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27篇是一首哀歌,也稱為「信心的詩篇」。學者認為《詩篇》26、27 和 28 之間有很多共同點。
《詩篇》26 篇以祈求開始:「耶和華啊,求你為我伸冤」,接著第3節「因為你的慈愛常在我眼前,我也按你的真理而行」,說明上帝為何會為詩人伸冤,也提到惡人。接著是讚美,兩次提到主的敬拜場所。
而《詩篇》27 篇的前半部也是關於對上帝信實的讚美,也提到仇敵,並有四次提到敬拜場所(房屋、殿裡、帳幕)。《詩篇》28 篇也是,提到了敬拜的地方和作惡者的工作,以及作者需要上主的保護。
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詩篇》 27篇是反應以色列人被擄後,返回耶城重建聖殿時期的作品。詩人一方面表達了經歷恐怖的戰爭、被擄、及迷失於外地時的哀嘆;一方面詩人又表明現今可在上帝的殿裡求告耶和華的幫助,並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
當時城外的農民和工人因處於城牆的保護之外,容易受到攻擊。因此,每當戰爭爆發時,城外的農民和工人就會逃到城市尋求庇護。
正是由於這種堡壘般的保護,詩人才能大膽地說:「我還怕誰呢?」 正如上帝是大衛的堡壘,或上帝是被擄在外地以色列人的避難所一樣。
因此,詩人不管是在敘述大衛、或被擄、或重建聖殿時以色列民的困境,都在敘說當我們身處困境、甚至迷失方向時,不但不要迴避它,更要在經歷困境並倖存下來,找到生命的定向後,以更堅定的「信心」表達對上帝和其旨意的信任。
美國舊約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說:「這些詩歌的朗誦者無法想像,會有什麼樣的情況會引發足以危及信任的懷疑或麻煩。當這種關係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後,耶和華已證明自己是極其可靠和強大的。」
看來,當時以色列人的信仰生活,與今天我們的信仰生活有相同之處,有時哭泣、有時讚美。無論如何,當我們今天重讀這篇充滿信心的詩篇時,更讓我們相信,上帝是可幫助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不再被生命的苦難、威脅或恐懼所征服、支配。
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而第3節詩人說出了恐懼的來源,就是戰爭中的敵人安營攻擊我,興起刀兵攻擊我。
這可能也是今日作為基督徒的感受,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暴力,如槍枝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殘酷戰爭,及中國幾乎天天以軍機、軍艦威脅著台灣的生存等等。
而這首詩篇就是提醒我們可以作出選擇:可以屈服於對他人的恐懼,也可以接受上帝作為我們的保障和力量。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One thing I ask from the Lord) ,而求問的結果是要有更堅固的信心來「等候耶和華」,如結束的14節所說:「要等候耶和華!當壯膽,堅固你的心!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
我想信仰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等待,並在等待的每個時刻發現上帝;特別當上帝似乎被埋沒在我們的生活和世界的喧囂之中時,滿懷希望地等待每時每刻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恩典是一件很重要的信心功課。
詩人告訴我們,上帝在他(或族群)遭遇患難時,暗暗地保守他(或族群);將他(或族群)藏在上帝帳幕的隱密處,將他(或族群)高舉在磐石上(5節)。這樣詩人(或族群)就得以昂首、高過四面的仇敵,且要在上帝的帳幕裡歡然獻祭。詩人說他(或族群)要唱詩、歌頌耶和華(6節)。
它成為一個休息的地方!一個使思想和心靈煥然一新的綠洲!一個成為讓受傷的人「抬起頭來」的地方!一個可以成為在主的羽翼下尋求庇護的地方!讓人們不再為那些讓他/她們因羞愧而低下頭的事情所困擾!
儘管如此,詩人還是在此黑暗中繼續祈禱。而信心的核心是詩人相信即使我們最親近的人拋棄了我們,上帝也不會拋棄我們。
所以《詩篇》 27篇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堅信,上帝的缺席並不等於拋棄。這篇祈禱邀請我們去思考,不是思考世界的邪惡,而是相信上帝的善良,而且也因著相信上帝的善良,我們可以等待,並在希望中勇敢地等待這場風暴過去。
這首詩篇邀請我們再次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上帝決不會拋棄我們。因此,詩人再度懇求上帝,將衪的道指教他(或族群),不要將他(或族群)交給敵人、並因他(或族群)仇敵的緣故引導他(或族群)走平坦的路(11-12節)。
而這篇詩篇都是以重複「耶和華」這個名字來作開頭及結尾,重申這是詩篇作者其信心持久的根源。
最後,我們就以美國舊約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的一首詩《從敬畏到天堂,紮根於大地》(from Awed to Heaven, Rooted to Earth) ,來默想《詩篇》 27篇!
阿門。(Am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