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彌賽亞耶穌

人類的彌賽亞耶穌
——從自稱為神的羅馬皇帝說起
耶穌歷經兩位羅馬皇帝的統治:屋大維(奧古斯都)及提比留(西元14—37年)。耶穌出來傳道,直到釘死十字架,剛好是提比留皇帝的統治時期。可是羅馬史學家塔西陀竟用「沒發生什麼事」來形容提比留統治下的巴勒斯坦。1
可見在羅馬政界的視野範疇內,耶穌的一生根本微不足道,就好像大海中的小漣漪一般,根本引不起這統治龐大疆域的帝國之注意。對羅馬政權而言,巴勒斯坦的農民只不過是一群終年只知耕種,對其他事物均無知到底的鄉巴佬。只有當他們開始製造麻煩時,才會被帝國所注意。
羅馬帝國的注意力一向集中在上層社會的菁英之中,現在留下的歷史資料也幾乎都是皇帝、貴族、將軍等社會名流的記錄。塔西陀只有在編年史中提到基督教對羅馬的影響時,用頗鄙夷的語調寫著:
「基督,是這教派的創始者,在提比留統治時期,由總督彼拉多判死刑的。這可憎的迷信教派雖一度被壓制下去,但又活躍起來。不僅在他的發源地猶大,更在羅馬地區可怕又可恥的傳播開來。」

彌賽亞與自稱爲神的羅馬皇帝
當時整個羅馬社會的信仰,全都放在自稱為神的羅馬皇帝身上。西元前46年,凱撒大帝自高盧戰場帶著極豐厚的戰利品和大批的奴隸,威風凜凜、不可一世的回到羅馬。他旋即為自己蓋了一座羅馬有史以來最壯觀華麗的大殿。殿中供奉著維納斯(Venus Genetrix),並且公開昭告他就是維納斯(Venus Aphrodite)的後代。
根據凱撒大帝自己的說法,維納斯是在特洛伊(Trojan)戰後,和安喀塞斯(Anchises)生下凱撒的先祖。由於這一層關係,因此羅馬皇帝便搖身一變成為神祗。凱撒宣稱他是神派遣在人間的代表,不僅君權神授,也是一位管理人間事物的神。羅馬的神祗都是由希臘神祗衍生而來的。以下為其圖表:
希臘神祗 羅馬神祗 象徵代表
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維納斯(Venus) 美、愛的神
阿波羅(Apollo) 菲伯斯(Phoebus) 藝術、音樂、詩、太陽
阿瑞斯(Ares) 馬爾斯(Mars) 戰爭
阿爾忒彌斯(Artemis) 狄安那(Diana) 月亮、打獵、鬥爭
(參徒十九23-41)
雅典娜(Athena) 密涅瓦(Minerva) 智慧
得墨忒耳(Demeter) 刻瑞斯(Ceres) 土地
哈德斯(Hades) 冥王星(Pluto) 冥王
赫非斯托斯(Hephaestus) 伏爾甘(Vulcan) 工匠、火
赫拉(Hera) 朱諾(Juno) 宙斯的太太、女皇、結婚
赫耳墨斯(Hermes) 墨丘利(Mercury) 信差、貿易(參徒十四12)
赫斯提(Hestia) 維斯太(Vesta) 家庭、美德
波塞冬(Poseidon) 尼普頓(Neptune) 海、地震
宙斯(Zeus) 邱比特(Jupiter) 眾神之王(參徒十四12)

中國與羅馬皇帝之不同點
凱撒這種轉變和其思想行為已接近中國當時的秦漢皇帝,跟原來羅馬元老院的認知已有極大差距,當這種差距漸漸擴大成疑懼時,終於導致凱撒的被暗殺。其實,羅馬皇帝跟中國的秦漢皇帝,本來是有很大之差異的。
在羅馬來說,皇帝只是第一公民
奧古斯都在死前寫了一份功業錄,詳述他對羅馬的貢獻。在文件中他自稱為第一公民(princep)。表示他和其他公民並無不同,只是公民中的第一人。這是奧古斯都死前的真心話,。但事實上,奧古斯都執政時卻非如此,他是一直企圖將自己神化的。羅馬皇帝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形式上仍是元老院所賦予,ー年一年的賦予,並以法律訂定。
羅馬皇帝和人民較親近
人們可以在競技場和劇院看見皇帝。由於皇帝是第一公民,當他進場時,所有觀眾要起立為他歡呼。競技場表演結束時,由他決定賞罰。人們可以直接寫信給皇帝,或在路上攔住皇帝,請求解決問題。一般而言,上層社會之元老、騎士、知識份子(哲學家、修辭學家、法學家)以寫信較多。平民則在競技場和劇院中找皇帝。
古羅馬文獻中有一封奧古斯都回給一位農夫的信,2向他解釋水權的問題。3西元前27年(西漢成帝二年),屋大維擊敗安東尼,結束凱撒大帝死後長期的動亂。羅馬因為二十年的內戰,已經變成盜匪猖獗、經濟停滯、民生凋蔽、道德低落的無紀律狀態城市。
人們渴望安定與秩序,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貴族式的寡頭政治其實只是貪污無能、勾心鬥角,少數人把持的議會和特權的結合。所謂的自由常常暗藏暴力和金錢,大多數的百姓其實只是寡頭民主制度下的待宰者。
因此百姓在意的是羅馬的秩序和舊觀的恢復,已無太多心力放在爭取民主與自由的議題上。在屋大維積極任事下,迅速將整個經濟社會環境大大改觀。

皇帝神明化
為了感佩屋大維給羅馬帶來的繁榮與建設,元老院尊稱他為奧古斯都(Augustus)。這字有August(偉大)及Augury(神諭)的含意。從此屋大維不但成了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同時也正式成為神明。這是屋大維比凱撒大帝高明之處,他用種種政治手腕來讓元老院主動策封了這件事。
其實,西元前36年起,許多清楚政治風向球的政客早在羅馬帝國各處的大小萬神殿中開始擺設屋大維的神位。元老院正式尊稱屋大維為奧古斯都後,羅馬政府更積極推行歌頌他的歌曲;他的生日被定為國定假日,一連慶祝兩天。帝國內各處行政區也派專人負責祭祀這位新神祗。甚至在他死後(西元14年),帝國各處仍不斷興建他的神像祭拜他。此時奧古斯都皇帝的權力和作風,已和中國專制秦漢政權無異,第一公民的精神早已消失殆盡。現今小亞細亞的一座廟中仍完整保存一個西元9年的大理石石碑,碑文中極力歌頌奧古斯都神的浩恩功德,並說明屋大維的生日9月23已被訂為新年。
(耶穌也自稱是神的兒子,但祂不是來當王的,不是來當第一公民,是來做僕人的。)
這位史上最偉大的羅馬首任皇帝,他的晚景卻是十分悲慘的。奧古斯都死於76歲,其實他六十歲(西元前2年)開始,帝國各處叛軍蠢蠢欲動,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議會因為議員忙於營私,幾近停擺,政府機構也因太平日久而官僚腐敗;此時奧古斯都正因兒子早夭,帝國無人繼承;女兒放浪形骸,遭人非議頭痛不已。他心灰意冷,無力再行改革。西元9年,奧古斯都將政權交給五年征伐在外,平定遠處叛亂的提比留。從此奧古斯都更形孤單,過著鬱鬱寡歡的晚年。
提比留主政的前半段,尚能審度時勢,勤政愛民,將政局逐漸恢復穩定。到了後期,因為懷疑皇親中有人染指王位,而濫殺無辜。提比留家人長期的囂張行徑,也讓他頭疼不已。皇帝的母親、媳婦、獨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擴充自己的權力,讓皇帝失盡顏面。提比留將國事交付近衛軍的首領處理,自己隱居在喀普里島,不料禁衛軍的首領竟然謀反,派人刺殺皇帝。
由於消息早一步傳到喀普里島,皇帝早先一步避禍才得倖免於難。皇帝隨即結合元老院緝捕叛軍首腦,並用殘暴手段滅絕其族。從此提比留變得猜疑心更加深重,他大量起訴那些疑有叛國企圖者,並毫不猶疑的處以死刑。他就是在這種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日子中度過他的餘年。
(祂的目標不在推翻或抗爭目前的政權,祂深知完美的國度不是人所建立的,而是神所預備的國度。而祂建立的國度不是世上的權勢,是在人心的潔淨。)

耶穌是僕人
當時的耶穌也自稱是神的兒子,但祂不是來當王的,不是來當第一公民,是來做僕人的。經上說: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廿28)
耶穌在祂的講道中,多次舉國王和僕人之間所發生的事為例證,來說明祂的教訓: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太十八23)
「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太廿二2—3)
耶穌無意要否定或肯定世上的政權,只是因為當時猶太人歷經幾位分封王的統治,已經習慣將生活焦點放在統治者的行事風格上,因為這攸關這些被統治剝削的猶太入的身家性命。耶穌只是借用這種群眾對王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來闡述天國的理念。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心裡或作中間)。』」(路十七20—21)
這國度是全新的,不是舊有拼湊來的。「沒有人把新布缝在舊衣服上,恐怕所補上的新布帶壞了舊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可二21—22)
羅馬皇帝的帝國除了權勢就是金錢。耶穌的國度與金錢無關。「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9又事奉瑪門。」(路十六13)甚至祖的國度是為貧窮、飢餓、哀哭的入所預備的。「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路六20—21)
耶穌的價值觀是建立在犠牲與奉獻上面:
「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摔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路十七兕)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廿三11一12)
耶穌自己就是一個好榜樣。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檫乾。」(約十三3—5)
耶穌這位神的兒子,和自稱為神的羅馬皇帝,呈現出迥異的風貌。兩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與提比留都處心積慮地維繫自己的帝國於不墜,以為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將永遠留存在身邊,不料,都落得晚景淒涼的下場。而耶穌正如祂所自己所說的話: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4—25)
耶穌僕人樣式和謙卑的形象,帶給人類永遠的愛和盼望。
西元前4年 猶大(盜匪,在加利利) 參《猶太戰爭》2.56參《猶太古史》17
西元前4年 西門(奴隸,在比利亞) 參《猶太戰爭》2.57—59參《猶太古史》17.273—277
西元前4年 阿特隆
(Athrong,牧羊人,在猶大) 參《猶太戰爭》2.60—65參《猶太古史》17.278—284
西元66年 曼納罕
(Menahem,貴族,在加利利) 參《猶太戰爭》2.433—434
西元68—70年 吉珥羅斯
(Gioras,參猶太戰爭2.521) 參《猶太戰爭》2.57—59
參《猶太古史》17.273—277

羅馬時代自稱彌賽亞者
在那樣的時代,自稱為彌賽亞者比比皆是:
根據約瑟夫的記載,西元前四年大希律王死,猶太社會瀰漫著「變天」的期待。號稱可以將猶太人從被奴役的次殖民地位解救出來的彌賽亞,著名的共有三位出現。他們的目的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一種帶有神秘力量,特別承蒙上天保佑的宗教國家。
耶穌彌賽亞出現在這三人之後的三十年,社會應當對所謂的彌賽亞記憶猶在。然而耶穌卻用一種新的方式詮釋彌賽亞的任務——一種全人類的重生的救贖。這種從舊約一脈相承而來的詮釋,理應為猶太人所接受。但由於整個社會的期待依然停留在西元前4年,甚至更久以前「彌賽亞們」所帶來的憧憬,對於耶穌彌賽亞的來臨顯得難以理解。
(耶穌彌赛亞的救贖是一個讓人心整個改變的新天新地,是根本解決猶太人,甚至全人類所有問題的終極目標。)
耶穌不是要建立像大衛、所羅門王的國度,也不是要像百年前馬加比家族建立的哈斯摩尼王朝。這些王朝的建立所帶給猶太人的政治的自主、經濟的繁榮,猶太人並不陌生,但究竟能解決一切人世間的問題嗎?誰能保證新建立的猶太王國,不會出現祭司專權的腐敗,或是國王貪圖享樂的歷史重演?誰能確定貧富之間的差距,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都能永遠消弭?
耶穌彌賽亞的救贖是一個讓人心整個改變的新天新地,是根本解決猶太人,甚至全人類所有問題的終極目標。這是神的方法,神的啟示,對那些活在過去傳統框框的猶太人而言,ー時之間是不易讓他們能予接受的。從歷史的角度看來,耶穌彌賽亞的角色和猶太人的期待有著極大的落差。
約瑟夫記載西元前30年施洗約翰開始工作。4洗約翰早在母腹中就預備作為先知:
「孩子阿!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豫備他的道路,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路一76—77)
施洗約翰之後便是耶穌時代。一直到耶路撒冷城被毀,幾乎沒有自稱先知的出現。所有自稱是先知的都出現在約翰以前。
(約瑟夫筆下的這些「先知們」都是具特異功能的神奇人士,看不出對社會有任何針贬之言,遑論上帝公義的傳達、人心的拯救了。)
由於資料太少,要判斷約翰以前的先知的真偽,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像約翰一樣,對社會的亂象發出強烈的批判,對人心的醜陋指引出悔改之路。如果說,像約翰這樣才可稱之為先知,那麼其他的自稱先知者似乎連邊都沾不上了。
羅馬時代自稱先知者
西元36年 撒馬利亞先知 參JA 18.85—89
西元44—46年 帖達司(Theudas) 參猶太古史20.97—98
西元52—60年 不知名 參猶太古史20.167—168參猶太戰爭2.258—260
西元52—60年 埃及先知 參路廿一38
參猶太古史20.169—171參猶太戰爭2.261—263
西元60—62年 不知名 參猶太古史20.188
西元62—70年 亞拿尼亞(Ananias)之子 參猶太戰爭6.300—309

曠野的先知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豫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喫的是蝗蟲、野蜜。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太三1一5)
約翰也針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發出責備: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
『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7—8)
施洗約翰有一段對話,相當接近愛色尼人的思想,和在昆蘭社區附近出土的死海古卷所記載的生活相仿。
「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作甚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路三10—14)
相較耶穌與猶太公會的法官尼哥底母,以及耶穌和少年官的對話,約輸的教導較少提到人與神的愛與救恩的道理。耶穌顯然是較先知有更多來自神的啟示和使命!
約翰福音有兩處提到約翰和耶穌的相遇。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約一35—37)
「這事以後,耶穌和門徒到了猶太地,在那裡居住,施洗。約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為那裡水多,眾人都去受洗。(那時約翰還沒有下在監裡。)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辯論潔淨的禮,就來見約翰,說:『拉比,從前同你在約但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裡去了。』約翰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22—30)
從上述的經文,不難看出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是一個宗教活動頻繁的社會。
拉比與門徒、教誨與施浸、辯論與講學是當時社會常有的景象。施洗約翰對耶穌的推崇,是他清楚兩人角色不同的緣故。約翰是曠野的先知,耶穌則是神的兒子。

羅馬時代猶太社會的抗爭者
這些抗爭共有七次。七次中有四次是和平收場,其他三次則是以血腥鎮壓收場。這四次羅馬政府的讓步,讓抗爭得以使群眾滿意,實屬不易。畢竟在第一世紀,軍權、君權高過一切,人民的聲音可以傳到地方行政官,甚至有好幾件是直接訴諸於羅馬皇帝,是中國歷史中匪夷所思的。5
七次的抗爭中,只有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的抗爭是因為社會、經濟等因素,其他五次都是因為信仰的緣故。由此足見猶太社會是宗教主導的社會,也可見羅馬政府的無知,常將猶太人視為生命的信仰踐踏在他們的腳底。

羅馬時代猶太社會的盜匪
聖經中記載兩位釘十架的強盜:「當時有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太廿七38)這兩位強盜顯然是一般的強盜,不是約瑟夫列舉的大盜。第一世紀時,巴勒斯坦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可由許多盜匪的出現窺見端倪。上表所列僅是聚眾多,聲勢大,危害深的匪徒。由於巴勒斯坦社會貧富差距過大,豪門巨賈欺凌平常百姓時有所聞,以至於盜匪四起,以掠奪他人財物為生。與耶穌同時釘十架的都是強盜。
羅馬時代猶太社會的抗爭者有;
西元4年 向亞基老(Archelaus)抗爭(為了税賦、獄政) 參猶太戰爭2:4參猶太古史17.204—205
西元26—27年 派萊特(Pilate,偶像崇拜) 參斐羅
“embassy to Gains 299-305”
西元26—36年 派萊特
(挪用聖殿奉獻,作修水道) 參猶太戰爭2.175—177參1猶太古史18.60—62
西元39—41年 派特尼奧斯
(Petronius,在聖殿設卡利古拉“Caygulafl”臟) 參猶太戰爭2.185—203參1猶太古史8.261—309參斐羅:
embassy to Gaius 203—348
西元48—52年 加密杻斯(Cumanus,羅馬兵丁褻瀆聖殿) 參猶太戰爭2.2224—227參猶太古史20.108—112
西元48—52年 可曼紐(Cumanus,羅馬兵丁褻瀆摩西五經) 參猶太戰爭2.229—231參猶太古史20.115—117
西元65年 賽司提斯卡洛斯(Cestius Callus,抗議官吏弗洛羅斯“Florus”治理無方) 參猶太戰爭2.280—281
羅馬時代猶太社會的盜匪
西元前47年 艾瑟克斯Ezekias 參《猶太戰爭》1.204—207
西元前37年 加利利洞穴的盜匪 參猶太戰爭1.304—313參猶太古史14.414—430
西元44一46年 托洛曼尼斯Tholomaeus 參《猶太古史》20.5
西元48—52年 伯斯何隆(Bethhoron)
一地的盜匪 參《猶太戰爭》2.228—229參《猶太古史》20.113—114
西元51—52年 艾力塔(Eleazar)
和亞歷山卓(Alexander) 參《猶太戰爭》2.232—246參《猶太古史》20.118—136
西元52—60年 戴安紐斯(Deinaeus)之子艾利撒(Eleazar) 參《猶太載爭》2.253參《猶太古史》20.161
西元60—62年 不知名 參《猶太戰爭》2.271參《猶太古史》20.185
西元64—66年 不知名 參《猶太戰爭》2.278—279參《猶太古史》20.255—257
西元66—67年 加利利盜匪 參《猶太戰爭》2.568—576參Life77—78
西元66—67年 巴多羅買(Ptolemais)地方的盜匪 參Life104—111
西元68—69年 耶路撒冷的李拉斯(Zealots) 參《猶太戰爭》4.135—138

猶太社會認爲耶穌是彌賽亞嗎?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穌被認為是拉比(夫子)、主、彌賽亞、行異能者、先知、和想當猶太人王的造反者。
耶穌自稱為人子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福音書中耶穌用人子自稱約有七、八十次。耶穌用這名稱表明祂道成肉身,謙卑成為人的樣式的身份。
耶穌被稱為拉比(夫子)
「拉比」是希臘文老師的同義字。是文士、宗教領袖的尊稱。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七28—29)
文士的工作是抄寫聖經,本來在舊約時代是十分神聖的工作。(參王上四3,撒下八17),後來慢慢也記錄拉比對各種問題的解答,成為口傳律法的註釋著。因此也被稱為律法師。耶穌的講話不同於一般拉比,也不同於文士。
「彼得對耶穌說:『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可九5)
「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吧鬼附著。』」(可九17)
「眾人中有幾個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貴備你的門徒罷!』」(路十九39)
「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可十四45)
耶穌被稱為主
四福音中多處常稱耶穌為主,稱呼的往往是猶太社會的罪人,一些需要耶穌的人。如:
「有一個長大痳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太八2)
主的希臘原文是Kurios,是主人的意思。耶穌是救主,如
此稱呼也是承認耶穌的主權、耶穌的神性,以及耶穌是彌賽亞。在舊約中也常用來指耶和華神為主。
耶穌被稱為彌賽亞
「耶穌從那裡往前走,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太九27)大衛子孫是猶太人對彌賽亞的另一稱呼。(參太廿30)
耶穌是行異能者
「那時,分封的王希律(希律安提帕)聽見耶穌的名聲,就對臣僕說:『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裡面發出來。』」(太十四1—2)
「希律看見耶穌,就很歡喜;因為聽見過他的事,久已想要見他,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績。」(路廿三8)
耶穌是先知
「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約六14)
「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是因他跌倒)。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太十三57)
「眾人聽見這話,有的說:『這真是那先知。』有的說:『這是基督。』但也有的說:『基督豈是從加利利出來的麼?』」(約七40—41)
「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路廿四19)
「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了,所以這些異能由他裡面發出來。』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可六14一15)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太廿一10—11)
列王紀下九章13節的經文,在波斯史中曾有記載:當薛西王經過海萊斯邦(Hellespont)城時,群眾在他將行經的路上,舗上長春花科的藤蔓(myrtle)。當羅馬將軍加圖(Cato)返回羅馬城時,人們也將外衣舖設在地上歡迎他。羅伯遜(Robnsom)曾目睹一段十九世紀以色列尚未復國的情景,伯利恆的居民反抗當時回教異族的統治,許多人因此被捕,整個伯利恆小鎮人心惶惶,一片肅殺之氣到處瀰漫。6
當時英國駐大馬士革的領事法隆(Mr. Farran)因公造訪耶路撒冷,在回程偕同尼可拉森(Mr. Nicolayson)前往伯利恆了解情勢,當一行人進入城內,立刻被滿山滿谷、心急如焚的群眾層層包圍,群眾要求領事積極介入調解,幫助親友早日獲釋,更有人大聲哭訴所招受的種種迫害,請求國際保護,群情越來越激動,突然,群眾紛紛把外衣脫下,舖設在馬前,表示對這兩位最高的尊重和最深的請求。
「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他為先知。」(太廿一46)
「他們就吐唾沫在他臉上,用拳頭打他;也有用手掌打他的,說:『基督阿!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太廿六67—68)
在申命記廿五章9節、約伯記卅章10節,都記載到「用拳頭打他」。葛拉翰(Graham)在巴勒斯坦親眼目睹兩人在打架,雙方並非用拳頭相互攻擊,而是用手掌去摑對方,因為用手掌摑對方的面頰,代表很大的侮辱。7
在兩河流域出土的亞述浮雕,上面描繪著一位俘虜帶者腳銬,被帶到國王前,另一位亞述宮的兵士,頸部左手抓住俘虜的衣領,向著俘虜的臉吐吐唾沫,右手掌則高高舉起作勢摑打下去。「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太十六14)

聖殿事件
耶穌在世的最後一週,是在耶路撒冷城度過的。此時可說耶穌主導了整個聖殿事件。本段的述說就是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這件事的意義,以及這件事影響的深遠。
耶穌過去經常造訪耶路撒冷,在他離世的最後一週,他離開旅行傳道多年所熟悉的加利利地區,選擇這個猶太民族最重要的舞台——聖殿,完成祂在世上最後的使命。
根據約瑟夫在他書中的描述,加利利猶太人對聖殿的情緒是複雜而矛盾的。加利利人一方面接受聖殿是他們身為以色列子民的重要的一部份。猶大地敬拜的神和加利利敬拜的神,都同是以色列先祖的耶和華神,也都是以聖殿為最終目標的共同信仰。
另一方面,哈斯摩尼王朝當年以耶路撒冷為基地,出兵攻佔加利利區,將之收納為獨立而全新的以色列國時,雖然征戰目標是異族希臘的多利買王朝和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的黨羽,然而戰火無情,哈斯摩尼王朝的攻伐,畢竟使得加利利區的土地和居民,難免遭到波及造成某種程度的傷亡。
約瑟夫描述加利利是一個叛亂不斷的區域,這些零星的起義不僅衝著羅馬政權而來,甚至也直指聖殿中羅馬所扶持的統治階層。似乎,加利利人對聖殿的管理頗有意見,他們心目中自有他們理想的聖殿模式。
薛夫曼說:「福音書也相當程度的反應加利利人這種對於聖殿矛盾的心態。基於信仰的傳統性,加利利人打從心裡願意全心的來擁抱這塊聖地。但他們仍懷疑耶路撒冷當局,是否同樣願意還以他們真誠的擁抱?還是吃定加利利人在傳統宗教和民族的大帽子下,終究會馴服下來?加利利人盼望的,其實只是來自聖殿的更多的友善,更多的認同。」8

該亞法的專權
《巴比倫他勒目》記載,大祭司該亞法曾一度將猶太公會逐出聖殿。聖經馬太福音廿六章57-59節記載,耶穌在大祭司該亞法的院內,接受祭司長和全公會的審判。耶穌不在聖殿區的公會受審,而在該亞法的院內受審,顯見公會已是該亞法御用的工具,這點和《巴比倫他勒目》的記載是吻合的。
當年羅馬統治巴勒斯坦後,就在全境各重要城市廣設猶太公會。這目的是要讓各處的羅馬統治者和廣大的被統治者之間,有一個緩衝地帶。因此,公會成為羅馬地方行政官下達命令時,刺探民情的管道。也是行政官遇到麻煩棘手的時候,推卸責任的代罪羔羊。
為了突顯羅馬行政官廣納民意的基礎,不是為了民主,而是為了有利於統治,羅馬的政策是:盡量挑選多樣的社會菁英成為公會的成員。除了派代表大祭司的專屬祭司階級外,還有當地的貴族仕紳、法利賽人和其他團體的代表,因此公會非完全由大祭司所掌控。
史家多認為該亞法如此囂張,是因為當時彼拉多的後台靠山,也就是彼拉多在羅馬朝中的庇護者盛喬納斯(Sejanus)以失寵於羅馬皇帝,彼拉多地位因而汲汲不保,亦無法約束該亞法。
一般大祭司的任期是一年,該亞法卻一當就是13年。他的事業可算是相當成功的。他在彼拉多地位動搖之際,該亞法採取了兩個步驟來加強他和他家族的權力基礎,使他成為以色列史上耶路撒冷聖殿權力最大的祭司。
該亞法並趁機採取兩種擴張自己權限的方法,第一是將公會趕出聖殿區。第二是下令將販賣祭物的商店遷入聖殿區。橄欖山原有提供祭祀所需動物的買賣市場(Chanuth),約瑟夫和《巴比倫他勒目》都詳細記載過這種市場的存在。該亞法卻下令將這市場改設在聖殿區內。該亞法採取的兩大步驟,一個是政治上的手段,一個是經濟的手段。這使得他的權力達到史上的最高峰。
該亞法將橄欖山的獻祭的牲禮攤位搬入聖殿當中,從邏輯上看來是頗為合理。如此一來,朝聖者就不用擔心他們的牲禮在往聖殿的途中,會有刮傷或割傷等污穢祭祀物事情的發生。因為聖殿的利未人會檢查這些祭物,如果被判定不合規定,就無法帶入聖殿中獻祭。
然而,契爾頓(Bruce Chilton)認為:該亞法的新措施也剝奪了朝聖者帶自己的家畜前來聖殿獻祭的權利。農民為了確保自己能順利獻祭,以避免千里迢迢來到聖殿卻無法完成禮儀,漸漸的,都直接向聖殿的攤位購買現成的牲禮。
契爾頓說:「該亞法的新命令,無疑是將一個原本單純宗教祭祀的行為,一個讓巴勒斯坦的猶太農民帶著自己的頭胎家畜來獻祭親近至高者的敬拜行為,完全商業化了。」9
耶穌反對該亞法的舉動,因此發動了「聖殿事件」!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推倒兑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
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可十一15-18)
聖殿事件帶來的騷動當時到底有多大?學者的看法不一,但大多認為這是耶穌激怒當局者的最主要的危險行為。契爾頓認為這騷動只是一時,耶穌的時候未到,祂並無意擴大事端,同時在說完後也迅速離開現場。
著名的女學者寶拉弗瑞金生(Paula Fredriksen),為波士頓大學的宗教學教授,1974年在牛津大學取得神學士,1979年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宗教學博士,其最著名的書是1999年版的“Jesus of Nazareth,King of the Jews”。她曾實地參與在加利利區和在聖殿山的挖掘工作,根據她在聖殿區做的詳細調查,她認為兌換錢幣的地方並不在廣場的中央,極可能是在足以遮風避雨的迴廊下方。
(該亞法的新命令,無疑是將一個原本單純宗教祭祀的行為,一個讓巴勒斯坦的猶太農民帶著自己的頭胎家畜來獻祭親近至高者的敬拜行為,完全商業化了。)
寶拉認為,在廊不的局部騷動,比起當時廣場萬頭鑽動的人群而言,實在算不得什麼,頂多只有在耶穌附近的朝聖者,會對耶穌此舉感到震驚而已。而耶穌「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是一種象徵性的舉動,暗指在末後的時代中,希律聖殿將毀壞,而由神的殿來取代。她認為:「耶穌的舉動是多少驚動了聖殿大祭司的警覺心,也埋下耶穌被捕和處死的遠因。」
彼拉多當時並沒有立刻逮捕耶穌,是有鑒於這位賢者在加利利區活動的三年當中,並無任何對社會和國家危害的舉動,因此儘管祂甫進城時的確引發了不少騷動,但還不足判斷祂是否有危害帝國的大動作。
而耶穌接下來對群眾的先知預言講道卻愈來愈具威脅性。耶穌這些特異的講詞竟吸引大批的群眾處處包圍祂,並視祂為彌賽亞(路廿47,廿一37)。雖然以前就有彌賽亞的頭銜加諸在耶穌的身上,然而如今在這特殊節慶、特殊場合的情勢下就大為不同了。
寶拉說:「耶穌的言行以及群眾的反應,逼使該亞法和彼拉多漸漸感受到威脅。最讓他們坐立難安的該是群眾中流傳著耶穌彌賽亞來臨的說法。針對這點,羅馬當局是不可能不做出回應的。更何況如果處死耶穌,就會起了示範性的恫嚇作用,彼拉多要讓所有百姓知道,猶大地區只有一位行政官,羅馬世界只有一位王。」根據基督教以外的羅馬和猶太史料也顯示,彼拉多確實是在祭司的煽動下,將耶穌釘十字架的。
桑得斯(E.P. Sanders)注意到彼拉多並無圍捕和殺害耶穌門徒的計劃。這是因為門徒並沒有任何公開叛亂的舉動。10並認為耶穌是天啟的先知(apocalyptic prophet),祂依照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騎著驢駒進城,而在聖殿趕走污穢聖地的攤販,象徵上帝國度的降臨,此舉才是激發彼拉多和大祭司打算一勞永逸除掉這位麻煩製造者的計謀。11
(耶穌的舉動是多少驚動了聖殿大祭司的警覺心,也埋下耶穌被捕和處死的遠因。)
該亞法極度的擴張自己的地方權勢,使得羅馬政府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避免他的坐大,成為日後帝國的心腹之患。加上當時猶太人對於這位專權的萬年大祭司的反感,也日益增加。西元37年,敘利亞行省的統治者維特理斯(Vitellius)插手干預該亞法的種種措施,他下令將該亞法放置在聖殿安東尼城堡的祭司祭袍與器皿,搬回聖殿原位。他還著手改回不少該亞法變更過的事,並下令公會回到聖殿區內,正式結束該亞法權高位重的時代。
(彼拉多並無圍捕和殺害耶穌門徒的計劃。)

強加之罪何患無辭?
大祭司與當權的猶太菁英認為耶穌是自稱為神的兒子,是猶太人的王,會帶給猶太人災難。「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六15)耶穌一直在迴避這樣的嫌疑,他無意在世上稱王,他也不願招惹羅馬當局。可是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卻一再用此罪名強加諸耶穌的身上。
但其中也有去見法利賽人的,將耶穌所作的事告訴他們。
「祭司長和法利赛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約十一46—48)
「耶穌卻不言語。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大祭司就撕開衣服,說:『他說了僭妄的話,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這僭妄的話,現在你們都聽見了。你們的意見如何?』他們回答說:『他是該死的。』(太廿六63—66)
根據摩西律法,祭司不得撕裂衣服:「在弟兄中作大祭司、頭上倒了膏油、又承接聖職,穿了聖衣的,不可蓬頭散髮,也不可撕裂衣服。」(利廿一10)然而,大祭司此時卻採取猶太人憤怒失望時的表達方式,撕裂衣服,完全忘了自己神聖的身分。
耶穌的罪名毫無疑問是因為他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基督,是那位彌賽亞。耶穌在許多行動中,都宣稱他的權柄:
「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罷!你的罪赦了。』有幾個文士心裡說:『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
「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就說:『你們為甚麼心裡懷著惡念呢?或說你的罪赦了,或說你起來行走,那一樣容易呢?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太九2—6)
聖經多次記載耶穌在安息日行醫治的神蹟,然後又宣告:「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十二8)耶穌也宣告聖經為祂作見證:「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内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
這種說法嚴重的激發法利賽人和祭司們的反彈。因為從來沒有人敢在安息日的規矩上冒犯猶太律法,何況,違反律法的祂還振振有詞地強調自己的獨特性。
但是最令猶太當局無法忍受的是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
「祭司長和差役看見他,就喊著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彼拉多說:『你們自己把他釘十字架罷!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猶太人回答說:『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神的兒子。』」(約十九6—7)
「從此,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原文作朋友)。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該撒了。』」(約十九12)
「他們喊著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說:『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麼?』祭司長回答說:『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約十九15)
猶太人的喊叫,祭司長的回答,令人窒息。彼拉多把這件審判當成一件純猶太人的信仰之爭,他原本無意介入。畢竟,這並非盜匪作亂,也非假先知妖言惑眾,發動群眾的復國運動,是不會動搖羅馬帝國的統治的。弔詭的是,猶太人或祭司卻將宗教的問題牽扯上政治,如此一來,事態立即被擴大。在庇護制度下脫穎而出的彼拉多,最清楚不尊崇凱撒的後果。
「猶太人的祭司長就對彼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約十九21)
「耶穌站在巡撫面前,巡撫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耶穌說:『你說的是。』」(太廿七11)
「在他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著他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太廿七37)
耶穌的罪狀是用希臘文、亞蘭文(為希伯來人)、拉丁文(為羅馬人)分別書寫。這種作法,顯然是為了讓當時國際大都會的耶路撒冷中,人來人往的各國人種清楚耶穌釘十架的原因而寫的。
(猶太人或祭司卻將宗教的問題牽扯上政治,如此一來,事態立即被擴大。在庇護制度下脱穎而出的彼拉多,最清楚不尊崇凱撒的後果。)

結語
耶穌最後的罪名與耶穌在世的形象,實在是南轅北轍,相去甚遠。翻遍福音書,根本看不出耶穌那裡有一點點想擁眾自重,和羅馬當局分庭抗禮的企圖。相反的,祂曾處處謹慎,唯恐驚動朝廷,誤了祂傳揚天國福音的本意。
而歷史的發展更是令人無法測度的,往往也是十分具嘲諷性的。當年受盡羞辱釘在十架上的耶穌,竟在祂死後,用祂的愛深遠地影響著整個人類的脈動,這點絕對是羅馬當局及當時的法利賽人、文士等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