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27篇是一首哀歌,也稱為「信心的詩篇」。學者認為《詩篇》26、27 和 28 之間有很多共同點


《詩篇》26 篇以祈求開始:「耶和華啊,求你為我伸冤」,接著第3節「因為你的慈愛常在我眼前,我也按你的真理而行」,說明上帝為何會為詩人伸冤,也提到惡人。接著是讚美,兩次提到主的敬拜場所。


而《詩篇》27 篇的前半部也是關於對上帝信實的讚美,也提到仇敵,並有四次提到敬拜場所(房屋、殿裡、帳幕)。《詩篇》28 篇也是,提到了敬拜的地方和作惡者的工作,以及作者需要上主的保護。


傳統的看法認為《詩篇》 27篇 是大衛在他遇到艱難的時刻寫的。可能是在大衛逃離掃羅的嫉妒之火時寫的,也可能是在大衛逃離他的兒子押沙龍時寫的。

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詩篇》 27篇是反應以色列人被擄後,返回耶城重建聖殿時期的作品。詩人一方面表達了經歷恐怖的戰爭、被擄、及迷失於外地時的哀嘆;一方面詩人又表明現今可在上帝的殿裡求告耶和華的幫助,並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


而《詩篇》 27篇所說的「保障」或「帳幕的隱密處」,是指著敵軍來襲時的堡壘或避難所,是被圍困期間的保護之地。

當時城外的農民和工人因處於城牆的保護之外,容易受到攻擊。因此,每當戰爭爆發時,城外的農民和工人就會逃到城市尋求庇護。

正是由於這種堡壘般的保護,詩人才能大膽地說:「我還怕誰呢?」 正如上帝是大衛的堡壘,或上帝是被擄在外地以色列人的避難所一樣。


因此,詩人不管是在敘述大衛、或被擄、或重建聖殿時以色列民的困境,都在敘說當我們身處困境、甚至迷失方向時,不但不要迴避它,更要在經歷困境並倖存下來,找到生命的定向後,以更堅定的「信心」表達對上帝和其旨意的信任。


美國舊約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說:「這些詩歌的朗誦者無法想像,會有什麼樣的情況會引發足以危及信任的懷疑或麻煩。當這種關係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後,耶和華已證明自己是極其可靠和強大的。」


從被擄流離失所到聖殿重建安穩,以色列人經歷了如《詩篇》 27篇所描述的,被擄時所唱的哀嘆之歌和重建聖殿後所彰顯的信心。

看來,當時以色列人的信仰生活,與今天我們的信仰生活有相同之處,有時哭泣、有時讚美。無論如何,當我們今天重讀這篇充滿信心的詩篇時,更讓我們相信,上帝是可幫助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不再被生命的苦難、威脅或恐懼所征服、支配。


《詩篇》 27篇是一首信任的詩篇,也是一首求助的禱告。它以讚美開始(1-6節),然後轉為哀嘆和不確定(7-12節),最後又回到讚美(13-14節)。
《詩篇》 27篇第1-3節表達了對上主的信心,首先從信靠開始,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

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而第3節詩人說出了恐懼的來源,就是戰爭中的敵人安營攻擊我,興起刀兵攻擊我。

這可能也是今日作為基督徒的感受,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暴力,如槍枝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殘酷戰爭,及中國幾乎天天以軍機、軍艦威脅著台灣的生存等等。


確實,很多人是生活在這樣的恐懼中,而恐懼可能會摧毀不容易才建立起的信任。然而,儘管是恐懼,基督徒仍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詩篇》 27篇所感受的,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信靠上帝和衪的承諾,這樣那作惡的仇敵就會絆跌仆倒,而我們的心也就不再害怕。

而這首詩篇就是提醒我們可以作出選擇:可以屈服於對他人的恐懼,也可以接受上帝作為我們的保障和力量。


接著第 4-6 節,場景從敵人的營地變成「上帝的殿」。詩人在危機中確定「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4節)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One thing I ask from the Lord) ,而求問的結果是要有更堅固的信心來「等候耶和華」,如結束的14節所說:「要等候耶和華!當壯膽,堅固你的心!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


我想信仰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等待,並在等待的每個時刻發現上帝;特別當上帝似乎被埋沒在我們的生活和世界的喧囂之中時,滿懷希望地等待每時每刻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恩典是一件很重要的信心功課。


詩人告訴我們,上帝在他(或族群)遭遇患難時,暗暗地保守他(或族群);將他(或族群)藏在上帝帳幕的隱密處,將他(或族群)高舉在磐石上(5節)。這樣詩人(或族群)就得以昂首、高過四面的仇敵,且要在上帝的帳幕裡歡然獻祭。詩人說他(或族群)要唱詩、歌頌耶和華(6節)。


這可能意味著詩人已經來到聖所祈禱並尋求保護,若以彼得、柏格《神聖的帷幕》其意涵來看,聖所或今日的教會就成為人們在遭受患難、倦怠和壓力時的避難所。

它成為一個休息的地方!一個使思想和心靈煥然一新的綠洲!一個成為讓受傷的人「抬起頭來」的地方!一個可以成為在主的羽翼下尋求庇護的地方!讓人們不再為那些讓他/她們因羞愧而低下頭的事情所困擾!


第 7-10 節,詩人突然提及某些事情擾亂了他(或族群) 的平靜與安寧,原本在家的父母現在卻離棄了他(或族群) (10節) ,而上帝似乎也很遙遠,好似連結已斷,甚至被上帝離棄(9節)。

儘管如此,詩人還是在此黑暗中繼續祈禱。而信心的核心是詩人相信即使我們最親近的人拋棄了我們,上帝也不會拋棄我們。


所以《詩篇》 27篇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堅信,上帝的缺席並不等於拋棄。這篇祈禱邀請我們去思考,不是思考世界的邪惡,而是相信上帝的善良,而且也因著相信上帝的善良,我們可以等待,並在希望中勇敢地等待這場風暴過去。


而此刻正是我們表現信仰的時候,也是上帝對我們生命召喚的時刻,上帝正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問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張開雙臂回應?

這首詩篇邀請我們再次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上帝決不會拋棄我們。因此,詩人再度懇求上帝,將衪的道指教他(或族群),不要將他(或族群)交給敵人、並因他(或族群)仇敵的緣故引導他(或族群)走平坦的路(11-12節)。


最後第13-14節,詩人又回到了「深切的信任」。雖然許多譯本將第 13 節的第一行轉譯為「我相信」,但最好的翻譯是「我完全有信心」。
在此,激發詩人的信心並不在於預想的結果,而是在於「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也就是說,詩人(或族群)對上帝的信心,使他(或族群)清醒地認識到生活的現實,詩人(或族群)不需要否認或保持沉默;但在面對困難時,要保持樂觀,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上主充滿著信心和希望。

而這篇詩篇都是以重複「耶和華」這個名字來作開頭及結尾,重申這是詩篇作者其信心持久的根源。


最後,我們就以美國舊約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的一首詩《從敬畏到天堂,紮根於大地》(from Awed to Heaven, Rooted to Earth) ,來默想《詩篇》 27篇!


在我們秘密的渴望中(In our secret yearnings)
我們期待你的到來,(we wait for your coming,)
在我們極度磨人的絕望中(and in our grinding despair)
我們懷疑你會這麼做。(we doubt that you will.)
在這個具有特權的地方(And in this privileged place)
我們周圍都是比我們更渴望的見證者(we are surrounded by witnesses who yearn more than do we)
以及那些比我們更深切絕望的人。(and by those who despair more deeply than do we.)
看看你的教會和它的牧師們(Look upon your church and its pastors)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in this season of hope)
它很快就變得疲勞(which runs so quickly to fatigue)
和這個充滿嚮往的季節(and this season of yearning)
這變得很容易爭吵。(which becomes so easily quarrelsome.)
賜予我們恩典和急躁(Give us the grace and the impatience)
等待你來到我們的腳趾底下,(to wait for your coming to the bottom of our toes,)
到我們指尖的邊緣。(to the edge of our finger tips.)
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幾個世界結束。(We do not want our several worlds to end.)
發揮你的力量(Come in your power)
並帶著你的軟弱而來(and come in your weakness)
無論如何,讓一切都煥然一新。(in any case and make all things new.)

阿門。(Amen.)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THE LORD IS MY LIGHT AND MY SALVATION. WHO IS THERE TO FEAR? THE LORD IS MY LIFE'S FORTRESS. WHO IS THERE TO BE AFRAID OF? PSALM PSALM27AIGEDSWORDTRANSLATION 1 27:1 27:1G00 GOO S WORD TRANSLATION 」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