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陽、元素與上帝言說—-Owen Y. Chao

我們人類出現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上極其短暫,只佔了0.006%。然而,或許自我們的祖先誕生思維與意識的那一刻起,人類便不斷渴求理解天地,試圖建構一套能夠解釋天地萬物與變化的理論。
當然,古人所依循的並非科學方法或邏輯推演,這並非當時的典範。令人驚嘆的是,他們以更直觀且現象導向的方式,描繪宇宙天地,即使在今日看來略顯原始,卻能藉由口傳與記憶代代延續。


約6000年前隨著文字發明後,東西文明各自留下三種至今仍深遠影響人類文明的宇宙觀。


古中國人早在商周時代,便形成了陰陽的思想體系。陰陽並非具象的自然元素,而是自然界運行的基本原則,他們彼此對立,卻又互補。《周易》詳盡地描述了天地萬物的變化如何由陰陽互相搭配而運作。正如文王八卦所示,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的動靜均可由最簡單的陽爻和陰爻組合來演算。


對古商周人來說,天地萬物的變化是有規律和脈動的;晝夜更替、男女結合、晴雨循環、生死有時,這些看似對立的力量,卻又無處不合節奏。陰陽帶來的是一種強調關係和變化、互動式的形上學。它關注的不是宇宙的組成,而是萬物如何運作,是一種動態、對立卻又和諧的原則。


約西元前600年,古印度智者提出了五大元素學說,認為宇宙由火、水、地、風(氣)與阿卡夏(Akasha)所構成,所謂的Pancha Bhuta。前四者不難理解,而阿卡夏常譯為以太,在現代語境中,可比擬為空間維度,甚至是暗物質的概念。與此相應,中國戰國時期的鄒衍則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剋,以說明萬象之成與衰,並結合天命與王朝更替,發展出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但真正將元素說系統化並發揚光大的則是古希臘哲學家們。


西元前450年,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創立了四大元素的宇宙起源理論,認為一切物質皆是由火、水、地、風構成,這些元素本身永恆、簡單、不變。萬物的不同形狀和性質,來自於這些元素以不同方式結合與分離;而驅動它們運動的力量,恩培多克勒認為是愛與衝突,兩種神聖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藉由愛與衝突兩力量,結合或分開四元素,天地萬物於焉形成。


有人解釋恩培多克勒的哲學為:沒有任何新事物會出現或能夠出現;唯一可能發生的變化,是元素與元素之間排列組合的改變。對於自然科學敏感的人想必已經看出了恩培多克勒的哲學是如何影響科學的發展:尋找物質基礎元素,研究物質間的作用力。元素說帶來的是科學的思維,認識複雜的宇宙取決於尋求組成宇宙的基本物質,是科學式的形上學。


第三種思維則是古希伯來人的獨特創見

在《創世記》中,宇宙萬物由一位獨一的上帝創造。然而,上帝並非以手雕塑,而是以言語創造世界,這言語後來被希臘語稱為道(Logos)。


上帝創造天地時,地是空虛混沌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光!就有了光,帶來了秩序和光暗分明。這種神聖言語創造指向目的和結果,上帝有祂欲完成的心意,祂對宇宙萬物有一個神聖的目的。


在這一觀念中,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而是創造的本質與起點。

如果說古中國的陰陽觀念注重的是天地萬物間的互動,古希臘的元素哲學看重宇宙的基本構成,那麼古希伯來的上帝言說則是目的論的上下二元宇宙觀:靈先於物質,心靈主宰身體,萬物存在,包括你我,皆有其使命與意義。


人類文明光彩奪目,不在於獨尊一理,而在於思想的包容與激盪。我們從陰陽原則,發展出以01符號建構所有形式的數位資料和計算。從元素的探索中,發現了原子中的質子、中子、電子以及更小的單位,和那作用在宇宙間的重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


但我們更有上帝言說體驗了神聖法律和國家做出的宣言,如同理性、邏輯、藝術在心靈黑暗中劃出的那一道光,帶來了創造、新生和秩序的可能。

我們需要物質,也活在物質世界,但駕馭物質的是我們的心靈,是那黑暗中永恆照明的上帝之光。


可能是火的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