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咒罵的詩篇」?—王崇堯

我們靈修中的《詩篇》,充滿著對上帝的讚美、感恩,也因體認上帝的恩惠而喜樂、歡心;或所行錯誤、甚至犯罪而表現哀傷等等。然而,《詩篇》中除了感恩、哀傷、智慧、朝聖、或皇家與登基詩篇外,最令人不解與疑惑的就是「咒罵詩篇」(The Imprecatory Psalms)。
「咒罵詩篇」簡單說就是呼求神聖的復仇,及咒詛他/她人的不幸,呼籲上帝將祂的憤怒傾倒在《詩篇》作者認為的敵人身上。咒罵的詩篇在《詩篇》中有《詩篇》 5、10、17、35、58、59、69、70、79、83、109、129、137 和 140等等。


譬如《詩篇》第5篇10節說:「上帝阿、求你定他們的罪。願他們因自己的計謀跌倒.願你在他們許多的過犯中、把他們逐出.因為他們背叛了你。」第17篇13節說:「耶和華阿、求你起來、前去迎敵、將他打倒.用你的刀救護我命脫離惡人。」第58篇6節說:「上帝阿、求你敲碎他們口中的牙。」第79篇6-7節所說:「願你將你的忿怒倒在那不認識你的外邦、和那不求告你名的國度。因為他們吞了雅各、把他的住處變為荒場。」或109篇9節所說:「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


作為基督徒,當我們讀到《詩篇》69篇中祈求將仇敵從生命冊上塗掉時,我們作何感想?我們真的要這樣禱告嗎?或是讀到《詩篇》137 篇結尾的咒語時,我們真的能如《詩篇》作者的祈求,禱告上帝將惡人的嬰兒(不管是赫人、亞摩利人、非利士人或巴比倫人)抱起來,將他們摔到石頭上嗎?
難怪,威爾斯裔英國知名基督徒作家C. S. Lewis在其《詩篇反思》中,認為這些「報復性仇恨」的詩篇,是有點天真、粗俗、可鄙和邪惡,充著著毫不掩飾的幸災樂禍,是很難被認可的,除了對詩人的無情感到恐懼之外,是沒有任何感覺的。


對現代基督徒來說,理解《詩篇》中咒罵的詩篇是一件艱難的事。雖然有些咒罵的詩篇可以為受壓迫者傳達了對正義的深刻渴望;但作為基督徒,我們仍然不可誤以為:舊約中敵人作為一個整體被連根拔起後,也許他們的邪惡將不會再度出現。
其實不然,《詩篇》 137 篇的處境,以東人和以色列人相互將別人的孩子們摔在岩石上,在今日的歷史上仍然還會重演;這就是悔悟、寬恕、和解,不管在那個時代都會是最重要心靈活動的原因!


不過,大多學者認為詛咒的祈禱在古代近東是相當普遍的,舊約咒罵詩篇也是在此文化的框架內所設定,反映了一般古代近東咒語的動機。在古代近東文化,言語本身被認為可對針對的人造成傷害,人們認為言語具有執行的能力,能將對敵人的咒罵變成消滅敵人的一種手段。
因此,舊約所反映近東文化的咒罵詩篇,那是源自在其特定文化處境下的個人報復的情感表達,不該被視為是「聖」的,是上帝啟示的話語,而且這也違背了新約主耶穌所教導「愛仇敵」的信仰精神。當然,保守派的學者還是認為這些詩篇是上帝默示的話語,而詩篇中的咒語是上帝對受屈者的捍衛,不認為這些咒語僅僅是詩篇作者在近東文化處境中的個人情感表達。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將這些詩篇稱為「咒罵詩篇」是有待商榷的。德國Munster大學的天主教舊約教授Erich Zenger,在其《復仇之神?理解神聖憤怒的詩篇》(A God of Vengeance? Understanding the Psalms of Divine Wrath) 書中,就曾質疑使用「咒詛詩篇」(psalms of cursing) 和「咒罵詩篇」(imprecatory psalms)這兩個詞語是否合適?因為這些咒罵也可能只是反映詩人在上帝面前的哀嘆、祈求和願望而已,儘管這一事實並不能否定詩篇的咒罵性質。Erich Zenger認為,以今天世界的混亂及邪惡橫行來看的話,這些詩篇對世界上的暴力和不公義現象的哀嘆,對今天的信徒來說還是有意義的


奧古斯丁曾以《詩篇 》109 篇為例,認為其中的咒語是以「邪惡的名義」對未來說出預言。這也是有些現代舊約學者的看法,認為「咒罵詩篇」有其預言性的啟示。這種觀點意味著《詩篇》的作者不只是詩人;也是對未來預言的先知。德國路德派的舊約學者Franz Delitzsch,就將《詩篇》109 中的咒語解釋為預言未來,是對「基督及其教會的敵人和迫害者發出警告的鏡子」。


這種看法其實也襯托出舊約的「聖約」,其所應許的「恩典」與「審判」,是「咒罵詩篇」詛咒的基礎,而咒罵是呼籲上帝透過執行正義來維護衪的聖約權利。也有學者認為,呼求上帝復仇的神學是植根於妥拉律法,是申命記 32:1-43 中摩西之歌所表達的神聖復仇的應許。
為何詩篇的作者在受到冤屈時轉向咒罵呢?舊約學者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從近東文化處境制約下的個人情感、未來預言啟示、偤太特有的聖約文化、渴望報復敵人到熱心維護上帝的正義等等都有。這些原因可能都需要我們更進一步對「咒罵詩篇」中咒語,進行仔細的研究審查和詮釋。


我們知道《詩篇》是基督徒信仰和靈修生活的支柱,也被稱為「靈魂的鏡子」。從這個意義來說,咒罵性的詩篇可能反映了受冤屈的人的怨恨;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詩篇的作者有時會透過懷疑和缺乏信心的過程,來反應個人情緒。要區分詩篇中什麼是規範的,什麼不是,都需要詮釋者的仔細分辨。因此,在這樣的框架內,僅僅將所有的「咒罵詩篇」歸究為報復、仇恨和惡意都是很片面的;如同將咒詛他/她人的「咒罵詩篇」合理化為上帝的啟示一樣。或許,我們可以將《詩篇》視為人類經驗的萬花筒,就是詛咒性的祈禱,對個人情感來說,也是常見的信仰表達,不論過去或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