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葡萄樹枝、葡萄樹、葡萄園—-龐君華

葡萄、葡萄樹枝、葡萄樹、葡萄園(復活期第五週)選自每日三讀三禱

接下來的整個禮拜的經課,都圍繞著「葡萄樹、樹枝、葡萄果子與葡萄園」等等的意象。在復活節期的氛圍中,這樣安排是有其特別的靈性含意,激發我們屬靈的想像。


首先,葡萄樹枝與樹幹的比喻提醒我們,復活後的主仍然期待與我們的生命緊緊相,如同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因為若離開了祂,屬靈的生命,也就是主所賜的新生命,就不能生存,不再有生命力,終致枯萎,更遑論結出葡萄了。


此外,「葡萄園」在舊約中常常用作象徵「以色列」的隱喻。所以上主對於「葡萄園」未能按照祂建造園子時的期待,變得荒亂不堪,呈現了沒有維護、沒有整理,也沒有籬笆與外在分別,任由外面的野生植物往園內生長,以致完全不像上主的園子了。甚至結出來的果子,也都失去了原本應有的鮮美,成為了不能享用的酸葡萄。


先知用這幅圖像說明了上帝的心情,祂很難過祂的選民已經變質了,他想提出控訴,控訴祂選民的社會生活,因為信仰上的離心,以致愈來愈敗壞,沒有公義,也沒有憐憫。完全無法體現上主造這園子的心意,更沒有呈現出上主設計的園子應有的榮美。


上主期待這園子最後要成為一個樂園,就如同本週三經課中的〈以賽亞的異象〉,在那裏沒有眼淚、沒有暴力、沒有剝削,充滿了平安。然而這個異象最後提到,最終這個樂園是需要經過一連串的「轉化」,整個受造的轉化,人的生命的轉化,甚至連兇殘的動物的性情也被都轉化了。


以賽亞書五章1~7節,先知用葡萄園的比喻,來指出以色列人的錯誤,而這個比喻又稱為「葡萄園之歌」

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是我所愛者的歌,論他葡萄園的事:我所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美的山岡上。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請你們現今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中,斷定是非。我為我葡萄園所做之外,還有什麼可做的呢?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

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葡萄園怎樣行:我必撤去籬笆,使他被吞滅,拆毀牆垣,使他被踐踏。我必使他荒廢,不再修理,不再鋤刨,荊棘蒺藜倒要生長。我也必命雲不降雨在其上。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或譯:倒流人血);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

 


以賽亞書 27:2-6

當那日,有出酒的葡萄園,你們要指這園唱歌說: 我-耶和華是看守葡萄園的;我必時刻澆灌,晝夜看守,免得有人損害。 我心中不存忿怒。惟願荊棘蒺藜與我交戰,我就勇往直前,把它一同焚燒。 不然,讓它持住我的能力,使它與我和好,願它與我和好。 將來雅各要紮根,以色列要發芽開花;他們的果實必充滿世界。

神藉著先知宣告祂要刑罰選民歷代的仇敵之後,祂又發出了充滿慈愛和盼望的詩歌。昔日不爭氣的葡萄園,如今要成為出酒的,因為神是葡萄園的園主,祂晝夜看守,悉心料理這園。第4節說神不再忿怒,但若是園中的荊棘蒺藜(比喻悖逆的百姓或世人)要繼續與神為敵,祂會直接了當地毀滅他們,一同焚燒。第5節原文是“除非他們抓住我作他們的避難所,與我和好,與我和好” (中文新譯本)。這是神邀請「荊棘蒺藜」到祂那裡來得庇護,正如錫安城也向摩押敞開(16:5)。神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哈利路亞!

這葡萄園內的荊棘被清除後,葡萄園勢必發芽開花,果實滿滿,整個世界也將受惠。第6節實際上重申了神給亞伯拉罕的約,見創世紀12:3: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其實,這樣的樂園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上主要招聚新的選民群體,與祂一同建造。這新的選民群體,就是由見證復活的群體所組成,他們每個人需要像葡萄樹枝,緊緊地與葡萄樹相接,由葡萄樹供應他們生命的養分,他們才能有「轉化」生命的力量。除了能見證復活的基督、也能轉化這個世界,將和平的福音帶給世人。


所以復活期中期後的靈修,要求我們進一步地省察我們與上主的關係,是否如葡萄樹枝與樹幹那樣緊緊相繫。復活基督所帶給我們新的生命,是否天天得到養分,能愛人,能信靠主,而成不斷更新與成長。


最後,復活基督的信仰群體,必須要分別為聖,明確地在世而不屬世,不被世俗的野草混入了園子裏,推動這個群體轉化的力量,絕對不是來自世俗的價值或功利的精神,而是復活主的生命力,這樣才不致最後結出了畸形的果子。我們唯有如此警醒,我們的信心群體,才有轉化這世界的力量與帶給世人盼望,也才能使主的園子成為合祂心意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