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害怕恐慌症/發表於 2010 年 01 月 07 日 / 陳豐偉(本文首刊於聯合報元氣週報)
罹患恐慌症的人大約佔全人口1~2%,但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有恐慌症,長期忍受恐慌症的不舒服,或因此不敢外出。恐慌症病人常不知道可就醫、服藥,其實,我常跟病人說,在精神科疾病裡,恐慌症對藥物的反應算是最好的。
恐慌症為什麼叫「恐慌症」,就是因為發作時通常毫無預警,病人在短時間內出現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強烈症狀,極端不舒服到彷彿快要昏倒或快要死掉一樣。
但病人送到急診 時,症狀可能早已緩解,各項檢查正常,然後急診科醫師會先告訴病人這是「過度換氣」。但如果短期內第二次發作,病人開始擔憂會再度出現恐慌症狀,這時就要考慮是「恐慌症」了。
有些人還會出現「懼曠症」(這個中文翻譯怪怪的),在人很多的賣場、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電梯、開車上高速公路、搭飛機、到空曠的野外,就開始出現恐慌感覺。有些人會因此封閉自己的生活,不敢外出。有些人怕恐慌發作後有點丟臉,不太喜歡出門。有些人因此出現憂鬱症。
恐慌症跟「體質」有關,但治療效果很好
恐慌症發作嚴重時就像到鬼門關走一趟,會在病人心中留下恐怖的陰影。這時我會安慰病人:「這是自律神經系統一時間亂掉了,但器官是好的,所以你到醫院檢查都正常」。
「但強烈的恐懼經驗會形成『身體記憶』,讓下次一點小事又引發電流『再來一次』,可能會越發作越嚴重。這時要先靠足夠的藥物阻斷症狀,讓身體忘記這件事情,三個月後就可以試著減藥」。多數病人這時會不斷點頭,同時逐漸能放鬆心情,不再過度擔心。
有些人會問說,為什麼我會得恐慌症,是因為壓力太大嗎?但許多人莫名其妙得到恐慌症,許多人壓力超級大卻從來沒有恐慌症。目前醫學界傾向認為恐慌症跟「體質」有關,但對治療反應不錯,90%的病人治療一個療程後,就可以回復到病發前,完全沒有症狀,或有些輕微的症狀,但可以靠意志力掌控住。
血清素藥物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恐慌症屬於焦慮症,「血清素藥物」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精神科醫師常會開來治療恐慌症。但血清素藥物「修復大腦」的作用有時要等兩三星期,所以會加開一些抗焦慮藥物緩和恐慌症狀。
只要能找到適合體質的的血清素藥物,正常睡眠、正常飲食,少喝咖啡、濃茶,一個月內會有顯著改善,90%以上病人在服藥三到六個月內可以完全停藥,不會再有強烈發作。
除抗用藥物、以及給予病人正確認知外,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也可改善恐慌症。當焦慮症狀出現時,臨時服藥還得等藥物消化吸收,但腹式呼吸可在五分鐘內就讓輕微的恐慌症狀緩和,不會猛烈爆發。不過,由於我們很難預知下次恐慌發作是「輕微的」還是「嚴重的」,最保險的方法,還是先接受藥物治療,然後開始練習腹式呼吸。
恐慌症病人常伴隨強烈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但器官本身正常,醫院檢查也都正常。有些病人剛進診間時,因為恐慌症狀不斷重複出現導致全身發抖、無法克制,擔心自己得到重大疾病。
但在治療後,多數人很快就恢復平靜,只剩下偶爾出現的殘餘症狀。及早察覺自己得到恐慌症,到專精的科別看診,我們並不需要害怕恐慌症。
恐慌症的徵狀
『恐慌發作』和『恐慌症』是不同的。『恐慌發作』(panic attack)是指一種突發性的極度恐懼不安,患者往往會在短短數分鐘內,歷經極度的恐懼與害怕,並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困難、出汗、發抖、噁心、胸 痛、感覺喉嚨有異物阻塞、恐懼自己瀕臨發瘋或死亡。一般而言,恐慌發作的時間很短,通常不會超過半小時,但因為恐慌發作太可怕,患者經常成為急診的常客, 卻屢次檢查不出病因,甚至遭到急診工作人員的白眼。『恐慌發作』可能在飢餓疲憊的生理狀態下出現,也可以是其他精神疾病的表現之一,最常見的便是『恐慌症』。
當恐慌一再發作,患者的焦慮度隨之不斷提升,發作的頻率也度越來越高,形成一惡性循環,便成為『恐慌症』。患者會因為害怕發作而改變行為,例如不敢出門、不敢獨處、不敢去人多的地方等,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
恐慌症的發生原因
恐慌症的發生,通常與『過去經驗』、『人格特質』、以及『潛意識』有關。患者通常突然接收到與『過去經驗』相關的的危險訊號,『潛意識』接受訊號之後,迅速啟動防衛機制,造成腎上腺素急速分泌,以致觸發恐慌發作。以『人格特質』而言,容易緊張、好勝心強、 性情急躁的人發生恐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