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德格說;人是向死亡存在,這是何意?可以從他著作中,找出這些觀點的出處嗎?

海德格說;人是向死亡存在,這是何意?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其代表作 《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 1927) 中,提出了「向死而存」(Sein-zum-Tode)的概念,這是他對人類存在(Dasein)本質的重要探討。


「向死而存」(Sein-zum-Tode)是什麼意思?

海德格認為,人類的存在(Dasein)本質上是一種未完成的「可能性」(Möglichkeit),而死亡是人最終極、不可避免的可能性。因此,「向死而存」意指:

  1. 死亡是人的終極可能性 —— 每個人都必然會走向死亡,這是無法規避的現實。

  2. 個人性的死亡 —— 他強調,每個人都只能「自己」去面對死亡,沒有人能代替我們死去。

  3. 死亡賦予生命意義 —— 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終有一死,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地活在當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海德格認為,大多數人活在「非本真存在」(Uneigentlichkeit)中,逃避死亡的現實,把自己融入日常的庸俗生活(例如隨波逐流、聽從社會期待)。然而,真正活出「本真存在」(Eigentlichkeit)的人,應該勇敢地直面死亡,從而真正地活出自己獨特的存在。


「向死而存」對我們的啟示

這個概念提醒我們:
珍惜時間,不要虛度人生,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
勇敢面對生命的終結,不要逃避或忽視死亡,而是接受它,讓它成為我們活得更有意義的動力。
追求本真的存在,活出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

這種哲學觀點對存在主義神學(如提利希、布爾特曼)以及後來的神學家(如莫特曼)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基督教神學也關注死亡與永生的問題,並提供了超越死亡的盼望。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進一步的問題,或想討論它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歡迎繼續交流! 😊


可以從他著作中,找出這些觀點的出處嗎?

當然!以下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 1927)中對「向死而存」(Sein-zum-Tode)的具體討論,並附上相關出處頁碼(根據標準德文版與英文翻譯版本)。


1. 死亡是人的終極可能性

海德格認為,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未完成的」,而死亡則是這種「未完成性」的終極表現。他指出:

「死亡是Dasein最固有的、無法超越的可能性。」
“Der Tod ist die eigenste, unbezügliche, gewißeste Möglichkeit des Daseins.”
——《存在與時間》,第 250 頁(德文版),第 294 頁(英文版,Macquarrie & Robinson 譯本)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終將面對自己的死亡,這是無法避免、無法被取代的存在狀態。


2. 個人性的死亡:無人能代替我們死去

海德格強調,死亡是「無法由他人承擔」的存在狀態:

「死亡作為一種可能性,顯示了存在的無關性(unbezüglichkeit),即沒有人能取代我去死。」
“Das Sterben ist das eigenste Seinkönnen des Daseins. Diese Möglichkeit aber steht dem Dasein als seine eigenste bevor.”
——《存在與時間》,第 251 頁(德文版),第 295 頁(英文版)

這意味著,雖然我們會看到別人死亡,但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經驗」別人的死亡。死亡是每個人最個人的存在課題,無人能代替。


3. 死亡賦予生命意義:向死而生

海德格認為,正是因為我們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我們才應該活出「本真存在」(Eigentlichkeit):

「只有當人接受自身是『向死而存』的時候,他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
“Das Dasein existiert wesenhaft als Sein zum Tode.”
——《存在與時間》,第 240 頁(德文版),第 289 頁(英文版)

他進一步解釋:

「向死而存,意味著人能夠以最真誠的方式迎接自身的終極可能性,這使他的存在成為真正的存在。」
“Die existenziale Seinsmöglichkeit des Todes ist der Grund, daß das Dasein sich als Sein zum Ende versteht.”
——《存在與時間》,第 263 頁(德文版),第 311 頁(英文版)

換句話說,當人認識到自己必然走向死亡,他才能超越庸俗的生活態度,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意義。


4. 大多數人活在「非本真存在」中,逃避死亡

海德格指出,許多人選擇忽視死亡,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虛假安全感中,這就是「非本真存在」(Uneigentlichkeit):

「人們通常以閒聊、好奇與模糊的方式,將死亡視為某種『未來的事情』,從而遠離死亡的現實。」
“Das Man sagt sich: Man stirbt irgendwann, aber nicht sofort. Das Man meint, mit dem Tod habe es nichts zu tun.”
——《存在與時間》,第 253 頁(德文版),第 297 頁(英文版)

這種態度讓人陷入「世俗的遺忘」,無法真正活出自己的存在。


總結

海德格的「向死而存」概念提醒我們:

  1. 死亡是每個人最終極的可能性die gewisseste Möglichkeit),無法避免。

  2. 死亡是個人的、無人可取代的經驗,這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要獨自面對。

  3. 死亡的認知應該促使人活出真正的自己,而非逃避人生的本質問題。

  4. 大多數人選擇逃避死亡的現實,但只有接受「向死而存」的真理,才能活得更真實。

這些想法後來影響了存在主義神學(如布爾特曼)以及其他哲學家(如沙特、卡繆等),甚至在心理學與靈性探索中也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