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本福音書各別特色的比較

說明

1)馬太第一章第一節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後裔,子孫:原文是兒子;下同)耶穌基督的家譜(太1:1)。中文翻譯更改的次序,原文是;The book of the genealogy of Jesus Christ, the Son of David, the Son of Abraham:(NIV):This is the genealogy of Jesus the Messiah the son of David, the son of Abraham:(NKJV)。大衛先於亞伯拉罕,作者有意凸顯耶穌是大衛王的權柄,也是緊接著「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二2)用來烘托,耶穌是來做王的。

2)馬可福音也契合保羅在腓立比書所寫的;『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

3)《啟示錄》第四章中的四活物很像主在四福音中的四方面。《馬太福音》的主像獅;《馬可福音》中的主像牛,先是耕種,後在壇上作祭牲;《路加福音》中的主像人;《約翰福音》中的主像飛鷹(參出十九4;申卅二11)

 

 

 

 

ˋ載

馬太 馬可 路加 約翰
書寫的對象(讀者是誰) ——-本書是以猶太人對象而寫的:

因本書具有濃厚的猶太色彩,且對猶太習俗未加解釋,故當時的用意可能是專為猶太人而寫的。

—–不過,本書中也屢次特意提及外邦人,例如:第一章家譜中的幾個外邦女子,第二章中的幾個東方博士遠道前來朝拜,第八章中的外邦人在天國裏坐席。第十六和十八章中的『教會』是四福音書裏惟一提到的,第廿一章中將神的國賜給外邦百姓,第廿八章中使萬民作門徒的吩付等,一面對猶太人有所警告,一面也顯示馬太並未輕忽外邦信徒。

本書是以羅馬人為對象而寫的:

 (1)在本書中,比較少引用舊約的經節,約為馬太福音的一半。馬太引用一百二十八次舊約,而馬可僅引用六十三次。

              (2)本書也少提到猶太背景的事,如果不能避免時,總是加以解釋。例如:「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三17);「以利大古米,繙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五41);「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七11);「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節羊羔的那一天」(十四12)。

              (3)本書中使用許多拉丁文字彙。例如:「護衛兵」(六27);「罐」(七4);「稅」(十二14);「大錢」(十二42);「百夫長」(十五38,44,45)等。

              (4)本書中的「四更天」(六48;十三35)是羅馬人的習慣計時分法,並不是猶太人所習慣的『三更天』(參路十二38)。

              (5)本書特別提到:「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十五21),因為在羅馬的信徒認識魯孚(參羅十六13)。

        耶穌基督雖然是『神子』,但祂也是『人子』。祂乃是一個完全的人,書中所載祂的事蹟,處處流露祂屬人的特性:祂飢餓、疲倦、傷痛,祂真是嚐盡了作人的滋味,所以祂能體恤我們人的軟弱(參來二18;四15)。這樣一位至善、完全、榮耀的『人子』,全然滿足神對人類的一切要求,達到神對人類最高的心意。而祂以『人子救主』的身分出現在地上,就是要將那些從神對人類旨意中墮落、失喪的人尋找回來,並且要把他們拯救到符合神心意的地步。 本書一開始就從已往的永世『太初』說起,指出主()在創世以前就存在,與神同在,並且就是神(1~2)。注意本書中不提主降生的事,不敘祂的家譜,不提祂的受試探,這些都說明基督耶穌是神。
耶穌的身分 耶穌為王

《馬太福音》說到耶穌是『大衛的苗裔』(耶卅三15),是到地上為王,所以稱祂是亞伯拉罕(萬國之父)的兒子和大衛(以色列第一位王)的兒子(太一1);又因為王是有王系的,所以有家譜(太一1~17)

耶穌是僕人

《馬可福音》說到耶穌是『僕人的苗裔』(亞三8),耶和華的『義僕』(賽五十三11),『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僕人無所謂身世,所以不記載耶穌的家譜。

耶穌是人子

《路加福音》說到耶穌為人子(完全的人),所以家譜追敘到亞當(路三23~38),因為亞當是人類的始祖。

耶穌是神子

《約翰福音》說到耶穌是神的兒子(完全的神),神是無始無終的,因此在時間上追敘到太初(約一1),就是無始的永世。

按主題的順序來寫 本書大體上是按照所發生時間的次序寫的。

本書略過主耶穌的出生和早年事蹟,而只記述祂公開服事的片段,尤其強調祂後期的服事,幾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敘述祂最後一週受難的經過。

按時間的順序來寫 本書大體上是按照所發生時間的次序寫的。

作者的目的在乎闡明耶穌皇族的身分。家譜一開始就證明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一1-17),大衛子孫的名銜在馬太福音應用的次數,比其他福音要多(十五22;廿一9,15)。博士們所尋訪的是猶太人之王的耶穌(二2);耶穌以特別戲劇化的君王身分,騎驢進耶路撒冷(廿一1-11);在彼拉多面前,耶穌自願接受王者的稱呼(廿七11)。甚至在十字架上也插凓,寫王者的牌子,即使那是出於嘲弄(廿七37)。馬太在登山寶訓中論及耶穌曾有五次以君王的口吻廢除律法:『只是我告訴你們……』(五21,27,34,38,43)。耶穌最後的宣告乃是:『天上地下所有權柄,都賜給我了。』(廿八18)。

    馬太所措繪的耶穌,是一幅生來就是君王的畫像。耶穌似乎穿上了紫色和金色的王袍,行走在馬太福音的行頁之間,馬太要向人類顯示耶穌基督的王權,藉以表明:祂的國度確是上帝的國度、權柄和榮耀。

1)本書中的主耶穌,顯然以僕人的姿態出現,故描述祂的工作事蹟,偏重在醫病、趕鬼等神蹟奇事,而少有長篇教訓和比喻;因為僕人宜於少說話,多作事。

  (2)本書既然重在表明主耶穌是『僕人』,故遣詞用字也相當特別,例如:祂被聖靈『趕』到曠野去受魔鬼的試探(一12原文直譯);用類似「立刻」、「隨即」的詞達四十多次,以顯明祂的工作幾無間斷。

  (3)本書所描述的主耶穌這位神的僕人,乃是極其勤勞、忙碌的,祂無論在陸地、海洋或曠野,也都忙個不休,從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天晚日落了,還是忙著醫治病人(一32),直到深夜;次日天未亮就起來(一35)。就這樣很少有歇息的時間,甚至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三20;六31),以致祂的親屬都說祂是癲狂了(三21)。

開頭 祂是亞伯拉罕(萬國之父)的兒子和大衛(以色列第一位王)的兒子(太一1);又因為王是有王系的,所以有家譜(太一1~17) 馬可福音說到耶穌是耶和華神的僕人,僕人無所謂身世,所以不記載耶穌的家譜。 路加福音說到耶穌為人子(完全的人),所以家譜追敘到亞當(路三23~38),因為亞當是人類的始祖。 約翰福音說到耶穌是神的兒子(完全的神),神是無始無終的,因此在時間上追敘到太初(約一1),就是無始的永世。
文本敘事的重點

 (1)本書大體上是按照所發生時間的次序寫的。

              (2)本書雖然是四福音書中最短的一卷,但它所記的歷史事實,比其他三卷福音書更詳盡。

              (3)本書略過主耶穌的出生和早年事蹟,而只記述祂公開服事的片段,尤其強調祂後期的服事,幾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敘述祂最後一週受難的經過。

結尾 主復活 主升天 主應許聖靈降臨 主再來
 

 

記載加利利區的事蹟 記載加利利區的事蹟 記載在Perean(約旦河谷東側)的事蹟 記載猶大區的事蹟
最後一周在耶路撒冷城(猶大地) 占整本書的1/3 1/3 1/4 占整本書的1/3
鑰字(key words)

根據原文聖經就所用「天國」 二字已有三十二次

        「大衛的子孫」原文是「大衛的兒子」,全卷共用過十次(中文和合本多一次)。

「一就」(1029;五2;十五1)、「立刻」(18304312;三6;四151617;五29;六54;十52)、「隨即」(2021;六2745;八10;十四45)、「就」(3043;四29;六25;七35)、「即時」(42)、「(立刻)知道」(8)、「(立刻)同」(6)、「最快」(5)、「登時」(30)、「立時」(42;九24;十一3)、「連忙」(50)、「(立刻)認出」(54)、「一」(1520;十一2)、「忽然」(十四43)  註:以上原文皆同字  「人子」(24;六522;七34;九2226445658;十一30;十二81040;十七22242630;十八31;十九10;廿一2736;廿二224869;廿四7) 「父」(118)、「信」(100)、「世界」(78)、「愛」(45)、「見證」(47)、「生命」(37)、「光」(24)

本書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和父神的關係;祂作為神的兒子,乃是奉父的命令來遵行差祂者的旨意(34;五1930;六38)

信』乃是本書非常重要的一個字;人若要領受並經歷基督作一切,必須藉著『信』。『信』的意思不是別的,信就是接受祂(一12);信耶穌就是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六53),也就是接受主耶穌為我們成功的救贖。我們人是藉著信心,將基督接受到我們的裏面,而與基督聯合。我們人如何才能『信』基督呢?無他,乃因祂將『恩典和真理』彰顯在我們中間(一14,17)。

 

(一)特多記錄主所說的話整本馬太福音,一共有一千零六十八節,其中有六百四十四節是主直接所說的話。換句話說,整本馬太音書,約有五分之三是主的話。

        (二)特多引用舊約的話在整本馬太福音書裏面,一共引用了一百廿九次舊約的話,其中有五十三次是直接的引用,七十六次是間接的引用。這表明馬太不只記載主的話,他也引用神所已經說過的話。在《馬可》書中,只有49次引用舊約;在《路加》書中,有80次;在《約翰》書中,只33次。本書最常見到的一句話是:“這就應驗了主藉先知所說的”。

        (三)特多使用「看哪」一詞在全本馬太福音書裏,按原文一共使用了六十二次『看哪』(中文和合本漏譯幾處,如:九10等)。馬太能看見並抓住一些有意義的景象,又指引別人去注意它們。

本書二至十一章,以七個神蹟為主要的架構,配以不同的講論,將耶穌基督的身位與工作,從不同的角度刻劃出來。注意,本書所用的『神蹟』一字,原文意思並非指異能或奇事,而是指『記號』;這表明本書所列舉的神蹟,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吾人可以由這些記號而瞭解耶穌基督的所是和所作。

本書有七個眾所熟悉的以『我是』開始的句子:「我是生命的糧」(35414851);「我是世界的光」(12);「我是羊的門」(7);「我是好牧人」(11);「我是復活,我是生命」(十一25原文);「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我是葡萄樹」(十五1)。以上這些『我是』表明,基督乃是神自己來滿足人一切的需要。

本書獨特的記載 另外還有十一個獨記的比喻(十三24-3036-4344-4647-49,十八23-34,廿一1-16,廿一28-32,廿二1-14,廿五1-1314-3031-46),和三個專記的神跡(九27-3132-33,十七24-27),是其他福音書中未有相同記載的

在本書和《使徒行傳》中,常可發現一些醫學式的表達法,例如:「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四38;對照太八14;可一30);「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五12;對照太八1;可一40);「有一個“患水臌”的人」(十四2) ;「汗珠如“大血點”」(廿二44);『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徒三7);『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徒廿八8)等等。

 

Mark Matthew Luke John
Writer A second generation Christian, possibly a follower of Peter An unknown Jewish Christian, traditionally the Apostle Matthew A Gentile Christian, traditionally Luke the physician and Paul’s traveling companion The “beloved disciple” the Apostle John
Date Written 65-70 CE 75-80 CE 80-85 CE 90-110 CE
Who is Jesus? Healer, Miracle Worker, Teacher, Misunderstood by those closest to Him Promised Messiah of Jewish people, greatest prophet, teacher of the “new law” calling people to be faithful of the Old Testament covenant with God Merciful, Compassionate, Prayerful teacher with special concern for women, the poor, and non-Jews (Gentiles) Noble, Powerful divine–fully in control of His destiny
The Author’s Community A Gentile Christian community in Rome undergoing persecution A Jewish Christian community Written to “Theophilus” Jews, Gentiles, and Samaritans
Hisotrical Situation The Romans subdue armed Jewish rebellions. Christians experiencing persecution in Rome Written after Romans had destroyed all of Jerusalem Written when the persecution of Jews and Christians was intensifying Jewish leaders banned Christians from the synagogues
Where the books were written Rome Most likely Antioch of Syria Possibly Rome or Caesarea Probably written in Eph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