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基督徒」與「認信教會」
在德國納粹興起,帶來歐洲戰爭禍患期間,有二個鮮明的教會組織值得今日的基督教會反思:一是支持希特勒的「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另一是「認信教會」(the Confessing Church) 。「德意志基督徒」成立於 1932 年,是一個具強烈反偤太人的雅利安民族主義宗教組織。
由於反偤太人,有些極端分子甚至否定偤太人的「希伯來聖經」(基督宗教的舊約)和偤太人保羅在新約所寫的書信等等。
1933 年 7 月,德國各聯邦州的新教教會合併成立為「德國福音派教會」(the 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在帝國主教Ludwig Müller的領導下,該教會接受了納粹根據其祖先們對偤太人的定義,及1935 年「紐倫堡法案」的種族主義原則。
根據此法案,偤太人被剝奪了德國公民身份,不能行使投票權也不能擔任公職;及禁止偤太人與德國公民結婚或發生性關係。不久之後,在偤太人的護照上就被印上了紅色的「J」(代表Jude,即偤太人)。
而該教會的神學家們(可說共犯結構)也於1939年成立「偤太人對德國宗教生活影響研究與根除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and Eradication of Jewish Influence on German Religious Life),成為後來納粹教會推行聖經、禮拜儀式及神學教育「去偤太化」的重要宣傳機構。
此研究所是由11所德國新教教會,在「德國基督徒」運動的鼓舞下成立的機構。該研究所由杜賓根及耶拿的新教神學家Siegfried Leffler和Walter Grundmann在艾森納赫(Eisenach)創立。後來,Giessen大學新約教授Georg Bertram從 1943 年起擔任該研究所所長,直至 1945 年 5 月此研究所被解散。
該研究所提供反偤太的神學培訓,來作為納粹教會的神學觀點。Siegfried Leffler戰後於 1945 年至 1948 年被關在Lager Ludwigsburg的拘押營。 隨後,他回到巴伐利亞新教教會服務,在承認自己的罪行後, 1949年他成為新成立的Hengersberg 和平教會的 第一任牧師(聽來很諷刺),直到1970年退休。
Walter Grundmann不只反偤太,也曾是國家安全部的「秘密線人」,專門出賣反納粹者及偤太人(真正的非偤太人的偤大) 。諷刺的是,當時他的化名是GM Berg(GM Mountain),取自登山寶訓(Bergrede)。
此研究所曾出版了一本沒有《舊約》的《聖經》,並重製了《新約》,刪除了顯示耶穌是大衛後裔的家譜。它也刪除了《舊約》中有關偤太人的名字和地點(除非它們對偤太人進行貶低),以及任何提到已實現的《舊約》預言的內容。
它將耶穌重塑為一個使用納粹語言並與偤太人作戰的軍事英雄人物。1942 年,該研究所也出版了一本「讚美詩集」,同樣刪除了錫安、耶和華、耶路撒冷、聖殿和詩篇等任何提及偤太人的文字,而它的大小是以前讚美詩集的一半。
由於「德國福音派教會」成為納粹政策的工具,而引來路德宗、改革宗和聯合教會的抵制,這些教派也於1934 年5月的「巴門會議」(the Synod of Barmen) 中 ,組成了「認信教會」(the Confessing Church) ,並於1934年發表了那著名反納粹的「巴門宣言」(The Barmen Declaration)。
其實,早於1933 年 11 月,一位路德派牧師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就成立了「牧師緊急聯盟」(the Pastors’ Emergency League),勇敢地站出來反抗「德國基督徒」。
在納粹壓迫下倖存下來的尼莫拉(1892 – 1984 )出生在路德派牧師的家庭,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擔任德國U 型潛艇的指揮官。1931年在 Münster大學讀完神學後,成為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牧師。2年後,為了抗議納粹干涉教會事務,創立了「牧師緊急聯盟」。
1934年,因參加反希特勒的「認信教會」,而被關押於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的集中營,然後被移到達豪(Dachau)集中營,1945 年再被轉移到奧地利的蒂羅爾(Tirol),直到二戰結束後盟軍才將他釋放。戰後,他協助德國福音派教會的重建,並從 1947 年到 1964 年擔任黑森拿騷地區教會(the Hesse-Nassau regional church)的主席。
最後,他們來找我,但已經沒有人再說話了。
《巴門宣言》最初的名稱是「關於德國福音派教會現狀的神學宣言」,反對當時稱為「德國基督徒」的納粹同情者已滲透到德國福音派教會,並用納粹宣傳來淹沒整個教會聯盟,奪取這個德國最大新教教會聯盟的控制權,並將其交給希特勒掌控。
更嚴重的是,沒有人對此表示抗議!想像當德國基督徒走進教堂,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就放在聖經旁的祭壇上,而教堂裡的每個人也都為他鼓掌時,德國教會所信的耶穌及上帝會在那裡呢?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及路德教會神學家Hans Asmussen和Thomas Breit負責起草《巴門宣言》的初稿,該宣言的最終版本也在「認信教會」的大會進行共識的修改。
加拿大Saskatchewan 的Briercrest 神學院教授David Guretzki就說儘管巴特被譽為《巴門宣言》的主要作者,但更準確地說,最初的稿文是巴特在 1934 年 5 月 16 日與路德派神學家Hans Asmussen和Thomas Breit會面時提出的。當然,也有神學家以巴特所描述的「當兩位路德派好好享受三個小時的午睡時,我喝了濃咖啡,抽了一兩支巴西雪茄,就修改了六份聲明的文本」,來印證巴特所說:「路德教會沉睡了,而歸正教會則保持清醒」。
6.因此,巴門宣言拒絕(1)教會對國家的服從和(2)聖言和聖靈對教會的服從。
相信,《巴門宣言》對今天的普世教會及台灣教會應有啟發才是!也期盼不管是路德派、改革宗或其他教會,都能在現今的覇權主義横行下保持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