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死的人服事臨終的人—林鴻信教授

睿智雞精特別號】快死的人服事臨終的人/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本文摘自睿智雞精,請點閱睿智雞精特別號】詳細閱讀全文

“If I take death into my life, acknowledge it, and face it squarely, I will free myself from the anxiety of death and the pettiness of life – and only then will I be free to become myself. ”
― Martin Heidegge


人生真相是「向死而生」

哲學家海德格道出人生真相是「向死而生」,亦即我們是朝向死亡活著。

期盼永生的基督徒,則更應認真思考,縱使心懷上帝國盼望,仍必須面對有限生命終將結束,全心全意建立與上帝國符合的價值觀。

路加福音十二章16-21節記載耶穌說的比喻:一個財主田產豐盛,為了收穫無處收藏而愁煩,心中盤算著要蓋更大的倉房收藏一切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然而,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這個比喻的結論是,「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不論貧富,人生的終點是死亡,死亡是人所無法超越的極限。事實真相是我們天天都在接近死亡,人生的意義並非只是從「活下去」來看,而且是從天天更加接近死亡的角度來看。


教會是否失落「敬拜上帝的緊迫感」?

清教徒神學家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說:「每次在講道時,我無法確定是否還有另一次機會,有如快死的人正在對臨終的人講道。“I preached, as never sure to preach again, And as a dying man to dying men!”
」他講道時的迫切感,固然來自對上帝的敬畏,但也來自對人生有限的時間緊迫感。

信徒則太習慣把敬拜當作享受,只是對自己熟悉的俗世生活之錦上添花,而非當作只要還活著就不可錯失的福份

許多教會經常舉辦週年慶,固然心存感恩、飲水思源,但也難免對今非昔比有掩不住的得意之情;如果從生命有限的角度來看,這一切是否那麼值得大力推崇呢?教會若有快死的人正在服事臨終的人的迫切心情,請問最優先應當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