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穌所引用的舊約經文

第9章

耶穌所引用的舊約經文

福音書記載,耶穌曾在會堂當眾朗讀過舊約聖經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路4:17-22)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賽61:1-2)

這段記載就是猶太會堂Haftarah的實況紀錄。傳統上,每當安息日或猶太假日,猶太人習慣固定朗讀摩西五經—妥拉(Torah),從創世紀到申命記逐章讀過來。讀完妥拉後,會從先知書中選出一段來讀。朗讀先知書這舉止稱之為Haftarah。猶太人認為先知的預言—錫安的猶太復興,終究會實踐,在讀完一段妥拉後,來上一段Haftarah就十分完美。


古代猶太會堂的聚會內容(m. Megilla 3–4; m. Berakot 2)大約如下;會堂句會通常需要十位成年男子就可開始聚會。句會開始,先念一段示買Shema (Deut 6:4-9),緊接著禱告(禱告內容來自Tephillah and the Eighteen Benedictions (m. Berakot 2:2).)。之後,念一段舊約聖經經文,先念一大段妥拉,再來Haftarah,緊接著就是講道。通常講員會將剛才念的經文串連起來,並加以解釋。聚會是以一段祝福的話做結束。T

 在耶穌的講章中有些是直接引用聖經的章節,有些則是可在舊約中找到相關的經節。耶穌的比喻中,有很多也與舊約的背景有關


直接引用的舊約經文

耶穌為了讓聽眾知道這段經文是直接來自舊約,因此,多數會用「經上記著說」來引起注意。有兩處記載顯示耶穌大量引用了舊約經文:一處是在對付魔鬼試探時,一處是在登山寶訓時,其他還有幾處是耶穌和別人討論「誡命」的時候。

對付魔鬼試探

耶穌在禁食四十晝夜後,遭受魔鬼的試探(太四1—11)。在這次試探中,耶穌三次引用申命記的經文來回答魔鬼。

第一次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

第二次

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太4:7)

你們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神,像你們在瑪撒那樣試探他。(申6:16)

第三次

耶穌說:撒但(撒但就是抵擋的意思,乃魔鬼的別名),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太4:10)

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神,事奉他,指著他的名起誓。(申6:13)


登山寶訓

耶穌在這次的講道集中(祂的第一次講道集),一共用了五次的「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的句型。「你們聽見有話說」所引用的經文分別出自出埃及記、利未記、申命記。


「誡命」

這字在福音書中共出現了十六次;馬太福音六次、馬可福音六次、路加福音四次,主要集中在三處的經文共十一次。有關「潔與不潔」等禮節上污穢的爭議:如可七1—23、太十五1—20(請參考本書十二章「潔與不潔二分法的社會」)

曾有一位有錢人詢問耶穌一個人要如何作才能承受永生,耶穌在談話中引用了舊約中的誡命作為對答的內容:

「耶穌出來行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他說:『良善的夫子,我當做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他對耶穌說:『夫子,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财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

馬可福音雖沒有說此人是有錢人(可十17—22),但在22節提到「他的產業很多」。馬太福音十九章16—22節則記載此人為一位「有錢的年輕人」,路加福音十八章18—23節則稱此人為「官」。


另外耶穌從舊約的出埃及記廿章12—16節、申命記五章16—20節,列舉出了六條誡命。

(1)耶穌並未完全照著舊約的十條誡命一一唸出,十誡中的前三誡在三本福音書中都未曾提及。解經家多認為這三條誡命的精神已包含在「除了神一位以外再沒有良善」之中,所以前三條不必再提。

(2)誡命的第四條守安息日,也沒有被耶穌提到。這是因為耶穌在這議題上,和當時的社會對守安息日的規定有很大的出入,並不是耶穌無意遵守此誡命,而是不願讓安息日的真意被誤導。

(3)耶穌回答中的「不可虧負人」,並不在十誡當中,而是耶穌將原來的十誡「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濃縮而成的,耶穌如此更改,可能要使祂的話簡潔有力,也可能因為耶穌知道此人有錢,不會去貪戀,卻可能會虧負他人。

(4)耶穌更改舊約中十誡的次序;第五條的孝敬父母在福音書中被列舉在最後面。可能是為了強調這點的重要性。

(5)此人完全符合舊約誡命的要求後,耶穌又提出另外一個挑戰,這難道是指耶穌的要求凌駕於十誡之上?或者,十誡的權威容許被挑戰?其實耶穌清楚此人心裡另有盤算,因這人的產業很多,顯然已將他的心緊緊綁著,遑論去遵行十誡中最大的一誡:「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了。耶穌在此並無逾越十誡的規定,只不過是為了凸顯許多有錢人內心的秘密,以及有錢人取捨於今生的享受和「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之間的窘境。

因為受到龐大的財產的牽絆,這位有錢人無法響應耶穌的邀請(耶穌並不是向每位來到他面前的都做這樣的邀請,馬可特別提到耶穌愛這個人),這種人到底想要用甚麼來得永生?因他所遵行的誡命僅止於是一種行為上的約束,還談不上內心的改變。

(6)文士詢問誡命中最大最要緊的

「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他說:『誡命中那是第一要緊的呢?』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可十二28—34)

耶穌直接引用舊約經文回答,這也正是猶太人每天禱告詞「示馬」(Shema)的內容,根源於申命記六章4—5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耶穌進一步引用利未記十九章18節的前半段做為第二誡命:「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文士問一,耶穌答二。顯然耶穌認為這兩者是不可分的一體。

馬可福音中的文士,到了馬太福音則成為法利賽人。但不論他的身分如何,耶穌十分肯定他的回答,也讓質疑耶穌的人皆啞口無言。


耶穌與撒都該人觀點不同之處

耶穌和撒都該人討論死人復活議題時,引用出埃及記;

論到死人復活,神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嗎?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22:31-32)

我是你父親的神I am the God of your father,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3:6)這裡的be動詞用的是簡單現在式,難怪耶穌會說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拉比文獻他勒目Talmud (Sanhedrin 90b)也有類似的說法;”由於經上記載著神和他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訂有盟約要把迦南的賜給他們,經上寫的很清楚是他們,不是他。因此我們當然可以推論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會死裡復活,在未來的世界內承受迦南美地。(Joseph Klausner, Jesus of Nazareth [New York, Macmillan, 1926] p. 319.)


耶穌和法利賽人觀點不同之處

1)孝順父母(請參潔與不潔二分法的社會P)

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你們倒說:無論何人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corban),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太15:3-6)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 .

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出21:17)

某些鑽猶太律法漏洞的,會用供獻(corban)來閃躲孝敬父母的責任。耶穌援引出埃及記予以駁斥。

2)、有關倫理(離婚)

「法利賽人說:『這樣,摩西為什麼吩咐給妻子休書,就可以休她呢?』耶穌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許你們休妻,但起初並不是這樣。我告訴你們,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姦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太十九7—9)

摩西的說法是:

人若娶妻以後,見他有什麼不合理的事不喜悅他,就可以寫休書交在他手中,打發他離開夫家。人離開夫家以後,可以去嫁別人。後夫若恨惡他,寫休書交在他手中,打發他離開夫家,或是娶他為妻的後夫死了,(申24:1)

第一世紀前後(BC70-AD20),猶太人出了兩位大學問家煞買Shammai西勒Hillel,這兩位猶太聖哲各自成立學派。兩派之間有關律法的爭議有多達三百多條。對此經文的解讀不同之處在煞買Shammai學派認為,摩西所說的「不合理的事」是指淫亂的行為。西勒Hillel學派的則認為摩西所說的「不喜悅他」才是重點,只要丈夫看不順眼,可以休妻另娶。耶穌顯然是認同煞買Shammai學派的。

一般而言,當論及有關道德的誡命時,耶穌皆採取高標準;而有關生活的細節,特別是與民眾身體疾患有關的,耶穌則採以百姓的需要為最大之考量。耶穌不但引用出現在舊約中的誡命,同時也制定誡命。耶穌給的新命令是: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十三34)

不只是以前的教訓,而且是一個大家庭的彼此相愛。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十四15)

耶穌頒佈大使命

「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詞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

3)、有關安息日

根據猶太律法,在安息日,除了重大致死的病症可以求醫外,任何痼疾都須等安息日過後才能接受醫治。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安息日所行的四個神蹟,沒有一個是急症(參可三1—6,路十三10,約五2—18,路十四1—6),這正是法利賽人強烈攻擊的緣故。對於周遊四方,以傳福音為職志的耶穌而言,這些長年為疾病纏身、苦不堪言的病患,跋山涉水的到祂面前,渴望得著祂的醫治,雖然恰逢安息日,雖然有不懷好意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在一旁虎視眈眈,急著將祂羅織入罪,但祂仍不忍拒絕。

至於那位在池邊巧遇耶穌而蒙醫治的卅八年的癱子以及其他許多福音書中記載的人,耶穌在安息日賜下的醫治恩典,對他們而言更是彌足珍貴:

耶穌在會堂裡,醫治一個人一隻枯乾的手,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試探耶穌並起意除滅耶穌。(太十二9—15、可三1—6)

一個18年被鬼附而彎腰的女人在會堂裡,耶穌叫她前來醫治她,引發管會堂的憤怒。(路十三10)

耶穌在法利賽人的首領家中,醫治一個患水臌病的人,耶穌的回答讓試探耶穌的律法師和法利賽人啞口無言。(路十四1—6)

一個已癱瘓38年的癱子在畢士大池的廊下,耶穌主動關懷並醫治他,此舉讓猶太人想殺耶穌。(約五2—18)根據申命記2:14,以色列在曠野流浪正好也是三十八年。

嚴格說來,猶太人並非安息日啥事都不能做,安息日可以行割禮。

摩西傳割禮給你們(其實不是從摩西起的,乃是從祖先起的),因此你們也在安息日給人行割禮。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禮,免得違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個人全然好了,你們就向我生氣嗎?(約7:22-23)

此外祭司在安息日還是有任務要做,耶穌就用這現象來反駁法律賽人;

那時,耶穌在安息日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餓了,就掐起麥穗來吃。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說:看哪,你的門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神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獨祭司才可以吃。再者,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1-8、可2:28、路6:5))

舊約紀載安息日,祭司無法休息(守安息日)仍要獻祭;

當安息日,要獻兩隻沒有殘疾、一歲的公羊羔,並用調油的細麵伊法十分之二為素祭,又將同獻的奠祭獻上。這是每安息日獻的燔祭;那常獻的燔祭和同獻的奠祭在外。(民28:9)

安息日首度出現在聖經上是在創世紀第二章(創2:1-3),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1-3)

此後安息日這議題就沉寂了二千多年直到摩西時代重被提及。六日要做工,第七日是聖安息日,當有聖會;你們什麼工都不可做。這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利 23:3).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務要守我的安息日;因為這是你我之間世世代代的證據,使你們知道我─耶和華是叫你們成為聖的。(出 31:13-18)

出埃及記這段話說明了安息日的目的,安息日已經不僅是創造天地之初用來休息的假日,而是更多了一層意義,安息日是用來敬拜帶領他們出埃及,與其他民族分別為聖的耶和華神。

安息日是用來敬拜神的,難怪耶穌會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1-8、可2:28、路6:5)」所以耶穌在安息日施行拯救是最合理不過的事了。耶穌曾嘆息猶太人不信;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約4:48)況且舊約聖經提到彌賽亞來臨時,「這地不再有假先知與污穢的靈」(撒迦利亞 13:1-2).而且「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賽 35:4-6)

因此耶穌在安息日施行醫治的神蹟,來讓猶太人知道彌賽亞已經降臨,是一件有必要的事。

3)見證人

法利賽人對耶穌說:你是為自己作見證,你的見證不真。耶穌說:我雖然為自己作見證,我的見證還是真的;因我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你們卻不知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你們是以外貌(原文是憑肉身)判斷人,我卻不判斷人。就是判斷人,我的判斷也是真的;因為不是我獨自在這裡,還有差我來的父與我同在。你們的律法上也記著說:兩個人的見證是真的。我是為自己作見證,還有差我來的父也是為我作見證。(約8:13-18)

根據摩西律法,兩人或兩人以上的人的見證就有效率

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將那當死的人治死;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將他治死(申17:6、參申19:15)

「兩個人的見證是真的」耶穌援引這經文來抵擋法律賽人的詰問。天父和愛子耶穌為地上的人子耶穌做見證。可惜這種天啟的、超越時空的論說,不是當時猶太人所能理解的。


耶穌與詩篇

耶穌引用的舊約以詩篇的次數最多,其他依序是申命記、以賽亞書、出埃及記這三本書。

耶穌引用詩篇的場合

  • 耶穌引用詩篇來駁斥和法律賽人 (詩8:2, 110:1; 太21:16, 22:44; 可12:36, 14:62;路20:42-43).

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殿裡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對他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嗎?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praise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太21:16)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太22:44)

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strength,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Psalms 8:2) (舊約希伯來字能力strength 在七十士譯本的希臘文換成讚美Praise 。這是講希臘話的猶太人常採用的方式.)

  • 耶穌被無故的恨惡,祂引用詩篇來說明 (詩35:19,69:4; 約15:25).

這要應驗他們律法上in the law所寫的話,說:他們無故的恨我。(約15:25)

律法這字有時候用來指廣義的舊約聖經(約7:49、約12:34、約15:25、羅3:19、林前14:21)。

拉比文獻他勒目(T. Bab. Sanhedrin, fol. 91. 2)也有這樣用法。

“當被問到「律法中哪裡有提到死裡復活?」答案在詩篇84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歡呼。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詩84:2-4)他們仍要讚美你(they do praise thee),而非他們將讚美你(they will praise thee),這就是律法對於復活的一種證明。”

無故恨我的,比我頭髮還多;詩69:4、35:19

  • 耶穌引用詩篇的話,說明嗎哪的意義。、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約6:31)

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詩78:24)

  • 耶穌藉由詩篇預言耶路撒冷城的毀壞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太23:37-39、路13:35)

神啊,求你憐憫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詩57:1參 出19:4、詩61:4)

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Ps 118:26

5 ) 耶穌引用詩篇來形容自己的被賣 (Ps 41:9Jn 13:18).

我這話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約13:18)

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詩41:9)

  • )猶大人用石頭打耶穌時,祂用詩篇回應,說明神的兒子的位格

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耶穌說:你們的律法上豈不是寫著我曾說你們是神嗎?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稱為神,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他自稱是神的兒子,你們還向他說你說僭妄的話嗎?

這裡耶穌運用拉比論述的技巧( the rabbinic qal va-homer argument)。這是一種由小來喻大的論述方式。如果神“gods”可以用來稱這種人,那麼被稱為神兒子“Son of God.”的人,該又是何等身份 !

猶太人雖然不慶祝聖誕節,但在每年與聖誕節相若的日子,郤有另一個節期,那就是聖經中的修殿節(約十22)。 修殿節的來源雖未記在聖經中,但在歷史中可以清楚稽考得到。原來在兩約中間的時代,猶太人被希臘人所統治。 公元前168年,安提亞古四世他闖入耶路撒冷,大肆燒殺擄掠,並妄自闖入聖所,搬走金祭壇、燈座和附件、獻餅的供桌、獻酒的器皿、聖杯、金香爐、帳幔和冠冕,又搬走所有的裝飾物,和遮蓋聖殿入口的金鑄造物。

不但如此,安提亞古四世還強迫猶太人放棄對耶和華的敬拜及摩西律法,接受希臘的偶像崇拜及風俗。凡在聖殿內獻全燔祭、犧牲和其他的祭禮都要禁止。他又下令將安息日和節慶日看做平常日,聖殿和神職人員不再被視為神聖,而祭壇、殿宇和寺廟都要奉獻給宙斯,並且宰殺豬和不聖潔的動物為奉獻。以色列人不為他們的兒子行割禮。總而言之,他們以種種不聖潔、褻瀆神的行為玷污了他們自己,藉以丟棄律法,改變他們所有的禮俗。最後命令中還說:“凡不遵守國王法令的人必須處死。”安提亞古四世的暴政引發了猶太人的反對,不少人因此殉道。 但也一些人面對逼迫隨從了法令。

猶太人在大祭司馬他提亞和他五個兒子(號稱五虎將)帥領之下起而抵抗,結果在勢孤力單的情況下,竟能擊退強大的希臘人,開創一個新局面。當他們收復聖殿,修葺一番,加以潔淨,準備恢復獻祭的時候,才發覺希臘人弄污了聖殿中的聖橄欖油,只留下一瓶聖油完封不動,上面仍有大祭司的印記。猶太人用那瓶聖油燃亮聖所中的金燈台,但擔心金燈台很快便會熄滅,因為一瓶聖油通常只夠燃點一天。預備新的聖油,單程須花四天,來回至少要八天。然而神蹟出現了,金燈台不單在第二天沒有熄滅,並且一連八天都大放光明,直至新油備妥,一切問題便解決了。猶太人目睹一切,咸認為神蹟出現,是神悅納他們新建國度的具體明證。因此以後的世代,猶太人都在冬天守節,定名為修殿節。

 

神站在有權力者的會中,在諸神中行審判,說:你們審判不秉公義,徇惡人的情面,要到幾時呢?(細拉)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你們仍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走來走去;地的根基都搖動了。我曾說:你們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兒子。然而,你們要死,與世人一樣,要仆倒,像王子中的一位。神啊,求你起來審判世界,因為你要得萬邦為業。(詩82:1-8)

他的主人就要帶他到審判官(審判官或作:神;)那裡,又要帶他到門前,靠近門框,用錐子穿他的耳朵,他就永遠服事主人(出21:6、出22:8-9)

希伯來的概念裡,審判官在世上的審判權力來自神,所以審判官是代表神自己”as my representatives” (申1:17、代下19:6、羅13:1-2)。因此出埃及記21:6的經文的審判官,也可以寫成神”gods”。然而這些神是會死的,因為基本上他們的位格是人,神這詞,只是形容詞而已。

7) 在祭司長和長老們面前,耶穌形容自己是房角石。

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太21:42、可12:10、路20:17)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118:22)

8)在比拉多的審訊中,耶穌引用詩篇回應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詩110:1)

耶穌卻不言語。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26:64)

耶穌的這論證,希伯來書也再次提出

所有的天使,神從來對哪一個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來1:13 )

9) 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用詩篇來抒發自己最深層的感受

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可15:34)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22:1)

詩篇22篇獨特之處,在於其中的多處經文都和耶穌受難的情節相吻合

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22:8)

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22:16)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22:18)

耶穌引用(詩22:1)這節,並非灰心喪志的呼求。因為詩篇22篇整篇,其實是得勝而榮耀的。耶穌是用這一小節來表述自己是在整篇22篇的狀態中。這種只引用第一小節來代表整個篇章,實在是極其痛苦下,唯一能呼求出自己心聲的辦法。

詩篇22篇下半部份是向神讚美、榮耀而歸順敬拜的。

救我脫離獅子的口;你已經應允我,使我脫離野牛的角。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你們敬畏耶和華的人要讚美他!雅各的後裔都要榮耀他!以色列的後裔都要懼怕他!因為他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也沒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他就垂聽。 (詩22:21-24)

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詩22:27)

10)  耶穌在世上最後一句話也是引用詩篇

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路23:46)

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耶和華誠實的神啊,你救贖了我。(詩31:5)


耶穌與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是耶穌最常引用的先知書。引用的情形是:

1)、嘴唇尊敬心卻遠離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太十五7-8)

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赛廿九13

2)、聽見卻不明白,看是卻不曉得。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太13:14—15)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賽6:8-9)

3、禱告的殿成為賊窩了

「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

(太廿一13、參可11:17、路19:46、賽五六7)

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56:7)

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嗎?我都看見了。這是耶和華說的。(耶7:11)

耶穌這段話是揉合以賽亞書和耶利米書各一段而來的。

4、耶穌騎驢進入聖城耶路撒冷

「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廿一5、)

看哪,耶和華曾宣告到地極,對錫安的居民(原文是女子)說:你的拯救者來到。他的賞賜在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賽六二11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

5、「他被列在罪犯之中。」

我告訴你們,經上寫著說:他被列在罪犯之中。這話必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關係我的事必然成就(路廿二37)

所以,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五三12)

6,有耳當聽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太13:14、參路8:10、可4:11-13)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見嗎?也不記得嗎?」(可八18)

「愚昧無知的百姓啊,你們有眼不看,有耳不聽,現在當聽這話。」(耶五21)

「人子啊,你住在悖逆的家中。他們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結十二2)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賽六9)

7,我的話不能廢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可十三31)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賽四十8)

8,蒙神的教訓

. 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約6:45)

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賽54:13)


耶穌在也曾引用其他地方舊約經文

其他散見於福音書中有關耶穌親口所引用的舊約經文,除了上面幾大項外,尚有:

1、喜愛憐恤不喜祭祀。。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九12-13,十二7)

我喜愛良善(或譯: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六6)

2、施洗約翰

「提到施洗約翰;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道路。)(太十一10參路7:27、瑪三1)

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瑪三1)

3、「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太十九5、創一27)

4、打擊牧人羊就分散

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太廿六31、可十四27)

 

萬軍之耶和華說: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擊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亞十三7)

類似的經文引用

其次,耶穌有許多處的講道雖不是完整的引用舊約中的某一處經文,但卻是與舊約某處的經文十分類似,特別在用字遣詞上幾乎相同。舉例如下:

1,收割、播種

「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可四29)

「開鐮吧!因為莊稼熟了。」(珥三13上)

2,耶穌彌賽亞的來臨,在末世對親屬關係的衝擊

「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太十35)

「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彌七6)拉比的教訓中也提到彌赛亞來時,會使許多人的家中有紛爭。2

「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廿三38)

「你們若不聽這些話,耶和華說:我指著自己起誓,這城必變為荒場。」(耶廿二5)

3,大山倒下

「那時,人要向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向小山說:遮蓋我們!」(路廿三30)

「伯亞文的邱壇,就是以色列取罪的地方必被毁滅;莉棘和蒺藜必長在他們的祭壇上。他們必對大山說:遮蓋我們!對小山說:倒在我們身上!」(何十8)

4,人子駕雲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可十三26)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但七13)

5,芥菜種

「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他的蔭下。」(可四32)

「那樹漸長,而且堅固,高得頂天,從地極都能看見,葉子華美,果子甚多,可作眾生的食物;田野的走獸臥在蔭下,天空的飛鳥宿在枝上,凡有血氣的都從這樹得食。」(但四11—12)

「所以他高大超過田野諸樹;發旺的時候,枝子繁多,因得大水之力枝條長長。空中的飛鳥都在枝子上搭窩;田野的走獸都在枝條下生子;所有大國的人民都在他蔭下居住。」(結卅一5—6)

6,好撒瑪利亞人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十30—37)

這段史實發生在西元前730年左右,當時以色列民族分成南北兩國對峙,北國以色列由比加統治,南國則是亞哈斯統治猶大國,兩國起了爭戰,北國以色列俘虜了大量的南國人到撒瑪利亞,準備把這些猶太人和耶路撒冷人當成奴隸來使喚,耶和華神藉著先知俄德,要求北國以色列遣返南國人。

「以色列人擄了他們的弟兄,連婦人帶兒女共有二十萬,又掠了許多的財物,帶到撒瑪利亞去了。但那裡有耶和華的一個先知,名叫俄德,出來迎接往撒瑪利亞去的軍兵,對他們說:『因為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惱怒猶大人,所以將他們交在你們手裡,你們竟怒氣沖天,大行殺戮。如今你們又有意強逼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作你們的奴婢,你們豈不也有得罪耶和華你們神的事嗎?現在你們當聽我說,要將擄來的弟兄釋放回去,因為耶和華向你們已經大發烈怒。』

於是,以法蓮人的幾個族長,就是約哈難的兒子亞撒利雅、米實利末的兒子比利家、沙龍的兒子耶希西家、哈得莱的兒子亞瑪撒起來攔擋出兵回來的人,對他們說:「你們不可帶進這被擄的人來!你們想要使我們得罪耶和華,加增我們的罪惡過犯?因為我們的罪過甚大,已經有烈怒臨到以色列人了。於是帶兵器的人將擄來的人和掠來的財物都留在眾首領和會眾的面前。以上提名的那些人就站起,使被擄的人前來;其中有赤身的,就從所掠的財物中拿出衣服和鞋來,給他們穿,又給他們吃喝,用膏抹他們;其中有軟弱的,就使他們騎驢,送到棕樹城耶利哥他們弟兄那裡;隨後就回撒瑪利亞去了。」(代下廿八8—15)

這段釋擄事件的結尾,和耶穌所講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頗為相似,我們無法確知耶穌是否取材自這段歷史,但相信那些當場聽到耶穌比喻的猶太人,很容易就聯想到這段有關撒瑪利亞人寬厚義舉的史實,必定會引起不少共鳴。

7,勿座首位

「耶穌見所請的客楝擇首位,就用比喻對他們說:『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吧!你就羞羞慚慚的退到末位上去了。』」(路十四7—9)

「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寧可有人說:請你上來,強如在你覲見的王子面前叫你退下。」(箴廿五6—7)

8,筵席請客

「眾人一口同音的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十四18—20)

「官長也要對百姓宣告說:『誰建造房屋,尚未奉獻,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陣亡,別人去奉獻。誰種葡萄園,尚未用所結的果子,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陣亡,別人去用。誰聘定了妻,尚未迎娶,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陣亡,別人去娶。』」(申廿5—7)

9,失落的羊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太十八12)

「你若看見弟兄的牛或羊失迷了路,不可佯為不見,總要把他牽回來交給你的弟兄。」(申廿二1)

10,鹽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

「物淡而無鹽豈可吃嗎?蛋青有什麼滋味呢?」(伯六6)

11,自卑必升高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四11)

「主耶和華如此說:當除掉冠,摘下冕,景況必不再像先前;要使卑者升為高,使高者降為卑。」(結廿一26)

「人使你降卑,你仍可說:必得高陞;謙卑的人,神必然拯救。」(伯廿二29)

「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裡謙遜的,必得尊榮。」(箴廿九23)


耶穌常提及的舊約人物

約拿

「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十二39—41)

所羅門

「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他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的智慧話。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太十二42)

以利亞、以利沙

「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裡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疯的,但内中除了敛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路四25—27)

「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太十七11—13)

大衛之子,大於大衞王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耶穌說:『這樣,大衛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太廿二41一45)

挪亞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太廿四37—39)

摩西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三14—15)

「論到死人復活,你們沒有念過摩西的書荊棘篇上所載的嗎?神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你們是大錯了。」(可十二26—27)

亞伯拉军

「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八11一12)

但以理

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房上的,不要下來拿家裡的東西;(太15-17)
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那行毀壞可憎的(或譯:使地荒涼的)如飛而來,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或譯:傾在那荒涼之地),直到所定的結局。(但9:27)

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但11:31)

「從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毁壞可憎之物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但十二11)

 

解經家認為,但以理在多處提到「行毀壞可憎的」,這兩處沒有明顯的直接關聯。因此這種毀耶路撒冷城,褻瀆聖殿的事件,可能是歷史重複的模式,包括主後70年,羅馬兵團攻入耶城,在聖殿中放肆亂為的事件。

耶穌在這裡引用但以理的話,是要猶太人在逼迫來臨時知所應對。

以上所提的都是猶太人最景仰的先祖,耶穌引用記載在舊約上的歷史事件,清楚的闡明救恩的道理,對聽眾而言,不但耳熟能詳,而且清楚易懂。


結語

1,耶穌對舊約十分熟稔。他有時直接引用經文,有時以舊約為題材來作比喻,可說幾乎祂大部份的教導全都源自於舊約聖經中的資料。這點對第一世紀親自聆聽耶穌講道的巴勒斯坦居民一定備感親切。這是因為耶穌時代的猶太社會基本上仍是承襲摩西五經架構起來的宗教社會。耶穌的話語和他們所熟知的舊約是一脈相承的。難怪當耶穌來到拿撒勒,也就是他長大的地方時,有一次在安息日他講道之後:「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指的是優美的話);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路四22)

2,援引詩篇做為情感的抒發、向至高者傾吐內心真摯的感受都是希伯來文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詩篇並非全是情緒,也有真理做為感性的基石。換言之,詩篇隱含著律法law的要素。耶穌常引用詩篇,那是猶太人都幾乎能背誦歌謠,就容易引起聽眾共鳴。

3,摩西五經中出埃及記和申命記一再為耶穌所引用。出埃及記是猶太歷史的重大事件,裏面還有摩西的教導(尤其是19章之後)。申命記前四章是對出埃及歷史事件的一些回顧,之後就是希伯來民族崇拜、道德、社會秩序等典章的頒布。這都是以色列人日常生活的法理依據,當然會不斷出現在耶穌言談之間。

4,以賽亞書有大量的彌賽亞預言相關的經文和架構緊密的的僕人之歌,自然會被身為彌賽亞的耶穌所引用。

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太13:14-16)

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賽6:10)

以賽亞這段話是很美的希伯來文體結構,心-耳朵-眼睛;眼睛-耳朵-心,的對稱平行在緊接一個發生機率很小的條件子句( lest –should)。對於南北國存亡之秋的以色列人的頑逆的愛之深責之切,躍然紙上。

耶穌大量引用以賽亞的經文,就是要讓以色列百姓在彌賽亞的時代都得醫治。

5,耶穌引用舊約聖經涵蓋面很廣,也十分靈活。有整句引用、或只引用關鍵詞句、也有多處關鍵字的合併使用、也有變動其中一小部分來切中當時代弊病、甚至將舊約聖經上很小的細節取出來解釋。都是希望熟悉舊約聖經的以色列人能成為有福的,能明白彌賽亞已經出現在他們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