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約的六大要素如下:
(一)引言(強調權威方面為立約人)。
(二)歷史前論,引述兩造之先前關係。
(三)立約的社團性質,條款注重履行的義務。
(四)盟約應一讀二讀,以保證其有效性。
(五)神明見證盟約的締結。
(六)信守盟約者得福,背約者受咒詛。列出祝福與咒詛二者的公式。
在舊約中的聖約,注意律法典章、見證、祝福與咒詛。王在加冕時,往往有律法書交給他,使他注意遵行(參王下十一12)。這是否也為約西亞的經驗呢?聖殿中發現的律法書,就是這種性質。其他有關聖約的用詞,如在申命記常用的「愛」,表明忠實信用,是附屬國對強國效忠。若不效忠,必遭咒詛。這種立約的方式在古代近東甚為普遍,可應用在有關舊約中聖約的了解。
1,引言The preamble—-介紹立約人。(強調權威方面為立約人) “introduction of the speaker” or “titulary,”
如;我是耶和華─你的神,。(出20:2A)(創世紀 15:1)
2,歷史前論,The historical prologue recounts the events and/or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es leading up to the moment of entering into the covenant. 引述立約兩造之先前關係。
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20:2B) 亞伯拉罕的族系 (創4 11:26–31)
3,The stipulation 約定 (出20:3-23:19),這約定後面常常接著是咒詛和祝福curses and blessings (出 23:20–33)
4,盟約應一讀二讀再三取出閱讀,以保證其有效性。盟約通常存放在神殿中,也會在神殿中取出宣讀。
5,近東文化常常用山、河、海、雲、風作盟約的見證者。出埃及記上用七十位長老當見證人。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和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要上到我這裡來,遠遠的下拜。惟獨你可以親近耶和華;他們卻不可親近;百姓也不可和你一同上來。摩西下山,將耶和華的命令典章都述說與百姓聽。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24:1-3)
6,祝福和咒詛並存。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7,有些盟約的成立還伴隨他禮儀,如獻祭、宣誓、封印、公開遞交給有公信力者。他說:你為我取一隻三年的母牛,一隻三年的母山羊,一隻三年的公綿羊,一隻斑鳩,一隻雛鴿。亞伯蘭就取了這些來,每樣劈開,分成兩半,一半對著一半地擺列,只有鳥沒有劈開。(創15:9-20)
盟約具體的內容如下:
Suzerain-Vassal Covenant elements God’s Covenant with Israel
1 ,Preamble Exodus 20:1
2,Historical Prologue Exodus 20:2
3,Stipulations Exodus 20:3—23:19
4,Blessings and Curses Exodus 23:20–30
5,Witnesses Exodus 24:1–2
6,Document Clauses Exodus 24:3–18 (ratification ceremony)
舊約聖經中以色列盟約和近東盟約的七大獨特不同之處
There are seven elements unique to Israelite covenants: (1) 舊約聖經盟約沒有一堆神祇們搶著當見證者, (2) 符合比例原則的對等賠償corresponding law of retribution, (3) 先祝福,後咒詛blessings before curses, (4) 對違約者有一段管束期,接著就有救贖的應允a period of discipline and a promise of restoration, (5) 充滿情感的盟約, (6)與神締盟, (7) 獨一真神 monotheism.
舊約聖經盟約沒有一堆神祇們搶著當見證者No Gods as Witnesses
古代近東的盟約常常拉了一大堆的神祇們來當見證者。唯獨以色列的盟約是沒有這一套做法的,反倒偶而拿律法書、紀念性質的石堆、或者天、地來做見證功能。
符合比例原則的對等賠償Corresponding Law of Retribution
近東盟約,因為常有神祇做見證人,因此一旦違約要付出毀滅性的巨大代價。
Delbert R. Hillers, Covenant: The History of a Biblical Idea (Seminar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Paperback – 1969 P38
西勒說在美索不達米亞或以色列,凡事涉及法律條例,其賠償大多遵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對等原則lex talionis (law of retaliation),。目地是讓受害者的報復心有某種約束,而避免失控的循環性仇害。然而,牽涉神祇作證而相關的誓言或盟約,一旦違約,其責罰則是毀滅性的,跟犯錯的大小完全不成比例。
然而,以色列的盟約對於違約者始終是符合比例原則的對等賠償。在古以色列史確實也有不符合
比例原則的毀滅性懲罰,但都是重大違反神諭的個別單一事件,不是民族集體的盟約
例一;對於悖逆兒子採取激烈手段來嚇阻
人若有頑梗悖逆的兒子,不聽從父母的話,他們雖懲治他,他仍不聽從,父母就要抓住他,將他帶到本地的城門、本城的長老那裡,對長老說:我們這兒子頑梗悖逆,不聽從我們的話,是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眾人就要用石頭將他打死。這樣,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以色列眾人都要聽見害怕。(申 21:18–21)
例二;
以色列人犯了罪,違背了我所吩咐他們的約,取了當滅的物;又偷竊,又行詭詐,又把那當滅的放在他們的家具裡。
(書7:11)以色列人攻取耶利哥城時,神囑咐不要隨意占取當地財物。亞干違背了規定,而遭受處死。
例三;民數記16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遷徙時,可拉黨徒聚集攻擊摩西、亞倫,這時用毀滅式的手段清除可拉黨,避免整個民族分崩離析,葬身沙漠幾乎就是不得不的選擇。
以上個別的重大違規事件採取毀滅式的處理,都沒出現在以色列盟約之中。在申命記(5:1–26:15)的盟約中,每個犯法行為都有它相對應該有的懲處,決不因為簽約的對象是至高主,而一律處與極刑。
先祝福,後咒詛Blessings before Curses
在赫人Hittite的盟約和近東的盟約都是先對犯錯者詛咒,之後才可能會有對守法者的祝福字眼。許多盟約,尤其是亞述文獻根本只有咒詛不見祝福。
馬蓋西在評論赫人盟約時說;「許多盟約中,只單獨出現咒詛的段落,不見祝福。」
McCarthy, Treaty and Covenant, 113
衛恩福在整理亞述文後也說;「亞述人不覺得守法者值得任何祝福,因此條約中才不見祝福的段落。相反的,亞述人認為要把咒詛的條款增加,才能讓下屬知道不服從的嚴重後果。Weinfeld, “Covenant Making,” 136
以色列的盟約則都出現祝福–咒詛–見證(blessing-curse-witness sequence)的模式。
顯然,舊約聖經的盟約目的是為守法者帶來祝福,而非是犯錯後的處罰。換言之,恩典才是和耶和華的締盟的核心價值。
對違約者有一段管束期,接著就有救贖的應允 Period of Discipline and a Promised Restoration
以色列盟約通常對犯錯者不會立即離棄,或者全盤否定。通常都會有一段管束期,管束期之後,接著就是救贖的應許。近東的盟約就大不同了,犯錯者被肢體殘傷、剝奪財物、家產、逐出城門等等不可逆的遭遇。
利未記26章(26:34–45)是明確的例證,其中34-39節是談論到違約者管束期,40-45節是救贖的應允。這是以色列盟約非常獨特的地方,也充分顯露耶和華神的恩典和關懷的特質。
利未記共分五大段:第一,祭和獻祭的條例、第二、事奉的條例、第三、聖潔的子民、第四,耶和華的節期、第五,其他條例和警告24-27章這五段。尤其是25-26利未記這二章,更被視為利未記的實際的結論,足見這兩篇的地位重要。
二十五篇第一節是;「耶和華在西乃山對摩西說:」二十六篇最後一節(26:46)則是;
「這些律例、典章,和法度是耶和華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藉著摩西立的。」兩經節前後呼應(inclusio)說明25:1-26:46是整體的,是關於西乃之約的整體介紹
(注;inclusio is a literary device based on a concentric principle, also known as bracketing or an envelope structure)
其中34-39節是談論到違約者管束期,
你們在仇敵之地居住的時候,你們的地荒涼,要享受will enjoy眾安息;正在那時候,地要will rest and enjoy歇息,享受安息。地多時為荒場,就要多時歇息;地這樣歇息,是你們住在其上的安息年所不能得的。至於你們剩下的人,我要使他們在仇敵之地心驚膽怯。葉子被風吹的響聲,要追趕will chase 他們;他們要逃避will flee,像人逃避刀劍,無人追趕,卻要跌倒。無人追趕,他們要彼此撞跌will stumble over,像在刀劍之前。你們在仇敵面前也必站立不住will have no strength to stand up。你們要 will perish在列邦中滅亡;仇敵之地要will consume吞吃你們。你們剩下的人必因自己的罪孽和祖宗的罪孽在仇敵之地消滅 will rot away 。
40-45節是救贖的應允。
他們要承認自己的罪和他們祖宗的罪But if they will confess,就是干犯我的那罪,並且承認自己行事與我反對,我所以行事與他們反對,把他們帶到仇敵之地。那時,他們未受割禮的心若謙卑了if their uncircumcised hearts are humbled,他們也服了罪孽的刑罰,I will remember my covenant 我就要記念我與雅各所立的約,與以撒所立的約,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並要記念這地。他們離開這地,地在荒廢無人的時候就要享受安息。並且他們要服罪孽的刑罰;因為他們厭棄了我的典章,心中厭惡了我的律例。雖是這樣,他們在仇敵之地,我卻不厭棄他們,也不厭惡他們,將他們盡行滅絕,也不背棄我與他們所立的約,因為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我卻要為他們的緣故記念我與他們先祖所立的約。他們的先祖是我在列邦人眼前、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作他們的神。我是耶和華。
由於40節開始的假設法帶來了一絲絕地逢生的生機,於是救贖的機會40-45開始浮現。正因為這段經文帶來的希望,因此34-39才被視為是違約者管束期而非以懲罰為終極目的。
V41But if they will confess—when their uncircumcised hearts —V42I will remember my covenant (NIV)
If they confess their iniquity———-if their uncircumcised hearts are humbled———-then I will remember My covenant (NASB、NKJV)
充滿情感的盟約A Covenant of Compassion
赫伯特(G. Herbert Livingston)針對以色列盟約的特質指出:近東的盟約大多非人性且缺乏感情的。相反的,絕大多數的摩西律法充滿一種對正義的追尋,一種愛的舉措,一種神介入的互動。五經所追尋的公義不是字面上的冷冰冰,相反的,是一種神的宣示以及人該負責任的回應的一種互動關係。簡言之,摩西律法比任何古代近東律法更特別重視女性的地位和名聲,也關注寡婦、孤兒、奴隸、外邦人的處境。
G. Herbert Livingston, The Pentateuch in Its Cultural Environment, 2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74), 179.
其實只要閱讀過古代盟約文件,就很容易察覺,以色列盟約中有近東盟約中很罕見的人性關懷和溫暖。
舊約中堆耶和華的暱稱有
耶和華以勒(Jehovah—Jireh)—「神必看見人的需要」(創22:14)
耶和華拉法(Jehovah—Rapha)「神施行醫治人」」(出15:26)
耶和華尼西(Jehovah—Nissi)—「神是我的旌旗」(出17:5)。
耶和華沙龍(Jehovah—Shalom)—「神必賜平安給人」(士6:24).
耶和華麥加底西肯 (Jehovah—M’Kaddesh)—「神使我們成聖」(出31:13,利20:8)
耶和華銳亞(Jehovah— Haah)—」,「神是我的牧者」(詩23:1),.
耶和華齊根努(Jehovah—Tsidkenu)「神為我們的義」(耶23:6)。.
耶和華沙瑪(Jehovah—Shammah)—「耶和華的所在」(結48:35)
與神締盟A Covenant with Their God
在近東盟約中神祇們都是列名為盟約的見證者,從來不是締結的主角。以色列人和神締盟約的確是獨特且唯一的。
學者羅吉認為這點是充分了解以色列盟約的必要條件:「很顯然的,以色列人和神締盟約是很獨特的事,這從未發生在以色列周邊的國家身上,以色列周邊的國家是從不曾和他們的神祇們簽約。」
Rogers, “The Covenant with Abraham,” 251.
Moshe Weinfeld, “B+r’t,” in TDOT, ed. G. Johannes Botterweck and Helmer Ringgren, trans., John T. Willis vol. 2.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 278, says, “The idea of a covenant between a deity and a people is unknown to us from other religions and cultures.” Though Weinfeld acknowledges the possibility that ancient people perhaps had such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gods, he concludes, “It seems, however, that the covenantal idea was a special feature of the religion of Israel . . . .”
獨一真神Monotheism
近東信仰全都是多神教,只有希伯來人敬拜的是獨一真神。神祇的產生、神祇們之間的互動、神祇們和人之間的互動全都是愛恨情仇的糾葛。
而在美索不達米亞神話,更有一個其它神話少有的特色:“神祇對人類的冷酷無情”。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裡,人類不過是神祇們用來取代地位較低的神祇而創造出來的奴隸。換言之,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祇而言,人類不過是他們的工具或苦力。
眾神之王恩利耳只因為人類很吵,便下令以大洪水消滅全人類。吉爾伽美什史詩敘述烏魯克王吉爾伽美什Gilgamesh結識朋友恩奇都(Enkidu),和兩人在太陽神沙瑪什的幫助下戰勝森林怪獸洪巴巴,後來吉爾伽美什拒絕女神伊南娜的愛情,又和恩奇都一起殺死伊南娜派來報復的天牛,因為天牛和洪巴巴是神,恩奇都被天庭決定得死,吉爾伽美什在其死後去尋找不死之法,並最終悟出成就偉業的人生道理。
在《巴比倫創世神話》中,阿普蘇(Apsu)與提阿瑪特(Tiamat)創造了世界,以及誕生出眾神。眾神的喧鬧使得阿普蘇與提阿瑪特無法安睡,於是兩位神決定消滅自己的後代來解除痛苦。但眾神不願坐以待斃,共同反抗,最後阿普蘇與提阿瑪特分別被埃阿(Ea)與瑪律杜克(Marduk)所殺。並且瑪律杜克將提阿瑪特的屍骸拿去創造了天和地,以及天地間的星辰雷雨等。眾神為了感謝瑪律杜克,於是為瑪律杜克建造了巴比倫城與神廟;而瑪律都克為了回報眾神,因此創造出人類來替眾神工作。
希伯來人信仰的 耶和華則大大不同。這位神是恨惡罪刑的,祂和人訂立盟約是要人走在正當的路,並且賜福給人,這種盟約和近東的盟約相較之下,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