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辨律法與福音(看見恩典的信仰)—–作者:蔣伊鈞

本文摘自董家驊與蔣伊鈞的精采對談,作者對於人的罪性,特別關於有點名望的老基督徒的舉止,有坦率而真誠的指點。這樣捨棄飄浮無味的論述,直逼人的內心,也觸及讀者的靈魂。

作者的解經,更是用宏觀、全面的角度來重塑聖經敘事者的原意,十分精采。值得再讀、三讀。


詳細內容還請閱讀原稿/ EP 135 宗派傳統是祝福或是限制? 《訪問蔣伊鈞傳道》


 

分辨律法與福音—看見恩典的信仰

說回在信神受裝備時,你問信神的學生,都會回答你這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分辨律法與福音,這是吸引我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對於那時的我在講道的困境上,找到的一點出路,或者說得到的一個答案。分辨律法與福音,它其實也不是一個神學主題。它可能在很多堂課都會反覆出現,就是神學或歷史的課會談到。

而在講道的課程,老師引導我們思考,講道到底是什麼?我們的講道神學是怎麼建構起來的?就會反覆地提到,分辨聖經中的律法語言和福音。

我們在上教牧輔導,教牧神學的課的時候,老師也邀請我們去思考:幫助一個罪人面對他們生命的困境,改變他們的生命,是律法的言語,還是福音的話語?幫助一個人的生命,得以被神的話摸著而改變

所以我覺得,這個概念其實是可以整合了我們對聖經的詮釋,或者說幫助我們去思考我們的神學。我這裡講的神學是說,我們怎麼思考上帝怎麼在一個罪人身上工作,還有我們講道牧養的原則,是可以在這個角度,或者說元素裡面整合起來。


大家很熟悉耶穌受了三個試探,最後耶穌靠著上帝的話勝過那些試探。我們大概會透過這一段經文,邀請弟兄姊妹思考,我們怎麼面對試探,或者凡是我們生命中經歷了什麼試探,怎麼靠上帝的話語,或者聖靈的幫助,去面對這些試探。但從分辨律法與福音的角度,來思考這個經文,前面講的詮釋,其實還是從律法的角度。

現實中和我自己在鄉村的經歷,其實,很多人就是終其一生都在某些試探當中,或是總是有一些試探是我們勝不過的。縱觀這些年在教會中發生的事情,我們也明白,很多老基督徒、成熟的基督徒,還會陷入試探。我們只能很單向的去鼓勵弟兄姊妹,靠著神勝過試探嗎?

如果從分辨律法與福音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會不會它其實要表逹的是,我們終究無法勝過試探,而是這一位神的兒子—耶穌來到世上,他替我們勝過了試探。我們是透過認識耶穌、接受耶穌、相信耶穌、仰望耶穌,分享這個勝過試探的上帝的兒子的義,或者說禮物,來幫助我們。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一直鼓勵弟兄姐妹說:「你可以勝過試探」這個角度。有沒有可能,其實是讓他們更自我中心,讓他們更覺得「我可以!」這樣其實並沒有幫助他們去依靠上帝。我覺得一個講道者,或者在我們受過信神的訓練的講道者,我們其實透過這段經文,有一個責任要告訴弟兄姊妹,我們不能勝過試探,耶穌才是真的勝過罪惡死亡及魔鬼的權勢的那一位。像希伯來書所說的,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懂我們的軟弱,只是,他也受過試探,他沒有犯罪,那我們是領受這個大祭司的恩典。


分辨律法與福音,不是丟掉律法,只要福音,是分辨。我舉給例子,律法比較像是我們開車用的導航,我們要有導航,才會知道要去哪裡,怎麼走。而福音則像是汽油,推動了我們的生命,按著導航所走的方式,上帝期待的方式,去活出來。

可是導航沒有辦法帶我們前進,是汽油推動我們可以前進。我覺得我們很需要,不斷的被福音的恩典激勵,不斷的被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所激勵。我們是一群該死的人,可是上帝憐憫我們,拯救我們。要不斷的回到這個福音當中,我們才有力量,或者說動力,去面對試探也好,生活的挑戰也好,個人的呼召也好,我們的動力還是來自於福音,而不是律法。


我想到另一節經文是,在基督的恩典上剛強起來。從原文翻譯理解比較像是,在從耶穌基督的恩典中得到力量

我們其實也不一定可以剛強,是那個恩典,不斷的給我們力量,所以我們還是從恩典中獲得力量才可以前進。

我覺得福音書也好,保羅也好,其實他們也很明白,人的生命不是被律法推動的,是恩典推動的


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有三段比喻。最後的一個,綿羊跟山羊的審判,裡面的一段經文「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我們可能會聽到講道,就放了很多幫助人的感恩的例子。

那也是真實的,很多人被上帝的愛激勵去助人,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就會把重點放在,我們的確應該去照顧有需要的人。透過這樣的分享,也激勵我們助人的心志。這完全沒有問題,這個解釋的角度是寶貴的,也的確是可以很好的提醒我們信仰的世界。

但是從我所學的信義宗神學的角度,不會只到這裡。如果我們從馬太福音的脈絡仔細看,這一段經文完全是「馬太五大段講論」的最後一個結語。


意思是整個馬太在架構福音書的時候,這是他認為足以放在耶穌教訓的最後一段。如果我們只有前述的那種詮釋方式,意思是說我們理解馬太福音耶穌的整全的教導,最後只是一段鼓勵人行善,這與其他宗教勸人為善,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段經文應該是基督信仰的核心的特色,或者是我們所信仰最重要的內涵。而且這段經文,對於那些做的不夠,不被耶穌肯定的人,其實用的詞是非常嚴厲的。


經文是這樣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可不可以留意他們跟耶穌,或者說這個人子的對話,其實我們會發現,這兩群人回應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耶穌其實沒有提到,他們做多做少的差異。但是這兩群人的回話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群的義人—綿羊被肯定的那群人—他們說的是,我們什麼時候做了這些?他們根本不覺得他們有做了什麼,在面對審判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說的。他們的神情、態度可能都是畏畏縮縮的,是一群自看為卑的,覺得自己不配被肯定的,不配勝過或通過這個審判。這樣的人被耶穌肯定了,耶穌邀請他們進來祂的國度,有一個為他們預備的國度。

那另外一群被耶穌嚴厲警告的,留意他們的語氣。他們說:「我們什麼時候沒有做這些?」意思是他們覺得他們有做,而且做得蠻好的,怎麼可能不配肯定呢!我們仔細留意這個對話,篇幅蠻長的,其實會不會這個對話才是這段比喻的重點,這兩群人心態的差異,才是這段經文的關鍵,也比較可以作為整個馬太福音耶穌教導的總結。


我們正面對審判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到底是什麼?覺得自己是罪人,我不能靠著自己被肯定。我們只能仰望耶穌上帝所派來的那一位,還是我們是抬頭挺胸的覺得我們什麼時候沒有做,我們應該被肯定。

這有點像是路加福音十八章,那個站著禱告的法利賽人,跟那個站在門口,不敢進去低頭的那個稅吏的禱告,哪一群人的心態才是比較值得被肯定的。


我覺得我們應該去思考的是,這段經文真的要談的是行善而已嗎?還是我們到底怎麼看待自己。馬太福音的編排,其實也蠻有趣的,如果我們往後看二十六章的經文表,第一句是耶穌說完的這些話,就是這些東西就教導了。然後耶穌接著對門徒說,衪要上十架受死,第三天復活。

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第1節、第2節,所以這段經文的福音,其實不只是耶穌接納了綿羊,而是這一位審判的主,衪走下了審判台,為了那些罪人走了十字架的道路,所以我們還是要留意,馬太福音的整個佈局,衪也不只是要談審判這件事,衪要談的是真正的救贖,還是來自那一位救贖主,耶穌自己的工作。衪說完了這些,衪自己開始完成這救贖的工作,我們還是定睛仰望耶穌,不是看自己


我覺得這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到底怎麼詮釋聖經的方式。這是我縱觀我過去所學習的,比較可以回應我一開始所提的,我自己在鄉福服事的那幾年的疑問,就是我到底怎麼詮釋聖經,怎麼講道,怎麼用神的話來幫助人,慢慢的是在信神中,不斷的反覆思考,我怎麼講述律法跟福音的過程中,得到一些解答或得到一些答案


同時是罪人與義人—唯有上帝的恩典能覆蓋

這些年教會有一個很寶貴的主題,也是路德所強調的,同時是義人與罪人。本質上就是罪人,但他同時是被上帝稱作為義,或者說被基督的義覆蔽,被歸算為義,這是一個基督徒的身分。

這些年我們略略聽到,台灣教會界發生了一些教會內的性騷擾、權勢性侵、權勢性騷擾等事件,特別有一些是我們都蠻尊敬的屬靈前輩長輩。我們不經會問:我們這上帝的家,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由路德所提:同時是義人與罪人的角度來說,不是為罪人開脫,你就是個罪人,所以會這麼糟糕

而是我們應該要反省,我們怎麼理解所謂的屬靈的成熟。有時候,我們是不是過度的吹捧一個屬靈成熟的想像,以致我們看待教會的牧者、長輩、領袖們,他們就變成一種屬靈偉人。因為他們的生命很好,他們經歷了千錘百鍊的磨練,所以他們的靈性,他們的內涵是很值得尊敬的。


但我們是不是要重新思考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在幫助他們去餵養他們的老我。或者我們自己也要小心,有一天我們長大,我們也成為領袖,我們是不是也期待被餵養老我,或者我們彼此餵養老我。因為我們都是一群蒙恩的,該死的罪人。如果我們只用那種對屬靈偉人的想像去餵養老我,會不會老我只會長得更大

但從路德的角度,從信義宗神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是要殺死老我的,老我應該是要死去的。所以前面我們討論兩個經文是,你根本就不該看自己是義的,或者你也根本不該覺得你可以勝過試探。

回過頭來講,同時是義人跟罪人,其意思是要我們認清,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不斷的在跟老我掙扎,我們是這樣,長輩是這樣,令人尊敬的牧者也是這樣。

我們總是每時每刻都要抵擋,留在我們血液裡面的自我中心,但是我們也很有盼望的是,基督的義也是真實的,不斷吸引我們,抓住我們,保護我們,托住我們,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誠實的神學,很誠實的神學思考的角度。


你可能有時會覺得這又太空泛,這其實也反映在某些信義會的崇拜的設計上,在我所接觸的信義宗教會,我們的聚會前面,其實會有一個認罪與宣誓的程序。它提醒每一個人,我們每個人來到上帝面前,應當仔細省察,虔誠認罪,思考自己有什麼該做的沒有做,不該做的,反倒做了,然後得罪了鄰舍跟家人。

我們認完罪,也歡喜的,有把握的領受基督裡福音的赦免。提醒我們,我們就是罪人,但我們也領受恩典,被上帝稱為義。

這樣的思考方式,就是所謂的基督徒的成熟。應該不是越長大,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反而是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所以我們只能仰望基督,我們信主越久,其實是更懂得認識自己的軟弱跟有限

我其實很羨慕那種信主很久,可是他還是很謙和的人,他還是很有僕人樣式的人,不看自己為多了不起的人,這樣的生命是不是也滿令我們羨慕跟尊敬的。因為認清我們的軟弱、有限。

我們是領受我們完全不配得的東西,走到如今。就如保羅說的,我如今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他清楚知道自己是個罪魁。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去理解,成聖是我們不斷的認清自己是很糟糕的,是上帝的恩典覆蔽我們,耶穌拯救我們。


十字架神學是盼望的依據

在信義宗神學裡,應該最重要的就是十架神學。我在讀神學院的期間,還是有繼續參與鄉福事工青少年門訓。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學到的東西看似嚴肅的神學,其實對鄉村青少年來講,非常具體,非常真實。那些漁村偏鄉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都過得滿辛苦的。除了貧窮這個角度外,其實他們很常經歷生老病死。

就是他們對於人生病離開,或者各種原因離開,在基層的環境中,他們覺得這是常態。他們身邊也有很多是被酒精、毒品、賭博各樣不良習慣所捆綁的人。所以他們其實很能體會,基督教神學所談的,人沒有辦法救自己,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就是這樣。

人走不出這個困境,或者他們自己見到很多循環,父母親酗酒,小孩長大不順利,也走上父母親的老路。現實可能阿公就是每天喝醉無所事事,爸爸可能酒駕過世。他們很能理解,人在罪惡中的循環。我們談福音,是人知道自己軟弱有限,不能靠自己,只能仰望上帝。

他們其實能夠很快的理解這種基督教思考的框架。反而是那種鼓勵人努力打拼就可以有所改變,你就可以掌握一切,這樣的方式,反而令學生反感的,因為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是互斥的。他們認為我們沒辦法掌握一切,我們就是被社會遺忘的人,人家看我們未來就是這樣,我們沒有什麼盼望的。


但是我們從十架神學的角度,表明人其實是被罪挾持,陷在罪中,只能仰望那一位,釘十架的主,是上帝的兒子,他們可以體會我們在講什麼。因為他們的環境,人生的有限,人生的局限及苦難都是非常真實存在的。但我們跟他們說,這是真實的,上帝也知道,所以上帝是用了基督的十架翻轉了這一切。

上帝也勝過了死亡,勝過了魔鬼的權勢,所以使我們這些一樣在死亡陰影當中的人,不用再害怕死亡,反而對死亡是賦予了一個新的意義。也許有一天,他們明白,他們也慢慢的走向死亡,可是有那一位從死裡復活的主,還是他們一生的盼望。我覺得我們這些鄉村學生,是滿能體會基督的福音是什麼的。

我覺得,在陪伴中,跟鄉村的學生相處時,真的聊到,上帝不是一個遙遠在天上的上帝,衪是一個來到人間,受苦受難,經歷這一切,然後為他們走向十字架的上帝。這真的可以幫助很多學生,在他們的困境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