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哥林多後書—梁家麟(爾道自建系列)”
耶路撒冷的使徒請求保羅協助募款説明當地有需要的肢體,保羅大可為他們籌募一次兩次,便算圓了承諾,完成了責任。他沒有義務把照顧耶路撒冷窮乏信徒的責任長期承包下來。勇於任事、貫徹始終是保羅的一貫性格。
他若是愛一群人,便愛他們到底;他曾在某地的教會服侍過,即或離開了多年,他還是切切關懷他們的屬靈景況,願意為他們的福祉而押上包括個人名聲等所有代價。
保羅關心的不僅是個人的承諾是否履踐,而是受助者是否得到真正的幫助。“我做了,不過對方還是死了,這跟我無關,我已盡了自己的本分。”這番話絕對不會出自保羅的口。
保羅用了近二十年時間來籌募幫助耶路撒冷的窮乏信徒,竭力向他所認識的教會勸捐;什至有趣地,他跟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尚存在過節和芥蒂,許多引致關係破損的問題尚待解決的時候,他已開口向他們募捐。對保羅而言,前半封信責備他們,後半封信問他們要錢,不存在什麼衝突;因為保羅不是為自己謀取利益,他乃是全心全意為了眾教會眾肢體的好處,忘我捨身,全然擺上。
向各地教會募捐金錢幫助耶路撒冷的信徒,這個主題多次出現在保羅的書信裡。雖然這是個別性的歷史事件,卻仍有一定的屬靈教訓在內(不然聖靈便不會如此引導成書了)。
今天許多教會都習慣在主日崇拜收集慈惠捐獻,也定期或偶爾參與救災扶貧的工作。這是非常重要的服侍,是“愛人如己”、“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具體實踐。不過,由於多數教會在扶貧救災的投入,占其奉獻總收入的比例非常有限,除了非常時期(諸如遇上地震等重大災難)外,什少超過2%的;並且多數的慈惠捐獻也僅用在自己教會的肢體上,所以還是不什理想,大有改善的空間。
不照顧家裡的人,比不信的還不好,我當然不反對教會需要照顧自己的會友;但是,我們也得將我們的關懷物件擴大,伸展到教會之外,什或伸展到其他地區和國家。愛心無國界,這是天國子民應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