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帝將「靈」放在我們的身上,就是讓我們內在的「靈」,可在生活的世界,統合一切臨到我們身上的事物,來選擇良善、棄絕邪惡,活出上帝創造我們作一個人該有的真正樣式。而我們能否活出合乎「人」的樣式,就具有「道德性」。所以,「靈」就是人「生命意義之統合的核心力量」。
然而,作為中心性的自我,無可避免的是,會因著參與於外在的世界,而引來自我內在的變化。也就是說,自我引入外在世界變化的事物後,經由統合這些變化的事物,最後還是要確立作為中心性的自我,而成為自我認同。人類生命就這樣在不斷自我統合過程中,形朔了「道德人格」, 並以此界定人與他/她人、人與世界,甚至人與上帝的倫理見解。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引誘的世界;我們內在的「靈」在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會被這後天已形朔好的意識型態,及在地人民的價值思惟所影響、甚至蒙敝,而無法具「道德性」的活出被上帝所造,「合乎」作為人的樣式;而且沒有任何人是可以例外。
特別當外在世界充滿各種不同的引誘時,中心性的自我就更容易失散。在耶穌面對魔鬼的試探中,我們看到引誘的本質,就是離散耶穌在自我統合過程中對父上帝的認同。
他去菲律賓訪問獨裁的馬克仕時,說他很愛民;去種族隔離的南非時,說白人領導的政府非常民主。當然,美國白人右派基督教團體向來是反黑人、反女權的種族與性別歧視者,現今也是反同性戀的最大團體。因此,受社會結構影響的道德良知,在人類行為的自我統合中是相當具有「朦朧性」的(ambiguity)。
道德良知在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很有朦朧性,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慾望藉由電視上消費廣告無限制的擴散來催促,來形塑購買取得的正當性。然而,刺激人們消費的結果,最終還是維護資本家的利益。當然,社會道德的規範與內在道德的動機,在社會學與心理學層面也有諸多貢獻的解釋,但在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原理、及個體參與社會,並受社會影響而來的個體生命的朦朧性,特別在「靈」的層面卻缺少討論。原因之一是,基督教的「靈」學總是「形而上」化,而非「形而下」的在人的個體生命開展意義!
在此,「靈」的統合作用,就將我們所接受的一切外在事物,皆以「自己」為中心依歸;以基督教神學來說,這就是自傲,這就是「靈」在我們內在生命,所彰顯的「矇矓性」。
以神學的意義來說,以自我為中心的每個個體,都必須面臨個體有限性的煎熬,和衍生現實生命的各種朦朧性。像人類祖先亞當、夏娃一樣,受永生無限的引誘,想跟上帝一樣。
而且,每一個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客體,基本上是孤單的,而且也依附在環境中與不同的個體共存,來形塑群體作為安全的假象。然而,在人際關係上,孤單的個體想與另一個孤單的個體為友時,不一定會受到接納。
當孤單的個體被另一孤單的個體排斥時,人類的關係就會衍生敵意。敵意會促使自己以報復性的方式對付別人,或對付自己。個體的自我毀壞、或毀壞他/她人是在寂寞的辯證中相互依存。人是孤獨(solitary),所以才會尋求和群來團結(solidarity)。
有的人因苦難而抱怨、有的人抗議、有的人逃避,也有人因勇敢面對而展現生命不同的深度。作為個別中心性的自我,因苦難而在生存的世界感受到無意義時,就會導致絕望,如同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所說的「沒有出路」。
並在聖靈臨在人靈裡支取力量,並在基督的愛中重新開始、重新自我統合生命該有的意義,這就是基督教神學所說的「重生」。
每一個中心性原理下的自我統合都具有道德性,是社會環境超我(superego)所影響也好,是人類心智的自覺也好。問題是,人的道德良知是會為個體在過去的所作所為,特別是錯誤的行為所苦楚。神學家田立克說這就是「被定罪的焦慮」(anxiety of comdennation) ,個體為過去錯誤的行為飽受罪責而苦楚。聖經裡浪子回頭的故事說明一件事實,人無法改變過去犯錯的事實,但人可以讓過去犯錯的事實的意義改變。經由悔改、經由迎接上帝進入我們的生命裡面,經由在基督的愛中重新開始,也許,人們就可能改變現在及改變未來。
其實,人類經由參與外在世界而進行自我統合過程中,最決定性的因素是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人們向世界無限制的開放,心想把外在每一項東西納入自我內容的欲望(libido),那就是本性。而自我認知可說是中心性的自覺,一種自知的自我意識,體察一個人實現他/她作為一個人本質的中心性行動,就是一種道德行為。
如同在耶穌的試探中,觸及了本性在物質的不當貪欲(石頭變餅) 、權力的不當宰制欲望(一切都給你) 及有限性的不當無限欲望。
反之,理性主義的積極樂觀,是以為善良的意志(will to good)可依自覺來作為自我行事指引,是以為意志就是理性,不只可表現在建構知識(純理性),也可表現在指導行為(實踐理性)。理性主義的含混性就在於人的意志其實是難以意志的,以神學的語言來說,除非我們的意志與意志的根源上帝聯結才有可能。
如果可以,人與人就會比較誰較有義?誰的動機較純正?動機是引發意志去行動的想法,問題是,不是想法、動機、或意志在維繫我們良善行為的長久性。請問大家,維繫我們每天早上早禱的因素是甚麼?是規定要來早禱的規範嗎?是想來早禱的動機嗎? 是一定要來早禱的意志嗎?還是愛的感動?及回應愛的感動之行動?
人類生命史中,無時無刻都在探求引發人可去統合自己的行為,來構成中心性的自我人格是什麼?古典希臘二元論說統合人類行為最核心要素是靈魂,近代思想說是心思或理性,現代科學家則認為是腦機能。基督教神學在現今的挑戰,是如何論述「靈」是統合人類行為最核心要素;也因為這樣,「聖靈」臨在人「靈」的身上,人們在外在世界統合自己的行為時,才有能力以「基督」為生命典範,向著上帝開放來勝過世上引誘,並統合個體生命來克服疏離,真正體驗在基督裡「重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