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然而,在基督裡,這座山又成了灰飛煙滅。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每天新聞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災難,有戰爭下逃難人群中被迫離開家園失去親人的,有被詐騙集團騙去畢生積蓄的,有車禍、槍擊、罹癌等意外的受害者。

這些不幸事件,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只是時代的灰。若發生在自己或至親身上,就是壓在肩頭、內心深處沉甸甸的、痛楚不堪的巨大的山。


「活者」全書的結尾,福貴牽著一頭不知多久便要離去的老牛,卻依然充滿希望。余華想說的,便躍然於紙上:「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為活者而活者」何等無奈,何等殘酷,又何等現實。


在基督的信仰裡,萬事都可視為”糞土”、”垃圾”、”廢物”。

♦ 我們曾如此渴望獲得教會群體內的肯定,到最後才明白:信仰終究是私密的、個人的,與旁人無涉!


只要一轉念,只要學習用保羅視角看人生中的幸與不幸,也就是說,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的十字架苦難,最終是以復活的樣貌重現。

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多了一種淡定和從容。於是,落在個人頭上的一座山又恢復成一粒灰了。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然而,在基督裡,這座山又成了一粒灰。

舊約聖經中到處充滿這樣的例證;耶利哥城牆上的妓女喇合、被哥哥們出賣的埃及的約瑟、被迫在異鄉打工二十載的雅各、被兒子叛變追殺的大衛王、被鋸子鋸死的先知以賽亞、被脅持客死異鄉的先知耶利米等等。

新約聖經中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的例證更是不勝枚舉,也就是耶穌幾乎可說是將痛苦的山化成烏有的集大成者;與耶穌同釘十架的強盜、爬到樹上的稅吏該撒、拿因城門口的寡婦、瞎子巴底買、被鬼附的抹大拉的馬利亞、畢士大池旁的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