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舍爾的論述中,聖經所呈現的上帝,與人的生命緊密相連;神與人的關係是活潑的,不僅喚起感覺或消極的感情,更是有行動、有態度。這是一位參與在祂子民生命中,且有苦同擔的上帝。
赫舍爾不同意希臘哲學對於上帝的想法。然而希臘哲學卻大幅影響了新教徒怎麼看待上帝。希臘人眼中的上帝,是一位高高在上,且冷眼旁觀人類的神。許多基督徒同樣接受這樣的觀點。但赫舍爾認為,這種想法直接違背了聖經中上帝的形象。
希臘人認為,神的特點就是能超然於外、無動於衷;希臘人眼中的神,是不變且無情的;對他們來說,神的完美性就來自於此。所以,神能思考但沒有感情。赫舍爾則認為,舊約的先知書,深刻表達了上帝是怎樣一位上帝。聖經中的上帝,情感豐沛,而祂繫於祂子民的悲憫,正是先知書所要表達的主題。
悲憫是上帝的本質
「對先知而言,上帝所顯現的不是抽象的完全,而是有血有肉,跟這個世界密不可分。祂不是單單下達命令要人遵從;祂的心情也會因為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而受到影響,跟著高低起伏。世上的事件與人類的行為,都會讓祂有喜有悲、開心或者憤怒。神不是冷眼審判世界。祂的反應既親密,又帶著祂的意志與情感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聖經很明顯的表示,人的行為會影響神,會讓祂情緒激動、憂傷或反過來,讓祂開心又欣慰。祂不只擁有智慧、意志,還滿懷情感。這些都是先知所認知的上帝。」(Abraham Heschel, The Prophets, 288-89.)
對先知而言,悲憫是上帝的本質。所以先知傳達出來的上帝,會生氣、會傷心,也充滿愛。他們描繪出一位與人心意相通,深入參與在祂子民生活事務之中的上帝。
而赫舍爾認為上帝對人充滿情感的悲憫是合理的,是主動的,是祂有意為之的。先知書的神學跟希臘形而上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先知書全力著墨於神對人的用心與關切,形而上學則是著重神祉的存在與演化。
「先知所論述的主軸,是上帝關心人類,而人也跟上帝關係密切。人之所以能認識神,是因為祂主動親近人。」(619頁)所以,上帝一直都是「有血有肉的神,面對有血有肉的人,在真實具體的情況下,表現出祂某一種情感。」(622頁)上帝關心人,而人也與祂關係密切。
有血有肉的神關心人
上帝跟聖經歷史中許多人物的互動,讓我們看到,那是一種活潑親密的關係,會呼叫對方,也會回應彼此。同時,因為上帝會在人們具體的遭遇中跟人產生關係,祂每次的回應也就不會一模一樣;人們的行動會影響上帝的行動。
這一點所代表的意義是,當人轉離神,或者當災難臨到以色列,上帝也會感到痛苦。歷史常常是人類苦痛的紀錄,而上帝也一定與人類的苦難感同身受。就像潘霍華牧師在納粹集中營中所下的結論: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幫助受苦的人。
若悲憫代表上帝的特質,那麼對神的回應也就會包含了「憐恤」。上帝深深體會到人的感受,也激發了先知切切的心腸。先知不只是為上帝發聲,也參與到神的心意中,並以同樣的悲憫來回應。先知對某個歷史情境的反應,其實就是反映上帝的心。
人能認識上帝,從來不是因為祂是個客觀的存在,而是透過祂在每一個當下,對人實實在在的回應而來。先知不僅聽見而且能體會上帝的心意,也因此深受感動。對何西阿與耶利米這兩位先知,所謂「認識上帝」應該說是「與上帝同悲同喜」。人類會用冷漠回應無情的神,而多情的上帝則激發人充滿情感的回應。
聽到先知陳述上帝的悲憫心腸,有些人會批評說這是把上帝人格化,把人的特質加在上帝身上。有些人會拒絕認同上帝充滿情感悲憫這件事,怕會落入把上帝當人看待。但先知們並沒有搞混,他們知道用擬人化的方式來表達上帝的感情,並不等於把上帝降格為人。
赫舍爾只是透過先知書來讓我們看到,上帝也像人一般,能思想、能感受。當神的悲憫結合絕對的無私,加上祂對窮乏人至高的關懷,上帝的神性,絕不等同於人性。神學範疇的悲憫論,是洞見到神對人的愛,而不是把人類的特質投射到神身上。
人不僅是上帝按著祂的形像所造;人還得到上帝永恆的關懷。人的所作所為,不只影響人自己的生命,也影響了上帝,進而牽動祂對受造者的反應。人竟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讓人的地位超越了一般的受造物。人在神的存在中是同伴、是合作夥伴,也是帶動結果的因子。至聖的這一位跟我們既不相同卻又相似。上帝在祂的子民中是至高的聖者,但同時祂又關懷人,人也跟祂關係至深。神性的悲憫或許可以比擬為在隔絕人與神的深淵上的一座橋樑。
審判的起因總是因為愛
聖經訴說了一位與人息息相關、用情至深的上帝,祂參與在祂子民發生的事件當中。而這也意味著,上帝當然關心並且置身於Covid-19大流行中。如果用了錯誤的眼光看待上帝會很危險,尤其當這麼具毀滅性的傳染病流行時,更應謹慎。
但這不表示基督徒必須迴避上帝審判的事實。如果我們把上帝的審判丟掉,我們也差不多等於要丟棄這位悲憫的神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上帝的審判並非濫施報復。審判的起因總是因為愛。
上帝的審判是為了更好的改變,就如同先知以賽亞所言:「主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以賽亞書四章3-4節)上帝的審判是恢復的前奏,帶來靈性的改變與提升。
面對關於上帝審判的疑問,我們必須小心以對,懷著恐懼與戰兢。我們務要留意自己如何解釋神?在哀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同時,也有太多事值得我們探索與深思。聖經中那位對人悲憫的上帝,讓我們不能直接用過度簡化的方式,將災病與神的懲罰及審判畫等號。審判不是直接的因果那麼簡單的。有些基督徒常不經大腦又缺乏憐憫心,就將神的審判與懲罰,變成可悲的自我安慰與法官之槌,這種缺乏完全的知識就宣稱上帝的審判的人,也會受到審判的。
―
“People of our time are losing the power of celebration. Instead of celebrating we seek to be amused or entertained. Celebration is an active state, an act of expressing reverence or appreciation. To be entertained is a passive state–it is to receive pleasure afforded by an amusing act or a spectacle…. Celebration is a confrontation, giving attention to the transcendent meaning of one’s actions.
Source: The Wisdom of Heschel”
―
“Never once in my life did I ask God for success or wisdom or power or fame. I asked for wonder, and he gave it to me.”
―
―
―
“The primary purpose of prayer is not to make requests. The primary purpose is to praise, to sing, to chant. Because the essence of prayer is a song, and man cannot live without a song.
Prayer may not save us. But prayer may make us worthy of being saved.”
― Moral Grandeur and Spiritual Audacity: Essays
―
―
―
―
―
―
―
―
―
― Man Is Not Alone: A Philosophy of Religion
―
―
―
― The Sabbath
―
―
―
―
Sometimes we wish our own heart would speak of that which made it heavy with won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