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也該重視「南漂」的新現象—-胡忠仰

16 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後,都市化的形成成為數百年來全球的趨勢,每一個國家一直都有年輕人在故鄉完成基本教育以後開始憧憬往大都市或首都圈移動,讀大學或尋找工作 機會並在「新故鄉」成家立業。


日本人口 1.25 億,1898 年明治天皇從京都遷都到江戶(改名東京),人口開始蜂湧而 至,現東京都人口已達 1400 萬,日語有句話叫「上京」,可知其意。

另有一算法是整個「首 都圈東京都會區」已屆 3800 萬,已是日本人口的 30%在此了。還有印度的德里 2600 萬、 上海市 2400 萬,北京、巴西聖保羅、墨西哥市、埃及開羅、日本大阪…都超過 2000 萬, 全球超過 1000 萬的都市更比比皆是。


「北漂」這句華語的流行語本是指中國的人口往北方的北京移動之意,卻因拜幾年前的選舉也在台灣流行起來。清代府城本是台南,台北市是日治時代及國民政府才定為首都 至今,因為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台北,造成 1970、80 年代是人口北漂的高峰期,2000 年 時到達飽和後開始緩降,近 8 年來台北市人口逐年外移 20 萬,已少於 250 萬,但與新北 市的 400 萬加起來的「首都圈」,仍占有全台 灣的 30%。


另外大台中市增為 280 萬,大高 雄市的 275 萬,也讓我們注意到,西元 2000年以後,跟全球大都市一樣,都有人口「南漂回流」的現象,原因是都市物價高漲、交通發達及資訊流通快速使鄉下的工作機會增加、城鄉差距逐漸縮小,加上近幾年因疫情的影響,也興起一波都會區的倦鳥「返鄉工作或回鄉養老」潮。

包括海外的台灣人,近幾年也興起一股返鄉就業或定居潮,享受台灣一流的 健保制度及故鄉的人情味 (台東更生教會獻堂後像是台東市的新地標) 我也注意到了,台北市各教會的人口,也有悄悄「南漂」的現象。

年輕優秀的牧者, 選擇到二、三線城鎮教會牧會的也越來越多。


1.一對年輕夫婦,先生在銀行工作,太太在小學任教,賣掉台北還在繳貸款中的小公寓,帶著小孩,雙雙請調回南部故鄉工作,將父母的古厝整修同住,也享三代同堂之樂。 但對故鄉教會的參與仍需加把勁。


2.某長老在台北奮鬥幾十年後毅然率家人返鄉承接土地,從事轉型農業,蒙主賜福,他所生產的黑金剛「長老花生」在業界 已小有名氣,在故鄉教會的事奉也未停歇。


3.在台北大醫院受完完整訓練的陳牙醫師返鄉開設診所,出錢出力造福鄉里及故鄉教會,十年不見已擔任教會長老,夫婦倆還率領長老娘擔任指揮的聖歌隊北上旅 遊並來參加主日禮拜獻唱,跟大家相見歡。


4.退休多年,75 歲的張執事夫婦幾年前返回中部定居養老享受長照政策,我在一次會議中偶識他現在的牧師,相談之下得知張執事回鄉後活躍於松年團契事工甚至當選中會幹部,「把都市教會那一套帶回故鄉交流」大大發揮。


5.之前有幾次到中南部旅遊,對幾間二線鄉鎮美輪美奐的長老教會印象深刻:台中中 會的草屯、大肚教會,儼然地標,嘉義中會的新港、東部中會的更生、初鹿等等…也都各有特色,相信還有其他很多「南漂」回鄉的信徒出錢出力,共同建設故鄉的教會,這也是我長老教會 信徒的一大特色。


不管是北漂南漂還是「外漂」,我永遠記得當年我們出國留學時爸媽叮嚀的那句話:「你們長大了爸媽無法再跟著你、照顧你們,但是全能的上帝無論你到何處去,會代替爸媽照顧你們一輩子,碰到挫折不要害怕,要有信心,全心依靠他。」我對我的兒女也是這樣講,全家族輕鬆愉快、毫無掛礙, 不管「漂」到哪裡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