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認為某學派所持有的神學有錯,但很可能,對方也不認為我們的神學正確,這樣該怎麼辦呢?
或者
當我說我們(與他們)有神學上的差異時,大家都還能接受;但當我說我們正確而他們錯誤時,他們也可能是這樣評斷我們的,那是否只能各持己見呢?
常見有討論空間的議題
1. 救恩論
-
人的得救是「神主動揀選」(加爾文主義)還是「人自由回應」(亞米念主義)?
-
救恩是否會失去?(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2. 聖靈論
-
聖靈的恩賜是否仍然運作?(例如說方言、醫治等)
-
聖靈充滿的證據是什麼?
3. 教會與聖禮
-
洗禮應該是嬰兒還是成人才能接受?
-
聖餐是象徵性的紀念,還是有實際的靈性同在?
4. 末世論
-
教會是否會在大災難前被提?
-
千禧年是象徵還是實際的時期?(前千禧年、無千禧年、後千禧年)
5. 聖經權威與詮釋
-
聖經是否無誤、完全是神默示的?
-
怎樣才是「合乎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的釋經方式?
一、神學差異的本質
神學之所以會產生差異,是因為:
-
對聖經的詮釋不同(釋經方法不同);
-
所處文化背景與歷史處境不同;
-
教會傳統與信仰經驗的差異;
-
語言與概念的理解不同。
因此,當一個團體說「我們認為這是對的」時,不代表他們是驕傲或排他,而是基於他們的聖經理解與信仰認定。反過來也是如此。
二、「我們對、他們錯」的危險與必要
這句話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因為它聽起來像是判斷、排斥與高傲;但同時,信仰中又不能沒有對錯的判準。
因此,關鍵在於:
必要的:我們必須堅守對真理的認信
正如耶穌說:「你的道就是真理」(約17:17),如果沒有真理,那我們信什麼都無所謂了。因此:
-
我們可以說:「根據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我們相信這是更貼近真理的看法」。
-
我們不是從「自以為義」的立場去論斷他人,而是從「對上帝話語忠誠」的角度來持守立場。
危險的:我們不能輕率地論斷他人
耶穌說:「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7:1)這提醒我們:
-
真理的主張可以有,但論斷人的動機和態度需要謹慎。
-
要知道:「我們看為錯的,對方也可能覺得我們錯」,那麼是否能謙卑、彼此聆聽、共同尋求才是更成熟的態度?
三、在神學差異中如何前行?
這裡提供三個原則:
1. 以基督為中心
不同的神學理解中,我們首先要問的應該是:「這樣的教導是否高舉基督?是否符合福音的核心?」保羅說:「我們所傳的若不是耶穌基督,就是自己要受咒詛」(加1:8)。
2. 以愛為態度
「凡事憑愛心說誠實話」(弗4:15)。我們不是為了「贏得爭論」,而是為了「幫助弟兄姊妹更靠近真理」。
3. 以真理為根基
在「小事上自由、在大事上合一,在一切事上用愛」——這是許多改革宗傳統所引用的原則。
在核心教義(如三一、救恩、基督論)上不能妥協;在非核心教義(如千禧年觀、洗禮方式等)上,可以彼此包容。
四、結語
所以,不是只能「各持己見」,也不是要「否定對方」,而是學會:
-
謙卑地承認「我們仍在學習」;
-
勇敢地說出「我們的信念與理由」;
-
愛中對話,真理中同行。
畢竟,「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有限……但到了那時,我們就要完全知道,如同主完全知道我們一樣」(哥林多前書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