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當記念我僕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為以色列眾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要差遣以利亞先知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詛咒這地。」(瑪拉基書四4-6)
瑪拉基提到摩西是要百姓「記念我僕人摩西的律法」(四4)。「記念」不僅僅是想念、懷念,更是提醒百姓應追想神在以色列歷史上的作為,更進一步常常思想耶華和華透過摩西,頒布的行事為人的最高準則。
換言之,摩西勸勉百姓不但要「遵守」律法,更要「記念」神的約和祂救贖的作為,例如︰「要記念祂的約」(代上十六15),以及「記念耶和華你神向法老和埃及全地所行的事」(申七18,和合本)。
而百姓應如何記念律法呢?雖然祭司和百姓有實踐獻祭的要求,但卻獻上有缺陷的祭品 (一6至二9);百姓的確有金錢奉獻,但卻沒有「將當納的十分之一」獻上 (三7-12)。
因此,瑪拉基要勸勉他們的,是要用心和真誠地履行摩西的律法,而不是敷衍。
瑪拉基提到以利亞、是吩咐他們要「回轉」。一是「心」的「回轉」。「他必使父親的心回轉而向兒女,使兒女的心回轉而向父親」(四6上),這是描述家庭和睦、和解的和諧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轉向,使相互間建立起融洽的關係。
但先知指出第二方面的「回轉」更加重要,他們要轉向神,就是與神和好,因而這地就免受神的詛咒了(四6下)。
這話的意思是當那日因以色列全家都悔改得救,他們就得以免受神毀滅性的擊打和審判。這是描述神和人的和睦,和解的神人關係。
瑪拉基以記述摩西和以利亞兩位典範人物作為總結,是要說明摩西是律法的代表;而以利亞是先知之話的代表,兩者都是來自神的權柄。
在猶太人的傳統觀念,舊約人物中的摩西、以利亞與另一位舊約人物以諾是十分被敬重的,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與他們如何離世有關的。
按年代的順序,第一位是以諾,聖經描述他與神同行三百年,然後神親手將他接去 (參創五21-24)。
第二位是摩西,他活了120年,他不單「死的時候…眼目沒有昏花,力量沒有衰退」(申卅四7),還有神親自為他安葬在摩押地,卻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 (申卅四6)。
第三位是以利亞,他離開時,有火馬和火焰車出現,神用旋風接他升天 (參王下9-18)。
這兩位典範人物摩西和以利亞,他們分別是律法和先知的代表。
到新約,也曾提及這兩位人物。在耶穌登山變像的事件中,摩西和以利亞曾顯現,與耶穌說話 (太十七3;另參可九2-8;路九28-36)。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門徒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太17:1-13)
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門徒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太1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