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為失智者悲傷,請為照顧者流淚—-張宏哲

台灣人口老化極為迅速,從1993年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7%,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到了2018年老年人口已經倍增到總人口的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2025年會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25%)。從7%到14%,老年人口倍增的速度只需25年,相較於歐美各國,老年人口比例倍增需要的年數,從40、60、80年不等,有些國家倍增所花的時間甚至更長,台灣高齡人口成長極為快速,與日本接近,能夠回應的時間相對短促,需要快速的回應和發展因應的對策,否則就會來不及,長期照顧政策的規劃和服務體系的發展刻不容緩。


人口快速老化,需要照顧的失能和失智人口也隨著成長,越來越多的家庭發現自己必須開始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為了減輕照顧負擔,家庭可以選擇使用長期照顧服務(居家式、社區式、或住宿式照顧)、聘請外籍看護、或其他照顧方式,但是,絕大多數的照顧責任還是落在家庭的肩上。


照顧家中的失能或失智長者是極為艱困的任務,每週照顧的時數冗長、照顧工作繁重、可能要照顧好幾年,有些照顧完公婆或岳父岳母,又得投入父母的照顧,很多家庭的照顧安排又容易「定於一尊」,落到一位比較弱勢的家庭成員的肩膀上(學歷比較低、收入比較低、工作比較不重要、離婚或單身、女性),表示照顧過程缺乏替手,使得身體健康、心理狀態、社會關係、和靈性生活都受到負面的衝擊。


在所有的照顧工作之中,照顧失智家屬是最沉重的任務,失智長者因為腦神經系統病變,認知功能虧損,記憶功能損壞、動作功能也受影響,這些損傷都可能帶來很多負面的情緒(例如:焦慮、憂鬱、退縮、焦躁等);

隨著失智程度加重,患者還可能出現行為精神問題,例如:精神混亂、妄想或幻覺、睡眠障礙、淡漠、日夜顛倒、認錯人、失語、囤物、或污物塗牆的行為。


如果家庭照顧者對失智症的認知不足,常常會以為長者故意找碴、搗蛋、故意讓自己過不去,可能對長者有不當的對待或虐待,例如:身體虐待、精神暴力、疏忽照顧、財務剝削,這些不當對待或虐待更使得失智的行為精神問題加劇,更加劇了照顧者的暴力,造成惡性循環的效應。


有一次筆者受邀到日間照顧中心(或者日間托老中心)帶領失智症的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有一位照顧失智丈夫達六年的78歲阿嬤,分享她照顧的辛酸歷程,她引用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小說(描述從大陸撤退到香港的人的悲慘生活)扉頁題句「勿為死者流淚,請為生者悲哀」(作者吐露的悲憤心情),改寫成「勿為失智者流淚,請為照顧者者悲哀」。

她悲傷地說她兒子三年前車禍過世,失智的丈夫完全沒有能力感受這齣家庭悲劇的能力,相較於她自己,她失智的丈夫相對是幸福的。


        其實,不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失智症帶來的衝擊和傷害都很沉重和嚴峻,所以更妥適的語詞是「請為失智者和照顧者流淚,也為失智者和照顧者悲哀」。

非洲部落有名的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失智症的照顧需要整個家庭、整個教會、整個社區一起來,建構失智友善的社區和照顧的環境刻不容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