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雅書—潘仕楷(爾道自建系列)

 

徹底除滅

經文:西番雅書一 1-6

1 當亞們的兒子猶大王約西亞在位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希西家的玄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西番雅。 2 耶和華說:「我必從地面上徹底除滅萬物。 3 必除滅人與牲畜,除滅空中的鳥、海裏的魚、絆腳石和惡人;我必把人從地面上剪除,這是耶和華說的。 4 我必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所有的居民;從地方除剩下的巴力、奉偶之祭司的名字與祭司; 5 還有那些在屋頂拜天上萬象的,那些敬拜耶和華指著他起誓,卻又指著米勒公起誓的; 6 並那些轉去不跟從耶和華,不尋求耶和華,也不求問他的。」

在這個月的最後六天,我們會以西番雅書作為我們靈修的經文內容。西番雅一 1 用了很特別的方式介紹先知西番雅。一般人名的介紹都只是名字加上一個描述,可以是他的職業,出生的地方,或是他父親的名字。但是西番雅的介紹卻是一個四代的家譜,反映出他家族的特別地位。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西番雅的父親古示可能是衣索匹亞人,因為古示可以作古實,是當時衣索匹亞的名稱,作者為了要清楚表明西番雅是猶大人的身份,所以就用了一個比較長的家譜。無論如何,這家譜開始的希西家,極可能就是在主前 715-687年間作猶大王的希西家。從這家譜的比較,西番雅是皇室的成員,是當時作王的約西亞的子侄輩。從這資料推算,西番雅應該是在約西亞在位的後期作先知的,因為約西亞在八歲時開始作王,十六歲時開始尋求耶和華,而在公元前 622 年,約西亞二十六歲時,他下令重修聖殿,開始了一段宗教復興的時期。西番雅的信息似乎是在這些改革與復興之後發出的,指出在這些改革之後,拜偶像的事仍未完全除去,因此向當時的人警告將要來臨的審判。

西番雅的名字可以直譯為耶和華隱藏,但我們不知道這反映什麼信息。一方面,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他父親對當時世代的負面想法,認為耶和華將祂自己隱藏起來,人民尋不到祂的引導與保護。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正面的信息,指出耶和華將他隱藏起來。但在西番雅書之中,耶和華不再是隱藏的上帝,而是要在他們當中,介入歷史裡面,施行審判。

在西番雅信息的開始,耶和華強烈地宣告祂要從地面上徹底除滅萬物。徹底和除滅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字,但卻擁有很接近的讀音,使讀者對這徹底除滅有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想到在約西亞的改革之中,雖然盡了力,卻只能夠有限度地除去拜偶像的事。這正是在一4-6 之中所指出的,不少人只是因為王的命令而作出改變,但在心裡,仍然存在拜偶像的意念。他們敬拜耶和華指著他起誓,卻又指著米勒公起誓,因此耶和華要審判他們。當時耶和華只是應許約西亞,不會在他仍然在位期間降災毀滅猶大。但因為所積存的惡行,耶和華的審判必要臨到。

在一 3 之中,先知用了一個與創造相反的次序,列舉出耶和華要除滅的東西,暗示這是全面性的審判。在一 2 至三 8 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審判不是單針對猶大,而是延伸至全地之上,可以說是以猶大作為樣板,讓人看到上帝的主權。

思想:

靈命的更新與復興,必須從心而發。表面上的行為改變,必須化為內心徹底的更新,這是西番雅對我們的提醒。


靜默無聲

經文:西番雅書一 7-13

在主耶和華面前要靜默無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快到了。耶和華已經預備祭物,將召來的人分別為聖。 8 「到了獻祭給耶和華的日子,我要懲罰領袖和王子,及所有穿外邦衣服的人。 9 到那日,我必懲罰所有跳過門檻,以殘暴和詭詐塞滿主人房屋的人。10「當那日,從魚門必發出悲哀的聲音,從第二城區發出哀號的聲音,從山間發出破裂的大響聲。這是耶和華說的。 11 瑪革提施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所有的商人都滅亡了,滿載銀子的人都被剪除。 12 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懲罰那些沉湎在酒渣上的人;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 13 們的財寶成為掠物,房屋變為廢墟。他們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內;栽葡萄園,卻不得喝其中所出的酒。」

在十二先知書中,共有五次出現「靜默無聲」這句話。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是哈巴谷書二 20,很多教會也用這節經文作為崇拜的宣召。但在十二先知書中,這句的出現通常意味著耶和華審判的臨到。哈巴谷書二 20 是對之前一連串禍哉的宣告地最後總結,是要向這位在第一章之中不斷發出問題,挑戰耶和華的公義的哈巴谷先知,指出他在上帝面前不能再發聲音,因為主的審判是公義的,是絕對的。在阿摩司書八 3,先知指出在耶和華的日子,殿中的詩歌變為哀號,必有許多屍首在各處被拋棄,無人作聲。而呂振中譯本將這最後一句表達為一片死寂,更反映審判後的景況。

因此,西番雅書一 7 同樣是一個嚴肅的警告,指出耶和華的日子快到,祂已經將各樣要使用的東西預備,表示上帝審判的時候將要降臨。在跟著的一連串指控之中,首先被題及的是領袖與王子,特別指出那些穿外邦衣服的人,可能反映他們對於外邦的生活與宗教的仰慕。有人因此認為這可能是反映約西亞作王初期,他仍然未發起宗教改革,拆除巴力的祭壇之前的事。但是從西番雅的信息之中,似乎將這些問題直接引到最後的審判,因此可能是在約西亞改革之後,國中仍有不少人沒有改變他們拜偶像,崇尚外邦宗教的習慣,而約西亞的幾個兒子,約哈斯、約雅敬、西底家,最終都是被擄到外邦去。

在一 9,因為出現了殘暴和詭詐的指控,表面上似乎是社會中的罪行,但因為門檻與主人的房屋在當時通常具有宗教意義,可能也是暗示他們在信仰上混入了不少外邦的習俗,將對耶和華的敬拜變成偶像的敬拜。

到一 12,先知指出這些耶和華要刑罰的人的心態,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這表示他們擁有一種無神信仰,他們並不是在理論上否定耶和華的存在,但卻在實際上否認祂的作為。他們以為上帝不會介入到他們的生活之中,無論是福、是禍,都不是從祂而來。耶和華的日子,正是要否定這樣的思想,指出耶和華是要介入歷史之中,施行審判和拯救。

 

思想:

我們是否以為我們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以致在生活上得到豐富和保障呢?這段經文提醒我們,上帝是介入歷史的主,我們需要時常心存敬畏,按祂的旨意而活。


或許得以隱藏

經文:西番雅書一 14-3

第一章

14 耶和華的大日臨近,臨近而且甚快;那是耶和華日子的風聲,勇士必在那裏痛痛地哭號。 15 那日是憤怒的日子,急難困苦的日子,荒廢淒涼的日子,黑暗幽冥的日子,烏雲密佈的日子, 16 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的城,攻擊高大的城樓。 17 我必使災禍臨到人身上,使他們行走如同盲人,因為他們得罪了耶和華;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肉身拋棄如糞土。 18 當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自己;耶和華妒忌的火必燒滅全地,要向地上所有的居民施行可怕的毀滅。

第二章

1-2 知羞恥的國民哪,趁命令尚未發出,日子流逝如糠秕,耶和華的烈怒尚未臨到你們,他發怒的日子未到以先,你們應當聚集,聚集起來。3 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尋求公義,尋求謙卑;或許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得以隱藏。

 

這段前半部份,在一 14-18 之中,是描述耶和華日子臨近的情況,讓我們很強烈地感受到這日子的威脅。而後面的部份,在二 1-3 之中,則是向人民發出呼籲。

在原文之中,一 14 以「臨近』作為開始的第一個字,而且在下一句立即重複,而且加上「甚快」作為補充,很有力地表達出時間的逼切。因此,這裡不是預言將來會有上帝的審判,而是這審判已經來到門前,立刻就會發生。在這警告之後,先知以一連串的字眼,形容這日子的性質,是憤怒的、急難困苦的、荒廢淒涼的、黑暗幽冥的、烏雲密佈的、吹角吶喊的,指出這日子所帶來的影響。這裡列舉了六個日子,可能是有意讓讀者聯想上帝創造天地的六日。上帝的創造是建立性的、祝福性的,但這裡的六日卻是拆毀性的、咒詛性的,好像是上帝要將祂創造的工作除去。

人在犯罪之後,不單是要面對自己罪行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面對上帝的忿怒。因為犯罪不只是得罪人,違反人與人之間所建立的法律規則而已,犯罪最終是得罪上帝,破壞了上帝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因此先知在一 17 之中指出,這些災禍臨近,是因為他們得罪了耶和華,而且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能力、不能救他們自己,因為耶和華妒忌的火必燒滅全地。雖然如此,二 1-3 表明上帝仍然會給人回轉的機會。

二 1 以兩個字重複地表達「聚集』的呼召,和合本卻將這兩個呼召分別放在第 1 節開頭和第 2 節的結尾,而和修本就將這兩個命令放回在一起,只是因為中文表達的緣故,需要放在第 2 節最後的地方,雖然可以保存兩個字重複的作用,但仍然是少了在句子開始時重複的震撼。這兩個字在聖經之中僅僅出現了八次,除了在這裡的兩次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用來描述檢柴或檢草的行動。但是在這裡的第一個用法,使用了一個反身性的動詞,表明是要做在自己身上的行動。而這個聚集的命令,是在這日子未到之先要做的,表示這是最後的機會。

他們不但需要聚集,二 3 三次重複地指出他們要尋求:他們要尋求耶和華,尋求公義,尋求謙卑。這些是我們在面臨上帝審判之前所必須追求的內容。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公義審判的主面前,懷有被祂恩待的盼望。西番雅以他名字的意義作出比喻,指出這樣做的人,或許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得以隱藏。

思想:

世界要面對上帝公義的審判,我們在仍然有機會時,需要尋求祂,尋求公義與謙卑。


自高的必降卑

經文:西番雅書二 4-15

迦薩必遭遺棄,亞實基倫必然荒涼;亞實突人必在正午被趕出,以革倫也要連根拔除。 5 禍哉,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人!迦南、非利士人之地啊,耶和華的話攻擊你們:我必毀滅你,以致無人居住。 6 沿海之地要變為草場,牧人的住處和羊群的圈。 7 這地必為猶大家的餘民所得;他們要在那裏放牧,晚上躺臥在亞實基倫的房屋中;因為耶和華-他們的上帝必眷顧他們,使被擄的人歸回。我聽見摩押毀謗,亞捫人辱罵;他們辱罵我的百姓,自誇自大,侵犯他們的疆土。」 9 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說:因此,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摩押必如所多瑪,亞捫人必像蛾摩拉,都變為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我百姓中剩餘的必擄掠他們,我國中的倖存者必得他們的地。 10 這事臨到他們是因他們的驕傲,他們自誇自大,辱罵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 11 耶和華必向他們顯為可畏,因他使地上的眾神衰微;列國的海島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 12 你們古實人,也是被我的刀所殺的。 13 耶和華要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涼,乾旱如同曠野。 14 群畜,就是各類的走獸必臥在其中,鵜鶘和豪豬要宿在柱頂;窗戶有鳴叫的聲音,門檻毀壞,他要毀壞香柏木板。 15 這素來歡樂、安然居住的城,心裏說:「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現在竟然荒涼,成為野獸躺臥之處!凡經過的人都必搖著手嗤笑它。

在這一段之中,先知指出,在周圍的列國,也要因他們的罪受罰。這發展,呼應著西番雅書已經在一 2-3 之中提出的信息,指出耶和華要審判全地。這重點也會在三 6-8 再次重複,所以猶大的受罰,必須以上帝對全地的審判作背景。但是在這裡所列舉的列國,可能是反映主前第七世紀末的近東各國,他們都將會在巴比倫興起之後,被巴比倫一一打敗。

首先被列舉在審判之列的,是在沿海之地的各個城邦及民族。二 4 以押韻的方式,從南到北宣告對四個沿海城市的審判,每一個城所要遭遇的,都是一個在發音上與這城的名字相近的事。因此重點可能不是在於這四個城市所要遭遇的事,而是表明他們將要經歷他們所應當得到的審判。這些沿海的城,本來都是人口眾多,商業活動豐富,在當時可以說是很有勢力的地方,但在審判之後卻會成為無人居住之地。在二 7,先知特別提到猶大的餘民,以及耶和華使他們被擄歸回的事,使他們在這全面性的刑罰之中仍然有盼望。

在二 8-11,先知從西面的沿海各城轉到在東方的摩押與亞們,按創世記的敘述,摩押人和亞們人都是羅得(亞伯拉罕的侄子)的後代,但他們卻在歷史之中不斷與以色列為敵。在經文之中,重複地指出他們的自誇自大,辱罵萬軍之耶和華的百姓,顯出他們的驕傲。耶和華對他們的審判,是要使他們的地像所多瑪、蛾摩拉一樣,被完全毀滅,變為只有「刺草、鹽坑、永遠荒廢之地」。在二 9 之中,又提到「我百姓中剩餘的」,及「我國中的倖存者」,再次向讀者顯示出在審判之中的盼望。

在二 12-15,先知從猶大的東西鄰國,轉到比較遠的南北方向。對南方的古實,只有一句簡單的宣告,但是對於在北方的亞述,卻是比較詳細的描述。當中特別在 15 節之中引述他們心中的態度:「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清楚地反映他們的自高。亞述在主前第八世紀末至第七世紀末,可以說是近東的第一大國,各國各族都在他勢力之下,猶大也要到約西亞的年代,才脫離亞述的轄制。他們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首都尼尼微擁有很有利的防禦,但在耶和華的審判之中,他們也還是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思想:

在這段之中,我們看到很多自以為強盛,擁有在商業上、政治上、軍事上極強大勢力的國家,在耶和華的審判之中被除去,成為被嗤笑的對象。耶穌基督曾說:「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四 11),願我們都可以學會在生活之中有謙卑的表現。


禍哉,這城

經文:西番雅書三 1-8

1 禍哉,這欺壓的城!悖逆,污穢, 2 不聽從命令,不領受訓誨,不倚靠耶和華,不親近它的上帝。 3 其中的領袖是咆哮的獅子,審判官是晚上的野狼,不留一點到早晨。 4 它的先知是虛浮詭詐的人,祭司褻瀆聖所,強解律法。 5 耶和華在它中間行公義,斷不做非義的事,每早晨顯明他的公義,無日不然;只是不義的人不知羞恥。 6 「我已經除滅列國,使他們的城樓荒廢。我使他們街道荒涼,無人經過;他們的城鎮毀壞,沒有人,沒有居民。7 我說:『只要你敬畏我,領受訓誨;其住處就不會照我原先所定的被剪除。』然而,他們從早起來就在各樣事上敗壞自己。 8「你們要等候我,直到我興起擄掠的日子;因為我已定意招聚列邦,聚集列國,將我的惱怒,我一切的烈怒,都傾倒在它們身上。我妒忌的火必燒滅全地。這是耶和華說的。

西番雅在這段之中,從前面對列國的審判,轉回到耶路撒冷,並且稱呼他為欺壓、悖逆、污穢的城,對猶大提出警告和指控。先知跟著也在三 2-4 更清楚地描述了他對他們的這三個指控。

三 2 指出他們的悖逆,以四個一連串的「不」反映他們的問題,前面兩個是行為上面的,以「不」字作開始指出他們不聽從命令與訓誨。而在下半節之中,卻是將「耶和華」與「它的上帝」放在前面,然後才指出他們的不倚靠與及不親近,更強力地表達他們所悖逆的對象。

三 3 是對他們的欺壓的描述,先知形容他們的領袖是咆哮的獅子,審判官是晚上的野狼。他們本應該是在人民當中執行公義判斷的人,但他們卻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侵吞人民的財產,甚至是一點不留。

三 4 解釋他們的污穢,因為他們的宗教領袖沒有按他們應有的職責而行。先知本來應該按著上帝啟示的內容,清楚地指出祂的旨意,但現在他們所說的卻是虛浮詭詐的話,好像翻騰的海水,沒有根基。而他們應該是按著律法的指示,帶領人民敬拜耶和華,如今卻成為了強解法律的人,以至本來應是聖潔之城的地方卻成為了污穢之城。

對比著這欺壓、悖逆、污穢的城,耶和華在他們中間每日顯明他的公義。耶和華的義應該使人羞愧,帶領他們回轉,但先知卻指出他們仍是不知羞恥。因此,先知表明耶和華已經開始了對列國的審判,作為對猶大的警告。這可能是指在第七世紀末,巴比倫興起,漸漸地侵佔近東列國,甚至是將當時的第一大國亞述打敗。耶和華在這警告之後,向他們發出悔改的呼召,要他們敬畏祂,領受祂的訓誨。但這城的人民仍然不斷地在他們的敗壞之中生活,最終招致耶和華對他們的審判,祂的烈怒要傾倒出來,祂妒忌的火必燒滅全地。

三 8 是一個嚴肅的宣告,若是按原文直譯,句子的開頭應該作:「所以,你們要等候我,這是耶和華說的。」這個「所以」在很多譯本之中都沒有表達出來,是指出這是以上各項警告之後的結果,讀者需要認真地思想和回應。

思想:

我們需要從耶路撒冷轉而思想我們自己身處的地方。無論你是哪裡的居民,我們都可能看到在我們中間的欺壓、悖逆和污穢,我們需要回到上帝的面前,謙卑領受祂的訓誨,敬畏祂,等候祂。


不再懼怕

經文:西番雅書三 9-20

  • 「那時,我要改變萬民,使他們有清潔的嘴唇,好求告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事奉我。 10 那些向我祈求的,我所分散的子民,必從古實河的那一邊,獻供物給我。 11 「當那日,你必不再因一切得罪我的事蒙羞,因為那時我必從你中間除掉狂喜高傲的人,在我的聖山上你也不再狂傲。 12 我卻要在你中間留下困苦貧寒的百姓,他們必投靠耶和華的名。 13 色列的餘民必不行惡,不說謊,口中沒有詭詐的舌頭;他們吃喝躺臥,無人使他們驚嚇。」14 錫安哪,應當歌唱!以色列啊,應當歡呼!耶路撒冷啊,應當滿心歡喜快樂! 15 耶和華已經免去對你的審判,趕出你的仇敵。以色列的王-耶和華在你中間;你必不再懼怕災禍。 16 當那日,必有話對耶路撒冷說:「不要懼怕!錫安哪,不要手軟! 17 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中間大有能力,施行拯救。他必因你歡欣喜樂,他在愛中靜默,且因你而喜樂歡呼。 18 要聚集那些因無節期而愁煩的人,他們曾遠離你,是你的重擔和羞辱。 19 那時,看哪,我必對付所有苦待你的人,拯救瘸腿的,召集被趕出的;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們得稱讚,享名聲。 20 那時,我必領你們回來,召集你們;我使你們被擄之人歸回的時候,我必使你們在地上的萬民中享名聲,得稱讚;這是耶和華說的。」

西番雅書的最後一段,與前面的信息相比有很重大的轉變。一 2-三8 全部都是關乎審判的內容,指出耶和華將要審判全地,更要審判猶大和耶路撒冷,但這段卻突然變成復興的盼望。這個轉變反映耶和華在歷史之中的心意,因為祂最終的目的不是審判,而是拯救。審判是上帝要達成拯救所必須使用的手段。上帝是公義的、聖潔的,因此祂必要除去世上一切的不義與不潔,然後才可以使祂的救恩臨到人當中。這段之中有幾方面是我們需要留意的。

第一,這拯救的恩典是為萬民而設的。三 9 很清楚地宣告耶和華要改變萬民,而且使他們有「清潔的言語」。這可能是指祂要回復在巴別事件之前的狀況,使萬民可以共用同一的語言。因為在將來的拯救之中,世人的罪已經被除去,就不會再像在巴別時一樣,自高地以為自己可以與上帝相比,反而是謙卑地求告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事奉祂。甚至是那些分散在各地,遠至古實的人,都同樣可以向耶和華獻供物。

其次,三 11-13 更加清楚地描述在這耶和華拯救的日子之中,人的狂傲,說謊,詭詐都會已經被除去,以至眾人可以在當中安然居住,無人使他們驚嚇。到那日,我們都要歌唱、歡呼、滿心歡喜快樂,因為耶和華要作我們的王,並且祂已經免去我們的審判,也將我們的仇敵趕出,使我們這些屬祂的子民不再需要懼怕。

最後,在三 17 之中,不但指出耶和華大能的拯救,並且更新祂對我們的愛。「愛中靜默」在和合本之中作「默然愛你」,有幾個可能的解釋:一個是中文翻譯之中所用的意思,表示耶和華的愛是靜默的,是安息的,不再需要刑罰,以至人可以在這愛之中享受平安;另一個解釋是參考烏加列文之中同一字根的動詞,表達「刻劃」,可能指耶和華要使祂的愛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印記;更可能的,是參考古希臘文譯本的翻譯,在這裡表達更新。這意義在十二先知的文脈關係之中,似乎更為合理。耶和華對以色列的愛是何西阿書中的重點信息,這也是瑪拉基書之中開始時所提出的爭議,在這框架裡,西番雅指出,在耶和華施行拯救的日子,祂的愛會重新臨到祂的子民中間,以至我們可以在這更新的愛中不再懼怕。

思想:

願耶和華拯救的日子臨到,願主使我們的愁煩變成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