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弗里德里希、馮、博德爾施溫格牧師—王崇堯

談談弗里德里希、馮、博德爾施溫格牧師


德國先前是由數十個公國組成,而每個公國都有自己的統治者和被認可的官方教會。有的是天主教,有的是新教:包括路德宗,改革宗及聯合宗。當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統一為一個共和國時,各州及其官方教會仍然存在。而浸信會、衛理公會、各種敬虔派等較小的教派則分散在德國各地,後來28 個德國各州的新教官方教會就組成了一個鬆散的協會,稱為「德國福音派教會聯盟」(The 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


1933 年 1 月,德國政府因未能解決經濟蕭條和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導致希特勒興起並被任命為總理。當時的希特勒利用人們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成功說服了議會讓他以法令來統治德國。由此,在鞏固其權力的過程中,希特勒廢除了一切政治權利和民主進程,如警察可以不經審判就可拘禁囚犯、或隨意搜查私人住宅及扣押財產、審查出版物、竊聽電話及禁止集會等等。


在此過程,希特勒不只取締自己政黨以外的所有政黨,也粉碎了工會,清洗了大學,並以他自己的「人民法院」取代了司法系統,也開始有系統地壓迫偤太人,而且也利用民族主義來與德國基督教徒結盟,獲得教會大多領袖的支持。令人驚訝的是,當時大多數的德國人是把基督教、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結合一起,而愛國情操被等同於基督教真理。而且,德國基督徒也將種族純潔和希特勒的統治,視為上帝對德國人民的旨意。


希特勒掌權後,為了將仍處於半獨立的德國各州統一為一個能受他控制的國家,他下令將「德國福音派教會聯盟」合併為一個單一的新教帝國教會。當時一位虔敬的牧師弗里德里希、馮、博德爾施溫格(Friedrich von Bodelschwingh,Jr)被選為主教,由於他主張教會要為窮人、殘疾人和智障人士提供醫療服務,導致後來他反對納粹對他機構內照顧的兒童和成人實施安樂死,而被納粹除去新國家教會的主教職務,很快他就加入了反納粹的「認信教會」。


弗里德里希、馮、博德爾施溫格的父親Friedrich von Bodelschwingh (the Elder)是「馮、博德爾施溫格伯特利機構」的創辦人,此機構為窮人們提供了醫療保健和其他福利。 1910 年,博德爾施溫格接管了此機構,並開始照顧孤兒。當機構內的孤兒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時,男孩就以3 月 6 日博德爾施溫格的父親,也是此機構創辦人的生日作為生日,女孩則是2 月 20 日,以博德爾施溫格的女兒弗里達、馮、博德施溫格 (Frieda von Bodelschwingh) 的生日作為生日。


多年來,博德爾施溫格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中的作用引起歷史學家的關注。作為「馮、博德爾施溫格伯特利機構」的負責人,他負責管理一個擁有 5,000 多個護理床位的機構。儘管他就像第三帝國的新教牧師一樣,在 1938 年宣誓效忠希特勒,但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納粹絕育和安樂死政策的反對,只不過他並沒有大聲抗議,而是靠自己的溝通技巧想去化解。不過, 1940 年 4 月,他機構裡的病患還是被納粹命令集體轉移,而且無需通知其家屬。


博德爾施溫格在寫給當局和黨內官員的信,以及與納粹國家主要人物的談話中,批評了這是殺害病人的行為。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Gerhard Braune身上,他是柏林附近洛貝塔爾的 Hoffnungstaler Anstalten 機構的負責人,該機構也是隸屬於伯特利組織。 1940 年 5 月,Gerhard Braune牧師與在伯特利的博德爾施溫格會面,討論他受命要填寫納粹的「綠色表格」(green forms),授權將「智力低下」(feebleminded)的女孩從 Hoffnungstal 機構轉移出去。


1940 年 7 月,博德爾施溫格與Gerhard Braune密切協商後,撰寫了一份備忘錄,其中提供了他們的病人如何被德意志帝國殺害的細節。在此備忘錄中,伯特利機構裡的所有男、女及兒童病患,在醫院醫生的檢查後被分成七類,而前三類人則會成為「安樂死」的受害者。歷史學家說這是博德爾施溫格的為難及飽受爭議的痛處,也是後來導致他被指控與國家社會主義有部分合作,儘管他一方面也想要保護此機構的一些病患。可惜,他的一些妥協仍起不了作用,最終他仍被納粹免職。


1940 年 9 月 21 日,美國一位戰地記者William Shirer在其《柏林日記》(Berlin Diary)中這樣寫道:「X」告訴了他「一個奇怪的故事」,說蓋世太保「有計劃地殺害」精神有缺陷的人,而納粹稱之為「安樂死」。據X稱,伯特利一家大型弱智兒童醫院的院長博德爾施溫格牧師,曾因拒絕向秘密警察移交一些較為嚴重的精神病病例而遭到逮捕。不久之後,他的醫院也遭到「英國人」的轟炸。


在著名精神病學家Karl Stern的回憶錄《火柱》(The Pillar of Fire) 書中,也這樣說到:「有一位著名的路德派牧師博德爾施溫格,在德國西部的伯特利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精神病院,收容了眾多智力低下和癲癇患者。二戰期間,納粹屠殺了所有精神病患者,而博德爾施溫格牧師也認為他可能也會與他的病患一起被殺害。可能是基於他的國際聲譽,他才能繼續活著。」


戰後,博德爾施溫格和伯特利機構設立了伯特利搜索服務,尋找戰時失蹤的家庭成員。博德爾施溫格於 1946 年 1 月去世,被安葬在伯特利的錫安教堂。綜其一生,博德爾施溫格雖曾效忠於納粹,但作為具有良心的牧者,最後還是選擇與其一些羊群病患站在一起,雖然犧牲了一些更需要「關愛」的弱勢羊群。這可能也是博德爾施溫格牧師帶給今日台灣教會的啟示,試想以前在日本及中國國民黨強壓統治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多少牧者及基督徒像博德爾施溫格牧師一樣,為了保存某些「重要價值」,而不得不犧牲一些「更重要的價值」!然而,我們仍然要在我們的內心問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們面臨像博德爾施溫格牧師的艱難生死處境時,我們能像博德爾施溫格牧師那樣的勇敢嗎?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博德爾施溫格牧師的頭像曾三次出現在德國郵票上:1967年德國聯邦郵政局紀念伯特利機構成立100週年、1977年紀念博德爾施溫格誕辰100週年以及1996年紀念他逝世50週年時。馮博德爾施溫格的基金會今日仍在運作,為診所、家庭、學校、幼兒園、住宿團體、工作治療機構和身障者約14,000 多人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