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臨在」的信仰及神學意涵(下)—王崇堯

聖靈應該是「看不見的耶穌」再臨到基督徒的中間,鼓舞基督徒帶著熱誠活力,繼續著耶穌基督未完成的上帝國福音運動


耶穌在世時,曾應許我們祂若離去,將差遣保惠師(聖靈)前來,所以聖靈應該是「看不見的耶穌」再臨到基督徒的中間,鼓舞基督徒帶著熱誠活力,繼續著耶穌基督未完成的上帝國福音運動;也就是主的靈會臨在我們身上,叫我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及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而且,聖靈也會在歴史中,與教會及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同工,來完成此上帝國偉大的福音使命。


使徒行傳第二章,就這樣詳述著聖靈降臨時的情形。第5節記載有住在外邦的虔誠偤太人前來耶路撒冷過節,聽見門徒在聖靈降臨後,用他/她們的語言(方言)談論起上帝拯救的大事。

在此段記事中,有的人是過於強調聖靈降臨後的方言使用,忘了方言使用的最終目的,是要「談論上帝拯救的大事」。而住在外邦所謂虔誠的偤太人,即被擄的偤太人後代,仍虔誠地等候「彌賽亞」或「上帝國」的來臨。

這些被擄的後代,在聖靈降臨後,聆聽到福音的信息,終於明白耶穌基督就是他/她們代代虔誠等候的彌賽亞,而祂所帶來上帝國來臨的宣告,終使「受擄的得著釋放」。


聖靈降臨後的最大意義是「禧年精神」,也就是耶穌基督未完成的上帝國福音運動


聖靈降臨時也有神蹟奇事發生,這是上帝國臨在的記號:「瞎眼的得看見」。所以要緊的不是神蹟醫治本身,要緊的是神蹟醫治背後所象徵的意義是什麼?它是「上帝國臨在」的表徵,這也是今天很多重視神醫佈道的人們所忽略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聖靈降臨後初代教會建立,它真的致力於「傳福音給貧窮人」,如初代教會史家Eusebius在其《教會史》所記載,253年的羅馬主教Cornelius曾這樣說道:「羅馬教會有無數信徒和46名聖職、7名執事、約100名小品聖職人員,及約1500名孤兒寡婦。」真是「窮人」有福音可聽!


最後,聖靈降臨後的最大意義,就在於使徒行傳二章最後所記述的:「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44-45節)
這就是「禧年精神」,不必再等待「五十年」才一次財物的重新分配;現在就可以開始過著有「禧年精神」分享的基督徒生活。
簡言之,聖靈降臨的最大意義就是鼓舞基督徒,繼續耶穌基督未完成的上帝國福音運動,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將得著釋放,受壓制的將得著自由,眼瞎的將看見,而上帝國的「禧年」分享,將在基督徒及教會團體生活中來實踐。


總而言之,耶穌基督的福音本質,是以「上帝國來臨」為主旨來宣揚,這也是禧年所帶來社會重組的歷史意義;而身為基督門徒的我們,將體驗「主的靈在我身上」此感召精神,奉獻一生繼續來完成它。

因此,參與在此上帝國運動的人,必須先要活在上帝國裡面,要先自我改造,這也是耶穌所說的:「上帝國近了!你/妳們應當悔改」的涵意。

也就是說,人若沒有深悟福音而改變,他/她們是無法深知上帝國的奧妙和真實,進而宣揚這個自己應該身臨其境的上帝國福音。


今天教會追求所謂的靈恩運動不該被當作教會成長的「策略」來經營!記得耶穌的屬靈運動是「上帝國的臨在」


今天教會追求所謂的靈恩運動也應是如此,到底它會是耶穌的屬靈運動,或是世俗的屬靈(精神)運動。因為在世俗中想要獲有的「東西」(名聲、地位及財物),會先建構一套精神標誌,來作為「合理化」的訴求;由此,強調「成功」的價值,且展現在「富有」、「多」、「大」等看得見的成就,才能擄獲人心。
在此,不是說這些不好,而是說這些不該被當作基督信仰的「目標」來奔跑,不該被當作教會成長的「策略」來經營!記得耶穌的屬靈運動是「上帝國的臨在」,它展示了「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初代教會的基督徒,正因著聖靈賜與的力量,來與如此大的破壞和死亡進行生存的奮鬥。真是受疫情或迫害壓制而痛苦的人,可以得自由!


 

聖靈臨在的初代教會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主後112年,時任庇推尼與本都地區的總督小普林尼(Plinius)就曾上奏羅馬皇帝Trajan,提到在小亞細亞的諸多城市因受到基督徒的滲透,而使許多不同年齡、階級及性別,皆被人歸罪於此具有危險思想的宗教,以致羅馬人的廟宇門庭冷落,宗教禮儀無人奉行。也就是說,在小亞細亞諸多城市中,已有很多人信耶穌了。


若以主前二世紀的「安東尼瘟疫」為例來說,雖然造成羅馬帝國四分之一的人口損失,但仍留下諸多鼓舞人心、多彩多姿的基督徒故事。瘟疫期間,基督徒助人的道德榜樣,和照顧病人的無私行為,表現出一種人群可以共同生活、扶持的典範,儘管當時的皇帝Marcus Aurelius 對拒絕向羅馬眾神敬拜的基督徒,發起巨大的迫害。

另外,第三世紀發生的「居普良瘟疫」(Plague of Cyprian)也是一樣,寫迦太基主教《居普良傳記》的Pontius說,一種可惡的疾病接連不斷地侵襲著每家每戶,所有人都在顫抖,逃跑,及躲避傳染病,整個城市躺著許多的屍體。然而,居普良卻在他的〈論道德〉(De Mortalitate)書中,說瘟疫正是考驗人類心靈的時代,而那些照顧病人,不懼死亡,以基督之名來死的人們,就是以「為主殉道」的喜悅來勝過恐懼。

居普良見證著,初代教會的基督徒,正因著聖靈賜與的力量,來與如此大的破壞和死亡進行生存的奮鬥。真是受疫情或迫害壓制而痛苦的人,可以得自由!


歷史學家說「居普良瘟疫」造成亞歷山大城市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當時,亞歷山大的主教狄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Alexandria,200-265)在復活節的講道中說,對這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家不應該視為是痛苦;反而,基督徒應該不顧危險去照顧病人,照顧每一個有需求的人,而我們願意這樣做就表示我們是與眾不同。

在這場死亡威脅的瘟疫災難中,基督徒領袖及基督徒們面對瘟疫時堅定不移的信念,贏得了許多後來皈依該信仰的人們,而使基督教會在「疫情」與「迫害」雙重苦難中更加茁壯,更加堅信其所服鷹的基督信仰。


瘟疫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奪走了羅馬人唯一僅剩可以抗拒政治內鬥與外族入侵的生命力。由於無法解釋瘟疫的原由,就以此來迫害他們認為導致他們失落生命力的基督信仰。
諷刺的是,在羅馬面臨外患內亂及疫情嚴重的時刻,提供羅馬重生的生命力正是基督徒無私、無畏的信仰。在照顧病人、埋葬死者,同時向非信徒提供基督徒今生或來世可獲得永生的盼望,發揮了積極作用。
甚至那些死於疫情的基督徒還宣稱是「為主殉道」。最終,這種因「聖靈臨在」而無私、無畏的信仰,在帝國逐漸的衰落中,以不同的價值觀重生救活了整個帝國。
我想:這才是聖靈臨在個人基督徒,及族群基督徒(所謂的教會)的生命價值展現吧!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