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週四默想—-王崇堯

聖週四(Holy Thursday) 也稱為Maundy Thursday,“maundy”一詞來自拉丁語mandatum,是英語mandate的字源,意思是「誡命」,這是耶穌在最後晚餐的晚上為門徒洗腳後,對他們說的:「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翰13:34-35) 在聖週四,我們紀念四件事:耶穌最後的晚餐、耶穌為門徒洗腳、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悲痛禱告和被捕,以及彼得三次不認主。


最後晚餐是耶穌在被賣、被捕之前,與他的門徒一起享用逾越節的晚餐(太26:17-30; 可14:12-26; 路22:7-30)。在此最後的一餐晚餐,耶穌要我們記住他將為全人類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十字架上流血,以償還我們的罪債(路22:19)。

逾越節原本事件雖然敍述了埃及人的長子被殺,及遵守上主命令的偤太人灑羊血於門上,而使天使逾越全家得救。但耶稣却將原始「逾越節家宴」的驚慌,及避免殺害(甚至殺害他人),轉化為「最後晚餐」的應許,自己在十字架上受苦(被殺害)的愛,及再生祝福。


「逾越節家宴」象徵著上帝將偤太人從壓迫的埃及解救出來,同樣「最後晚餐」象徵著耶稣將拯救人類,不僅從塵世中的壓迫解救出來,也從死亡的勢力釋放出來。「逾越節家宴」飲用分享的麵包及酒,於是象徵著上帝賜予偤太人新生應許的「活力泉源」;同樣在「最後晚餐」,耶稣將麵包與酒說成自己的肉與血,象徵著上帝將賜予人類新生命應許的「活力泉源」。因此,耶稣要他的門徒們繼續地以同樣的方式來分享麵包與酒,以此紀念他在十架上的救贖及再生應許。


聖週四,耶穌以逾越節的晚餐,建立了救恩的新約及彼此相愛的誡命。為此,他特別屈膝來為衪的門徒洗腳,建立一個謙卑、愛人的「僕役與範」。

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人穿著涼鞋走在道路上,所以必須在公共用餐前洗腳。當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為門徒洗腳時,他作的是最卑微的僕人工作。這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20章28節所說、所實踐的,衪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路22:24)。


耶穌屈尊為門徒洗腳,告訴我們這是主給我們的榜樣,我們作為祂的追隨者,理當效法祂,以謙卑的心和意念彼此服事,尋求以謙卑和愛心互相造就。這也剛好與門徒一直在爭論誰為大形成對比,更不用說彼得會三次否認主 (路22:34),及偤大會背叛主(太26:21-24)。

這樣的服事,代表著我們正在學習以主的寬恕來相互寬恕,而非因競爭,尋求首位而對立;或因挫折、失望或不滿而成為否認或背叛的藉口。記得,「門徒」的希臘語manthanó(μανθανω),其語根menos即人的中心或心臟;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門徒不僅是學習知識的人,而且也是與師父同心、同思想的人,這其實就是我們蒙召成為基督徒的意義。


照馬可福音14章的記載,晚餐之後,耶穌與門徒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此時,彼得自告奮勇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回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而眾門徒也都是這樣說。(可14:26-31)


接著,耶穌同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儆醒片時麼。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就這樣連續三次後,耶穌對這些門徒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罷。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罷.看哪、賣我的人近了。」(可26:36-46)


說話之間,那十二個門徒裡的偤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裡,與他同來。那賣耶穌的、給了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就這樣,這些人就下手拿住耶穌。這時,彼得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而耶穌卻對他說:「收刀入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可26:47-56)


聖週四,耶穌在橄欖山預言彼得將三次不認主,結果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抓後,彼得果然就三次否認他認識耶穌。我們知道馬可福音是彼得的回憶錄,由馬可執筆。我想彼得談到這段自身經歷時,一定感嘆良多!然而,一個人能將自己的失敗說出來,以作為眾信徒的警惕,不就是信仰中所說的見證嗎?在見證中,我們沒有看到彼得的榮耀,只看到上帝的榮耀及彼得的失敗。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記事,實可作為今日我們信仰的省思!彼得雖然三次否認主,然他並沒有逃之夭夭。聖經說當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雞啼日落之前將三次不認主時,彼得就哭了!可見彼得是位性情中人。一個能為自己的辜負來痛哭的人是有福的,如詩篇所見證的:「憂傷痛悔的心,上帝不輕看。」


據《彼得行傳》(Act of Peter) 的說法,彼得因擔心自己會被釘在十字架上,而逃離羅馬。在路上,他遇到了朝羅馬走去復活的基督。彼得就問主說:「你要去哪裡?」(Quo Vadis?Where are you going?)耶穌回答說他要去羅馬,再次被釘在十字架上。彼得鼓起勇氣轉身回到羅馬,繼續傳揚基督的福音。據說,彼得像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但倒掛著,因為他說他不配像他的主那樣死去。


在此《彼得行傳》的作者認為,彼得要求「倒釘十字架」是為了表明他的信仰,即那些將他釘在十字架上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是顛倒的,需要接受耶穌的價值觀來改變,來超越這些顛倒的價值觀才對。耶穌將「天國的鑰匙給他」(馬太16:19),無非是要彼得或今日的我們,勇敢無懼地去宣揚一個「顛倒的福音價值」,一個能「顛倒」我們世人價值觀的「福音價值」,無論過往或現今!


彼得曾在信仰中失足,三次否認耶穌。約翰福音21章15-17節記載耶穌復活後不久與門徒共進早餐,此時,耶穌三次問彼得說:「你愛我嗎?」看來也是巧妙地提醒彼得之前的三個否認。在此,我們的耶穌希望曾經失足的彼得或今日的我們,能在耶穌的愛中悔悟再起,這會是彼得一生難忘的時刻,也是今日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經由悔悟,重拾起初愛主心志的契機。

在聖週四期間,默想彼得的失敗、彼得的悔改及彼得的堅信,實可作為今日基督徒很好的省思:期盼基督徒就如同其名字:基督的門徒


圖片來自Jesus Washing Peter’s Feet; artist: Ford Madox Brown; 1876
可能是 1 人、坐著和室內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