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教訓和文士的大不同

第8章 眾人都希奇耶穌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馬太福音7章28-29節

從登山寶訓看耶穌的教訓和文士的大不同。

登山寶訓是馬太福音五篇講章中最長也最著名的。馬太書寫馬太福音是有設定架構的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耶穌下了山,有許多人跟著他。(太7:28-8:1) When Jesus had finished(完成式) saying these things, the crowds were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裡,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太11:1)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完成式) instructing his twelve disciples, he went from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裡,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太13:53-54)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完成式) these parables, he went away from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加利利,來到猶太的境界約但河外。(太19:1)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完成式) these sayings, he went away from

耶穌說完了這一切的話,就對門徒說:(太26:1)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完成式) all these sayings,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馬太福音就跟根據上述的句型(When Jesus had finished(完成式)—–,S+Ved–),將這卷書分成6個部份。

在這六部分區塊內,馬太喜歡鑲上應驗、完成(fulfill)這字眼。

  1. 太1:22應驗Fulfill主藉先知所說的話,
  2. 太2:15應驗Fulfill主藉先知所說的話
  3. 太2:23應驗Fulfill先知所說
  4. 太3:15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Fulfill諸般的義。
  5. 太4:14應驗Fulfill先知以賽亞的話,
  6. 太5:17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Fulfill
  7. 太8:17應驗Fulfill先知以賽亞的話。
  8. 太12:17應驗Fulfill先知以賽亞的話,說:
  9. 太13:35應驗Fulfill先知的話,。
  10. 太21:4應驗Fulfill先知的話,
  11. 太26:56應驗Fulfill先知書上的話。
  12. 太27:9應驗Fulfill了先知耶利米的話

馬太把耶穌的教導,彙整成五篇講章,就分佈在書卷中。

  • 馬太福音第五到七章,就是我們所說的登山寶訓。
  • 篇天國的講章,在馬太福音第十章,可稱之為「天 國的使命」,講我們應該如何奉差遣出去,以及奉差遣出去時,應該怎麼做。
  •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在講天國的成長—從小小的芥菜種長成 大樹,飛鳥可以來築巢。
  •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在講天國裡的人,也就是教會, 談到耶穌來世上建立教會,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如何行事為人。
  • 馬太福音第 廿四到廿五章,我們下面會看這篇講章,這篇在講天國的未來,講末世會發生什麼事。

 

登山寶訓(馬太福音五、六、七章)是耶穌第一篇較長、較著名的講章。一般相信,這不是耶穌一次的大講章,而是馬太將耶穌在不同場合所講述的幾次道中,將之蒐集編在一起而成的

1,背景(5:1-2):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                                                                2,八福(5:3-12)

3,主題(5:13-16):當作世上的鹽和光

4,摩西律法的補充(5:17-48)。總論(5:17-20)和分論(5:21-48):1)論仇敵(5:21-26)  和愛仇敵(5:38-48) 。2)論姦淫(5:27-32):。3)論起誓(5:33-37):

5,真實的信仰要避免虛假。施捨(6:1-4)、禱告,主禱文(6:5-15)、禁食(6:16-18)。

6,基督徒金錢觀(6:19-24)。勿憂慮。求神的國神的義(25-34)

7,基督徒的人生準則:不可論斷(7:1-6)。努力禱告,律法和先知的道理。(7:7-12)

8,跟隨基督的三個簡短的譬喻;窄門的比喻(7:13,14):果樹的譬喻(15-23)、蓋房子的譬喻(24-27)。

8,結論(7:28,29)。

 

耶穌開宗明義的指出,祂所傳揚天國的福音,不僅是為那些在羅馬重稅統治下辛勞工作、窮苦度日的農夫們;也是為那些走投無路、窮苦潦倒到三餐生活無以為繼的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才是天國中真正的主角。

天國的主角

「虚心(ptochos)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

「我親愛的弟兄們,請聽,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ptochos)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他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麼?」(雅二5)

貧窮(poor)的希臘文是「penes」,這字的意思是指一個收成僅供蝴口的貧窮農家。馬太福音五章這裡所用的字是「ptochos」,不是「penes」。「Ptochos」的意思是「destitute」,即指生活陷入困境的農家;一個因為乾旱、戰爭等災禍,或因欠債、疾病等因素而使基本生活都難以應付的不幸人們。這些人們或舉債度日,或賣掉土地成為佃農、工匠,或流浪到城市成為雇工,甚至淪為街旁乞丐等。這種貧窮人是天國的主角。

(「Basileia」,道個字在聖經以外的文獻出現時,常被一般歷史學者翻譯成帝國(empire)。)

(一個因為乾旱、戰爭等災禍,或因欠債、疾病等因素而使基本生活都難以應付的不幸人們。這些人們或舉債度日,或賣掉土地成為佃農、工匠,或流浪到城市成為雇工,甚至淪為街旁乞丐等。)

「虛心」的人有福了(英譯 poor in the spirit),馬太福音用的字是「ptochos」,意思指心靈或生活陷入困境如同乞丐一樣悲慘的人,天國正是屬於這種人的。天國(kingdom)的希臘文是「Basileia」,這個字在聖經以外的文獻出現時,常被一般歷史學者翻譯成帝國(empire)。耶穌時代是屬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之前有亞歷山大建立的希臘帝國,希臘帝國之前還有波斯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等等。

在羅馬帝國裡位高權重的是皇帝、大臣、貴族,或者是祭司家族。而這些身處困境(destitute)的人,是帝國中最卑賤,命最不值錢的一群。但在神的「帝國」中,這些身處困境(destitute)人,卻是神國中位居要津的主角。耶穌高舉困苦人,就是包含著對人最大的尊重,最大的愛。因此從這段話中人們不難感受到耶穌口中的福音。(太五3-10)“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Blessed are those who mourn,
for they will be comforted.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will inherit the earth.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Blessed are those who hunger and thirst fo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will be filled.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will be shown mercy.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will see God.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
for they will be called children of God.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Blessed are those who are persecuted because of righteousness,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飢渴慕義」的人、「憐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希臘原文「有福」一字為makarios,這字包含有幸福、祝福、喜事等三種含意)!這八種耶穌所看重的類型,是人類心靈高貴的表現,卻不是當時的主流價值。當時的猶太社會,上焉者汲汲想打入羅馬的統治階級,身為宗教領袖的大祭司也對羅馬官員屈意奉承。下焉者則趁著政局難得穩定的幾年,力爭上游,極欲脫離貧窮。物質生活的改善基本上並沒有錯,然而經由某些法利賽人、文士的誤導,整個社會已慢慢偏離舊約時代上帝所要求的公義與憐恤。

 

八福的表述方式是傳統猶太文學常用的,尤其是舊約詩篇中更是俯拾皆是:

 

凡投靠耶和華的,都是有福的。“Blessed are all who take refuge in [the Lord]” (Psalm 2:12);

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凡心裡沒有詭詐、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Blessed is he whose transgression is forgiven, whose sin is covered. Blessed is the man to whom the Lord imputes no iniquity, and in whose spirit there is not deceit” (Psalm 32:1–2);

那倚靠耶和華、不理會狂傲和偏向虛假之輩的,這人便為有福!

“Blessed is the man who makes the Lord his trust, who does not turn to the proud” (Psalm 40:4);

眷顧貧窮的有福了! “Blessed is he who considers the poor” (Psalm 41:2);

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 “Blessed are those who dwell in thy house” (Psalm 84:4);

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有福!“Blessed are they who observe justice, who do righteousness at all times” (Psalm 106:3);

行為完全、遵行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有福!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有福!“Blessed are those whose way is blameless, who walk in the law of the Lord. Blessed are those who keep his testimonies, who seek him with their whole heart” (Psalm 119:1–2);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blessed is every one who fears the Lord, who walks in his ways” (Psalm 128:1)

 

從詩篇來對照八福,很清楚可得知,八福是一首詩。不僅僅八福,其實整個登山寶訓幾乎都是朗朗上口的短詩、歌謠、口語化有押韻的對句等。第一世紀不但大多不識字,而且是以”聽”為吸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這和身處21世紀以”視”為主有很大的不同。

八福不僅格式是典型的希伯來文體,內容也多取材自舊約聖經

  1.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賽61:1)

  1. 哀慟mourn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mourn的人,(賽61:2)

 

  1. 溫柔meek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但謙卑 meek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37:11)

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 (賽61:7)

  1. 飢渴hunger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Blessed are those who hunger and thirst for righteousness, for they shall be satisfied.

你們一切乾渴thirst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原文是平銀)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satisfied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你們當就近我來;側耳而聽,就必得活。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那可靠的恩典。(賽55:1-3)

 

  1.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for they shall receive mercy.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merciful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

 

  1. 清心pure in heart,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pure in heart,、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詩24:3-5)

 

  1.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詩34:14)

  1.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眾民同心謀害撒迦利亞,就照王的吩咐,在耶和華殿的院內用石頭打死他。(代下 24:21) 

 

然而,他們不順從,竟背叛你,將你的律法丟在背後,殺害那勸他們歸向你的眾先知,大大惹動你的怒氣。所以你將他們交在敵人的手中,磨難他們。他們遭難的時候哀求你,你就從天上垂聽,照你的大憐憫賜給他們拯救者,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尼9:26-27))

他就打先知耶利米,用耶和華殿裡便雅憫高門內的枷,將他枷在那裡(耶20:2)

 

我因耶和華大大歡喜;我的心靠神快樂。因他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賽61:10)

 

耶穌的表達模式

耶穌在登山寶訓的講章中,運用了幾個表達的模式:

一、舉例法

列舉猶太生活周遭熟悉的事物,讓聽眾清楚知道祂的講章之涵義。祂用鹽的鹹味、燈台上的光來說明門徒的行為舉止要能榮耀神;祂用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來說明人在神眼中的貴重;祂用眼中的刺和眼中的樑木,來說明愛批評論斷他人的無知和自大。

試舉一例加以清楚說明: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

耶穌說這樣的話是有其典故的。

十八世紀時有一位作家湯普生(Thomson)到敘利亞旅行,他在希頓城遇到了一位商人,這位商人前年甫自賽浦路斯島購入一批鹽,他將鹽堆積在一間小房子內,不知甚麼原因,這些鹽始終沒有銷售出去。由於鹽底部靠近地土的部份已嚴重毀壞,已經沒有什麼用處,因此湯普生親眼目睹這位商人將大量的鹽傾倒在街道上,讓路人動物踐踏。1

這是巴勒斯坦地區早從第一世紀就流傳下來的一個習慣,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垃圾集中清理的觀念和制度,往往就將垃圾直接由窗戶丟到街道,許多史書都記載當時街道的髒亂。此外根據司可金(Schottgen)的研究,在巴勒斯坦人們也喜歡在雨季時將廢棄的鹽灑在街道,可以有止滑的功用。其實,耶路撒冷的聖殿最常大量採用死海的鹽,將鹽灑在祭品上來防止異味的四散和食物的腐敗,而當這些過時的鹽失了味時,往往就在雨天時將之棄置到街道上作止滑之用。

二、比喻法

耶穌最常用比喻法,例如他用聰明人與無知人以兩種方式蓋房子的方法,來比喻信徒兩種不同的根基。

三、古代格言法

登山寶訓中共有六處引用了古代格言。

「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太五21)

「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太五27)

「又有話說:『人若休妻,就當給他休書。』」(太五31)

「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太五33)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太五38)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太五43)

耶穌接著在這六處的經文之後,也表述了祂自己的教導。請參下列對照表格,表格中將分有兩種句型,分別標為a與b,為古訓言,b則為耶穌的教導:

古訓(a)

你們聽見有話說

此節耶穌引用古人的格言

(古人格言):

不可殺人

不可姦淫

人若休妻,當給休書

不可背誓

是,不是就說不是

以牙還牙

愛鄰舍,恨仇敵

耶穌教導(b)

只是我告訴你們

耶穌進一步的闡述

(耶穌的解釋):

不可恨人

不可動淫念

不可淫亂

不要起誓,是就說

不要與惡人作對

愛鄰舍,愛仇敵

耶穌的教導顯然比傳統律法更注重內心的動機。

四、省略以神為主詞的被動語句

舊約時代結束後到耶穌時代這四百年間,猶太人深切檢討亡國的原因,對於十誡的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用很嚴謹的解釋,以至於文章盡量避免用 神這字。因此出現以省略以神為主詞的被動語句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 ) all these things will be given to you

這裏的被動語句,省略了主詞「神」。

五、取用詩歌法

登山寶訓中有許多處都是用希伯來詩歌體的方式表達的。有些是同義的詞句平行排列,有些是相反意思的詞句平行排列,有些則是同義、反義混合使用。

「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太五19)

「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太五22)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五29—30)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太五46—47)

「不要為自己積僭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六19—20)

「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太六25)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類似這種詩歌體的耶穌講詞在登山寶訓中俯拾皆是。周天和牧師在他的《山上寶訓的研究》一書中說:

「為什麼耶穌常用詩歌的體裁去施教呢?目的自然是使人印象深刻,容易記誦。其實這也就是群眾樂意聽祂講道的原因之一。」2

除了耶穌教訓言詞的豐富外,從登山寶訓中更足見耶穌的教訓和當時的法利賽人、文士、拉比有著極大的不同。祂用祂神子的獨特身份,進一步揭露神的啟示。舊約時代神向摩西啟示的律法藉著耶穌而得到完全。摩西的律法,是藉著種種行為的規範,要求人行走神喜悅的義路,但這些行為在耶穌時代已淪為形式,甚至成為無形的道德枷鎖。

(耶穌看重的是人心裡面的動機,遠勝於一個人在外表上的敬虔。)

 

登山寶訓看耶穌教訓和文士的大不同

 

登山寶訓開頭的八福閱讀起來像極了舊約常見的詩句,然而只消多讀幾句,猶太人就會發現大不同的經文,除了上述提到道德的標準、內心動機的誠實自省等,最大衝擊該是下列經文: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5:11)

耶穌在講完八福後,丟出這話,著實會讓猶太人大吃一驚。這是一句典型庇護制度下庇護者對依附者的承諾。至此,猶太人恍然大悟,這包裝在猶太文學筆法下的,竟是指向庇護者耶穌。換言之,前面八福的許多細節,都需在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福音)的前提下方能成就。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5:17-18)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7:21-23)

這些經文已經不是舊約的延伸,或者猶太教義的新闡述。說話者本身就是天啟。耶穌就是信仰的中心。耶穌和天父再字裏行間是相互表彰,合為一體的。耶穌扛下信徒的所有屈辱,完成了摩西律法,參與最後審判。換言之,登山寶訓就是彌賽亞來了的好消息(福音)。

登山寶訓中,多次出現的「我實在告訴你」、「只是我告訴你們」、「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在在顯露耶穌的權柄,祂的話已經不是舊約聖經上的教導,而是原創的、天啟的。

難怪在登山寶訓結束會出現這樣的經文;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7:28-29)

 

結語

祂將一切的律法回歸其本質,顯然耶穌的要求更為深入、真實,因祂要的乃是一個人內心整個徹底的改變。

同時,摩西的律法以及所有解釋律法書的拉比文獻及口傳律法,都只是針對猶太人的。而耶穌的言論卻跨越了民族的藩籬,更進一步觸及全人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