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蒙召作先知是約西亞王在位的第13年,當時亞述的權勢已衰弱,而偤大在名義上雖臣服於亞述,但實際上卻有相當自治的自由。年輕的約西亞王與其身邊正直忠於耶和華的官員及先知,也協助護衛他的宗教改革。
照《歷代誌下》34章3節的說法,約西亞在位的第12年,即耶利米被召的前一年,宗教改革就已經開始。而改革的目標,就是將國中那些在米拿現王年間所盛行的偶像崇拜予以除掉。
這也是耶和華上帝給予偤大國最後一個悔改機會,而先知耶利米也在衆民面前講道,輔助這個宗教改革運動。
《耶利米書》2章至6章,其內容大部分就是在此改革時期所寫,儘管偤大之惡較以色列更甚,先知仍說只要偤大承認自己的罪孽,就是違背耶和華上帝,耶和華上帝必將合衪心的牧者賜給你們。他們必以知識和智慧牧養你們(耶3:13-15)。
就是在約雅敬王初年間,先知仍這樣說道:「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你們改正行動作為,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耶7:3)。
不過,我們在《耶利米書》17-18章看到先知痛苦的呼喊,因為「偤大的罪是用鐵筆、用金鋼鑽記錄的,銘刻在他們的心版上和壇角上」(耶17:1) ;他們要照自己的計謀去行,各人隨自己頑梗的惡心做事(耶18:12)。看來偤大的罪惡己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了!
在耶利米作先知的第18年,約西亞在與埃及的戰爭中,在米吉多受傷而死。偤大改革的最後希望隨著約西亞的死亡而消逝。約西亞的次子約哈斯又叫沙龍的被立為王,但在位3個月就被埃及法老尼哥引到其利比拉軍營囚禁,然後再被帶到埃及。
耶利米先知哀歎他生不逢時!說不要為他悲傷,因為他不得再回來,要死在被擄去的地方,也不得再見他的本國(耶22:10-12)。
尼哥立約西亞的長子以利雅敬立為王,又替他改名叫約雅敬,這樣偤大就成為埃及的一個附庸國。
耶利米告訴我們約雅敬是一位暴虐自利又好奢華的國王,他行不義蓋房、行不公造樓、內心專顧貪婪、流無辜人的血、行欺壓和強暴(耶22:13-17) ;而且主張崇拜外來偶像的黨派,好像又回到王的身旁掌握政權。耶和華的崇拜雖然存在,但已與外來偶像崇拜的禮儀相混合了。
耶利米先知至少有二次在大會期間向偤大民眾宣講悔改的信息,一是約雅敬登基的時候,耶和華要先知向前來耶路撒冷的百姓宣講,若他/她們不遵行律法,不聽從耶和華所差來眾先知的話,衪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耶26:4-6)。
結果「祭司、先知、與眾民、都來抓住他說、你必要死。」(耶26:8)還好有幾位勇敢的長老為他辯護,引用前先知彌迦對耶路撒冷的責備,當時希西家王以及偤太人不但沒有殺他,反而悔改,懇求耶和華上帝的赦免。
另一是約雅敬作王的第5年,,偤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過節。這時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已經在迦基米施的大戰打敗埃及(主前605年,約雅敬在位第4年),偤大國也成為巴比倫帝國的附屬。
耶利米先知在聖殿再次向百姓宣講上帝要來審判的信息,這次耶利米是用嘴巴宣講,由他的助手巴錄用手寫成冊卷,但是偤太的百姓仍然沒有反悔的心。
《耶利米書》36章23節說當文士偤底將書卷的話唸給王聽,王聽了三四行,就不耐煩的握住那卷,用文士的刀將書卷割破,扔在火盆中,直到全卷在火中燒盡了。
《耶利米書》第 36 章將約雅敬在聽到耶利米書卷後缺乏悔罪,與他虔誠的先祖希西家人進行了對比,後者在聽到托拉書卷的話後就悔悟撕裂了衣服。
忠誠於上帝的耶利米重寫了約雅敬燒毀的書卷,宣告上帝對約雅敬王的審判:「所以耶和華論到偤大王約雅敬說:他後裔中必沒有人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他的屍首必被拋棄,白日受炎熱,黑夜受寒霜」(耶利米書 36:30)。
當約雅敬統治的第11年(王下 23:36;代下 36:5),他反叛巴比倫,停止向巴比倫進貢時,這個預言就應驗了。尼布甲尼撒親率軍隊攻打耶路撒冷,約雅敬王就是死於這次巴比倫的軍事入侵。耶利米先知告訴我們:「他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門之外」 (耶22:19)。
耶哥尼雅(Jeconiah) 又名約雅斤(Jehoiachin) 接續為王,但3個月後(主前 598 年 12 月 9 日至597 年 3 月 15 日),尼布甲尼撒的軍隊又來圍困耶路撒冷,而約雅斤就帶著他的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向巴比倫王投降。
巴比倫王不只將耶和華殿和王宮裡的寶物奪走,也將約雅斤及他的家人、太監,國中的大官,耶路撒冷的眾民、眾首領,所有大能的勇士及木匠、鐵匠,共一萬人;除了極貧窮的人外,都被擄去巴比倫了。巴比倫王並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作王,也給瑪探雅改名為西底家(王下24:12-17)。
在西底家統治的第四年(主前594/593),可能是巴比倫的內部動亂及Psammetichus II登上埃及王位(595- 589) ,他才不聽先知耶利米、巴錄(Baruch ben Neriah)和其顧問的強烈反對,而且無視他哥哥約雅敬的下場,開始與鄰國以東、摩押、亞捫、推羅和西頓的代表聚集在耶路撒冷,商議密謀反抗巴比倫。
耶利米先知警告這個軍事聯盟說:「無論哪一邦哪一國,不肯服事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也不把頸項放在巴比倫王的軛下,我必用刀劍、饑荒、瘟疫刑罰那邦,直到我藉巴比倫王的手將他們毀滅。這是耶和華說的」(耶27:8)。
尼布甲尼撒顯然了解這些附庸國的變動(不知有否安插spy),所以先下手向敘利亞發起攻擊,而將叛亂的萌芽及時遏止。此時,西底家可能知道大勢已去,而派遣代表團或親自到尼布甲尼撒那裡表達其忠誠。
西底家統治第九年,他在埃及的幫助下再度密謀反抗巴比倫,而國內傾向依賴埃及想擺脫巴比倫枷鎖的官員、將領及先知,也煽動人民反抗並向他們灌輸偤大必勝的信息,儘管耶利米稱他們所說的是謊言。
先知以西結這樣說道:「他卻背叛巴比倫王,打發使者往埃及去,要他們給他馬匹和多民。他豈能亨通呢?行這樣事的人豈能逃脫呢?他背約豈能逃脫呢?他輕看向王所起的誓,背棄王與他所立的約。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他定要死在立他作王、巴比倫王的京都」(結17:15-16)。
耶利米的預言應驗了,尼布甲尼撒於主前589 年 12 月圍攻耶路撒冷,圍城持續了兩年半,從西底家9年10月10日起,直到西底家11年4月 10 日(約主前 586 年),城被攻破為止。
《列王紀下》告訴我們「四月初九日,城裡有大饑荒,甚至百姓都沒有糧食」(王下 25:3);而《耶利米哀歌》也說,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因為這是缺了田間的土產,就身體衰弱,漸漸消滅。慈悲的婦人,當眾民被毀滅的時候,就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哀4:9-10)。聽來真是難以想像的悲慘至極!
此時的西底家和他的追隨者試圖逃出城外,但在耶利哥平原被俘虜並被帶到利比拉。悲慘的是,西底家在那裡親眼目睹他的兒子們被處死。然後他的眼睛被剜出,身上帶著鎖鏈,被擄到巴比倫,一直被囚禁在那裡直到去世(王下 25:1-7;耶39:1-7;結 12:13)。
耶路撒冷陷落後,尼布甲尼撒派遣尼布撒拉旦將它夷為平地,所羅門聖殿完全被毀,眾民被擄到巴比倫,只有少數葡萄園主和農夫被允許留在這片土地上(耶52:16),到此南偤大國亡國,並被併入巴比倫帝國為耶胡德(Yehud)省。
耶利米是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的祭司,此地離耶路撒冷東北方約三哩遠。
在約西亞在位的第13年,耶和華的話臨到他。當時他還年輕,有點不知所措,不過耶和華的話仍臨到他,要他不以自己年輕為意。耶和華對他說:「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1:7-8)。
於是耶和華伸手按他的口說:「我已將當說的話傳給你。」而耶利米作為先知的工作就是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9-10)。
上帝要耶利米先知在列國行「拆毀又建立」的事工,是否就是要耶利米宣告一個新制度即將取代舊有的制度,如同陶人在車輪上照他自己的意思製成新模,又作成他的器皿。也因為如此,先知必須心志強壯,獨自一人對抗國王、官員、祭司、先知和全地上衆民的反對(耶1:18)。
為此,上帝吩咐他不能娶妻生兒育女,也無法與同國的人共享快樂與哀愁,而早期可以協助他的朋友大多又被擄走了,先知的一生注定是要過著索居無趣,遭眾民討厭的生活了。
先知的工作是當人民在大會期聚集聖殿時,他就從鄉下來到耶路撒冷宣告耶和華上帝要他說的話。我們知道他以長途旅行用的麻布束腰,象徵腰帶怎樣緊貼人腰,耶和華也要偤大全家緊貼我,好叫他們屬我為子民,使我得名聲,得頌讚,得榮耀;可惜,他們卻不肯聽從(耶13:11) 。
先知也以陶工在車輪上作工,演繹出一篇警戒的教言;又引一隊長老們從「瓦片門」走到欣嫩山谷,並在他們面前打碎一個土罐,作爲耶路撒冷將被毀滅的比方(耶19章)。
在耶路撒冷末次被圍攻時,他也為同族的權利贖回亞拿突的一塊田,來預言以色列最後的復興(耶32:9-15)。而先知也以利甲族人對祖先命令的忠心,來對比偤太人對於耶和華律法的不忠(耶35章)。
先知藉着他忠心的書記巴錄的幫助,在尼布甲尼撒將要攻打偤大的危機時,將他所說的預言寫出來;而且當那不虔誠的約雅敬燒毀那書卷後,又重新書寫並增加一些新的預言,如偤大的復興及一篇安慰的書信(耶30-33章),來安慰長久被擄遠離祖國而有信心的偤大人,並表明最終耶和華必拯救的信息。
《耶利米書》30-33章通常被稱為「安慰之書」(The Book of Consolation),它可能寫於巴比倫人開始圍困耶路撒冷時,當時耶利米是被軟禁(耶32:2),國家似乎處於絕望之中;但先知仍給偤太人民一個明確復興的盼望(耶30:1-3)。
耶利米的一生可說是為道捐軀,他不僅單身匹馬周旋於全國,也備受羣衆之厭惡,甚至生命也常處在危險之中。
我們讀到亞拿突的鄰舍想要設計謀害他(耶11:19),他的家人也用奸詐待他,叫喊要捉他(耶12:6),而聖殿的總管鞭打他,將他上了足枷,因為他的預言褻瀆了聖殿(耶20:1-2) ;就是知己的朋友也都窺探他,願他跌倒,好在他身上報仇(耶20:10) 。
而受人歡迎的假先知們也常與他作對,雖然他預言哈拿尼雅的死(耶28:15-17) ,及宣佈作惡的亞哈及西底家兩人是假先知,將受巴比倫人的火刑(耶29:21-23),但百姓仍不以為然,不相信他所說的。
先知耶利米的處境可說是極為險峻,因為同為先知說同樣預言的鳥利亞,因害怕被殺而逃往埃及,但最終仍被抓回被約雅敬王用刀殺死,而他的屍首也被羞辱的抛在小民的墳上(耶26:20-23)。
所以,在城被圍攻時,就有民眾控告先知主張投降迦勒底人,於是先知就被下在監裡。軍領們要求將耶利米處死,而那懦弱的王也不敢反抗他們,他們就將耶利米丟入一個污穢的地牢要餓死他,幸好他竟被一個外國的古實人以伯米勒救了出來(耶38:4-13) 。
後來,耶利米還是被強迫去到埃及,傳說他在埃及的答比匿(Daphnae) 被惱怒他的人 用石頭打死,因為他責備這些人祭拜偶像。
先知可說過著坎坷不安的一生,難免在他憤怒世道不公、人民不知悔改時,會氣憤地說出如此嚴厲咒罵的語言:
「耶和華啊,求你理會我,且聽那些與我爭競之人的話。豈可以惡報善呢?他們竟挖坑要害我的性命!求你記念我怎樣站在你面前為他們代求,要使你的忿怒向他們轉消。
故此,願你將他們的兒女交與饑荒和刀劍;願他們的妻無子,且作寡婦;又願他們的男人被死亡所滅,他們的少年人在陣上被刀擊殺。你使敵軍忽然臨到他們的時候,願人聽見哀聲從他們的屋內發出;因他們挖坑要捉拿我,暗設網羅要絆我的腳」(耶18:19-22) 。
看來先知是祈求耶和華不可赦免這些人的罪孽呢!
然而,先知也有其仁慈充滿同情的憐憫之心,也許他的心痛就是來自內心憤怒與仁慈之相互纏繞,如同日本神學家Kazoh Kitamori所說的「上帝的心痛」。借以路德在各各他的「上帝與上帝戰鬥」的概念,Kitamori將上帝描繪成「必須判處罪人死刑」的上帝,與「希望愛他們」的同一位上帝作戰。
憤怒和愛之間的緊張,導致了上帝的痛苦。而Kitamori就是引用耶利米書31:20所說:以法蓮不是我親愛的兒子,不是我所喜悅的孩子嗎?儘管我經常反對他,但我仍然記得他。因此,「我的心向他渴望」;此「我的心向他渴望」 ,在日語是可以翻譯為「我的心很痛」。
先知的痛苦可能就是來自這兩個面向:一是,公正之上帝,不能寬恕其所愛之人所犯的罪;其二是,上帝願意寬恕悔罪之人;而先知的痛苦顯然是上帝所愛的子民卻不願悔改,歸向上帝。
於是,先知宣告了上帝要在不知悔悟的子民之間,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心痛信息(耶1:9-10);而這不正是耶穌基督福音的核心信息嗎?痛苦中的上帝以自己的方式(十字架),解決了我們人類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