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門診常遇到剛被情人 劈腿的人,痛苦的記憶想忘都忘不掉,一個人獨處時就難過掉淚。也有些人因為工作、婚姻、家庭的壓力,脾氣越來越暴躁,變得「歇斯底里」,甚至會打小孩、摔 門、摔東西。遇到重大創傷時,人的大腦會一直轉,晚上睡不著,白天注意力變差,動不動就罵人或流淚,工作上常出錯、念書不專心。
如果已經連續好幾天都這樣,感覺越來越嚴重,怎麼辦?為了避免惡性循環,我會勸病人服用藥物一段時間,讓自己儘快恢復。
「惡性循環」是什麼?
遇到壓力事件時,大腦會變得不穩定,容易煩躁焦慮,失眠症狀最先出現。連續一星期睡不好,自律神經功能變差,許多症狀陸續出現,最後病情嚴重到「重度憂鬱症」的程度,連好好工作都沒辦法。這又會讓睡眠變得更糟糕。
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之下,又可能會造成更多傷害:如失去工作、得罪朋友、讓家人傷心、搞壞身體健康,甚至出現想不開的念頭。服用藥物,首要目的在於先阻止惡性循環,好讓大腦能夠漸漸恢復穩定。
減少強迫性的胡思亂想,讓病情緩和下來
開藥時,我常跟病人說:「這顆藥穩定情緒的效果不錯,睡前一顆,一星期內你就不會情緒起伏這麼大,不會暴躁易怒。」。病人半信半疑,常問說藥物怎麼可能會有 這種效果。我會解釋說,因為這些藥物可以「修復大腦」,減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減少胡思亂想。負面的事情比較不去想,心情就會比較好了。
人的大腦記憶就是這樣。不好的事情一直反覆,記憶反而更加增強。如果能先靠藥物讓大腦不要想那麼多、或想到時情緒反應沒那麼強,記憶才能逐漸淡化、能夠擺在角落不要常去想起,才不會帶來痛苦。減少不斷出現的強迫意念,每個人的意志力才有空間發揮出來。
我已經變得不會生氣了
我在診間每天都遇到不只一位這樣的病人。每天都會聽到病人說,上星期服藥後,可以把胡思亂想拉回來了。有些病人說,吃藥一陣子後,就算又被刺激到,也比較不會有感覺。有先生對太太說:「老婆,你一個月沒發脾氣了」,感覺難以相信。
最極端的例子,有先生頭部受傷腦出血後脾氣非常暴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如果不順他幾乎就要動手打人。我給他睡前一顆普通的「血清素藥物」,一個月後,判若兩人,太太感激到快要流淚,因為她的家庭又恢復了和諧快樂。
正確使用藥物,恢復你原有的力量
藥物有這麼神奇嗎?當然不是。有一位媽媽說她跟叛逆期的女兒常吵架,吵得面紅耳赤,彼此不想講話。她看診服藥一陣子後,脾氣變得比較柔和,女兒發現媽媽不一 樣了,又試著來找媽媽講話,母女講開了,又恢復以往的感情。如果母女之間沒有「希望感情變好」的正向期待,光吃藥也沒有用。
當我們的煩躁焦慮到了頂點時,原本屬於自己的力量就出不來。「不要去想就好了」、「你要看開啊」,問題是,遇到重大壓力、創傷時,連「不要去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藥物可以發揮臨門一腳的作用,先讓心平靜,恢復你的理性與內在力量。
但藥物會有什麼後遺症嗎?
說「後遺症」倒不致於。一般的創傷事件、壓力事件,許多人服藥一個月就有明顯改善,一般建議要服藥滿三個月,可避免太快復發,滿三個月後可逐漸減輕藥量。如果伴隨嚴重失眠,會需要先服用「鎮靜劑」讓自己放鬆、幫助入睡,等症狀好轉後,再加強有氧運動來改善睡眠、減少藥物。
正常劑量下,3-6個月的服藥,並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如果怕自己會依賴安眠藥,那就跟醫師講清楚,請醫師不要開成癮性高的安眠藥。
本文主要資料參考來源:Synopsis of Psychiatry, Tenth Edition
附註: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身心症。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為什麼健保局要加強管制 Stilnox (化學名Zolpidem)發表於 2009 年 02 月 26 日
安眠藥Stilnox濫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健保局最近頻發文提醒醫師加強管制。我常遇到吃Stilnox吃到一天十幾顆,到處看診拿藥的病人。有些病人很無辜,只是因為忍不住想吃藥好好睡一覺就越吃越重。所以我決定保留這篇文章,持續改寫,提醒社會大眾。
專業人員談論藥物時,應該要寫成分名而不是商品名。但Stilnox這顆藥太有名了,媒體也常直接報導Stilnox或中文名「史蒂諾斯」,所以在文章開頭我還是寫上Stilnox方便大眾辨識。以下將以成分名Zolpidem來稱呼。
Zolpidem 屬於所謂 Z 字頭藥物,包括 Zolpidem、Zolpiclone、Zaleplon三種台灣常用藥物,都有類似的化學結構。傳統常用的安眠藥則屬於 benzodiazepine (BZD)類。這兩種藥都作用在 GABA-A受器,但 BZD 作用在alpha-1,2,3,5四種亞型的受器,Z 字頭藥物只作用在 alpha-1受器。Alpha-1受器跟睡眠、抗癲癇與失憶有關。Alpha-2與alpha-3受器跟抗焦慮、肌肉鬆弛有關。Alpha-5受器影響 認知功能。Z字頭藥物的選擇性作用(只作用在alpha-1)會讓藥物副作用較少。但也因此,Z字頭藥只能當安眠藥,不能當抗焦慮藥。
Z 字頭藥物剛上市時,得到許多醫師讚賞,因為入睡快,作用時間適中,白天殘餘副作用少。曾有一位病人傳神地說:「我吃完藥想說先敷個面膜,結果就這樣躺在床 上睡著了,天亮時臉上還敷著面膜」。許多病人剛吃Zolpidem時,常覺得睡前只要服用半顆或一顆,隔天起來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但,好睡、吃了舒服的藥,也就容易造成生理、心理的依賴,進而濫用。Zolpidem強烈的感受與滿足感(欣快感?)常讓病人覺得「吃其他藥物沒有感覺」,一旦出現藥物耐受性(tolerance)導致藥效變差,常會讓病人渴望增加藥物劑量。
當 病人服藥的劑量逐漸增加,副作用可能會漸漸出現,如白天的精神變差、短期記憶力受損。Zolpidem另一個惱人的副作用是夢遊(sleep- walking),例如有病人半夜到朋友家打麻將然後又回來睡覺,然後睡醒時渾然不覺。有些病人會在睡前一直打電話給朋友講些平常不敢講的事情,隔天早上 全都忘掉。Zolpidem可能會阻斷短期記憶成形,導致病人無法記得服藥後所做的一些事情。有些病人連白天的記憶也會受到影響,只好隨時筆記重要事情。 有些病人會在早起時發現一堆餅乾屑(sleep-eating),這就知道有人半夜起來吃東西了。正常服藥的人有時會有這些副作用,當然,藥物濫用、一天 吃上五六顆的病人更加嚴重。
不過,即使Zolpidem可能有以上副作用,因為失眠嚴重干擾日常生活的人,並不必畏懼服用這藥物。重點在 於:醫師必須跟病人講解藥物的作用,並在每次看診時都仔細詢問病人服藥後的感覺與效益,如果發現病人不適合使用Zolpidem,如出現副作用或耐受性太 快出現,就要考慮換藥。而病人也要一五一十地跟醫師描述服藥後的各種副作用。如果病人之前沒服用過安眠藥,或只需服用低劑量、效果較輕的藥物就能入睡,最 好避免一開始就服用Zolpidem。
病人出現睡眠障礙往往是因為長期壓力造成,壓力會讓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內分泌物質旺盛,過度焦慮會造成入睡 困難,過於警戒、儆醒會造成淺眠、容易驚醒,這時需針對問題處理,才不會造成「病人說睡不著醫師就加藥」,最後變成藥物濫用。所以,即使只是想拿安眠藥的病人,也必須對醫師詳細說出自己的生活壓力。
(我猜測Zolpidem濫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些病人不敢踏進精神科,就到一般診所拿 藥。而許多診所生意興隆,自然也沒辦法詳細詢問病人心理上的問題,就很直覺開立Zolpidem。而處於憂鬱、焦慮狀態的病人,生活規律可能已經打亂,就更容易藥物成癮。最近健保局開始對其他科別使用Zolpidem設限,不過多數病人轉到精神科來時,因為已經依賴Zolpidem,還是會要求醫師繼續開藥)
抗憂鬱劑可改善中風病人大腦功能/發表於 2010 年 02 月 14 日
這一份來自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0年二月號的研究,對許多人肯定是好消息。現在有許多種抗憂鬱劑,有些抗憂鬱劑藥費並不高,也許以後會有許多研究證實某種抗憂鬱劑對腦傷病人的藥效。
有129名中風、但沒有憂鬱症狀的病人納入這研究,隨機分派為服藥組與對照組。三個月後,研究者發現,服藥組的思考、記憶、學習的能力明顯改善,而且這些改善對病人維持日常生活的能力大有幫助。
這跟我們的臨床經驗吻合。我常聽到某些病人服藥一段時間後說:「醫師,我的頭腦變靈光了,比較有自信,不會怕處理事情」,尤其某些藥物更為明顯。有學者認為,抗憂鬱劑真正的作用,是修復受損的神經元、讓神經滋長因子促進腦神經細胞增生 。但牽涉到個人體質(也就是大腦中某些受器的多寡),憂鬱症藥物只對三分之二的人有反應。再者,長期服用憂鬱症藥物,多多少少會有些副作用,所以不會鼓勵 沒事多吃藥。但如果是中風病人,大腦細胞可能已受到無法預期的損傷,很容易併發憂鬱症狀,服用抗憂鬱藥物,對大腦功能和生活品質就可能會有明顯改善。
到 網路上查「憂鬱症」或「憂鬱症藥物」,會看到許多污名化精神科藥物的網站,造成病人對藥物的恐懼。但這份研究,讓我們對憂鬱症藥物有更多想像空間。其實這 些藥物就是被我們稱為escitalopram、fluoxetine、paroxetine、citalopram的種種化學物質,經過科學家研究,可 證實對某些人存在一些療效(與副作用)。如果中風病人的腦細胞可以增生,老人失智症或許有天也能找到解藥,每個人都可以活到一百二。也許某一天,科學家真 能研究出某種幾乎沒有副作用的「聰明藥」。當然啦,就像「超人特攻隊」裡的壞蛋所說,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是天才,那天才就不稀奇了。
有焦慮症狀,需要看醫生嗎?發表於 2011 年 08 月 14 日
一般常見的「焦慮症狀」如緊張、焦慮、想很多、煩躁、不安、胸悶、心悸、易怒、手抖、恐慌、噁心、暈眩、盜汗、呼吸不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什麼狀況下需要看醫生?看精神科會有幫助嗎?什麼狀況下多運動就會有幫助?
一、有沒有嚴重到影響生活、工作?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很焦慮」的時候,有些焦慮是「合理」的,例如要考試、要面試、要對主管簡報,一直焦慮到事情結束,這沒有什麼特別。
有些人因為長期壓力,導致持續焦慮。但如果這些症狀還算輕微,對工作、生活沒什麼影響,也只會出現短暫的身體不適,那就先往「多運動」、「減少壓力」調整,並不需要看診。
二、有沒有沉重的長期壓力,或最近突然發生重大變化
如果你有長期壓力、煩惱,或最近遇到重大變化,壓力會導致「抗壓激素」腎上腺素一直分泌,久了對大腦就會帶來傷害,容易出現焦慮、憂鬱、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果你覺得你的症狀有長期慢性化、逐漸惡化的趨勢,可以開始考慮看診。
三、是否伴隨強烈身體症狀?
「身、心」常互相影響,有些人焦慮症狀嚴重時,會常出現胸悶、心悸、手抖、頭痛頭暈、腹脹、腸胃不適、喉嚨梗塞等症狀,這些身體症狀又會讓病人想更多、更焦慮。如果症狀惡化,就可以考慮看診。
四、是否伴隨嚴重失眠?
「睡不著」往往是冰山一角,常失眠通常代表壓力、煩惱、焦慮已大到頭腦不停在轉,止不住了。而「睡眠」可說是身心健康的根本,長期失眠不只會惡化精神狀態,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如三高疾病增加、免疫力變不好)。如果每星期很難入睡的天數超過兩天,持續好幾星期都這樣,就需要注意了。
小結論:藥物有用,但不見得需要長期吃
如果你覺得你的焦慮症狀已經有些嚴重了,看診服藥,有助於快速緩解症狀。在急性期,或許會需要每天服藥,數個月後,等症狀穩定,就可以考慮逐漸減藥。
有些人的症狀不算太嚴重,但偶發性的症狀還是會不太舒服,這時並不需要每天服藥,只需要一些「備用藥物」帶在身邊,特殊狀況時服用即可。
如果你覺得你的焦慮症狀不算太重,可以先靠自己,嘗試運動,練習氣功、瑜伽、禪修、太極拳、跳有氧等等。努力一陣子後如果焦慮症狀沒有改善,再考慮看診。
附註、精神科醫師可幫助診斷
一般人對於憂鬱、焦慮、躁鬱、煩躁、恐慌等名詞一知半解,有時會覺得自己或親友有些狀況,但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問題。這時找精神科醫師詳細問診,可幫助確認病情,並跟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有時你覺得問題是A,或許跟醫師談過後,發現問題是B,精確描述與討論問題後,或許就會有個方向,知道怎麼面對問題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