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撒勒位於加利利的南方,原是一個人口約四百多人的寧靜小鎮。今日因為許多的觀光聖蹟而繁榮起來。拿撒勒城首度出現在歷史文獻上,是在優希比烏(Eusebius 263-339,參Church History 1,7.6-12)的書中記載。他說他曾在阿非利加努斯(Julius Africanus,西元170-240年)的私人筆記中,看到拿撒勒這個小鎮的名字。由此可見,在耶穌時代的拿撒勒還是寂寂無名的小村落。也難怪在聖經約翰福音一章46節中拿但業會說出:「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東西?」
拿撒勒耶穌的故鄉
在拿撒勒這裡,建有傳說中天使向馬利亞家中的報喜堂,以及報喜堂對面傳說中約瑟和馬利亞家的聖約瑟堂,報喜堂附近還有聖加百列堂,以及傳說中耶穌復活與門徒進餐的聖桌堂,每個地點都吸引不少的朝聖者前往一窺究竟。
以色列當局於1998年宣佈要在拿撒勒的一小區域,重建耶穌時代的村莊即景,裡面有耶穌時代的農舍、街道的再現,以此寄望帶來更多的觀光人潮。聖經記載耶穌是木匠之子(太十三55),自己也是木匠(可六3)。這正說明當時的社會由於沒有充足的習藝管道,許多的職業是父傳子承的。耶穌顯然是從他父親約瑟的身上學習到木匠的技能。
(木匠的希臘文「τ’εητων」的字根,是由希臘字「Arecheitekton」而來的。「tekton」泛指所有的建築工人。可能是利用石頭、磚塊蓋房子或公共建築的石匠,也可指造船或修船工人。1另一種更新的關係。)
麥克慕林(Ramsay MacMullen)在他的書中列出希羅上層社會所瞧不起的低賤職業,木匠也列在其中,因為失去土地的人才會淪為木匠,可以說木匠是比農夫更貧窮的下層社會階級。2
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2855
木匠生活的艱難
約書亞記寫明,分配給各支派的土地,應該世世代代一直承襲下去。如果因某種經濟因素,而將土地賣給他人,也可於千禧年取回所有權。但這種規定,特別到了希臘羅馬時代,已很難繼續貫徹。富裕的大祭司和貴族階級皆千方百計為自己累積大片的產業。有時是透過金錢購買,但往往是經由威脅誘騙的手段取得。
另一種喪失土地常見的原因,是歷代繼承的結果。長子可分得其他兄弟兩倍的土地,女性除非是家中沒有男性才能繼承。
幾世紀下來,越分越少。家族中排名後面的男性,終因所分的土地太少,不足維持生計,而被迫將土地出售(多半售予長子)。
失去土地的人如果想要繼續從事農耕,只得向新地主承租土地,甚至淪為大地主的奴隸。不少人則改行成為靠海生活的漁夫,山上狩獵的獵人;或學習其他的技藝成為木匠、織工;或做點小生意,在耶路撒冷城裡販賣;有些則加入希律王安提帕的軍隊成為軍人。
馬太福音廿章1—7節記載了耶穌的一個比喻: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就問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裡閒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由於失去土地淪為工人的人數頗多,造成工人過剩,才會從早到晚「市上還有閒站的人」。根據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希律王在猶大地大興土木,提供了許多工人三餐的溫飽。等到各處建築相繼完工,工人唯恐沒有工作淪為飢民,因此集體向希律王請願,要求再規畫新的建設。由此足見當時工人數目的相當,以及工人處境的艱難。
(耶穌這比喻其實正是當時勞工市場的寫照。)
(羅馬的統治者都深知穩定的就業市場有助於帝國的穩定。)
曾有人向皇帝韋斯巴薌(69-79 AD)推薦一種可以節省許多人力的機器,皇帝則回答說,必須先要讓每位勞動工人都能夠赚到足夠買食物的錢,才會考慮採用此機器。3亞基帕二世在聖殿完工後,下令重新將所有的街道鋪上白色的石版,目的在提供一萬八千個工作機會給失業者。4
值得一提的是,馬太福音廿章耶穌的這個比喻的結局:
「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太廿8)
摩西律法的規定是,工資要在每天結束工作時隨即發放。
「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裡過夜,留到早晨。」(利九13)「要當日給他工價,不可等到日落,因為他窮苦,把心放在工價上,恐怕他因你求告耶和華,罪便歸你了。」(申四15)
從這比喻中可以看出,耶穌講道的架構是合乎舊約傳統的,耶穌比喻的題材也是巴勒斯坦居民所熟悉的。因為在巴勒斯坦擁有土地的農夫,至少生活不虞匱乏。他們可以種植蔔萄(葡萄可釀酒)、橄欖(橄欖油)、大麥(可製餅食用)。以及從事畜牧(山羊、綿羊),羊肉、奶可為食物,羊皮可禦寒,羊油脂可照明。
但是沒有土地的木匠只能靠手藝到處做工赚取生活所需。沒有固定地方,也沒有固定薪資,第一世紀的工匠由於防護措施之不足,更常常被暴露於危險性高的工作。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麼?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麼?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有古卷:約瑟)、西門、猶大麼?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麼?這人從那裡有這一切的事呢?」(太十三55—56)
(無論走入任何行業,其生活絕對遠較農夫辛苦。)
在福音書中耶穌的講道裡,被他提及與木匠類有關的職業,有陶匠、皮匠(製革者)、漂布者(織工的一種)。耶穌也被稱為「Amar’heze」(people of the land),意指鄉巴佬(參約七15),用來泛指不屬任何宗教團體的平常百姓,被認為是一群只會敬畏神,努力工作謀生的鄉下人。
對鄉巴徒的看法
其實,鄉巴佬(Amar’heze)的宗教信仰十分嚴謹保守,很接近法利賽人,但卻被法利賽人嘲笑為不懂律法的文盲及無知者,甚至被判為不潔之人。猶太口傳律法中曾多次提及鄉巴佬,如:
1、無知的鄉巴佬不可能成為聖潔。5
2、法利賽人認為鄉巴佬的衣服是不潔淨的。6
3、如果某人和鄉巴佬共住在同一庭院內,他所放在院內的瓶子,不論有否蓋好,都成為不潔之物。7
以現代人眼光來看,這實在是生活上的瑣碎事。我們很難想像對當時猶太人而言,這些規矩細節卻是榮辱攸關的大事。
但鄉巴佬卻為耶穌所愛: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Amar’heze),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教導)他們許多道理。」(可六34)
鄉巴佬也喜歡聽耶穌講道(參可十二37)。
生活化的比喻
耶穌的講道中常常提到有關建築的種種:
「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太廿一33)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路十二18)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七24-25)
「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路六48)
「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路十四28—29)
第一世紀木匠使用的工具
「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麼?」(路十三4)
一般相信,耶穌在三十歲出來傳道之前,都是以木匠維生的。他也許經常到他家鄉附近的都會賽福里斯,從事劇場、市集、引水道、皇宮的石材建築。他也許到過希律所興建的該撒利亞港工作過,那裡的城市建築更為宏偉,工作機會更多。他也許甚至像早期教父所言,也到埃及工作過(耶穌去埃及工作的傳說,請參早期教父作品Contra Celsum 28,38)。
如果他專業於木匠,拿撒勒小鎮的工作顯然太少,他勢必需要到鄰近的城市做工。他也許沿著加利利湖畔的各城市,從事房舍的門、扶梯、桌椅、新設或修護的工作。身為木匠,他也許也從事漁船修建的工作。
巴勒斯坦的各希羅城市的建設中,許多建築用的工具由於需要視其所需,隨時搬運到各工地去,因此不用石材,而是找木匠到現場建成(當時還無法製作大型的鐡製器械)。許多石材建築之先,需先用木材架構,以便石材一層層堆砌上去。當大型石材建築外觀完成後,開始需要大量的木匠來作內部家具、門窗、天花板的裝飾。因此耶穌也極有可能在各大城鎮工作過。
結語
這樣的生活其實是相當辛苦而危險的,耶穌和當時成千上萬個希羅世界中的勞工一樣,在社會邊緣討生活,難怪耶穌的比喻與舉例都十分地鮮明活現,因為一切正是來自他實際生活的體驗,來自他個人深切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