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信的耶穌,其福音信息就是向人們宣告上帝國的來臨,人們應當悔改(馬太4:17)。此上帝國的意涵,是說人們願意降服在「上帝的主權」,及活在上帝國的國度裡。所以,上帝國的主權在過去曾經展現在諸多門徒的身上,現在則存在於信眾們的心裡,大家也祈禱著未來願上帝的國度臨到!這樣說來,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就像歷代聖徒(摩西、先知、耶穌門徒) ,站在歷史的轉捩點,接受衪的呼召,有份於這個「了不起」上帝國福音的使命!
禧年可能是源自古代以色列社會對某種抵押問題或破產的處理方式,除了土地七年休耕一年稱為安息年外,每逢七個安息年,也就是第五十年的時候稱為禧年(Jubilee),社會再來一次財產的重新分配,以防止上帝的子民產生貧富懸殊的差距現象。在此,耶穌承續了舊約先知的使命,宣揚一種社會平等的福音信息;進入祂國度的人必須有此悔悟、來進行共生的心靈革命,才能理解衪所宣揚如此的福音,並樂意懷著如此使命來參與其中。這是有關信耶穌「個人改變」的第一個意義!
為何舊約信上帝的子民會有「上帝報仇的日子」的仇恨意識呢?這牽涉到以色列因著與周邊國家的長期爭鬥及相互殘害而衍生的「社會集體心靈」,這也造成歷代相互仇視的歷史惡性循環。這是信耶穌,族群仇恨的「社會集體心靈」,必須被改變的第二個意義!
所以歷史意識可說是人們詮釋其外在世界的變遷及其自身變遷的心靈活動,藉著這個心靈活動,人們瞭解到自己的特質以及自己在外在世界變化中的位置及方向。簡言之,歷史反映出人們歷史意識的心靈活動,歷史意識讓歷史有了意義的脈胳,由此解釋自身的存在,處境與認同。
話說主前2世紀,敘利亞王Antiochus Epiphanes以強暴方式統治著偤太地區。他將宙斯神像放入聖殿,強迫偤太人吃豬肉,禁止聖殿獻祭及沒收律法經典,違者處死。這引來偤太馬加比的革命,並於主前165年奪回聖殿取得相對的獨立。我們讀到的<但以理書>,書中就是鼓舞以色列人起來反抗敘利亞王Antiochus Epiphanes的強暴統治。於主前170年間完成的「以諾書」(Book of Enoch)也是一樣,認為彌賽亞的拯救即將來臨,人們將脫離撒但的束縛(指Epiphanes王朝),建立上帝的國度在地上。
然後耶穌也進入聖殿,潔淨已被玷污的聖殿。這樣說來,偤大人不就是帶著「社會集體心靈」此「報仇」的歷史意識來跟隨耶穌嗎?在此,耶穌進行著一個更困難的「十字架」革命,可以報仇而不報仇,以上帝「犧牲之愛」來療愈社會集體心靈的上帝「報仇日子」。
這也就是耶穌所宣告的:「上帝國近了,你/妳們應當悔改!」這個悔改、活在上帝國的願望,不只是個人的改變,也是涉及我們各自族群「社會集體心靈」的改變!
這個願望在新約耶穌的十字架救贖中成全,也在耶穌從死復活、聖靈的臨到來成就。使徒行傳記載在五旬節時,聖靈降臨在那些從外地回來過節的「虔誠的偤太人」,意即他/她們是被擄的後代子孫,至今還虔誠的期待著彌賽亞國度的到來,所以從聖靈臨在這些人的開始,上帝國福音中「被擄的得釋放」,已真的實現在他/她們身上。
聖靈降臨後也有諸多「神蹟奇事」,初代教會建立,以羅馬教會為例,她曾扶持協助1500孤兒寡婦,真是「窮人有福音可聽」。最後,這個被聖靈感動的基督徒團契,就以無比的愛心、禧年的精神實行「財物分享」的生活方式。不要再等50年了,現在在聖靈的扶持下,我們可以過著分享「我的可以是你/妳的,你/妳的可以是我的」,活在上帝國裡的信仰生活方式。
所以,信「聖經裡啟示的那位耶穌」的基督徒們,我們受到的呼召就是「主的靈臨到我們」,繼續宣揚主耶穌所宣揚的上帝國福音,並虔敬的活在上帝國裡的面,在今天的世代,「叫我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