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茵霍、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在《美國歷史的諷刺》(The Irony of American History)中所寫的一句話:「真正有價值的事務,我們無法在我們的一生中完成,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有盼望來得到心安。」(Nothing that is worth doing can be achieved in a lifetime; therefore we must be saved by hope. ) 值得一些心懷「台灣獨立自主」,但逐漸老去的台灣人深思:我們雖然無法在一生中來完成台灣獨立自主理想的誓顧,但我們一定可以在上帝所給予的盼望裡,獲得拯救,心安的慰藉。
雷茵霍、尼布爾的這句名言:「真正有價值的事務,我們無法在我們的一生完成,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有盼望來得到心安。」從簡單的意義來說,它表明了我們一生中所渴望的理想目標、終極願望和改變,在我們有限的存在時間內,可能是無法完全實現的。
因此,當我們在一生中試圖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時,我們是多麼需要依靠這個賜予終極希望的上帝,來作為支撐我們繼續前進的力量。
尼布爾的這句話聽來似乎有點令人沮喪,但它正說明著無論我們是多麼努力,我們不一定就能在我們的一生中來達成,實現我們所設定的一切。
因此,上帝賜予的希望不只在我們生活中顯得重要,並且如何將這個希望傳達給我們的下一代就更具有信仰的意涵;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希望中獲有心安的慰藉,並被此希望所拯救。
當我們深思這句話時,一定要告訴自己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中國如何欺壓我們;我們一定要保有前進的動力、堅韌和專注於追求真正重要的事情。而更深刻的是,這句話也讓我們思考時間、生命的目的、以及作為台灣人存在本身的終極意義。
因為只有在上帝裡懷有的盼望,我們才有可能超越我們個人壽命的思考,及超越我們目前所面臨的限制。它也挑戰著我們進一步思考「遺產」的意義,以及我們行為的意義是否能影響及延伸到我們的後代。這是「永恆展現在生命」的哲理概念,告訴我們,在上帝裡的永恆裡,未來與現在是聯結一起,現在我們為台灣所作美善的一切,一定會在未來堆砌一個更好、更有盼望、更符合具有上帝愛與公義的美地台灣。
通過未來與現在是聯結一起的視野,它鼓勵著我們要具有更廣闊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如今的所作所為;也讓我們體驗到,我們現今努力的影響,可能會超越我們的一生,並可能在時間本身的延續中產生漣漪與變化。
透過這樣的信仰深思,我們一定可以告訴自己,我們的希望和抱負不一定能在我們的這一生中來實現,也有可能需要跨越幾個世代人的集體努力才能成就。因此,我們一定要讓我們的希望和抱負,能以清晰的語言和堅定的信念,通過現在我們的所作所為,謙恭能被感動地傳達給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