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與約拿

比較約拿記和耶利米書就很容易察覺到兩本書迥異的氛圍。廣義來看,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兩本書之間,處處存在著有著希伯來詩體的反義平行( antithetic parallelism )的意味,也有強烈諷刺式(Irony )的意味。
舉例來看,約拿記第一章中的水手和約拿記第三章的尼尼微城百姓,認定約拿是受神差遣的先知;和耶利米書第二十六章聖殿講章的猶太政治經濟的領袖們,信服假先知而不相信耶利米是神差遣,兩者成了強烈的對比。約拿記的水手對於耶和華神是敬畏有加的,而約拿記的尼尼微城居民的悔改和信服神,而先知約拿卻是逃避和抗議耶和華的神諭;耶利米聖殿講章的猶太領袖則不但頑逆不遜而且意圖殺害耶利米,而先知耶利米則是對耶和華神諭聽從,且甘冒天下大不韙,據實予以宣達。
約拿記
耶利米書
反方向逃避耶和華的呼召
起初不敢接下先知的任務,隨後終生為猶太人悔改疾呼的先知
水手(第一章)、尼尼微百姓(第三章)認為約拿是耶和華神差遣的先知
猶太的領導階層不信服耶利米,不認為他口述的神諭是真的
向尼尼微大城傳講
向包括耶路撒冷大城的所有猶大城市傳講
水手想盡方法救自己,而先知寧願死也不願執行先知任務
先知利用各種方法(講演、表演藝術)救百姓
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
水手出面處理危難。先知在船的底艙,躺臥沉睡。
先知耶利米大聲疾呼,猶太的領導階層充耳不聞
水手敬畏耶和華神,按照希伯來傳統方法和 祂溝通,並獻祭和許願
熟悉與耶和華神溝通的方法,卻只虛應事故
水手喚醒約拿,企圖營救約拿。
約拿對水手們說:你們將我擡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我的緣故。然而那些人竭力盪槳,要把船攏岸,卻是不能,因為海浪越發向他們翻騰。(1:12-13)
耶利米想盡辦法喚醒猶太人
外邦的水手敬畏耶和華神
神的選民棄絕神
尼尼微全城百姓悔改
神的選民剛硬
尼尼微王聽到約拿的話就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懺悔
猶大王西底家聽到耶利米的話,大怒,把他捉拿下監。
尼尼微城王悔改
約雅敬王燒毀耶利米書卷(36:23-24)
從先知的話,尼尼微城百姓悔改,開始禁食
已進行禁食的猶大百姓始終不悔改
先知約拿只有一節共只有12個字來傳福音(3:4)
先知耶利米寫了整本舊約全書中字數最多的書卷,來規勸猶太人悔改
約拿在魚腹
耶利米多次關在監牢
先知約拿只口述傳講
先知耶利米口傳同時也手寫
約拿求死 (4:3)
先知耶利米多次幾乎受迫害快死
說明一;約拿兩度求死,因為耶和華的警言,讓百姓心悅臣服。約拿本人無法接受敵國竟然被耶和華神接納。在庇護制度為主的那時代,的確讓約拿無法接受。
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3)
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4:8)
耶利米卻是因為耶和華的警言,遭受百姓棄絕,不但怨恨自己的出世,還絕望中求死。
給我父親報信說你得了兒子,使我父親甚歡喜的,願那人受咒詛。願那人像耶和華所傾覆而不後悔的城邑;願他早晨聽見哀聲,晌午聽見吶喊;因他在我未出胎的時候不殺我,使我母親成了我的墳墓,胎就時常重大(20:15-17)
說明二;約拿痛苦的原因來自耶和華神。神接納尼尼微的舉動讓約拿憤怒。耶利米的痛苦來自猶大百姓。百姓不聽從神的警告,反而羞辱甚至迫害耶利米,讓耶利米痛苦萬分。
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段敘事採用關鍵字的雷同1 (“perhaps”— אולי ) רעה
(26:326:1319對比 1:6)
(26:3對比 1:7)
耶和華如此說:你站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對猶大眾城邑的人,就是到耶和華殿來禮拜的,說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一字不可刪減。或者他們肯聽從,各人回頭離開惡道,使我後悔不將我因他們所行的惡,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26:2-3)
水手便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船主到他那裡對他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致滅亡。(1:5-6)
眾人對他說:請你告訴我們,這臨到我們是因誰的緣故?(1:8a)
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段敘事採用關鍵字的雷同 2
“innocent blood”1:14、耶26:15
約拿記的經文的用詞有些是和摩西五經和詩篇相同的
他們便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們懇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死亡,不要使流無辜血的罪歸與我們;因為你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1:14)
流無辜血的罪(19:13 21:8 21:9)
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 (115:3)
但你們要確實地知道,若把我治死,就使無辜人的血歸到你們和這城,並其中的居民了;因為耶和華實在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將這一切話傳與你們耳中。(26:15)
水手便懼怕懼怕“fear”,各人哀求自己的神。(1:5a)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fear”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1:16)
水手向耶和華的禱詞(1:14),根源於這種敬畏的心(1:5a)
「敬畏」這詞在創世紀中就常出現,申命記和詩篇更是頻繁的使用。例如
 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神,事奉他,專靠他,也要指著他的名起誓。(10:20)
凡敬畏神的人,你們都來聽!我要述說他為我所行的事。(66:16)
 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33:18a)
水手因為敬畏神,所以得以保存性命。猶大國的長老引用先知彌迦的經文,特別詮釋希西家敬畏神的歷史事件,而救了耶利米的性命。
猶大王希西家和猶大眾人豈是把他治死呢?希西家豈不是敬畏耶和華、懇求他的恩嗎?耶和華就後悔,不把自己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若治死這人,我們就作了大惡,自害己命。(26:19 )
約拿書這種敘事,因著敬畏神,所以信服神和祂的僕人約拿的話。這回應的摩西五經的經文;
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feared”耶和華,又信服“believed”他和他的僕人摩西。出14:31
耶利米書二十六章記載,約雅敬當王期間,先知站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對猶大眾城邑的人,就是到耶和華殿來禮拜的,說耶和華吩咐一切話,一字沒有刪減的警告祭司、先知與眾民。
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設立在你們面前的律法,不聽我從早起來差遣到你們那裡去我僕人眾先知的話(你們還是沒有聽從),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26:4-6)
在耶利米這段警示預言後,緊接著不是猶太人因為先知的話敬畏神而帶來悔改的行動。而是烏利亞的被捕殺。書上詳細的記載這過程;
又有一個人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是基列耶琳人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他照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攻擊這城和這地。約雅敬王和他眾勇士、眾首領聽見了烏利亞的話,王就想要把他治死。烏利亞聽見就懼怕,逃往埃及去了。約雅敬王便打發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帶領幾個人往埃及去。他們就從埃及將烏利亞帶出來,送到約雅敬王那裡;王用刀殺了他,把他的屍首拋在平民的墳地中。。(26:20-23)
這些讀來如同間諜片的追殺行動是緊挨著耶利米的預言而來的。而到了末代皇帝西底家年代,在耶路撒冷城被毀之前,耶利米書有一段這樣的敘述
但西底家和他的臣僕,並國中的百姓,都不聽從耶和華藉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37:2)
這段經文緊接著就是描述耶路撒冷毀滅(38-40).這種場景對比約拿記的記述,一定讓日後的猶太讀經者,趕到無比的震撼。
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段敘事採用關鍵字的雷同 3
耶利米書和約拿記經文最相似,該首推下列這處經文。這兩位作者是採用「離開罪惡—-我就後悔—–不降災禍」的模式。
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turns” ( שוב )他們的惡“evil”(רעה),我就必後悔“relent”( נחם ),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calamity” ( רעה )與他們。耶18:8
或者他們肯聽從,各人回頭離開“turns” ( שוב )“evil”(רעה)道,使我後悔“relent”( נחם )不將我因他們所行的惡,想要施行的災禍“calamity” ( רעה )降與他們。(26:3)
現在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他就必後悔“relent”( נחם ),不將所說的災禍“calamity”降與你們。(26:13)
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turns” ( שוב )所行的惡道“evil”(רעה),丟棄手中的強暴。或者神轉意後悔“relent”( נחם ),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turns” ( שוב )惡道“evil”(רעה),他就後悔“relent”( נחם ),不把所說的災禍“calamity” ( רעה )降與他們了。(3:8-10)
這三處的雷同,都是來自耶利米書26章。我們有這些經文互動的證據顯示,耶利米書作者在書寫第26章時,心中是有約拿記的,或者說刻意拿約拿記來作強烈對造的。
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段敘事採用關鍵字的雷同 4
約拿書三章翰耶利米書36章有很相似的鋪陳;
1)都以「禁食」作為開始
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3:5)
耶利米吩咐巴錄說:我被拘管,不能進耶和華的殿。所以你要去趁禁食的日子,在耶和華殿中將耶和華的話,就是你從我口中所寫在書卷上的話,念給百姓和一切從猶大城邑出來的人聽。(36:5-6)
2)緊接著禁食,都是採「離開惡道」的表達法
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turn” ( שוב所行的惡道“evil way” ( רעה )丟棄手中的強暴 (3:8)
或者“perhaps” ( אולי )他們在耶和華面前懇求各人回頭,離開“turn” ( שוב )惡道“evil way” ( רעה ),因為耶和華向這百姓所說要發的怒氣和忿怒是大的。(36:7)
約拿書記載尼尼微人的禁食實況是「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譯:披上麻布)」甚至連國王也都脫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甚至「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這是舊約聖經中很罕見徹底的、大規模得禁食舉動。
約拿記這段的記載,跟約雅敬王聽完猶底將書卷上耶利米的話,唸給王和王左右侍立的眾首領聽後,「王就用文士的刀將書卷割破,扔在火盆中,直到全卷在火中燒盡了。王和聽見這一切話的臣僕都不懼怕,也不撕裂衣服。」同樣都是神諭,尼尼微城全城的人立刻幡然悔悟,連國王都以行動表示悔改。耶利米時代的民眾則完全置之不理,甚至國王還將這書中之話焚毀,的兩者的遭遇有極大的不同。
舊約聖經的慣例,國王大多對先知的警告嗤之以鼻,甚或置之於死地,如摩西和法老王(出埃及記1-15)、以利亞和亞哈王(王上17)米該雅和亞哈王(王上22)、以賽亞和亞哈斯(7)、耶利米與西底家(37:1-2)。約拿記呈現是一個罕見的屬於先知巨大的成就的福音運動。
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3:4)。就僅僅用這12個字(希伯來原文只有5個字),唯恐說多了會影響他人,至於耶利米宣達預言常用的引言介紹(introductory formula說明預言內容來源、介紹自己身份)、控訴內文(formal accusation or indictment為將臨的審判鋪陳)、悔改的呼召(call to repentance or offer of divine mercy)這些修辭的文藻和架構在約拿記中全都免了。
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段敘事採用關鍵字的雷同 5
論到猶大王約雅敬你要說,耶和華如此說:你燒了書卷,說:你為什麼在其上寫著,說巴比倫王必要來毀滅這地,使這地上絕了人民牲畜呢“ man and beast” ( אדם ובהמה ),(36:29)
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man and beast  (אדם ובהמה)(3:8)
約拿記和耶利米書這段敘事採用關鍵字的雷同 6
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 hurled a great wind),海就狂風大作“storm” ( סער ),甚至船幾乎破壞。(1:4)
所以我必將你們從這地趕出( I will  hurl you out of this land),直趕到你們和你們列祖素不認識的地。你們在那裡必晝夜事奉別神,因為我必不向你們施恩。(16:13)
看哪!耶和華的忿怒好像暴風“storm” ( סער ),已經發出;是暴烈的旋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23:19)
結論
1,以賽亞書早指出,神的恩典和救贖會臨到萬國萬邦
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19:24-25)
當然這結果,是狹隘的猶太傳統中神選民概念的先知約拿不願見到,卻親眼目睹的。耶利米勞碌奔波一生,還是換不回百姓的悔悟,無法匡復國家的傾覆。只有將他對新約的憧憬鮮活的描繪在他的書中。
2,耶利米書呼應舊約聖經對於外邦得救的看法
約拿書的架構是 A-B-A-B結構
A-外邦人(水手)對耶和華神的正面回應
耶和華的話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great city” ( עיר גדולה )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1:1)
B-神拯救約拿 (約拿在魚腹)
A-      外邦人(尼尼微全城和國王)對耶和華神的正面回應
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great city” ( עיר גדולה )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3:2)
B—神拯救尼尼微城(約拿在樹蔭下的棚裏)
整本書的主旨就在第四章。很明顯,約拿記是引用出埃及記(34:6-7)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34:6—7)
來合理化他在書卷開始時逃往他施(1:3)的舉動。這是一種首尾呼應的對應法。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4:2)
約拿這種說法,是推卸責任的說法。他沒有盡到先知的職責,反而把問題丟回去給神。
約拿忘了早在創世紀時代,耶和華就對亞伯拉罕曉諭;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12:2-318:1822:1826:4)
在這點上,耶利米書的立場就和神的啟示一致的。神差派他「作列國的先知」(1:5),到那日萬國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3:17)列國必因耶和華稱自己為有福,也必因他誇耀」(4:2)。先知耶利米從神手中接「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國的民喝」(25:15)
因此在耶利米書頻頻出現的句型;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 ( 1:10;1: 12, 14, 17; 18:7; 24:6; 31:28, 40; 42:10;)
這「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句型也適用於外邦各國;
耶和華如此說:一切惡鄰,就是佔據我使百姓以色列所承受產業的,我要將他們拔出本地,又要將猶大家從他們中間拔出來。我拔出他們以後,我必轉過來憐憫他們,把他們再帶回來,各歸本業,各歸故土。他們若殷勤學習我百姓的道,指著我的名起誓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正如他們從前教我百姓指著巴力起誓,他們就必建立在我百姓中間。他們若是不聽,我必拔出那國,拔出而且毀滅。這是耶和華說的。( 12:14— 17)
耶利米書從46章開始到51章更是針對列國的預言。這裏提到的由南而北的國際大小國家數量頗多,足見神的救贖計劃不僅關注在以色列民族身上,而是全球性、全人類性的。
3,約拿的諷刺角色
約拿書的主角是一位非傳統的先知,一個顛覆讀者對希伯來先知固有的想法,甚至顛覆對神恩典寬容和究責管教的一貫看法。只要稍微思考約拿耶利米之間的關連(intertextual connections),不難感受到一種衝擊,對猶太人的一種充滿諷刺的衝擊,來自約拿書的各處的場景。
一個外邦民族,僅僅因為一位欲語還休、遮遮掩掩的落跑先知的五個字的悔改呼籲,尼尼微全城上下甚至連動物都徹徹底底認罪悔改。對照先知耶利米一生四十年汲汲皇皇、嘔心瀝血的作工,換得的是耶路撒冷祭司、先知、君王的羞辱、甚至是死亡的威脅,實在是諷刺至極。
所以約拿記不啻是一個典範,救贖恩典如果能因為百姓的幡然悔悟而降臨亞述首都,尤其當職的先知是漫不經心的約拿,都是對猶太人的一種當頭棒喝。
耶利米書十八章(18:7-10);二十六章;三十六章;和約拿記第三章之間更是形成經文間的一來一往的叫陣和拉扯。那麼,是耶利米的作者行文至此章節,想起約拿記,刻意拿來照映這群亞伯拉罕的子孫、神的選民的剛硬?還是約拿記的編輯者曾在這裏駐足,想起這位哭泣的先知耶利米,擲筆長嘆而有感而發的反諷?
這些答案或許無從可考,有件事情是肯定的,包羅萬有、獨行奇事的耶和華神在希伯來文學的生花妙筆下,讓世人見識到祂自創造天地以來的又一次的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