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篇的靈修—-王崇堯

舊約《詩篇》幾千年來是以色列人的禮拜詩歌,也被基督宗教廣泛地應用於信徒日常生活的靈修。在使徒和第一世紀的教會時代,經典尚未匯集而成之前,基督徒的信仰依靠就是《希伯來經典》;而耶穌在路加福音24章44-45節所提到的《希伯來經典》,其所含蓋的三個主要部分就是「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


在《使徒行傳》中,使徒們會引用舊約來捍衛他們的信仰。彼得說五旬節聖靈的澆灌是應驗了先知約珥的預言:即在末後的日子,上帝要將祂的靈澆灌在凡有血氣的人身上(徒2:15-21;珥2:28-32)。
在馬太福音22章43-44節中,耶穌也曾引用詩篇110篇1節大衛的詩所說的:「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來困惑找他麻煩的法利賽人。
在新約聖經中,至少有800節經文的引用是來自舊約,而其中有206節是來自詩篇。


不只如此,耶穌也用詩篇作為他的禱告。在馬太27章46節所記載的耶穌最後遺言,是來自詩篇22章1節的「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可見,詩篇在過去直到今日,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是扮演何等重要的導引,特別對今日飽受苦難、創傷的世界及人們,我想詩篇中上帝安慰的話語,一定可以成為治癒人們心靈的良藥。
《詩篇》的標題來自《七十士譯本》的Psalmoi,意思是「在音樂伴奏下唱出的讚美詩」。希伯來文也稱一首有音樂伴奏的歌曲為mizmor,mizmor在《詩篇》中就曾出現五十七次。另外,《詩篇》在希伯來標題也可稱為Tehillim,意思是「讚美」。
然而,詩篇不只是一本讚美詩,也是一本祈禱書,和一本人們在深感悲痛時,可尋求慰藉的安慰書。《詩篇》的靈性是一種既具有神學敏銳性,又具有教牧洞察力的遠見,可以將整個《詩篇》融入信徒的日常靈修生活中。


在《詩篇的靈性》(The Spirituality of the Psalms)書中,舊約學者Walter Brueggemann提供了一個理解整本詩篇的框架類型,雖然並非每首詩篇都可歸入一個特定的類別,但Brueggemann認為大多數詩篇都可以透過
「定向」(Orientation)
「迷失方向」(Disorientation)
「重新定向」(Reorientation)等三種類型方式來理解
《詩篇》可說匯集了信仰、苦難、絕望、希望和日常生活的表達,在那裡,復仇的呼喊和深刻的懺悔成為信仰生活的基礎;在那裡,深深的失落和驚人的恩典在強大的張力中結合一起。


Brueggemann說我們生活的季節總是在變化,因此他才會使用定向-迷失-重新定向的模式,來探討詩篇的體裁,企望我們可從這些古老的詩歌,賦予全新的解讀,並由此來彰顯詩篇的精神深度,並用來照亮我們今天賴以為生的世界。


「定向」的詩篇就是有方向的詩篇,在那裡可說是結構和秩序的建立,人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有意義,並對上帝的愛、甚至是公義充滿著感激。在「定向」的詩篇中,我們讀到有頌讚世界井然有序的創造詩篇,如詩篇第8篇等等,讓我們從中可以思考在上帝創造的世界中,我們的位置是在那裡!
還有,與摩西五經有關的妥拉詩篇,如詩篇 1,19、119等等,我們可從中吟味上帝啟示旨意的重要性。或者,智慧詩篇,如詩篇36,37等等,我們可在其中可慎思明智生活的重要性。無論是創造詩篇、妥拉詩篇或智慧詩篇,都反映了充滿希望的寧靜,及對神聖秩序的信心。


另外,敘事詩篇中,如詩篇105、106,135,136等等,我們可從中思考我們的過去是如何對我們的現在所產生的影響。或者,表達信任的詩篇,如詩篇 11,16,23,27等等,我們可在這些詩篇中,看到人們是如何表達對上帝的關懷和良善的信任。
這樣說來,「定向」的詩篇是對上帝在我們生命的安排表示感謝的詩篇。這些詩篇也反映著人們所期望的生活,也充滿了對生命的祝福。這些詩篇頌揚托拉,讚美創造之神;如Brueggemann教授所說:「人類的生活存在於滿足的幸福時刻,這會喚起人們對持續的祝福的感激之情。」


「迷失方向」的詩篇是指信仰陷入了迷失,在那裡可說是迷惘和混亂,人們生活中一切都充滿著虛無絕望。在「迷失方向」的詩篇中,我們讀到諸多表達個人哀嘆及社區集體哀嘆的詩篇。
不管個人和集體的哀嘆,這些詩篇的共同點是,當我們的生活中遇到問題或風暴時,就會產生混亂。在這些表達哀歎的詩篇中,人們是經歷到生命的破碎,一切似乎都在混亂中迷失,有時我們也會讀到人們在這樣的詩篇中,表達了對上帝缺席的憤怒、沮喪和困惑,並從對神聖秩序的信心轉變為極度的混亂或驚愕!


「迷失方向」的詩篇,是生活在破碎世界的人們,很自然對他/她們所信上帝的質問反應。儘管詩歌中充滿著哀怨,及對上帝不滿,但這些哀歌有時也可能會觸動人們,並加深崇拜者追求信仰的意願。在此,「迷失方向」的詩篇對於培養明智、誠實的信仰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信仰使以色列相信的上帝和今天教會所服事的上帝,就是在生命的混亂中,上帝仍然是上帝。
當然,在上帝之城耶路撒冷淪陷於巴比倫時,這些人是不會吟唱詩篇23篇的;反而,他/她們會以詩篇137篇的惡毒報復(拿巴比倫的嬰孩摔在磐石上)來作為回應,進而質問自已「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詩篇137:4-5)然而,這些內容,不管其在道德上是否純潔、信仰上是否正當;這些話語確實反映了個人或民族在與上帝交往時的痛苦感受,對上帝又愛又恨的情結表露無遣;如Brueggemann教授所說:「人類的生活充滿了傷害、疏離、痛苦和死亡的痛苦時刻。這些會激起憤怒、怨恨、自憐和仇恨。」


「重新定向」的詩篇是指重新找到信仰的方向,在那裡,人們意識到上帝已經將他/她們從虛無中拯救出來,在無望中賜予盼望,而使他/她們生活中一切都能再重新賦有意義,並對上帝愛的扶持、甚至公義的審判充滿著感恩。在「重新定向」的詩篇中,我們讀到懺悔的詩篇,如詩篇第 6篇等等,人們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表示遺憾和悲傷,並重新在對上帝慈愛的感恩中,再度立定信仰的方向。
另外,感恩的詩篇,如個人感恩的詩篇或社區集體感恩的詩篇,都為上帝對他/她們所做的一切來感謝,重新在上帝的公義審判下悔悟,也在上帝的慈愛中重新定向。這樣說來,「重新定向」的詩篇,是迷失後再轉向的詩篇。過去迷失方向的錯誤已經過去,人們也重新體認上帝公義的要求,並在罪的悔悟中讚美上帝的拯救;如Brueggemann教授所說:「當我們被上帝的新禮物所震撼,當喜樂衝破絕望時,人類的生活就充滿了驚喜。


Brueggemann教授說沒有任何足夠的類型圖式,可以含蓋詩篇所有的豐富多樣性;而且在一首詩篇中,也可能同時含蓋「定向」、「迷失方向」及「重新定向」的多種可能性。不管如何,對今日想在詩篇中靈修、並企盼得到靈感的我們,上述三項詩篇的類型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成為研讀詩篇時靈修、靈感的參考指引。我們可在「定向」詩篇的研讀及靈修中,感謝上帝對這個世界的創造及攝理,並在對各族群生命意義的指引中,使我們更加了解在台灣這塊土地成為基督徒的意義及定位!
就是閱讀「迷失方向」的詩篇,我們也可以在以色列族群背叛上帝的歷史中得到教導。上帝與我們族群的關係,真的不在於種族的「血統」是否純淨?或權勢的「正統」依附是否得當?而是我們能否在感受到的「族群歷史意識」下,所衍生的無力感悲痛的同時,不至於迷失生命的方向而趨於絕望;就如同詩篇137篇所描述的以色列人的悲痛:「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罷。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詩篇137:1-4)


其實,Brueggemann所寫的《詩篇的靈性》,是針對美國於2001年所發生「911事件」的悲劇而寫,Brueggemann在序言中說:「這些悲慘事件表明,對信仰的實踐來說,陷入迷失方向是何等緊迫」。因此,Brueggemann希望能從對《詩篇》的新理解來提供安慰,及重新理解何為「上帝的公義」!


對今日的教會來說,我們一定不要讓在被壓迫中或苦難中所衍生的無力感悲痛,導引至迷失生命方向的「復仇」、「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中!我們必須在「重新定向」的詩篇中找到新的可能,那就是上帝的赦免及祂有大能可以勝過報復的仇恨,使人與人、族群與族群能夠達成真正的和解。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詩篇》的靈修中,再度看到那釘在十字架上、勝過悲痛又帶來復活盼望的主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