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利海邊的耶穌

加利利海邊的耶穌

加利利人與猶太社會

西元前733年,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進軍北國以色列,將加利利人擄到幼發拉底河沿岸。
「以色列王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來奪了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將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王下十五29)

一不做、二不休,亞述王隨即將異族移入該區。「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王下十七24)
加利利因而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賽九1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另外在馬太福音四章15節也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從此,加利利人受到正統猶太人的輕視。那位被耶穌稱為真以色列人的拿但業,便直言位於加利利區的拿撒勒能出什麼好的。
「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腓力說:『你來看!』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約一46—47)
更有人不屑的說基督豈是從加利利出來的(參約七41)?曾出現過先知的加利利,也被惡意攻擊為沒出現過先知。「他們回答說:『你也是出於加利利麼?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約七52)
再說到耶穌的門徒彼得,他也因為有加利利的口音而被該亞法的使女認出來。「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人前來,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太廿六73)

耶穌與加利利
祂被稱為加利利拿撒勒人(參太廿一11);他的門徒多是加利利人(參徒一11,二7)。這些被聖經特別提及是加利利人的有: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參太四18—21)、腓力、拿但業(參約一43—45)。
加利利的迦拿是耶穌行第一個神蹟的地方(參約二11);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後被聖靈充滿,便回到加利利開始他的傳道工作(參路四14)「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四23)
耶穌曾住在加利利的迦百農(參太四13),醫治百夫長的僕人(參太八5),並在會堂教訓人、趕走污鬼(參路四31—37);同時耶路撒冷的法利賽人和文士曾到加利利調查過耶穌(參可七1)。主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有好些加利利人跟隨著服事祂,準備香料,七日的頭一日匆忙的趕到墳墓前(參路廿四1—2)。
「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太廿七55)
「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他們就回去,豫備了香料香膏。他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路廿三55—56)
「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路廿四1)
另外,耶穌在受難前即要門徒先到加利利(參太廿六32)等候他,祂復活後便在約定的加利利山地與十一個門徒見面,並傳遞大使命(太廿八16—20):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加利利的洞穴戰爭或反叛時的基地,如墳羞、宗教祭祀處、住所、避難所、儲藏室等。)

加利利的墳墓山洞

加利利山區有大大小小無數的洞穴,較著名的有四處:
亞備拉(Arbela)位於米格達拉(Magdala)西邊數哩處。根據馬加比一書九章2節的記載,當希律王掌權時,加利利叛軍就是以此為藏匿處。希律王下令士兵用煙燻,才使這支反抗軍被迫走出山洞。
哈由尼(Hayonim)位於加利利海西方10哩處。
可夫瑞(Jebel Qaafzeh)位於拿撒勒處。
雅米洞(Amud Cave)位於約旦河處。1
耶穌也提到這些山洞:「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九57—58)除了加利利外,迦密山、撒瑪利亞、示每拿、猶大地、南地等都有許多著名的洞穴。

奮銳黨與加利利
約瑟夫所寫《猶太古史》(18.1.6),提到有一批個性極端的、固執的法利賽人一心一意和羅馬政府周旋到底,之後漸漸形成奮銳黨。西元前4年大律王死,加利利的猶大率眾反叛,這是奮銳黨的由來。
「此後,報名上冊的時候,又有加利利的猶大起來,引誘些百姓跟從他;他也滅亡,附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徒五37)
約瑟夫說:「加利利的猶大率領的奮銳黨,約在西元6年群起叛變,雖然行動失敗,但組織卻未消失。」《猶太古史》)(18.1.1)到了西元66-73年聖殿被毀期間,才漸漸成為反抗運動的主角。日後興起的更激進的反抗軍,稱之為「匕首黨」(Sicarii),是從這組織中發展出來的。「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太十4)
加利利人有些是出於自願,有些是迫於無奈的參加。這次的反抗招致住敘利亞的羅馬兵團的強力鎮壓,導致加利利嚴重的破壞,不少加利利人被賣為奴隸。彼拉多曾屠殺加利利人(參路十三1),是因為奮銳黨?還是這些加利利人在猶大地違反聖城的規定?史料上找不到原因。史學家約瑟夫稱奮銳黨為猶太人的第四哲學。(其他三者為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人),可見其在當時社會的一定影響力。

約旦河一景

歷史中的加利利
馬克吐溫第一次到中東旅遊,當他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參訪之後,在書中寫下了他的感想。
「我在孩童時代一直以為約旦河有四千哩長,三十五哩寬,其實它只有九十哩而已。約旦河道並非以直線進行,一路幾乎都是彎彎曲曲的。沿著河岸走來,往往不知自己是在河的東方或西方。走完這九十哩長的河,實際上在地面上的直線距離,還不到五十哩。約旦河是上接加利利海,下流入死海。我上主日學時一直以為加利利海和死海是長達六萬哩的滔滔大海,其實這兩海都不到二十哩長,寬也不到十三哩。約旦河寬度更小,還不比紐約的百老匯大道寬呢。我孩提時代的天真想像經過這次的旅遊已經完全破滅。讓這些記憶消失也罷,我既然已能接受所羅門王全盛時代的帝國其實只有美國賓州的大小,海和河的縮小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了。」2
約瑟夫也曾描述過耶穌時代的加利利區。3整個加利利區分上下加利利兩區,是一個十分廣大的地區,四周被許多異邦所包圍、加利利人從小就習慣在大小無數的戰爭下求生存,因此加利利人個個勇敢禦敵,不輕易屈服於任何外來的侵略。整個加利利區沃野數哩,物產富饒,許多不畏艱苦的人們在此努力工作,換得滿滿的豐收。因此,幾乎整個加利利區都已被開發成為耕作之地,可說沒有任何閒置的土地,更由於土地的肥沃,吸引了許多來自各地的居民,到處佈滿城市和村落,估計每個城市至少有一萬五千個居民。
根據科隆伯和克達(Colomb,B.&Y. Kedar)兩位學者的研究報告,加利利的土地問題和猶大地區有所不同。由於加利利區不斷有外來移民遷入,在希臘的西流士王朝統治開始,一直到馬加比時代,此區的土地曾經過多次政府介入的重新分配。4約瑟夫也記載加利利是個農業蓬勃發展的地區。5
(比起正統猶太人,無疑的,加利利人有更多自省和悔改的能力。)
耶穌特別注意到加利利野地盛開的花朵,在加利利湖畔旁的野地中的百合花、秋牡丹(anemone)、橘紅色的罌粟花(crocus poppy)、水仙(narcissus)、黃菊(yellow chrysanthemum)等等。耶穌向著聽道的廣大群眾說:「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太六28)
約瑟夫對加利利海讚譽有加,他記載道:
「加利利海的水質清澈甜美,十分適合人飲用,比其他深水潭的水質更好,由於整個湖區空氣新鮮,氣溫宜人,尤其是冰冰涼涼的夏夜,常吸引許多人來此談天。」6
耶穌時代的加利利和巴勒斯坦其他的地區一樣。有富裕的猶太銀行家、大地主、商人和政治新貴(有些加利利城市已有類似羅馬元老院的代議政治),汲汲營營於環繞他們四周這些新興的希臘羅馬城市。加利利多人種的文化衝擊,城鎮內羅馬競技場的囂叫,公共浴池的軟玉溫香,希臘式露天劇場動人的情節,體育館內裸體力與美的競賽,在在使得這些額頭前臂綁著經文匣,謹守律法的猶太人流連忘返。
絕大多數的加利利猶太人,有些在擁擠的市街做著賣橄欖油、麵包、蔬果、乳酪、陶器、銅器、紡織染布、屠宰肉品、魚產、理髮、皮革、燈台等等民生必需品的生意。有些是魚獲量驚人的加利利海漁夫,從事著打魚、補綱、造船的工作。有些是橄欖園、葡萄園、無花果園、麥田、果菜園的農夫。有些是加利利附近山地放牧的務農牧羊人。還有和約瑟一樣從事木匠、石匠、陶匠的工作。這些市井的猶太老百姓,除了在安息日進會堂,聽教師隱讀經文外,偶爾也常出入劇場、競技場、公共浴池等場所。
然而這些加利利猶太人和其他地區猶太人的最大不同處,是由於位在人來人往的國際交通要道,受到了新觀念的思潮衝擊。比起正統猶太人,無疑的,加利利人有更多自省和悔改的能力。耶穌三年多的傳道生涯大部份是在加利利,祂生動的比喻、醫病趕鬼的神蹟,以及賦予先知及律法書新生命的詮釋(馬太福音中耶穌的五篇講道集,其中四篇是在加利利講演的),在該地區均引起極大的震撼與回應。
學者針對目前出土的猶太會堂(大多是第四世紀後)的銘刻加以研究,在下加利利區出土的會堂銘刻中百分之四十刻有希臘文,百分之四十刻有希伯來文,百分之五十刻有亞蘭文,換言之,一座會堂刻有不只一種文字。
在上加利利區希臘文則很罕見,百分之四十刻有希伯來文,百分之六十六刻有亞蘭文。7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其實只是一淡水湖,在海平面以下700呎,是世界上最低的湖。南北長14哩(22.5公里),東西寬8哩(12.8公里)。兩千年後的加利利海其風貌是否和當年耶穌時代相同呢?約瑟夫描述的加利利海長25.2公里,寬7.2公里。如果約瑟夫所寫的是事實,為什麼加利利海變矮又變胖了呢?原因是受到黑門山流入加利利北端的約旦河河道沖刷的緣故。昔日的加利利海北端的港口伯賽大,因約旦河流泥土淤積的緣故,使其距有海岸二公里遠。加利利海除了有約旦河注入外,另外還有一些小溪和地下湧泉的注入。

自山上遠眺加利利海

比起以往,加利利海的水位也有明顯的上昇。這幾百年雨水的增加使得湖面上漲不少,連帶著也使許多古代碼頭都淹沒在海裡。當地政府新修築的海岸人行步道也盡量加高,以避免日後的水淹。

加利利海,實際上是個淡水湖,現在的加利利海(21X13公里)比耶穌時代的湖面長寬。

今日的加利利海邊有一楝楝的豪華觀光旅館,以及供遊客露營的大片綠草營區,人工整理規劃出的乾淨海灘,以及4、5處漁業兼觀光休閒碼頭。碼頭內仍然可看到類似古代的小漁船,還有現代機器操作的大型漁船,此外還有供觀光客或朝聖者遊湖的快艇,以及平常當作渡海用的動力小船。
這種情景和二千年前耶穌行走的海畔已有很大的不同。讓我們跟著時光倒流,回到當年的加利利海邊,根據史料所記,耶穌時代漁業已相當發達,當時至少有十六處的忙碌人造港口。討海的漁夫、旅行的羅馬官員、接洽生意的商賈,加上當地的加利利居民,熙來攘往的將港口擠得好不熱鬧。8
約瑟夫在他的書中曾提到,在西元66—67年猶太第一次反抗的戰爭中,他曾多次用加利利海的漁船作為運兵船。
當我們讀福音書時,不難感受到加利利海在巴勒斯坦北方的重要性。其實,無論是史學家約瑟夫的著作,或是拉比的經典「他勒目」都經常提到加利利海的繁榮情況。這些港口直到拜占庭時代(西元324—638年)仍十分忙碌,到了第七世紀阿拉伯人統治時代才逐漸沒落。

防波堤直直地伸入海的中央,然後向碼頭方向內彎。這種蓋法的目的是為要保護港灣內的船隻,以防止四福音書中所提到的突發性風暴。

數千年後加利利海的水位逐漸升高,加上海水不斷沖刷,昔日的港口如今只剩下一排排的石堆,而且多數是淹沒在水面下。只有偶而在乾旱的年度中才可一窺全貌。這些石頭因為大多取材自附近的火山岩石—一種黑色的玄武岩(Black Basalt),所以仔細觀察不難分辨。
由於這些遺跡的發現,學者可以重建當年港口的風光。當時是先築一道防波堤,防波堤直直地伸入海的中央,然後向碼頭方向內彎。這種的蓋法目的是為要保護港灣內的船隻,以防止四福音書中所提到的突發性風暴。
「有一天,耶穌和門徒上了船,對門徒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他們就開了船。正行的時候,耶穌睡著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風,船將滿了水,甚是危險。門徙來叫醒了他,說:『夫子!夫子!我們喪命啦!』耶穌醒了,斥責那狂風大浪;風浪就止住,平靜了。」(路八22—24)
「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約六17—20)
「耶穌說:『你來罷。』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太十四29—30)
(海的西岸連接著兩個大峽谷,每到夏天,由西方地中海吹來的季風,常是以強風的趨勢吹入群山圍繞的海中,會突然將平靜的海面改變成波濤洶湧的惡水。)
除了西北方、西南方、南方有零星的平原,整個海其實是由四周山巒環抱住的。沿著海岸邊狹長的平地,就成為漁民陸上活動的僅有空間。
「耶穌說:『去罷!』鬼就出來,進入豬群。全群忽然闖下山崖,投在海裡淹死了。」(太八32)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太十四22)
「耶穌離開那地方,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就上山坐下。有許多人到他那裡,帶著瘸子、瞎子、啞吧、有殘疾的,和好些別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們。」(太十五29—30)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赛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可六45—46)
防波堤興建後,緊接著海岸線興建一條環海的行人步道(promenade,或稱paved avenue)。步道的後方興建碼頭和貨品集散的空地,空地兩側再蓋修船場、倉庫、辦公中心、納稅處、觀測台等等。港蓋好後,定時還有專人清除港內淤泥,管理魚貨出入。
(凡此種種,與現代港口的設備基本是一致的。)

伯賽大9
伯賽大一地名字的意思是打魚之家,位於加利利海的北端。耶穌的門徒腓力就是伯賽大的人,和安得烈、彼得都是來自同一城(參約一44)。10
「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約十二21—22)
彼得、安得烈曾在此以打魚為生。雖然福音書記載彼得在迦百農有住處(參可一29),並不與彼得來自伯賽大一事相違背。
大希律王於西元前4年死後,伯賽大被歸為其子腓力管轄。西元30年,腓力王將他改建為希臘衛城,為紀念皇帝提比流的母親而改名為茱麗亞城。約瑟夫曾記載:「腓力王是謙遜而安靜的人,且常會主持公道。」11
耶穌似乎對此地印象頗佳,才會經常在伯賽大出入,他甚至曾北上到過腓力王的首都該撒利亞腓立比。
耶穌曾在伯賽大村莊外醫治一名瞎子: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可八22—25)
相反的,耶穌對殺施洗約輸的希律王安提帕則頗為反感,盡量與他保持距離。這可能是福音書從未提到希律王安提帕的首都賽福里斯的原因。
西元66—73年,第一次猶太人反抗戰爭時,亞基帕二世的軍隊與約瑟夫領導的反抗軍在此激戰,伯賽大城幾乎全毀於戰火,從此夷為廢墟。十九世紀時考古學家在伯賽大的挖掘中,出土了許多希臘式建築、魚綱、魚鉤、漁夫的雕刻,都證明這是一座相當規模的漁港城鎮。

格拉森12
「他們到了格拉森(有古卷: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對面。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裡一個被鬼附著的人迎面而來。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裡。鬼就從那人出來,進入豬裡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湖裡淹死了。」(路八26—33,節錄)
格拉森(Gergesa,Gerasa,Gadara,Kursi都是指這裡)位於東加利利,是第一個被挖掘的古代港(參路八22—29)。它又被稱為加大拉,這跟另一個位於加利利海南方的加大拉港不同。格拉森緊鄰戈蘭高地,難怪路加對此地的形容是:
「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湖裡淹死了。」
除了一般港口特有的內彎形防波堤外,緊鄰著碼頭還發現一個10呎乘11呎的池塘。池塘內部用石灰塗封,並從附近引入溪水,是用來儲藏魚綱所補到的魚,漁夫可在此出售當日現捕的魚貨。池塘邊有一個可能是辦公室的公共建築,因為建築物地板有美麗的彩色馬賽克。此外,陸續出土的還有一座建於西元400—700年的猶太會堂。修道院會建於此,證明這地點有相當與耶穌有關的歷史價值。

迦百農——耶穌傳道的根據地13
迦百農是加利利海主要的造船重鎮,迦百農因為兩量豐沛,盛產種種農作物,更因其位於埃及、敘利亞,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國際交通要衝,而成為商業大城。羅馬政府在此駐軍(參太五5、路七2),設關稅站(參太九9),足見其重要性。
福音書中多次記載耶穌與迦百農關係的密切。他曾多次到迦百農講道:
「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可一21)
「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他在房子裡,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可二1—2)
這裡的房子原文的意思是家,耶穌顯然把迦百農視為自己的家」可能當時就住在彼得的家中。
「耶穌到了彼得家裡,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耶穌把他的手一摸,熱就退了;他就起來服事耶穌。到了晚上,有人帶著許多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他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出去,並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太八14一15)

彼得之家

(一)考古遺址
出土的第一世紀彼得的房子(大多數的考古學家,都相信可能是彼得的房子)是一種集合式的農舍(許多親族住在一起)。

(二)擬復原圖
A.最大的房間是家庭聚會的場所
B.中央庭院是煮飯、炊事的地方

耶穌上了船,渡過海,來到自己的城裡。(參太九1)另外也記載到耶穌在迦百農納稅一事:
「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丁稅約有半塊錢)麼?』」(太十七24)
羅馬政府在迦百農設有稅關,耶穌曾在稅關遇到稅吏馬太:
「耶穌從那裡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太九9)
迦百農成為大港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它北邊鄰近他伯哈(Tabgha)。他伯哈是一小港,但因為有幾條溫泉小溪注入該港,使得他伯哈港能在冬季吸引大批魚群。加利利漁夫多半在迦百農靠港停泊,由此每天再前往他伯哈港捕魚。

革尼撒勒
革尼撒勒位於提比哩亞北方約10公里處,是一片肥沃的平原,隔著加利利海和伯賽大平原相對。正因為加利利湖畔有這些農作物生長條件良好的平原,才吸引許多居民在此定居,這或許是耶穌在此處停留時間較長的緣故。14
「既渡過去,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一下船,眾人認得是耶穌,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裡。凡耶錄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裡,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只容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著的人就都好了。」(可六53—56)
約瑟夫說,革尼撒勒平原是以色列全境最肥美的土地之一,他還詳細說明此處肥美的水果、宜人的氣候等等所有這裡的特質,顯然的,約瑟夫對這平原是讚譽有佳。15
「他勒目」中也盛讚此地的物產富饒,有人詢問拉比,為什麼這麼一塊肥美的土地不生長在聖城耶路撒冷附近?拉比的回答是:「為了不要因為這裡有甜美的水果的緣故,吸引人們到耶路撒冷朝聖,而是讓每個來朝聖者都抱著單純的心願。」16
根據德國曼茲大學於1982-1985連續四年的挖掘,證實在青銅器時期的初期(西元前26—30世紀)此處就已經有城牆的聚落。革尼撒勒一詞也出現在西元前十八至二十世紀的埃及官方文獻之中。西元前八世紀此地曾毀於亞述帝國之手,到了紀元前人口又再度多起來。

抹大拉17
2000年前類似耶穌所乘的小船就是在此附近出土。「他因為人多,就吩咐門徙叫一隻小船(ploionu)伺候著,免得眾人擁擠他。」(可三9)耶穌常以船為講台,或以船為交通工具。小船的希臘文「ploionu」,意思是小的船,一般是指至少二十呎,可帶一付大型魚具及十五人左右的船。大型船的希臘文是「naus」,是指航行於地中海,長達數百呎,重達數十噸,的遠洋漁船。
1986年因為加利利地區面臨嚴重乾旱,以色列政府不得不抽取加利利海水,用來灌溉農田。由於加利利海的水位銳減,學者意外發現這條兩千年前的古船(碳14及船上的陶器顯示這船應建於西元前100至西元70年)。這條船的出土足以讓我們瞭解福音書對船的描述。
「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即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可一19—20)從這段經文我們約略可看出這船的規模,船上至少有五人(雇工是複數的,可譯成雇工們),還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整理魚綱。

加利利海古漁船
1985年的乾旱,使沈於加利利海的古漁船得以被發現,一般認定為主前一世紀前後,加利利海之漁船。

↑古漁船復原模型
←古漁船
被撈起所剩的殘骸
(這是複製品,真品在防腐中)

加利利海古漁船

a-b是出土時的船身,已嚴重腐蝕

而那艘出土的船長8.2公尺(27呎),最寬處為2.3公尺(7呎7吋),深1.25公尺(4呎)。這船估計可乘載十五人左右。船艙可容一付拖網。恰符合希臘文小船(ploionu)的定義。
這種船有較大的船尾,船尾的船艙常是舵手休息站。船艙中常備有沙袋,一個100磅或一對每個50磅的沙袋,是作為拖網捕魚時平衡船身用的。拖綱捕魚時船要繞一圏下綱,為了避免船以弧形進行時,船身失去平衡,因此要用沙袋加以平衡。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住了罷,靜了罷。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可四39)馬可提到的耶穌枕著枕頭睡覺,事實上是平衡船身用的沙袋。耶穌身為木匠,卻不畏大風浪,讓我們暫且撇開耶穌的神性來看,耶穌很可能曾經從事製造或修補船隻的工作,他對船應該不陌生才是。

提比哩亞——加利利的新都18
提比哩亞會成為加利利重要的城市,原因之一是其附近有著名的溫泉,這溫泉到今天仍是旅客喜愛光臨浸泡的地方。為了方便某些保守的猶太人,1991年時以色列當局在提城南方另外興建一條道路,可以繞過提城,直接進入加利利。
據約瑟夫的紀載,安提帕為了讓提比哩亞繁榮起來,曾從各處移入許多非猶太人,包括一些甫自由的奴隸、窮苦的百姓、退役的士兵、無土地的佃農,以及被猶太人視為不潔的人。他甚至用強迫的手段,要求其他地區的百姓移民到提城。如今出土的一世紀提城有:蓋在山丘上的安提帕皇宮在的溫泉浴場、一座運動場、一座猶太會堂、一座軍隊駐守的碉堡,還有沿著狹長加利利海邊的古老漁村,約瑟夫說:「提城的政治體系是有一位執政官,以及十人組成的委員會。」

提比哩亞海沿岸風光

提城主要是由兩個部份構成:一是哈麥(hammath,希臘文為溫泉的意思),以及提比哩亞兩部份所組成。哈麥位於城的南方,目前的考古挖掘證實哈麥比提城更早建立,西元一世紀的希臘式建築清楚可見。
西元十八年希律安提帕選擇提比哩亞為新的首都,在此大興土木。史學家約瑟夫說,該城部份建築在古猶太人墳場,猶太人視為不潔,移入意願不高。安提帕只好移入不少外族人。新約只有一處提到此城(參約六23),但不曾提到耶穌造訪過該地。加利利海又被稱為提比哩亞海(參約六1,廿一1),足見此城的重要。
這城除了有加利利海豐富的魚獲外,南方有頗負盛名的溫泉,吸引各地人士前來休養。北方是極富饒的沃土,是著名的革尼撒勒平原,物產極其豐富,有巴勒斯坦花園之稱。目前挖掘出的皇宮、劇場、會堂、引水道、浴堂、廣場、動物園,都足見這是一座極具規模的大都會。
今天仍然是以色列人度假勝地。約翰提到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參約六1)。而耶穌復活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參約廿一1)。「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喫的地方。」(約六23)「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約六24)
提比哩亞是希律王安提帕於西元19年興建的,取此名是為紀念(或取悅)提比留皇帝(西元14—37任皇帝)。安提帕更於第一世紀中葉,用它取代賽福里斯,成為加利利的首都。不論是從地中海,或是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經商旅客,或是由埃及取道海邊大道(Via Maris )的商賈,絡繹不絕的人潮熙熙攘攘。從這裡亦可直接航行到對岸的蘇西塔(Sussita)港,再進入戈蘭高地繼續往東行,使得 這條航道成為熱門路線。

提比哩亞
古代的提比哩亞,是完全的羅馬城市結構雖然只有一千呎寬,但市場,公共浴場。會堂,市政中心一應俱全。城中央是羅馬大道Cardo此大道是鋪有石頭的街道道藤是一排迴廊式建築。
迴廊两旁是商店。

提比哩亞

城北方有一座古老猷太會堂,城南方有引水道將水引入城市舊水池中

加利利湖上捕魚一景
(馬可提到的耶穌枕著枕頭睡覺,事實上是平衡船身用的沙袋。)

加大拉19
這是一個希臘式的城市,曾大量出土一種西元第二世紀的羅馬紀念幣。這是為紀念羅馬海軍海戰比賽而出的一種錢幣。 羅馬皇帝喜歡在羅馬城的人工湖上舉辦海戰供人觀賞。甚至有一次,皇帝還叫人將位於義大利羅馬的鬥獸場內灌滿水,以舉辦海戰。
一般相信,羅馬當局曾在此地舉辦過海戰,娛樂加大拉居民。加大拉的防波堤特別長,估計足以同時容納數百人,極可能就是為了提供觀賞海戰而特別增長的。20

蘇西塔
蘇西塔(Sussita,又稱Hippo)建於西元前第三世紀,是一典型希臘城市。位於1000呎的山坡上,和加大拉一樣,是很早就在加利利海邊建築的港口。農產品經常直接輸到對岸的提比哩亞,「他勒目」形容和它鄰近的區域是提比哩亞的穀倉,旅客也經常由此港進入戈蘭高地。西元前一世紀,此地更被羅馬龐貝大將軍歸入「底加波利十邑」。21

漁夫生活
福音書至少有五十多處記載耶穌與打漁、船等有關之事。「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可一16—18)

1西門 2.住宅區
3.劇場 4.5.6.10教堂
7.蓄水池 8.公共浴室
9.會堂 11.主要街道
12東門 13.進城的路
第一世紀的羅馬作家PUNY稱Hippot城是一個舒適的城市,城中央有東西向的羅馬大道Cardo,大道是鋪有石塊的大街,兩旁有廊柱,廊柱兩邊有商店。
東面的城門(12)是進出城的主要關口,西面的城門(1)是當地人在附近山丘工作出入的門戶。

很明顯看見這裡的打魚方式是撒綱(cast net)。西門和安得烈在海裡撒網,撒綱這字希臘文是amphiblestron,是扔出去的意思,也就是把綱擲出去的說法。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楝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太十三47一48)這裡所講的捕魚方式是拖綱(seinenet,sagene)。網先由小船怖於海面,然後再由眾人由岸上將網收回,如此往往可補到大量的魚。當然這種捕魚方式,也會捕到不好的魚。
加利利海原產的魚種約18種,其中的馬斯他(Mustached Fish,即cat fish)是無麟的。根據利未記的規定:「這些無翅無鳞、以為可憎的,你們不可喫他的肉;死的也當以為可憎。」(利十一11)因此,加利利漁夫上岸檢視魚貨時,要將此種魚(就是耶穌比喻中那些不好的)丟棄。22
(自古以來此地一直是加利利海最重要的港口。)
另有一種討海人賴以維生的最古老捕魚法牽罟,漁夫先用木舢舨製成竹筏,再由船家或岸上的人抬著綱放在竹筏上,由漁家駕駛於沿海地帶佈下袋形綱,之後再配合岸上的人,將綱拉上岸來。

漁家婦女在修補魚網。

東部沿海的牽罟,方法和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的撒網捕魚Seine net是十分相似的。

撒網捕魚
耶穌時代漁人撒網的情形

「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眾人擁擠他,要聽神的道。他見有兩隻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路五1—7)
「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福音書的描述清楚指出當年捕魚(用流刺網)是在夜間捕魚,白天清理魚綱。用流刺綱捕魚通常是指兩條船協力合作,一起將綱在水面上呈一字形散開。綱底則有鉛塊將綱沈入海底。綱另一端有浮標浮出海面,可供辨識。船然後在岸與流刺綱間,用響聲、燈光驅趕魚群,魚受到驚嚇後,便向前衝入綱中。加利利的漁夫用這種方法一夜可以收網二、三次。
彼得告訴耶穌,他們整夜勞力,是因為整夜數次的下綱,加上察看綱、收綱等等,是一件相當費時忙碌的工作。此外,為了能多幾次的收綱,不斷的划動漁船,來回驅趕魚群,也頗耗費體力。

聖經清楚的記載,當耶穌要彼得下網捕魚時,網已拿下來清洗了,似乎一切的工作都將收拾妥當,難怪彼得不願再次登船,出海下綱。
在夜間捕魚的原因是,魚在黑暗中無法辨識魚綱。若是在白天,因為魚看得見魚網的位置,就不易入綱。彼得對耶穌要他下綱的建議不表贊同,因為白天下綱無疑是違背了他的經驗法則(意思說連整夜忙碌都沒有打著甚麼,何況是不適合下綱的白天?)但依耶穌的話下綱(那時綱才剛洗,卻意外的大有收穫,不僅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足見他們是採用兩條船的協力,將流刺網的三層網撒入水深之處(船要離開岸邊,進入海中),然後稍加驅魚,不一會兒便滿滿魚貨。
(打魚方式是撒網(cast net)。西門和安得烈在海裡撒網,撒網這字希臘文是amphiblestron,是扔出去的意思,)
現今透明化纖合成的漁綱已取代了以往尼龍製成的漁綱,因此漁夫可以在白天打魚。但是,傳統上流刺綱仍在夜間下綱,如此魚獲量會較好。目前台灣沿海仍有漁船用流刺綱(三層)捕魚,綱放置好後,並不驅趕魚,只等清晨來收綱。因為近海魚量銳減,驅趕或不驅趕,差異不大。
(加利利漁夫上岸撿視魚貨時,要將此種魚(就是耶穌比喻中那些不好的)丢棄。)

三層網:網是由外層的大洞一直到內層的小洞。一旦魚進入魚網,經過掙扎反而會纏的更緊。
由於流刺綱捕魚量不佳,清晨整理起來費時又費人力,所以台灣的漁民已漸漸少用。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定置魚綱,一種在設計上更為進步的袋狀流刺網。利用海流及魚迴流的習性,來獲取更大的魚量。或者也有人採用動力漁船的自動拖網,將網置於船尾,經由按鈕控制,可自動撒綱收網。漁船只要抓對魚的習性,用強大馬力便可追趕魚群,並一網捕入。
耶穌復活後再度回到加利利。他在那兒看到了同樣的情形,彼得整夜勞碌毫無所獲,那個清晨耶穌同樣要彼得再度下綱,有趣的是,整隻船同樣滿載魚獲。不同的是,路加福音五章中記載耶穌第一次要彼得下網時,彼得還不認耶穌是主。到了約翰福音廿一章時,耶穌對捕魚的教導,已喚起了彼得的回憶,他便脫口而出:「是主。」
(彼得告訴耶穌,他們整夜勞力,是因為整夜數次的下網,加上察看網、收網等等,是一件相當費時忙碌的工作。)
彼得跟隨耶穌三年多,親眼看著他被抓、被羞辱,眾門徒都散去之後,如今在地理環境上,他又回到起初的加利利場景。這位歷經山上變相認耶穌是基督,在祭司該亞法院子三次否認主,只有在回到加利利海邊之後,當初的愛又回來了,對耶穌的感覺與體會再度鮮活起來。最不同的是,這次耶穌準備好了餅和魚給彼得和門徒作早餐食用。耶穌此時對門徒的服事,其實是延續祂一貫謙卑的態度。
「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耶穌對他們說:『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西門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耶穌說:『你們來喫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約廿一9 —13)門徒面面相覷,心照不宣,沒入敢出聲,只見耶穌一個人忙進忙出的端上早點。
(只有在回到加利利海邊之後,當初的愛又回來了,對耶穌的感覺與體會再度鮮活起來。最不同的是,這次耶穌準備好了餅和魚給彼得和門徒作早餐食用。)

結語
此時很明顯耶穌已經復活了,祂已經完成了世上艱苦的工作。理論上,耶穌不必再像人子一般的謙和,一樣的卑下,祂大可輕輕鬆鬆等待榮耀日子的來臨。
(然而耶穌再一次服事祂的門徒,顯然,祂的愛,不因祂身分的不同,而有一點點的改變。祂一貫僕人的樣式,上十字架與下十字架前後,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