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這句信仰告白,對現今的基督徒來說是理所當然,內心深信;但對早期的羅馬教會卻是在很激烈的爭論中重新所體認的信仰。
在早期教會的神學爭論中,有一是基督教與偤太教要如何區別?這不只牽涉到基督徒所閱讀的新約文本,與即存的偤太教經典(或舊約文本) 有何關聯?也關係到基督徒所信耶穌的慈愛「父上帝」,與偤太教經典(或舊約文本) 那位創造天地的嚴酷「父上帝」,會是同一位的「父上帝」嗎?
早期的基督教會及基督徒確實有反偤思想,因為偤太人背負著殺害他/她們救主耶穌的罪責。在古希臘羅馬世界,反偤的想法是宗教差異,及偤太人採隔離社會和拒絕其他民族神靈所引起的。
然而,儘管耶穌和他的門徒大多是偤太人,但主後70 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摧毀,及兩次偤太起義失敗(主後66-70 年及132-135 年),偤太人被流放之後,擴散到外邦信耶穌的基督徒就逐漸和偤太教分手,並將新約中對聖殿被毀的預言與耶穌之死聯繫起來,而福音書不只減弱了羅馬人的責任,也暗示著偤太人才是殺害上帝兒子的兇手。
在初代教會的早期想法,可能受到保羅思想的啟發,認為偤太人因拒絕基督而被上帝所拒絕,並以舊約以掃和雅各的寓言來作以色列和教會的預表解讀,認為年長的以掃(即偤太人)現為年幼的雅各(基督教會)取代。進一步,保羅將基督徒預表為「真以色列」,是信仰的以色列;而非「肉體以色列」的偤太人。
就這樣,為使基督教成為新以色列的過程中,初代教會的教父游斯丁(Justin Martyr)就提出這樣的見解,說偤太人最初雖被上帝揀選,但因拒絕耶穌及殺害耶穌而被上帝捨棄。游斯丁甚至幸災樂禍地認為聖殿被毀,是上帝對偤太人背信的公正懲罰。
我們可以說有見解地提出與偤太人及偤太教分手的人,就是來自Sinope的馬吉安(Marcion of Sinope) 教父,及後來形成跟隨他的馬吉安教派(Marcionism)。馬吉安的主張很清楚,那就是耶穌基督的上帝,與創造世界及主張「復仇」的上帝是不同的。另外,馬吉安也自認自己是使徒保羅的追隨者,而保羅才是耶穌基督唯一真正的使徒,福音已取代律法,新約已代替舊約。
最後,馬吉安也編輯了最早的新約聖經正典,不過此正典僅由11本書組成,分為兩部分:《福音傳記》(路加福音的簡短版本)和《使徒行傳》(選自使徒保羅的十封書信,也比正典文本略短)。有些學者認為馬吉安就是第一個編纂基督教正典的人,而其編輯的福音書也是最古老的,儘管這一點還存在著爭議。
馬吉安大約於主後110年出生於小亞細亞黑海Pontus港口的Sinope城市,父親是Sinope教會的領袖,初代教父Tertullian將他描述為一位船主,因此家庭富有。第四世紀末塞浦路斯Salamis的教父Epiphanius,在其著作《反對異端》(Adversus Haereses),提到馬吉安年輕時自稱過著貞潔和禁慾主義的生活,但他還是與一位年輕的少女有染犯罪。
結果,他的父親將他逐出教會。於是他離開了故鄉來到羅馬。在此,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馬吉安罪孽的故事已被許多現代學者拆穿,認為它是一段加上去的惡意八卦,主要目的是詆毀教會認為的敵手異端!我想這種事情過去會發生,現在也同樣會出現!
里昂教父愛任紐Irenaeus曾說Sinope的馬吉安在羅馬主教Hyginus在位期間居住在羅馬,且透過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放棄信仰,成功地重新得以加入教會,但最終又重新陷入異端而被驅逐出教會。
另外,當時一位鼓吹諾斯底派的瓦倫丁(Valentinus)也在此時期來到羅馬,而且一直留在那裡直到Anicetus成為羅馬主教。有一說法是馬吉安在Sinope教會擔任副主教,是他父親的助手,直到與父親鬧翻後,他才於主後138年在Antoninus Pius為羅馬皇帝時來到羅馬。
學者推測馬吉安的動機各有不同,有的說這歸因於他的信仰熱情,有的說這有益於他想推展的信仰觀點,有的說他可能在意羅馬主教的職位。想想:今天何嚐不是這樣,教會巨大的捐款有的真的出於單純信仰的熱情;但不容否認的,有時奉獻也牽涉到無可厚非的名望渴求!
對希伯來聖經的研究,使得馬吉安大約於主後144 年發展出一種二神論的信仰體系,並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耶穌的許多教導與耶和華的行為是互不相容的。馬吉安認為耶和華是好戰的神,而基督的教會與此偤太教可說是完全不連續。
其實,他並沒有反對偤太經典,只是認為偤太人所宣稱的耶和華是與耶穌所說的上帝是不同。例如,《創世記》中當耶和華走過伊甸園並詢問亞當在那裡時,馬吉安說這證明耶和華是居住在肉身中,無法具有全能的知識與能力,而這些屬性與耶穌所宣稱的天父是完全不相容的。
更進一步,馬吉安說《舊約》中的耶和華,他被稱為造物主,而創造會腐朽的物質世界的神是低等的,這位耶和華只是偤太部落的一個嫉妒神明,並通過痛苦和死亡來懲罰人類的罪孽。相較之下,耶穌所宣稱的上帝是一位充滿憐憫和慈愛的普世上帝,以仁慈和憐憫來對待人類。
在其《反題》(Antitheses,該書已不存在)書中,馬吉安將舊約中的造物主與新約中的上帝進行了對比:譬如摩西主張以牙還牙律法,但基督卻廢此律法;以利沙讓熊吃掉童子,但基督卻接納小孩;約書亞求日頭停住,以繼續追殺他的敵人,但保羅卻說日落之前要消除憤怒;舊約一夫多妻、允許離婚,但新約卻禁止。
另外,馬吉安也說舊約充滿著矛盾,如安息日不可工作,但卻要以色列人抬約櫃在安息日繞著耶利哥城;耶和華不許人造偶像,但卻指示摩西做一銅蛇等等。
馬吉安於主後144 年被羅馬教會逐出教會後,就自立門派,四處發展。由於其教派主張獨身,並允許女性為人施洗而受到歡迎。殉道者游斯汀在他的《第一護教書》(The first Apology,大約寫於150 年),曾提及馬吉安此教派很成功地到處傳播,甚至認為馬吉安的教義在他來羅馬之前,已在小亞細亞流行了。
無論如何,早期教父,如愛任紐和特土良都譴責馬吉安為異端分子或反基督者。愛任紐說當波利卡(Polycarp)在羅馬見到馬吉安時,馬吉安問他說:「你認識我嗎?」不料,波利卡這樣回說:「我知道你是撒旦的長子。」
不知什麼緣故,特土良在主後207的《反馬吉安》(Against Marcion) 書中,告訴我們馬吉安曾公開表示悔罪,而他是否能夠被重新接受加入教會,就在於他能否再將那些被他引入歧途的人帶回教會;不過,他的死亡卻讓他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儘管我們並不知道他的確切死亡日期,甚至我們也不能確切知道特土良所言是否屬實。
歷史證言的困境就在於此,就是第一手資料或所謂的早期史料,也有可能來自有利於主流教會的後設編寫!
主後144 年,由馬吉安在羅馬創立的馬吉安教派,在西方持續了 300 年,在東方也持續了幾個世紀,特別在拜占庭帝國之外。他們拒絕接受《舊約》,教導基督不是偤太人所信那位上帝的兒子,而是良善上帝的兒子。
馬吉安派出現在基督教的起步階段,它的教會發展可能是基督教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敵人。這就是<使徒信經>一開始就面對的挑戰,我們所信的上帝,就是舊約那位創造天地的主,全能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