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一樹自縊身亡,明朝亡。
1646年12月24日,朱由榔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永曆元年,史稱南明。
1648年(永曆二年),朱慈炫出生,朱慈炫是朱由榔第三子、母孝剛王皇后。
1662年6月1日,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於昆明[11],南明滅亡。在朱由榔死後,台灣的鄭氏王朝仍沿用永曆年號,直到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清朝佔領台灣、鄭克塽降清為止
朱慈炫(1648年-1662年),出生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並取教名“當定”(Constantine,今譯“君士坦丁”)。這個教名與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相同,永曆帝希望借由該皇子的受洗與即位,使大明能如同羅馬帝國般,轉天主教為國教,復興帝國。永曆五年(1651年)封為皇太子,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改信基督信仰的太子。也是南明最後一位太子。
朱慈炫的王姓皇太后,取聖名赫烈納(Helena);馬皇太后,取聖名瑪利亞( Maria);永曆帝正後王氏,取聖名亞納(Alla);皇子慈恒,取聖名公斯當定 (Constantinus);此外,宮中信教者還有王皇太后之母,取聖名猶莉亞(Jiula);另一宮監,取聖名亞加大( A-gahta)。尚有嬪妃五十人、大員四十人,太監無數。此外宮內還有小教堂一座,供奉耶穌像。
1649年,南明永曆帝在清軍向西南大舉進攻的情況下,決定派使節向羅馬教皇求援,傳教士卜彌格被委派為全權特使。為使歐洲更為直觀地瞭解南明朝廷,司禮監掌印太監龐天壽特命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曆帝的親筆信函與卜彌格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歷盡千難萬險,他們於1652年12月來到了威尼斯。起先,威尼斯共和國總督法蘭西斯科・莫林拒絕接見“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國明清交戰雙方間保持中立。卜彌格設法求法國大使幫忙,終於得以見面,蔔彌格和陳安德就將信件遞交給了法蘭西斯科・莫林。
然而,法國人的介入卻使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產生了反感,而新當選的耶穌會總長古斯維斯・尼克爾又認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將會危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這使得蔔彌格和陳安德在義大利一等就是3年。期間,羅馬教廷3次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對蔔彌格和陳安德持消極態度的英諾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接見了蔔彌格和陳安德。亞歷山大七世雖然同情南明朝廷和永曆皇帝的艱難處境,但他提供不了實際幫助,只寫了封回信讓“南明使臣”帶回中同,在信中他祈禱南明能渡過難關。
教皇的同信使卜彌格和陳安德在歐洲有了活動空間,他們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覲見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約翰四世答應給予南明政府軍事援助。
1656年3月,蔔彌格和陳安德踏上了回程。當他們到印度果阿時,知道了南明永曆政權已岌岌可危。雖然約翰四世三令五申不得為難“南明使臣”,但葡萄牙殖民當局還是不允許他們前往澳門,葡萄牙殖民者此舉是為了確保與清政府的貿易不受影響。
卜彌格和陳安德再度不顧葡萄牙殖民者的禁令,從陸路抵達暹羅(今泰國)首都大城府。在那裡,他們從海盜手裡雇用了一艘船前往現今的越南北部,此時已是1658年初。他們徘徊于中國邊境,卜彌格於1659年去世,陳安德將其安葬後獨自一人帶著幾封重要的外交信函返回雲南向永曆皇帝覆命。
永曆皇帝最終沒有盼來歐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吳三桂俘獲並被處死,而中國第一位“外交官”陳安德1659年後在歷史上也不見了記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這封現在保存在梵諦岡,1649永曆帝以這位皇太子名義寫信給羅馬教廷求援的信如下;
身為帝國的唯一繼承人,上帝在東方的代言人,東方基督徒的保護者,中原大皇帝的太子,朝鮮、烏斯藏、撒里維吾兒的保護者,東亞諸王國的護衛者,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朋友,蒙古草原的天可汗,歐洲諸國心中東方幻想鄉的王子。
在此向教宗因諾曾爵十世閣下致以問候,有一個不幸的消息要告訴您,在我們尊崇天主教為國教的偉大國度,明帝國,在韃靼人南侵、農民暴動、軍事貴族叛亂和荷蘭人進攻的聯合打擊之下,目前的帝國已經要四分五裂了,不信上帝的野蠻韃靼人正在帝國的各地屠殺主的羔羊。
這些東方的異教徒還在源源不斷的傳播他們的異端信仰,試圖讓主的羊群進入魔鬼的懷抱,所以請求教宗因諾曾爵十世閣下,組建十字軍東征,發動一場聖戰,讓上帝的榮光重新照耀東方,願天主保佑大明中興太平。
皇太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e)
皇太后瑪利亞(Maria)
中宮皇后海倫娜(Helena)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