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斯帖記的文學手法

以斯帖記是一本以「宴席」作為主題的書,總共提到九次的宴席(一:3—45—8、一:9、二:18、三:15、五:1—8、六:14、七:1—8、八:17—19)。

開始就以「國王的宴席」揭開故事的序幕,中間提到前後兩位王后也舉辦宴席,最後以猶太人的歡樂喜宴慶祝勝利作結束。同樣是王后的宴席,前者王后華實蒂辦宴席,卻遭到被罷黜的命運,後者王后以斯帖連辦兩次宴席,卻帶來最大的勝利。這當中穿插著歡慶的宴席,相對的也提到哀傷時的「禁食」,凸顯出有些歡慶宴席是多麼地不對稱。


本書沒有一次提到「神」,卻處處可以看出神的作為,例如:神預先設下讓末底改立大功的機會,卻等到緊要關頭,才讓亞哈隨魯王因夜間失眠,讀歷史書而臨時論功行賞,不但堵住哈曼的口,反而叫他蒙羞受辱(參六章)。

  本書也沒有一次提到「撒但」,但也可以看出牠的作為,例如:提拔哈曼,使他高過一切臣僕,又掣籤定普珥日(參三章),結果反為神所利用。

以斯帖記是充滿名字的一卷書:七個太監都有他們的名字,七個大臣也有他們的名字,不只哈曼有他的名字,連妻子也叫得出名字,還有他的十個兒子也各有名字。在這卷書裡,聖靈沒有忽略太監的名字,也沒有忽略哈曼十個兒子的名字,那怎麼會忽略了最重要的神的名字呢?聖靈的使命是要高舉基督,為基督做見證的, 是不可能把神的名字忽略掉的。但是在這卷書裡,神的名字就是找不到,難道不覺得希奇嗎?


本書也用了強烈的對比 contrast

(1)筵席與禁食;

(2)哭泣哀號與歡呼快樂;

(3)瓦斯提和哈曼被貶,與以斯帖和末底改被擢;

(4)製作木架欲掛別人,結果自己反掛其上;

(5)定普珥日欲害猶太人,結果成了猶太人的歡樂記念日。


本書中的許多事例都是成雙成對的 pararell,例如:(1)第一章中有兩次的國宴,一次是為各省貴冑,一次是為書珊平民;(2)王發兩次有關后位的詔書,一次是為廢后,一次是為立新后;(3)王后以斯帖兩次請哈曼赴筵;(4)哈曼所製木架有兩種用途,一虛一實,本為掛末底改,後成哈曼自己被掛;(5)普珥節也是一虛一實,本訂十三日,後來成了十四、十五兩日;(6)末底改也兩次寫信給猶太人。

以斯帖記作者很喜歡用「兩次」這數字,這樣的數字在表明作者寫作上是採用「重複敘述」的筆法,以強化故事的戲劇性,並且藉此將故事帶入高潮,例如;

(1)亞哈隨魯王連續舉辦兩次宴席(一:35),

(2)他在第二次宴席中,罷黜了王后華實蒂。新的王后以斯帖也是連續辦了兩次宴席(三:4、七:1—2),

(3)在第二次宴席中,讓宰相哈曼被罷黜且吊死在絞刑架上;兩次說明王后以斯帖沒有將自己猶太人的身分暴露(一:1020);

(4)兩次禁食(四:316);

(5)哈曼有兩次與妻子、朋友商議(五:10—14、六:13);

(6)王后以斯帖兩次沒有被召入宮,冒著生命危險為要晉見亞哈隨魯王(五:1—3、八:3—4);

(7)兩次提到太監辟探提列(二:21、六:2),

(8)也兩次提到哈波拿(一:10、七:9);

(9)兩次提到亞哈隨魯王的怒氣止息(二:1、七:10);

(10)給猶太人有兩天的時間去進行大屠殺(九:115);

(11)亞哈隨魯王兩次同意以他的名字發出詔書,一次是哈曼發的,為的是要消滅所有的猶太人(三:12),另一次是末底改發的,為的是保護猶太人免遭消滅,可以起來「武裝自衛」(八:9—14)。

陳秀如牧師說;我們不能僅以單純的史料來看這部經書,更應該看重作者撰寫經書背後的動機和用心。

 


本書對整個故事的描述條理清晰、生動有趣。人物的個性雖無刻意描繪,但從他們的一舉一動即可窺見。在修辭方面,作者用押韻、諧音、平行、對稱、誇張等手法使整卷書極富文學氣味。

An acrostic can be a mechanism for including a hidden message. In the Book of Esther we encounter some remarkable surprises. The name of God is hidden no less than eight times in acrostics in the text. Four times it appears as an acrostic, the famed Tetragammaton, “YHWH” or “Yahweh” or “YeHoVaH”; once as “EHYH” or “I AM” as at the Burning Bush. Also, Meshiach (“Messiah”), Yeshua (“Jesus”), and El Shaddai (“The Almighty”), also appear as 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


作者善用「反諷」的手法將故事帶入高潮(九1, 22, 25等),這種文學筆法稱為「逆轉」(peripety):
1、哈曼要毀滅末底改和猶大人,最後卻毀了自己和全家。
2、哈曼預備吊死末底改的木架,至終自己卻懸掛其上。
3、哈曼的詔書是要搶奪猶大人的財富,結果是哈曼的財產到了猶大人手中。

4、哈曼以為所寫的文件是要榮耀自己,結果他卻成為奉命將此榮耀加在末底改身上的代表(六12~13)。


圣经纵览文摘(大卫鲍森)

為什麼以斯帖記沒有提到上帝,我的答案會讓你吃驚的,其實有提到,而且提到五次,很多人對我說:以斯帖記沒有提到上帝,我說:有啊!五次提到上帝的名。我指給你們看。上帝的名字在這卷書中是以離合詩的形式出現,把祂的名字或稱號字母拆開,放在頭一個字母,有時候按順序,有時候順序顛倒,各位,這一點也不是巧合。我想辦法譯成英文給你們看,好讓你們可以了解,不過要記住原本是希伯來文,有的時候是利用最後的幾個字,但通常是利用開頭的幾個字,猶太人喜歡玩弄文字遊戲,他們很喜歡離合詩,有些詩篇就是離合詩,尤其是最長的一一九篇,談到理想妻子的箴言三十一章,也是一篇離合詩,耶利米哀歌的五章中,有四章是離合詩,每一行都用下一個母開頭,寫這種詩很需要技巧,可以用來傳達機密的信息。

以斯帖記有五段離合詩,頭四段有同樣的模式,一章20節,五章4節,五章13節和七章7節。頭兩段是用四連字的頭一個字母,後兩段是用四連字的最後一個字母。另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第一段的字母順序顛倒,第二段的字母按順序,第三段順序顛倒,第四段的字母又按順序,這些離合詩的形式確實出現在希伯來原文聖經中,所以是希伯來文,這四個字母是JHVH,也就是上帝的名字。我們唸作耶和華,希伯來文唸作「雅威」,為了幫助你們了解,這裡用英文的LORD,LORD來取代希伯文的JHVH,也就是耶和華或是雅威。

我們需要稍微改一下翻譯,來說明這裡的用法,先看第一段,一章20節,所有的婦人,無論丈夫貴賤都必尊敬他,在英文翻譯中,頭四個字的頭一個字母分別是DROL,是LORD的顛倒,
是頭四個字的頭一個字母,在下一段,五章4節中,字母則按照順序,請王赴我所預備的筵席,LORD,為什麼有時候按照順序,有時候順序顛倒?順序顛倒的話,是外邦人說的,按順序的話則是猶太人說的。彷彿是猶太人在說:外邦人稱呼主名常常說錯,或是不想讓外邦人口中說出主的聖名。這是頭四段離合詩的形式,可能還有第五段。這段離合詩不一樣,字母不太一樣。英文拼出來是I  AM,但順序顛倒,這些是以斯帖記中的五段離合詩形式,就只有這五段,這未免太巧合了,作者小心地把這些機關安排在經文裡,幾乎不著痕跡,外邦人根本看不出來,這裡有幾個原因,但是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人如果提到猶太人的神,可能會有危險,所以我想應該是事後才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