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海邊去,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門徒搖櫓,約行了十里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約翰福音15-19節)
加利利海其實是個內陸湖,也稱革尼撒勒湖。耶穌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五千人之後,眾人想擁戴祂稱王,祂卻叫門徒先上船,到加利利海的對岸等祂,祂自己要安安靜靜地獨自上山跟上帝禱告。
沒想到這時海上竟狂風大作,波浪翻騰起來!但耶穌竟在海面上走過來,如履平地一般!可見再猛烈的狂風巨浪,也吞噬不了祂!
在猶太人觀念中,「תְּהוֹם 海」象徵著–危險、混亂、恐懼
創世紀一章10節「上帝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上帝看著是好的。」 「תְּהוֹם 海」yamim這個字對猶太人/以色列人來說是指大面積的水或海,在他們的觀念中,「תְּהוֹם 海」象徵著–危險、混亂、恐懼。創世紀中上帝的創造記載中,一章10節是上帝最後一次為被造之物命名,這個命名責任(命名象徵著管理),之後交給了人類。
「海」在舊約聖經中常常代表可怕、讓人驚嚇的深淵,象徵著「死亡」。在古代,缺乏科技儀器的幫助,海的深和寬大無可蠡測,又常吞噬人命和的船隻,因此藉著人們想像的描述,海是可怕的。
創世紀一章10節「上帝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上帝看,他是好的。」God called the dry ground “land,” and the gathered waters he called “seas.” 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在此的it 「他」可視為虛主詞「它」,是指旱地和海是好的。
從創一4「上帝看光是好的。」到創一4上帝看旱地和海是好的。這些上帝所創造的都是好的。
古代中東的神話中常把海當作神祇,視「海」是邪惡的,是「巴力」的對頭。希伯來文yam這個字也是源於迦南海神的名字。
聖經對「海」所下的定義,和我們一般對「海」的概念不同,因此,「水的聚處」可以是大洋(地中海)、可以是大河(紅海、幼發拉底河、尼羅河)、可以是大湖(鹽海、加利利海),甚至可以是大盆的水,如「銅海」。基本上,猶太人對海的概念是較負面的;
例如;
我豈是海洋,豈是大魚(海怪),你竟防守著我呢? (約伯記7:2)
她給孩子起名叫摩西,說:「因我把他從水裏拉出來。」 (出埃及記2:10b )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啟示錄21:1)
耶穌履海神學上意義
1,象徵是耶穌權柄,祂是是宇宙的主宰。如詩篇所說的,「諸天藉耶和華的話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他聚集海水如壘,收藏深洋在庫房。願全地都敬畏耶和華!願世上的居民都懼怕他!因為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33:6~9)詩篇〉第65篇的作者說:「你 (上帝) …用力量安定諸山,使諸海的響聲和其中波浪的響聲,並萬民的喧嘩,都平靜了。」(詩65:.6~7) 詩人清楚地告訴我們:惟有上帝才真正有力量控制自然。目睹耶穌履海,猶太人認識到耶穌就是神。
2,引發門徒用全新角度來看耶穌。門徒看見了耶穌所做的事,他們不但沒有因此對耶穌生出信仰的認識,反倒因此心生「非常懼怕」,彼此詢問:「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他。」(可4:.41) 門徒的懼怕提醒我們再次仔細思考我們跟隨的耶穌,配得我們的敬拜和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