慶也與聖殿緊密結合。無論是逾越節(紀念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的境況中被拯救出來)、五旬節(大麥收割的日子)、會幕節(紀念曠野流浪)等重要節慶時刻,所有的猶太人都自動自發的從四面八方湧入耶路撒冷一起歡慶。
耶路撒冷城是所有猶太人的信仰中心,包括猶大地的猶太人和散居世界各處的猶太人(如埃及的亞歷山大、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無不視此城為上帝在希伯來人中間的住所。耶路撒冷城也是耶穌時代大希律的首都,耶穌不但多次造訪,他的傳道生涯也以耶路撒冷城為最後一程,並且在此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大希律建設耶路撒冷城
大希律(Herod Th Great)於西元前37至西元4年統治猶大時,在耶路撒冷城展開龐大的工程計畫。整個聖殿和它的周邊建築都是大希律得意的工程傑作。由於他在統治耶路撒冷城期間大興土木,需要大量的勞工苦力。又因著耶路撒冷城的興盛,源源不斷地湧入朝聖客,包括地中海各地好奇慕名而來的朝聖者,以及因這些人潮所帶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交易,使耶路撒冷人丁旺盛,處處充滿了商機。因此史學家認為,那時期耶路撒冷附近的山洞洞穴,及小村落人口增加的原因,該是許多待業的雇工、伺機乞討的貧民蜂擁而至的緣故。
耶路撒冷城一直到西元毀於羅馬提多將軍之手,除了彼拉多曾興建25哩的引水道外,始終維持大希律興建的模樣。
廿世紀60年代以色列駐美大使狄尼茲(Simcha Dinitz)在華盛頓一次演講結束後,有一位年輕女子上前問他住在哪裡?大使回答:「耶路撒冷。」女孩想了一會兒,然後說:「耶路撒冷,那是人間的地方嗎?我以為她是在天上。」狄尼茲說:「這時我才真正明白耶路撒冷象徵了一切的希望、一切的夢想。每個人想把她看成什麼,就看成什麼。她或許是以色列的首都,但是在每個美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耶路撒冷。」
早在大希律著手蓋聖殿時,就一心要讓她震驚整個羅馬世界。老普林尼曾說:「耶路撒冷是東方最著名的都會,不單單只是一座猶太人的城市。」「巴比倫他勒目」記載道:「沒有到過耶路撒冷這樣一座壯麗城市的人,就不算到過真正的城市。」約瑟夫說:「矗立在聖殿山皇家迴廊的雄偉,讓許多來訪的各國人士驚嘆不已。」
現今聖殿四周城牆的底部許多仍屬當年希律聖殿的遺跡。比起疊在希律遺跡上的歷代城牆,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屬於希律城牆一塊塊巨大的石塊。在英格蘭著名的史前遺跡圓形石林(Stonehenge)是由許多巨石構成的,其中最大的石塊是40噸。在埃及基色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石頭是15噸。考古學者季摩曼(Michael Zimmerman)在耶路撒冷西牆發
現的一塊希律聖殿的巨石,長46呎、寬10呎、高10呎,整個石塊竟然重達415噸。這極可能是人類建築物中最大的石塊。2
如此巨大的石塊究竟是如何搬到聖殿山的?考古學家司坦(Murray Stein)的解釋一直是學者們普遍所接受的。他說:「巨石顯然是在採石場預先切割成圓形的巨石,再利用滾動的方式移動到工地,等到定位時再割成四方形。」3
聖殿區
耶穌曾被魔鬼帶到聖殿頂。「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頂原文是翅)上。(太四5)嬰兒耶穌亦曾被父母帶到聖殿獻祭:「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獻與主。(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凡頭生的男子必稱聖歸主;」)又要照主的律法上所說,或用一對班鳩,或用兩隻雛鴿獻祭。」(路二22-24)
聖殿的華麗經常被人所讚佩,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耶穌就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路廿一5-6)門徒曾向耶穌讚嘆聖殿的雄偉:「耶穌從殿裡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殿」希臘文為「建築物」之意)。
聖殿區是整個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地方。進入聖殿前要穿過一座座宏偉的城門和一排排的廊柱。大希律刻意設計這些巍峨的城門,和環繞整個聖殿外圍的華麗柱廊,使得來聖殿山的朝聖客一路進來,就不斷的讚嘆。柱廊內的屋宇常是公眾集會和聽道的場所。很多兌換銀錢和販賣祭祀物品的人也聚在大廳裡作買賣。
來到一片廣闊的院宇,其中最寬大、也最華麗的就是「外邦人院」。在這裡有將各地錢幣兌換成獻祭用的銀錢攤位、賣觀光紀念品的小販和賣獻祭的鴿子、斑鳩、羔羊等動物的商人。過了「外邦人院」,只有猶太人才能進去,屬外邦人的異族不能進入,否則會被處死。接著進入的院一個比一個門禁森嚴。聖所位於整個聖殿建築的心臟地區,只有祭司才能進去。
耶穌曾在聖殿區講道:「到了節期,耶穌上殿裡去教訓人。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約七14-15)
著名的「石頭與淫婦」的故事也發生在聖殿區:「清早又回到殿裡。眾百姓都到他那裡去,他就坐下,教訓他們。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約八2-3)
聖殿區四周的外邦人院
外邦人院是聖殿唯一外邦人得以入內的地方,他們可在此參觀,或向神敬拜禱告。由於逾越節獻祭需要動物祭禮,因此在外邦人院有小販帶著關有動物的小籠子,向著朝聖者兜售。羅馬當局每年也趁此時間繳收聖殿稅,聖殿稅要用指定的羅馬皇帝錢幣繳交,因此外邦人院也有小販兌換錢幣的桌子。拉比法典「米示拏」對某種祭禮要求用推羅錢幣(羅馬錢幣因有異教圖案,所以用一種推羅錢幣來替代。)更加多了換錢小販的聚集。
有些小販是販賣鴿子的。鴿子是婦女用來獻祭為潔淨自己的,或是罹患皮膚病者用來作潔淨獻祭等等其他用途,雛鴿也是窮人獻祭專用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外邦人院當成是出入耶路撒冷城和橄欖山的捷徑,帶著大包小包的物品進出聖殿。
耶穌曾在此區潔淨聖殿: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走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可十一15-17)
聖殿區的所羅門廊
耶穌曾經在所羅門廊出入,教訓百姓:
「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裡所羅門的廊下行走。(約十22-23)
約翰、彼得也多次出現在所羅門廊:
「那人正在稱為所羅門的廊下,拉著彼得、約翰;眾百姓一齊跑到他們那裡,很覺希奇。」(徒五12)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他們(或作信的人)都同心合意的在所羅門的廊下。」(徒三11)
聖殿區吹號角的地方
聖殿的頂端西南角有一個祭司吹號角的地方。每到安息日來臨的傍晚,會有祭司站在聖殿吹號,提醒人們安息日的到來。耶穌也用號角形容祂來的日子:
「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方:原文是風),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太廿四31)
保羅也說明號筒吹響的時候: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林前十五52)
聖殿的獻祭
「你們這瞎眼領路的有禍了!你們說:『凡指著殿起誓的,這算不得甚麼;只是凡指著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該謹守。』你們這無知瞎眼的人哪,甚麼是大的?是金子呢?還是叫金子成聖的殿呢?你們又說:『凡指著壇起誓的,這算不得甚麼;只是凡指著壇上禮物起誓的,他就該謹守。』你們這瞎眼的人哪,甚麼是大的?是禮物呢?還是叫禮物成聖的壇呢?所以,人指著壇起誓,就是指著壇和壇上一切所有的起誓;人指著殿起誓,就是指著殿和那住在殿裡的起誓。」(太廿三16-21)
法利賽人教導人們,起誓要向聖殿中的金子或祭壇上的禮物起誓,這樣的起誓因有具體而等值的貴重物品,所以應該遵守。耶穌則說,起誓是向神起誓,不是向金子或禮物起誓。耶穌強調神兒子的生命比聖殿更大:「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太十二6)祂也說獻祭時要先有悔改的心:「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五23-24)
儘管耶穌時代的祭司已相當腐敗,耶穌仍尊重他的功能。耶穌要治癒的痲瘋病人依照摩西律法的規定,必須先去給祭司驗證:
「耶穌對他說:『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對眾人作證據。』」(太八4)
耶穌曾經以大衛在緊急時進入聖殿吃陳設餅為例,說明法利賽人的封建與無知:
「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作的事,你們沒有唸過麼?他怎麼進了神的殿,喫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喫的,惟獨祭司篷可以喫。再者,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唸過麼?』」(太十二3-5)4
保羅也曾引用這段史實:
「你們豈不知為聖事勞碌的就喫殿中的物麼?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麼?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林前九13-14)
希伯來書的作者清楚地指出,耶穌就是真正的大祭司,一個愛我們的大祭司: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4-16)
耶穌卻不像羅馬時代的大祭司一般,他不視自己為一個位高權重的特權人物:「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神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或作要為罪獻上禮物和祭物)。他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來五1-2)
希伯來書為耶穌作為祭司的角色下了一個最佳的註腳。希伯來書兩度提到耶穌這位大祭司的特質,也是他來到人世的終極目的--祂自己也曾受試探、被軟弱所困,因此才能憐恤體諒我們這些愚蒙失迷的人。
聖殿的奉獻
耶穌曾納過聖殿稅:
「但恐怕觸犯(觸犯原文是絆倒)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他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太十七27)
耶穌亦曾在聖殿收錢的庫房講道:
「這些話是耶穌在殿裡的庫房、教訓人時所說的,也沒有人拿他,因為他的時候還沒有到。」(約八20)
祂曾在此地誇讚過一位窮寡婦的奉獻:
「耶穌抬頭觀看,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裡,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廿一1-4)
聖殿區的南方
大希律將聖殿區向南延伸到俄斐勒區(俄斐勒區是指介於大衛城和聖殿之間的山丘地),擴充的地方比原有的足足兩倍之大。大希律在南邊建築宏偉的皇家迴廊,氣派十足,讓由南邊進入聖殿的朝聖者(大多數由加利利來的朝聖者都走這條路),震攝於他的規模。連進出南邊聖殿雙生門、三生門的台階,大希律也將之建修得一派寬闊整齊。台階以及台階前的廣場,足以容納每逢猶太節慶日各處湧入的大量人潮。
太空人阿姆斯壯在完成登陸月球表面的壯舉後,以一位國際知名人士和虔誠的基督徒身份到耶路撒冷訪問。當他走到進入聖殿山的胡爾大門(Hulda Gate)時,他問陪同他的以色列考古學家梅賓多夫(Meir Ben-Dov),耶穌是不是在這一帶走過。考古學家回答他:「耶穌是猶太人,這是通往聖殿的石階,所以他必定在這裡走過許多回。」阿姆斯壯又追問道:「這些石階是不是原來的?」考古學家說是的。「那麼耶穌就在這裡走過嗎?」阿姆斯壯再問一次。「是的。」他得到的回答也是相當肯定的。阿姆斯壯對這位以色列的考古學者說:「我必須告訴你,踏上這些石頭,我的心比踏上月球更為激動。」
聖殿區北方的安東尼堡
大希律也修築聖殿北方的安東尼堡,讓更多的羅馬兵丁得以進駐,以便對付在聖殿預謀滋事的猶太復國份子。安東尼堡矗立在聖殿山西北角一塊巨大、陡峭的岩石上,是大希律為紀念他一位羅馬朋友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而重建的。它既是碉堡,也是耶路撒冷羅馬駐防軍的兵營。碉堡內不論大廳、院宇或澡堂,都很富麗堂皇。碉堡最突出的是它邊上的高塔,能俯看整個聖殿和耶路撒冷市。必要時,塔內的羅馬兵能很快的從樓梯下到聖殿外的柱廊,再進入「外邦人院」,以平息一切的騷動。
耶路撒冷的上城
上城就如大衛城一樣,有很多有錢的猶太人和羅馬人住在豪華的白色大理石巨廈內。上城的豪宅與豪宅之間是寬闊的摩登大道。皇親國戚和他們的家族都過著如帝王般的豪華生活,和他們比鄰的是許許多多有錢的人、地主和銀行家。他們遠遠的脫離其他耶路撒冷城內各區的人群,在此享受舒適的生活環境。
耶穌吃逾越節的大樓,史學家相信是建在上城區。
「他進那家去,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那裡?我與門徒好在那裡喫逾越節的筵席。』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裡為我們預備。」(可十四14-15)
耶穌復活昇天後的五旬節前夕,門徒也曾在此聚會:
「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裡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恆切禱告。」(徒一13-14)
耶穌受審的地方,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是在彼拉多巡撫的住處大希律的皇宮,這也是在上城。
「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約十八33)
「巡撫的兵就把耶穌帶進衙門(Praetorium),叫全營的兵都聚集在他那裡。他們給他脫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紅色袍子,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拿一根葦子放在他右手裡,跪在他面前,戲弄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臉上,拿輩子打他的頭。」(太廿七27-30)
「彼拉多聽見這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鋪華石處(lithosthrotonu),希伯來話叫厄巴大(gabbathag),就在那裡坐堂。(約十九13)
福音書中這幾處,都沒有明確寫出耶穌受審的地方。Praetorium指巡撫住處,希臘文lithosthrotonu意指鋪滿石頭的地方。希伯來文gabbathag則是指突起的台地。
有些學者認為耶穌是在希律皇宮的大院受審,少數學者主張耶穌是在安東尼堡內受審。希律王宮殿是上城區中最耀眼的,豪宅。希律王宮的正對面是一個羅馬式的市場,市場和市場周圍佈滿了小店鋪的拱廊,是一個純羅馬風格的開放式市場。在這個開放式的廣大市場上,可以看到各種新奇、異國風味的進口貨品。拱廊下的各種專賣店,生意也很興隆。離市場不遠處,是大希律蓋的圓形劇場,經常上演希臘、羅馬的戲劇。
大希律的大宮殿於上城西邊一塊最高的台地上,與聖殿山隔著寬闊的推羅普谷遙遙相對。它既是宮殿,大希律就特別在四周建築三個巨型高塔,使它也成為一座軍事要塞,能監視整個耶路撒冷城。據史家記載,在彼拉多任巡撫時,每逢聖殿節慶期間都會到希律宮居住。耶穌上十字架前曾在此受彼拉多的審問。
由於考古上尚未發掘出希律宮的真正遺址,今天唯一的一段遺跡是在以後的回教徒於原地興建的城堡內。十字軍時代稱此堡為大衛堡,大衛堡於是成為今日觀光客必訪之處。有關希律宮的詳細資料,完全仰賴約瑟夫的記載。根據約瑟夫的描述,大希律因為上城規畫的高級華麗,而決定在此為自己建造宮殿。大希律以後的猶大統治者也都喜歡來此享受這種王室的奢華生活。
希律王宮四周都由堅固的堡壘狀城牆所圍繞。城牆內到處有樹叢、花叢。宮殿的柱廊走道邊緣是人工開鑿的水道和花園,種植了許多奇花異卉,還豢養外國進口的珍禽異獸。宮內邊側的廂房有許多房間,可容納百名賓客住宿。此外還有同樣足以容納幾百人的宴客大廳,雕刻精美柱頭形成的迴廊,佔地廣大,植滿帝國境內各地的奇花異草的美麗花園。花園中有一座用銅製雕像作成的巨大噴泉水塘,宮內的建材都是選用一流的木料和石塊。大希律王更遠從國外進口巨大的木樑來突顯大廳天花板的高眺雄偉。屋內則到處是用珠寶鑲嵌的壁飾,黃金裝潢成的頂級家具。總之,希律王宮在全巴勒斯坦是首屈一指的華美富麗宮殿。
被羅馬軍焚燬的房子
1970年一月,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的上城挖掘出土一棟第一世紀時代的房子。這房子焦灰處處,很明顯地曾經被火嚴重焚毀。根據屋內所發現的石刻上的希伯來文,學者肯定這是屬於祭司凱塞羅司(Kathros)的房子。在第一世紀發生如此嚴重火焚的現象,無疑的正是西元70年8月28日羅馬軍隊攻破耶路撒冷數日後,到處放火擄掠的傑作。
這房子有一鋪著石子的庭院,一個小型猶太潔淨池,此外還有三間房間,房間後還有一小廚房。廚房是整棟房子唯一經過火燒的房間。目前遺址還存有一公尺高的牆,牆是用白石灰泥塗抹,室內則是曾壓平整理的泥土地。這足以證明上城的房宅遠較下城豪華,且有更好的居住空間。
此房子的房間內全都是在地上挖一個洞,並將鍋爐放置洞內,而不是將鍋爐架在灶檯上。因此學者認為這不是一般民房,而是一間工作坊,是一間製造容器的家庭式工廠。當考古學家逐一清理主要的三個房間時,發現到處都是成堆的棄置物,這些棄置物都是破碎的石林、石瓶等石器,還有一些碎陶器。顯然羅馬兵丁曾對這房子做過徹底的搜索,把一些值錢堪用的奪去,而將破損的棄置成堆。
羅馬軍隊在8月28日攻入耶路撒冷之後,首先就是佔領並焚毀久攻數月的聖殿區,並在同一日大軍開入下城區,當士兵繼續向面的上城挺進時,卻遭逢強烈的抵抗。在羅馬軍隊後勤不斷增援、日以繼夜猛攻一個月候,上城被攻破,羅馬士兵帶著滿腔的怒火到處焚燒房屋,屠殺百姓。
約瑟夫在《猶太大戰爭》一書中指出,羅馬士兵原本計畫用挖空上城地基的方式,使城潰崩以利進攻。但上城土石堅硬導致挖掘困難,於是羅馬指揮官使用大量木柴來構築攻擊工事。由於工程浩大,幾乎耶路撒冷附近方圓數哩的樹木都砍伐殆盡。之後指揮官又調集許多操作起重器械的工匠來加以協助。同年9月20日上城城牆被攻破,居民紛紛躲入地道,進入希律王宮的城堡,有些人則躲在自家緊鎖的門後。蜂擁而至的羅馬士兵逢人就砍,遇到有躲人的房屋就放火,城內到處屍體遍佈、血流成河,約瑟夫說血多到甚至將一部份的火都給熄滅了。
上城出土的工作坊就是毀於這場動亂,兩千年後在考古學者的努力下得以重現天日,並為這段史實做第一手的見證。
我何其不幸遭逢波所司(Boethus)的家族,
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奴役百姓;
我何其不幸遭逢漢南(Hanan)的家族,
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虐待百姓;
我何其不幸遭逢凱塞羅司(Katheras)的家族,
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囚禁百姓;
我何其不幸遭逢依索爾(Ishmael)的家族,
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對百姓拳腳相向。
因為他們都是祭司家族,
我們的兒子是放高利貸者,
我們的女婿覬覦別人財產,
我們的僕役用鞭笞打百姓。
(巴比倫他勒目,Pesahim 57, 1)
當時祭司的惡行惡狀,在這首詩中表露無遺。祭司凱塞羅司房子的出土也說明那時的祭司已非專職聖殿侍奉,他們運用自己階級的優勢,介入各行各業牟取利益。除了本文所提到的工廠外,祭司也貿易經商,更惡劣的是掠取大批土地,出租土地與佃農,或設置牧場雇工經營牧羊,葡萄園的栽植。這種與農民爭利的結果,吃虧的當然是農民,失去土地的農民往往淪為乞丐、奴隸。5
這房子出土大量的石器,足以說明在第二聖殿期間(西元前50-西元70年),耶路撒冷的工藝品相當發達。包括石製品、玻璃、陶器製造等,在當時的技術尚可說都十分成熟。如果說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是古代的工藝中心,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其中又以大量的石製器皿的出土,如石瓶子、石杯子、石碗、石盆等等石器,是這時期耶路撒冷的一大特色。從出土廊柱的裝飾石雕到猶太人石棺、墓園的壁刻等,在在都顯示其高超的水準。
根據「米示拏」Kelim 10.1;Parah3,2中對潔淨的規定,石器皿是屬潔淨的,甚至當石器皿倒入不潔的東西,仍不影響其潔淨的屬性。這點就是陶器所不及之處,陶器一旦裝過不潔之物,一定要打碎,不得再用。這是耶穌時代石器物大量流行的緣故。
在迦拿娶親的筵席上,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參約二6)。這段經文說明猶太人潔淨的規矩無所不在,而石缸因為不怕任何不潔之物,正好可提供接觸到不潔之物的猶太人洗手用的水。
耶路撒冷的新區
在耶城北部新區的店舖裡,可以買到羅馬帝國統治區內的各種日常用品,左圖所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玻璃製的瓶子、水罐和鐵製的手拿鏡、頂針、剪刀等都相當普遍。圖中這種羅馬式躺椅在當時銷路也很廣。新區內的推羅普谷地是中上階級的生活圈,區內寬廣的大道旁都是做有錢人生意的店舖。
大希律將推羅普谷的北區一帶用圍牆圍住成為一新區,這新區是國際商業的集中區。當世界各處來的遊客由大馬士革門進入此區時,迎接他的就是這大馬士革城門口的市場。幾乎所有的日用品、食品都可以在這個廣大的露天市場買到。是新區內最大、最受歡迎的市場。
耶路撒冷的大衛城
「然而大衛攻取錫安的保障,就是大衛的城。」(撒下五7)
「大衛住在保障裡,給保障起名叫大衛城。大衛又從米羅以裡,周圍築牆。」(撒下五9)
「其次是提哥亞人又修一段,對著那凸出來的大樓,直到俄斐勒的牆。」(尼三27)
在聖殿山正南方的狹長台地上,即是原來的大衛城,這得遠溯至大衛王朝時期的古老城市,到第一世紀時,大希律王重修城牆,將大衛城用城牆圍住,形成城中有城。從這塊重要的區域,人們可以親身感受到耶路撒冷的歷史。大希律在大衛城重建東面的城牆,把牆向北銜接聖殿的南端。牆隔著汲淪溪和橄欖山遙遙相對。
大衛城的西面沿著推羅普谷的城牆,一般相信大希律當時也重建過這牆,用它將貧窮區的下城隔開。大衛城由於歷史上的重要性,學界曾花費數十年光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挖掘工作。目前出土的有:多處猶太人的潔淨池、大希律時代的街道和街旁的商店。耶穌時代的大衛城的居民可說包羅萬象,各行各業都有。從利未家的祭司、富裕的貴族、聖殿內的官員,到做小生意的商家、從事僕役的苦工都有。整體而言,大衛城的富足可直追上城區,但城市的街道較為狹窄,房屋較為老舊,遠不及有規畫的上城。
依據聖經的記載,希西家王曾重修大衛城:
「就與首領和勇士商議,塞住城外的泉源;他們就都幫助他。於是有許多人聚集,塞了一切泉源,並通流國中的小河,說:『亞述王來,為何讓他得著許多水呢?』希西家力圖自強,就修築所有拆毀的城牆,高與城樓相齊;在城外又築一城,堅固大衛城的米羅,製造了許多軍器、盾牌。」(代下廿二3-5)
耶路撒冷的下城
就在大衛城下,推羅普谷邊,座落著耶路撒冷的貧民區下城。下城擠滿了小型石灰岩罣屋,人口密集的下城將推羅普谷地南端填得滿滿的。這裡是窮人和苦力、勞工的住處。當中交織著狹窄的街道、巷弄。大部份房子是兩層樓的粗石建築,緊連狹窄的街道和巷子旁邊。在每一個較空曠的地方都能看見簡陋的地攤,漫天飛揚的灰塵、惡臭、垃圾……等,使得這塊人煙稠密之地更不舒服。
下城的範圍北及聖殿山和耶城城北的新城,南邊則達大衛城南端的西羅亞池。壅塞、污穢、骯髒的下城就縮伏在推羅普谷兩邊達官巨賈的華廈陰影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魯賓遜拱門連結聖殿山和推羅普谷地。拱門支撐起來的一座巨大階梯使下城的人可經由此上到聖殿外院。在屋舍密集的下城,許多耶路撒冷工匠的店舖也集中在這區。匠人將他們的工作坊設在面對街道的方向。從事相同行業的匠人幾乎都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區域,這樣能使每個成員彼此蒙利。
在單調、狹小的下城建築物中間,卻突兀的出現一座華麗的競技場。競技場正位於聖殿一角的南端,這座大體育場是大希律王蓋的,專門作為運動、競技之用。這也是座體育館,年輕男子在這裡鍛鍊體魄,並練習他們在競技賽中所要表演的項目。
耶路撒冷北城外的畢士大池
耶路撒冷城外靜謐的花園、叢林、農田,與城內的擁擠情況形成強烈對比。由於耶城內的人口迅速增加,生活空間少之又少,因此一些新居民或生意人不得不另覓住所,許多人也將他的別墅建於城外。北城牆外有木材市場和許多倉房、儲存室。聖殿山的北邊則有羊池(公共浴池)、羊市場和哈楠業樓。
耶路撒冷北邊的城牆外,迅速形成了一個新區域。為了能有更大的空間,新的居民不得不定居在城牆外的畢士大城。畢士大新區的花園、果園、樹叢、籐蔓,與擁擠的推羅普谷和華麗的上城形強烈對比。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加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癒了。)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麼?』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罷!』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約五2-9)
初代教父耶柔米曾提到畢士大池,他說有人曾帶他進去過畢士大池,這池是由兩個池及五個迴廊所組成的,池中的水是接冬季的雨水而來的。6的確,這是由南北兩池所組成的,中間有一道牆隔開。北邊的池是在西元前第六、七世紀,即列王時代南國猶大王所建;南池是西元前第二世紀由大祭司西門為了充裕耶路撒冷水源所建。最初興建此池是為了羔羊獻祭前清洗之用的,因而稱之為羊池。後來慢慢演變成有醫治能力的池,許多罹病的猶太人或外邦人紛紛來此,用他們各自的宗教儀式敬拜自己的神,希望能獲得痊癒。
希臘統治期的安提阿哥四世,曾在聖殿立宙斯神像並要人敬拜。這時全猶大境到處都有偶像迷信崇拜,畢士大池也不例外,希臘人來此立廟,並下水沐浴,希望瘤疾得著醫治。到了耶穌時代,由於羅馬政府默許眾多宗教進入耶路撒冷,畢士大池更是眾教齊聚,各憑本事的地方。
耶路撒冷南城外的該亞法墓
該亞法是一祭司家族,從施洗約翰時代即擔任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那時,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在曠野裡,神的話臨到他。」(路三2)亞那是該亞法的岳父,當時的羅馬時代,大祭司是一種家族牢牢掌握的特權。對該亞法而言,耶穌是顛覆傳統的社會異議份子,若引發羅馬當局的不快,將禍及猶太社會,更重要的是會連累到他自己。該亞法關心自己的政治前途遠勝於上帝的真理。
「先帶到亞那面前,因為亞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發議論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約十八13-14)耶穌被帶到該亞法家中。「那時,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聚集在大祭司稱為該亞法的院裡。」(太廿六3)
「拿耶穌的人,把他帶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去,文士和長老已經在那裡聚會。」(太廿六57)使徒約翰、彼得也曾被捉到該亞法面前。根據聖經的記載,我們因此得知該亞法是從施洗約翰時代到使徒時代初期擔任大祭司的。「第二天,官府、長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會,又有大祭司亞那和該亞法、約翰、亞力山大,並大祭司的親族都在那裡,叫使徒站在當中,就問他們說:『你們用甚麼能力,奉誰的名作這事呢?』」(徒四5-7)
1990年11月,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城南方二公里的一處森林開發整地。工程進行當中無意中挖掘到一個墓穴,經由以色列古蹟當局的鑑定,竟是祭司家族該亞法的墓地。這墓穴共有四個放置骨甕的小洞室,經過詳細檢查這四個洞室,總共找到了12個骨甕,其中有六個是完好的。完好的六個中,有一個60歲左右男性的骨骸,考古學家認為極可能就是該亞法本人的。
令人驚異的是,在一位女性的頭骨內發現一枚大希律王的銅幣,時間是西元42或43年,剛好是耶穌釘十字架之後的數年。根據希臘的習俗,人死後要在口中放置一枚錢幣。以便死者的靈魂可付錢給咒語(Charm)。在這裡讓我們看到,大祭司居然相信希臘人的神話,追隨異教徒死後的風俗,真是荒唐的令人無法置信。
雖然約瑟夫並沒明白說出大祭司的住所,但約瑟夫曾透露出,在第一次猶太反抗戰爭期間,大祭司是和耶城的高官和富商住在上城的。因此我們不難猜到,耶穌時代的大祭司該亞法也應該是住在權貴特區的上城。
西元第四、五世紀的古地圖,以及朝聖者的旅遊日誌,都顯示大祭司該亞法的住處應該就是在上城。福音書中記載,該亞法住在大街上,有一個大院子,院門口有人看守。根據福音書所記,看門者是一位女性。「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麼?他說我不是。」(約十八17)
大祭司家中為何不用利未人看門?甚或購買奴隸充作男僕看門?史家因此認為該亞法家中必定有侍女成群,過的是希臘風格的綺麗享受。在上城出土的住宅,不難想像以該亞法的位高權重,一定是一棟層屋錯落的深宅大院。耶穌在該亞法宅被拘留一晚(參馬可福音),就是被限制其中的一個房間內。
根據約瑟夫的記載,西元15年至26年在猶大地區任職的行政官曾經將原任的大祭司免職,並且指派西門為新任大祭司。不到一年又將西門免職以該亞法來取代,成為新任的大祭司。西元36年,當時羅馬派駐整個巴勒斯坦的行政官,因彼拉多和撒瑪利亞人產生劇烈的衝突,因此下令彼拉多返回羅馬述職,同時並解除該亞法職務,由約拿單擔任。
推羅普谷
寬闊的推羅普谷在耶路撒冷城中央形成一條長而深的凹地。聖殿山和大衛城在東邊,「下城」在谷地當中,「上城」的豪華住宅則位於谷地的西邊。
汲淪谷
耶穌經由汲淪谷前往客西馬尼園。
「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約十八1-2)
大衛王也曾為躲押沙龍,而越過汲淪谷前往猶大曠野,「本地的人都放聲大哭。眾民盡都過去,王也過了汲淪溪,眾民往曠野去了。」(撒下十五23)
西元前914年亞撒任南國猶大王。他效法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從國中除去男妓,又除掉他列祖所造的一切偶像,「並且眨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因他造了可憎的偶像亞舍拉。亞撒砍下他的偶像,燒在汲淪溪邊,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亞撒一生卻向耶和華存誠實的心。」(王上十五13-14)
其他猶大國曾出現的好王,如希西家、約西亞也都曾在此地除滅偶像。(參王下廿三4-6,歷下廿九16)先知約珥預言,汲淪溪中央靠近耶路撒冷城的部份稱為約沙法谷,這裡是末後審判的地方。
「我要聚集萬民,帶他們下到約沙法谷,在那裡施行審判;因為他們將我的百姓,就是我的產業以色列,分散在列國中,又分取我的地土。」(珥三2)
「萬民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谷;因為我必坐在那裡,審判四圍的列國。」(珥三12)
聖殿山東邊的汲淪谷地有很多墳墓,大衛王之子押沙龍的墳墓也在這裡。過了汲淪谷,就是美麗的客西馬尼園。汲淪谷是有一條不定期間歇性的溪水流過的溪谷。溪谷起源於耶城西北方,向東延伸,再向南彎行。汲淪谷包圍住耶城的東方與北方,將耶城與橄欖山分隔開。在南方則與舊城的推羅普谷會合。
汲淪的意思是陰影、黑暗。可能是當初開發耶城時,深感此谷的深邃難測而得名。今天整個谷底已因雨水沖積,以及耶城多次毀壞產生的廢土石而整個上昇50呎。谷的西面山坡提供耶城唯一的水源--基訓泉。谷的東面山坡,則是一排排鑿入山壁岩洞,有距今幾千年歷史的古墓。
古墓可依所在山谷位置的高低分為兩區,在山谷高處有習慣稱作南朝猶大國諸王的墓。這墓其實並非猶大國王的墓,而是西元35年一位猶大地方封王王后的墓。這墓內十分寬敞,共分47個墓室。約瑟夫、耶柔米、優希比烏等人都曾在他們的書中提到此墓。
山谷低處有所謂押沙龍墓、約沙法墓,其實全屬誤傳,並非真的是舊約時期皇室的墓。耶穌時代的汲淪谷常被人用作墓地,因為猶太人相信彌賽亞會從汲淪谷上方的橄欖山降臨人世。汲淪谷的洞穴,也常是乞丐、遊民的住所。
欣嫩谷
因為在亞哈王、瑪拿西王當政時,曾在欣嫩谷向亞摩利亞神摩洛(Molech)獻人祭。
西元前734年亞哈斯為南國猶大王時,「並且在欣嫩子谷燒香,用火焚燒他的兒女,行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驅逐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代下廿八3)
西元前697年瑪拿西為王時,「並在欣嫩子谷使他的兒女經火,又觀兆,用法術,行邪術,立交鬼的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代下卅三6)
先知耶利米說,耶和華日後必審判。
「耶和華說:『猶大人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將可憎之物設立在稱為我名下的殿中,污穢這殿。他們在欣嫩子谷建築陀斐特的邱壇,好在火中焚燒自己的兒女。這並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耶和華說:『因此,日子將到,這地方不再稱為陀斐特和欣嫩子谷,反倒稱為殺戮谷。因為要在斐特葬埋屍首,甚至無處可葬。』」(耶七30-32)
欣嫩谷的希臘文字根是「gehenna」,是地獄的意思。7此谷後來成為耶城長期燃燒垃圾的處所。後來據此引伸為永久的刑罰。
「只是我告訴你們:凡(有古卷在凡字下加:無緣無故的)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gehenna)的火。」(太五22)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gehenna)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五29-30)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gehenna)裡的,正要怕他。」(太十28)
欣嫩谷的谷底稱為「Akeldama」,是血田的意思,賣主的猶大就是葬身於此。
「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著他們那裡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Akeldama),就是『血田』的意思。」(徒一18-19)
大希律蓋的聖殿在西元70年毀於羅馬大將提多之手,當羅馬大軍兵臨京城城門下時,猶太人緊閉城門,決心與城共存亡。羅馬兵丁於是沿著耶路撒冷城四周,築了一道高三公尺的圓形土牆,將整個耶路撒冷城團團圍住,這道土牆全長竟達六、七公里。正應驗了耶穌的預言:
「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十九43-44)
城破後,提多將聖殿中的金燈台、約櫃、和獻祭用的金桌、金飾運回羅馬城,並在羅馬建築一座凱旋門,門柱上雕刻有當日從耶路撒冷聖殿擴回的金燈台,和眾多的金飾器皿。除了這些戰利品外,門柱上還詳實的刻上提多凱旋時盛大的遊行隊伍。目前這座紀念性的門柱仍在羅馬供人觀賞。
羅馬士兵因為相信聖殿的石頭內藏有金物,因此將聖殿牆壁石頭逐一拆下,分別撬開來為搜尋寶物。這也應驗耶穌的預言:
「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廿三38)
耶穌對他們說:
「你們不是看見這殿宇嗎?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廿四2)
從此,大希律所蓋輝煌的聖殿完全化成歷史的灰燼,雖然以後歷代的統治者在耶路撒冷興建不同風格的建築,但皆遠不及大希律時代的規模宏偉。
這正誠如距今一百年前(1910年)馬克吐溫在旅行到耶路撒冷城時,感慨的寫下:
「這座曾經在歷史上享有極高的尊榮,著名的耶路撒冷城,已經失去她的光彩,如今只是一個普通的鄉鎮;曾是以色列光輝榮耀的華美聖殿已一去不復返。」8
結語
在歷世歷代的猶太人心目中,耶路撒冷是他們心目中的精神堡壘,是他們心靈深處永恆的支柱。這是來自心中對宗教依賴的投射反應,是一種從人的觀點來崇拜聖殿的結果。他們以為恭謹的儀式、豐厚的祭物必定可邀天寵,永享榮華富貴。
但是這並非是上帝對聖殿的觀點,打從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甫落成,上帝就提出警告,強調遵行神的旨意和誠命遠比祭祀重要。(請參拙著《美索不達米亞與聖經》一書第10章中有詳盡的說明。)
上帝更說明:如果以色列百姓犯罪、不行正道,那麼華麗的聖殿將化為烏有。近東的宗教無不以華麗宏偉的廟宇建築、金雕玉琢的擺設為炫耀的題材。上帝藉著先知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
上帝亦曾藉著先知彌迦說:「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7-8)
耶和華上帝看重人內心的潔淨,遠遠超過對自己殿宇的重視。這看法在古文明當中是絕無僅有的。耶穌對聖殿的態度也正回應著舊約的教導。畢竟,真正的敬拜不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而是當每個人在至高者面前,一種心靈誠實的俯伏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