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篇讀經與聖誕頌歌慶典」(The Festival of Nine Lessons and Carols)是劍橋國王學院的年度盛事。在學院禮拜堂這座晚期歌德式的標誌性建築物裏,巨大的扇形拱頂和彩繪玻璃窗,錐形尖頂直指蒼穹,教堂合唱團與神職人員侍立至聖所前。每年慶典的曲目都不同,進場詠是固定的,按照傳統由一位男童清唱《在大衛城裏》(Once in Royal David’s City)。1這首兒童聖詩的歌詞是這樣:「⋯⋯一個卑微馬棚裏,母親誕下幼小嬰孩⋯⋯馬利亞是祂慈母,主耶穌是小聖嬰⋯⋯那溫柔慈愛的嬰孩是救主⋯⋯祂要領我們進入祂所住美好地方。」雖然簡陋草棚不配作天上萬有主宰的搖籃,但是在莊嚴的禮拜堂裏,身穿白詩袍的男孩唱出純真天籟,頃刻間,禮拜堂洋溢和諧的平靜,會眾肅然起敬,雜念一掃而空。然而,一世紀小耶穌的馬槽外,是否如此樂也融融?
謊言的時代,真命天子
在馬太的家譜中,大衛的名字共出現四次,一6 特別強調他是「王」。按猶太人的代碼系統,大衛的字母加起來就是十四,因此家譜的結語(一17)計算出三個十四代,表示猶太人期待的大衛王和國度將要重臨。然而筆鋒一轉,二1 道出了現況:「當希律『王』的時候⋯⋯」。
這位大希律(Herod the Great)雖然戰績彪炳,也興建了不少偉大建築,2卻並未因此流芳百世,反倒是他的心狠手辣、嗜血殘忍、猜忌嫉妒的暴君形象遺臭萬年,3因為猜疑,他下令處死兒子,難怪被挖苦說:「做希律的豬,比做他的兒子好得多。」更大問題是,希律的父親安提帕特本是以東人,於馬加比王朝猶太人統治時,才被迫受割禮。因此宗教上,他頂多是半個猶太人。
由於血統不純,希律重建聖殿,以討好猶太人;又玩弄權術,以攫取羅馬皇帝的歡心,使他於公元前37 至4 年間成為猶太人的王。事實上,不只是家譜,連星象也同樣引證顯明耶穌乃大衛王的子孫,以致希律被問:「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二2)誰才是天命攸歸,「生下來」作王的呢?實在不證自明!
自二3 起, 經文亦再沒有稱呼希律為「王」,4但有趣的是,經文多次稱「那小孩子」為「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5本來大權在握的希律,如此被外來的星象家詰問,只好暗暗地、假惺惺的說自己要去拜祂,試圖用謊言詭計來鞏固權力。但那小孩子,縱然出生於暴君執政的時代,手無寸鐵,也一無所有,卻是不折不扣的真命天子。
合謀的百姓,普世牧者
二4 記載希律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而第二十六章出現另一次召齊文士、法利賽人和祭司長,這兩次招聚都只得一個目的,就是殺害耶穌。其實除了希律,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二3); 第二十七章亦同樣說整個耶路撒冷,合城敵擋基督,要把祂釘十架。到底百姓是被希律誤導還是被聖職人員鼓動?經文沒明言,但二4 稱他們為「人民的」祭司長和文士,似乎將合城的人與希律和祭司長等人連成一黨。這等人雖知道耶穌是經上所記的彌賽亞,卻沒有歡慶迎接君王,倒是深諳占星邪術的東方星象家拒絕與希律同謀,並和約瑟一樣選擇聽從神在夢中的指示(一20;二13, 19, 22),長途跋涉前來朝拜猶太人真正的王。外邦人來到耶路撒冷俯伏敬拜,獻上厚禮(賽六十6)都應驗了舊約預言6;而太二6 引用的就是彌五1,除了引證彌賽亞從伯利恆而出,馬太改動了引文的結語為「牧養我以色列民」7,既強調耶穌是「他的百姓」的牧者,亦呼應太一21 耶穌「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不過,誰是耶穌的百姓?顯然易見,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與耶穌是對立的,但星象家的敬拜預示了救恩要臨到萬民(二十八19),甚至耶路撒冷合城的人。
倒置的地方,救贖之主
在「屠殺嬰孩令」(二13 ∼ 15)下,主的使者吩咐約瑟一家逃命至埃及。這殺嬰令並逃亡埃及的故事,不難令人聯想起埃及法老命收生婆殺希伯來人的男嬰,摩西奇蹟生還(出一15 ∼二10)的歷史。摩西長大後,為躲避法老的追殺,逃到米甸(出二15)。到法老死後,神指示摩西回埃及去,拯救為奴的以色列人(二23)。無獨有偶,在神的保守下,星象家抗旨,主的使者報夢,讓小耶穌避過殺身之禍(太二13~14, 16),直至希律死了(太二15, 19),上主才吩咐約瑟一家返回以色列地。
這兩段經文,情節幾乎一模一樣,但馬太巧妙地將以色列地和埃及地的角色易位對換。約瑟在夢中領受神的意旨便起來,夜間(太二14)逃往埃及;當年的以色列人也是連夜趕路(出十二12, 29~31, 42)逃出埃及。但在馬太筆下,以色列地被倒置成為了象徵神的子民為奴和死亡之地,伯利恆城變成了暴君濫殺無辜的地方;反觀埃及地卻吊詭地成了救贖的來源、保存性命的避難所,這應驗了先知的話:「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二15)
儘管時代更變,日轉星移,但上主定意拯救的心意,卻是亙古不變。昔日摩西,結束在米甸的絕命逃亡,返回埃及地釋放百姓;馬太筆下的耶穌,在埃及逃過一劫,回到以色列地(二19)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
主耶穌這位猶太人真正的王,雖然出生於謊言時代,面對拒絕衪的百姓,承受追殺令的威脅,但「那小孩子」的純正無邪,挑戰了希律的殘暴腐化;熟讀經書的文士,反襯出外邦星象家的敬虔;而逃離以色列地的約瑟一家,轉化為從埃及被神召出來的拯救。馬槽之外,在無立錐之處,上主開展祂的國度,成就那永恆不變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