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神醫學會2013年正式將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列為獨立的精神疾病診斷(DMS-5)。當一個人什麼都捨不得丟,生活中已分不清什麼是用品、什麼是垃圾,那就有可能罹患儲物症或稱囤積癖。
囤積症特點為「有入無出」或「多入少出」
在台灣,有極高比例的疑似儲物症患者是獨居老人,有些人甚至已到了需要居家安寧的臨終階段,卻因家中雜物充斥、垃圾堆滿天,家中連可以放張床的地方都沒有。
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疾病,並有以下特點:
- 患者難以丟棄囤積物,就算那些東西已經不值幾個錢,甚至在別人眼中是破銅爛鐵,患者也想留下。
- 囤積行為是來自於患者自己覺得需要收藏,若丟棄了囤積物,則會感到難捨難分的痛苦。
- 患者的起居空間因為囤積物變得凌亂不堪、動線受阻,影響到生活品質。要第3方(家人、家事服務團隊等)介入才能清空。
- 囤積的習慣影響到了患者的人際交往、工作等其他範疇的發展。
- 囤積的習慣並非由生理疾病(諸如腦血管疾病等)所造成。
- 囤積的習慣並非是精神疾病(諸如思覺失調症等)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