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鴻書—潘仕楷(爾道自建系列)

忌邪、報應的上帝

經文:那鴻書一 1-8

1 論尼尼微的默示,伊勒歌斯人那鴻所見異象的書。 2 耶和華是忌邪、報應的上帝。耶和華施報應,大有憤怒;耶和華向他的敵人報應,向他的仇敵懷怒。 3 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但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的道路在旋風和暴風之中,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 4 他斥責海,使海枯乾,使一切江河乾涸。巴珊和迦密衰殘,黎巴嫩的花草也衰殘了。 5 大山因他震動,小山也都融化;大地在他面前突起,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都如此。 6 他發憤恨,誰能立得住呢?他發烈怒,誰能當得起呢?他的憤怒如火傾洩而出,磐石因他崩裂。 7 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識那些投靠他的人; 8 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其地方,又驅逐仇敵進入黑暗。

在未來六日,我們會思想那鴻書的信息。那鴻書雖然沒有清楚表達寫作的年代,但因為書中有兩個歷史的標示,以至我們可以大概決定這書的寫作年代。在一方面,一 1 指出這書是論尼尼微的默示,書中也預告尼尼微的滅亡,因此它必須是寫在主前 612 年,尼尼微傾覆的日子之前。另一方面,在三 8-10 之中引述挪亞們的滅亡作為例子,因此這書一定是寫在主前 663 年,挪亞們滅亡之後。因此,那鴻是主前第七世紀下半,預告尼尼微所屬的亞述王國的滅亡。

在十二先知書之中,那鴻書與約拿書有緊密的關係,兩卷書都是關係尼尼微的前途。在約拿書之中,尼尼微因悔改而經歷上帝憐愛的恩典,但是在那鴻書之中,尼尼微卻要面對耶和華的審判。以至在古希臘文譯本之中,將約拿書與那鴻書放在中間的第六、七位置,不但將這兩卷書連在一起,甚至是以他們成為十二先知書的中心。

在這書開頭的幾節之中,作者使用詩歌的形式,描述耶和華大能的審判。這詩歌是本書的神學引言,指出耶和華的大能乃超過任何自然或政治力量,祂必會向仇敵施報,使信靠祂的人得安慰。在第 2 節之中,先知重複了三次報應一詞,這字常常用在立約關係的語言之中,表示耶和華與祂的子民站在同一陣線,祂子民的敵人就是祂的敵人,因此祂要向子民的仇敵施報。而在第 3 節,先知引述了出埃及記三十四 6-7 的下半句,更有力地指出耶和華雖然是不輕易發怒,但祂卻必定會大有能力地刑罰罪惡。

在第 3 節下至第 5 節,先知以類似迦南神話之中的騎雲者巴力出現的語言,描述耶和華大能的顯現。先知以這樣的方式表達,是要特意強調地指出耶和華的大能,不單勝過自然力量,而且是超過了一切人所想像的力量,以至帶出第 6 節之中的結論:在耶和華的怒氣面前,無人可以站立得住,沒有人可以擔當得起。

第 7 節是這段信息之中的核心,是對讀者主要的提醒。先知雖然預言的主題是外邦的勢力,但基本的關注仍是上帝的子民。當我們面對四圍的壓逼時,要知道上帝是我們的保障,也會以祂的大能審判那些逼迫我們的人,使我們因此可以得著安慰。那鴻的名字也正是表達安慰的意思, 可能反映了這卷以審判尼尼微為主題的書的作用。

 

思想:

我們在各樣的患難之中,是否確信我們上帝的善,是否以祂的信實作為我們的保障?


仇敵不再興起

經文:那鴻書一 9-14

你們籌劃何種計謀攻擊耶和華呢?他必終結一切,仇敵不會再度興起。 10 你們像雜亂的荊棘,像喝醉了的人,又如枯乾的碎秸,全然燒滅。 11 一人從你那裏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 12 耶和華如此說:「他們雖然勢力強大,人數眾多,也要被剪除,歸於無有。我雖曾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 13 現在,我要從你身上折斷他的軛,解開捆綁你的繩索。」 14 耶和華已經發命令,指著你說:「你的名下必不再留後;我要從你神明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的卑賤,為你預備墳墓。」

在這段中,先知很快地轉移他說話的對象,但卻沒有清楚地表明宣告的對象是誰。所以只有憑猜測決定,和按經文之內容看對象是好是壞。和修本比較嚴謹地跟隨原文的表達,將說話對象的推測性理解除去。而之前的和合本卻是將這些解釋附在譯文之中,標示第 9-12 節上是向尼尼微的宣告,12 節下和 13 節是對猶大的安慰信息,而 14 節再轉回到對尼尼微審判的宣告。這些解釋雖然沒有經文本身的根據,但按著內容的意思來推測,似乎也十分正確,值得參考。

也有學者認為因為在經文之中沒有明顯的交代說話對象的改變,因而將整段都解釋為對尼尼微的宣告,並將 12 節最後的一句看為以上的審判的總結,指出這是一次過使他不能再起來的打擊,以第 9節的仇敵不會再度興起來理解不再使你受苦,表示一次的打擊就已經完成目標,不需要有第二次。但不再使你受苦的表達比較似是安慰的信息,以至像和合本的理解用在猶大身上比較合適。

在針對尼尼微的宣告之中,先知指出那設計攻擊耶和華的必至敗亡。在第 9 和 11 節之中,所描述的處境有兩種可能,一是回想在希西家作王年間,亞述王西拿基立在公元前 701 年發動對猶大的攻擊,他雖然有好的計謀,並且勢力充足,但在耶和華眼前,他們卻必敗亡。若這是正確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列王紀下 19 章 35 節之中看到耶和華如何神蹟性地將亞述的大軍在一夜之間除滅。當時,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因為這樣的失敗,西拿基立這場一共打破了猶大四十六個城邑的入侵不但無功而回,甚至是元氣大傷,使亞述的勢力由全盛時期進入朝向滅亡的過程。

另一種可能性是將這段比較含糊地指向整個亞述控制近東的年代,即是由主前第八世紀末至第七世紀末之間。在這時期之中,猶大雖然是獨立的國家,但她乃是受亞述所管,直至約西亞作王年間才可以得到脫離。

在 12 節下和 13 節,展示出這段信息對猶大的意義。耶和華要從他們身上折斷尼尼微放在他們身上的軛,解開捆綁他們的繩索,使他們重新得到自由。無論先知所指是希西家年間的事,還是約西亞年間的經歷,都讓我們看到耶和華對祂子民的拯救。

 

思想:

無論我們在怎樣的處境之中,我們都要認定上帝是最終的掌權者,求上帝叫我們有信心,在祂裡面得安慰。


復興的佳音

經文:那鴻書一 15-2

15 看哪,山上有報佳音、傳平安之人的腳蹤。猶大啊,守你的節期,還你的願吧!因為惡人不再侵犯你,他已滅絕淨盡了。2:1 那打碎你的人上到你面前。要看守堡壘,把守道路,要挺起腰來,大大使力。 2 和華復興雅各的榮華,像復興以色列的榮華;因為蹂躪者曾經蹂躪他們,毀壞了他們的葡萄枝。

雖然耶鴻書主要的信息是宣告尼尼微的敗亡,但這段很清楚地指出這書信息的作用,是對猶大的安慰,指出那壓迫他們的惡人將要被除去。這段的信息和以賽亞四十 9 和五十二 7 都很相似,在賽五十二 7,所報的佳音是與巴比倫的滅亡及猶大的復興有關,而在這裡,那鴻的信息是尼尼微的滅亡。在這短短的三節之中,充分地表達出先知所要傳遞的喜悅,也反映著受壓者對拯救臨到的熱切盼望。

一章 15 節形成一個很強烈的轉向。前面的經文一直針對敵人,宣佈耶和華大能的審判,而在這節突然直接地呼籲猶大,這是在一章1 節之後第一次出現地方名稱。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希伯來文聖經的抄本傳統將這節編為第二章的一部份,反映對這轉向的重視。

在長期受壓的處境之中,平安的佳音帶來突破性的驚喜,需要注意和留心。所以先知以「看哪」介紹他的宣告,並且指出這消息要在山上,在路上,在整個地區廣傳出去,是使人雀躍的信息。在直接呼叫猶大的信息之中,特別強調要他們守他們的節期,還他們的願,這些都是他們與耶和華立約,成為祂的子民時所領受的命令。這裡反映出作為上帝子民所應有的價值次序,在經歷復興之後,不是著重自己生活上的慶祝,而是在上帝面前感恩與敬拜。

一章 15 節的最後一句,指出「惡人不再侵犯你,他已滅絕淨盡了。」在當時處境之中,這惡人明顯地指亞述帝國,因此也有譯本將這字翻譯為「邪惡的亞述人」,但是這字也可以是指任何的邪惡勢力。在新約哥林多後書六 15 之中,使徒保羅提出,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當中所用的彼列,就是這裡惡人一字的音譯。因此這裡所宣告的,可能預表著在耶穌基督福音之中的赦罪與釋放。

二 1-2 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二 1 似乎是指向尼尼微,他們將要經歷強力的打擊。這裡甚至可能有諷刺性的作用,因為亞述長久以來都是侵略者,但是這裡卻是轉變了角色,他們將成為被侵略的,需要預備防守,而且最終也會被滅。

二 2 比較清楚地連接著一 15,表達出對猶大的呼籲的原因,是耶和華要復興雅各和以色列的榮華,使他們可以回到上帝所應許賜給他們的豐盛之中。這也可能暗示在復興之中,分列的南北兩國將會同樣地領受耶和華的恩惠。同樣,今日的信徒經歷上帝的救恩時,也將是與整個信徒群體一同領受上帝的恩典,成為合一的上帝子民。

思想:

我們對於那使我們從黑暗的權勢之下被釋放出來的福音有如何反應呢?我們是否雀躍地與人分享,宣告這平安的福音呢?


與上帝對敵的結局

經文:那鴻書二 3-13

他勇士的盾牌是紅的,精兵都穿朱紅衣服。在預備打仗的日子,戰車上的鐵閃爍如火,柏木的槍桿也已舉起; 4 戰車在街上疾行,在廣場上來往奔馳,形狀如火把,飛馳如閃電。 5 他招聚他的貴族;他們前行時絆跌,速上城牆,預備屏障。 6 河閘開放,宮殿沖沒。 7 這是命定之事:王后赤身被擄,宮女捶胸,哀鳴如鴿子。8 尼尼微自古以來 如同聚水的池子;現在居民都在逃跑。「站住!站住!」卻無人回轉。 9 你們搶奪金子吧!你們搶奪銀子吧!因為所積蓄的無窮,華美的寶器無數。 10 荒蕪,荒涼,全然荒廢,人心害怕,雙膝顫抖,腰部疼痛,臉都變色。 11 獅子的洞,幼獅餵養之處在哪裏呢?公獅、母獅、小獅出入,無人使牠們驚嚇之地在哪裏呢? 12 公獅撕碎的足夠給幼獅吃,又為母獅掐死獵物,把獵物塞滿牠的洞穴,把撕碎的裝滿牠的窩。 13 看哪,我與你為敵,將它的戰車焚燒成煙,刀劍必吞滅你的少壯獅子;我必從地上除滅你的獵物,你使者的聲音必不再聽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這段經文可以分成兩部份。二 3-10 可能是尼尼微被攻擊時的不同片段,而且很仔細地描述這場戰事的不同層面。在這描述之後,二11-13 以獅子作為比喻,是對尼尼微失陷經驗的反省。

雖然經文當中沒有清楚表示攻擊者的身份,但是在二 3-4 之中所描述的內容似乎指向真實的軍隊而不是屬靈的戰士,因為無論是裝備上的盾牌、槍桿、與戰車,或是精兵所穿的朱紅衣服,都與現實之中的戰士可能的狀況相符。在歷史之中,這裡所描述的應該是巴比倫的軍隊。

在二 5 之中,亞述的君王似乎企圖招聚他的貴族對抗入侵的軍隊,他們雖然努力防禦,但結果卻是自己絆倒,而他們的城牆,河閘等設施,本來是非常強硬的防禦力量,但都一一被打破。有希臘的歷史學家認為尼尼微被攻破是因為河水沖倒了一段城牆,但近代的考古發現尼尼微的城牆並沒有破損,而攻擊的軍隊主要是在兩處城門攻入,而將防守的力量打敗。二 7 形容這些是命定之事,暗示這是耶和華預告的審判。

二 8 是在一 1 之後第一次提到尼尼微,對比著她本來的勢力與當時戰敗的景況。雖然她本來充滿人民,反映軍事力量的強大,但是在這次戰役之中,所有人都逃跑。雖然長官不斷發出命令,要他們站住,卻沒有人回轉。

到二 10,先知描述戰事的後果,就這城而言,是荒蕪,荒涼,全然荒廢,而對當中的人,則是人心害怕,雙膝顫抖,腰部疼痛,臉都變色,反映他們的失敗,在敵人面前完全無助。

二 11-12 從戰事的描述,轉而以比喻方式的表達。獅子的洞明顯地是比喻尼尼微,是這侵略者自己認為可以安居,讓幼崽在當中享受

他在外捕擸的成果。這是對尼尼微很貼切的寫照,因為亞述王國的強盛是建基於她的對外侵略,將多國打敗,使他們臣服在她的勢力之下,獻上他們的財寶物產,使尼尼微成為當時最富裕的地方。但在這比喻之後,耶和華藉先知在二 13 之中指出,祂要與他為敵,使本來強盛的被吞滅。

尼尼微的滅亡,最終的原因,是耶和華對他的審判。而這宣告審判的主,是萬軍之耶和華,祂是全地的主宰,統管一切的上帝,在祂面前,無人能站立得住,沒有任何勢力可以與祂比較。

思想:

與上帝對敵的結果必然失敗。求上帝堅立我們,使我們可以在邪惡勢力面前站立得穩。


禍哉!這流人血的城

經文:那鴻書三 1-7

3:1 禍哉!這流人血的城,欺詐連連,搶奪充斥,擄掠的事總不止息。 2 鞭聲響亮,車輪轟轟,馬匹跳躍,戰車奔騰; 3 騎兵爭先,刀劍發光,槍矛閃爍,被殺的甚多,屍首成堆,屍骸無數,人因屍骸而絆跌, 4 都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慣行邪術,藉淫行誘惑列國,用邪術誘惑萬族。 5 看哪,我與你為敵,掀開你的下襬,蒙在你臉上,使列邦看見你的赤體,使列國觀看你的羞辱。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6 必將可憎污穢之物拋在你身上,使你被藐視,為眾人所觀看。 7 凡看見你的,都必逃離你,說:「尼尼微荒涼了!有誰為你悲傷呢?我何處找到安慰你的人呢?」

這段是一個諷刺性的哀歌:首先是一個哀嘆的宣告,接著是指出舉哀的對象,以及對他的控告,第 2-3 節是描述他們所要經歷的災禍,第 4 節再次指出受罰的原因。而最後在第 5-7 節以第一身的方式描述耶和華的判斷。

尼尼微在這裡被稱為一個流人血的城,反映著他殘暴侵略的歷史。先知對他的指控,不但是他的欺詐、搶奪與擄掠,更是指出這些事是連連的、充斥的、不止息的,表示他們的罪行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他們不斷地重複的行動。流人血的城,在他強勢之時,可能會自己認為是無敵的,凡事順利的。因為他對別人的欺詐與搶奪,使他可以有一時的豐富。但是在上帝公義的審判之下,他最終也不能逃避這要來臨的禍患。

耶和華要降在他們身上的災禍,正是他們對列國搶奪擄掠時所作在別人身上的行動。這表明上帝的審判是公平公正的。三 2-3 用了一連串的名詞片語,將一件件要發生在尼尼微身上的事,快速地列舉出來,使讀者可以感受到審判臨到的逼切急速,不能逃避。

在三 5,耶和華再次使用二 13 之中所用的方式,嚴肅地宣告是祂、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們為敵,並且祂會在眾人面前掀開他們的羞辱,使他們在列國之中被藐視、被人厭棄。這裡讓我們看到,行不義的,欺壓人的,不單是對人的侵犯,更是與上帝對立,違背了上帝在這世上所要求的規則。最終的後果是招致上帝的對敵。到那時,沒有任何權勢可以提供幫助,沒有任何途徑可以避過審判的結果,也沒有人會對他發出同情。

在三 7 的最後一句,先知感嘆地表達一個諷刺性的提問:「我何處找到安慰你的人呢?」安慰是那鴻名字的意義。在那鴻書之中,那被尼尼微所侵略的猶大,可以看到得安慰的日子。但那侵略者在他自己受審判之時,卻找不到安慰他的人。

思想:

以尼尼微為首都的亞述帝國已成過去,但很不幸地,在歷世歷代之中,這些搶掠、暴力的事仍然在歷史之中不停地重演。有一些是在國家民族的場景之中發生,也有不少是在個人或群體之中發生。在這些壓逼之下,我們是否仍然相信上帝的公義,相信祂是忌邪、報應的上帝,以至在祂裡面可以得到安慰?


你能勝過挪亞們嗎?

經文:那鴻書三 8-19

你能勝過挪亞們嗎?它坐落在眾河之間,周圍有水,海作它的城郭,海作它的城牆。 9 古實和埃及是它的力量,沒有窮盡,弗人和路比人是它的幫手。 10 但它被流放,被人擄去,它的嬰孩也被摔碎在各街頭;人為它的貴族抽籤,它的權貴都被鎖鏈鎖住。 11你也必喝醉,昏迷錯亂,並因仇敵的緣故尋求庇護。 12 你一切的堡壘必如無花果樹上初熟的果子,一經搖動,就落在想吃的人口中。 13 哪,你中間的士兵是婦女,你國中的關口向仇敵敞開,你的門閂被火焚燒。 14 你要打水預備受困;要加強防禦,取土踹泥,做成磚模。 15 在那裏,火要吞滅你,刀必殺戮你,如蝻子般吞滅你。你人數增多如蝻子,增多如蝗蟲吧! 16 你增添商賈,多過天上的星宿;如蝻子蛻皮飛去。 17 你的領袖多如蝗蟲,你的將軍彷彿成群的蝗蟲;天涼時齊落在籬笆上,太陽一出就飛去,人不知道落在何處。 18 亞述王啊,你的牧人睡覺,你的貴族躺臥,你的百姓散在山間,無人招聚。 19 的損傷並未減輕,你的傷痕極其重大。凡聽見這消息的人都因你拍掌。有誰沒有時常遭受你的暴行呢?

在這最後的一段之中,先知以一個可能在歷史之中發生了不久的事蹟,更清楚地指出若上帝的審判臨到,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作出對抗。

 

挪亞們又稱底比斯,為埃及古國南部的首都,位於尼羅河上游。他座落在尼羅河的兩岸,當中築有運河,貫穿城內,故先知描寫此城周圍有水,形成一道天然保障。雖然在和修本之中,形容海作它的城郭,海作它的城牆,其實所形容的是尼羅河廣闊的河道。因為這天然的屏障,敵人很難動用大量的兵馬來攻擊他。

挪亞們除了天然的保障之外,三 9 更指出他在外交結盟上也有很多幫助。他鄰近的城邦都與他有良好的關係。古實是現代的埃塞俄比亞,他與埃及形成挪亞們的南北,弗人的身份比較不肯定,但可能是現代索馬里一帶的人,在挪亞們的東方,路比人應是現在的利比亞,在挪亞們的西方。因此這裡指出挪亞們擁有很強大的政治勢力,他四圍的民族都與他結盟,以至他是一個很難被攻佔的城。

尼尼微人應該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挪亞們的敗亡。因為在主前 663年,亞述王亞述巴尼帕的大軍攻入挪亞們,使用了極其殘暴的方式,對待在當中的領袖與人民。從先知的描述,看到它的嬰孩也被摔碎在各街頭;人為它的貴族抽籤,它的權貴都被鎖鏈鎖住,可見當時敗亡的慘況。

在三 11-13 之中,先知指出尼尼微將會遭遇挪亞們同樣的命運,並且他們的保障會變成完全沒有功用的東西,如同已熟的無花果,可以不用費力輕搖,就可以落在想吃的人口中。三 14-17 更進一步地描述尼尼微的失敗,雖然他很努力地增強各方面的實力,在人數、設施、商業、軍事上,都預備了很強大的力量。但是在攻擊臨到時,這些東西完全不能發揮效用,好像成群的蝗蟲突然飛去,不知道落在何處。

在最後的兩節,先知以感嘆的語氣,哀嘆尼尼微的敗亡。他的領袖好像睡著了,沒有任何的反應,他的百姓被趕散,無人招聚。先知指出,這些都是尼尼微一直累積的暴行所帶來的結果。

思想:

當我們在受到暴力威嚇,被殘暴的行動打擊時,我們要保持對上帝的信心,祂在祂所定的時間,必定使惡人遭報。在那鴻書之中,我們要得到安慰,在困境之中仍存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