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自由之間》—Andrew Chiang

Andrew Chiang 臉書


 

當代社會常把「成功」和「自由」都當成值得追求的目標,但這兩者其實不一定能並存。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接近外界眼中的「成功」,內心卻可能離「自由」越來越遠。


所謂「成功」,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就是擁有一份好工作、高收入、穩定的地位,或者社會上的認可。這樣的成功當然不一定不好,但它有一個特點:它是別人定義出來的。你之所以覺得它「好」,是因為你從小被教導那樣的生活值得羨慕。


相反地,自由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內在的狀態。真正的自由,是你可以不再演戲、不再迎合、不再壓抑,而是活出你相信的價值、你內心深處知道對的事情。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可以忠於自己的呼召,不必成為別人期待你成為的樣子。


高中時我念的是理工科,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哥念理工科。當時他說,理工這條路比較穩、比較實用。結果才上兩個禮拜,我就後悔了——因為實在太無聊。所以申請大學時,我堅決不再走理工這條路!


回頭看,從那時候開始,每次面對「成功」與「自由」的抉擇,我幾乎總是選擇後者。

大學畢業後,我在深圳短暫地嚐到一些社會意義上的成功。電視台採訪、記者會、和政府、外企合作,甚至還被選為「深圳先生」。這一切聽起來都很厲害,但我心裡知道:那不是我。我只是演得比較像而已。


表演久了,會累。尤其是當你越成功,別人對你的期待也越高。你就越需要把自己包裝成一個你其實不是的人。久而久之,你的外表看起來光鮮,內心卻開始枯乾。


十年前,我離開了北京。昨天有朋友問我:「你為什麼要離開?」畢竟那時我同時在北京最好的大學教書,在最富有的教會牧會,還經營自己的社會企業,招聘全球最優秀的學生。我笑著說:「那時候我太不務實、太理想主義了,覺得自己碰到瓶頸,未來也不過如此吧。」現在回頭看,我真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你還想怎樣?」


但事實上,那只是部分理由。更深的原因是,我內心有一堆問題沒有答案。而當外在看起來越成功,我就越需要裝——裝得像個有自信的領袖,裝得好像知道自己在幹嘛。其實心裡是空的,是困惑的。

我最喜歡金庸的兩部作品,是《倚天屠龍記》和《笑傲江湖》,因為主角的選擇讓我感到很熟悉。他們雖然有機會走上權力巔峰,最後卻選擇了自由。


張無忌一路陰錯陽差成了明教教主,也得到了各大門派的尊敬,手上幾乎掌握了整個武林的未來。但他其實一直不太想當那個位置上的人。最後,他放下一切,帶著趙敏離開江湖,選擇做回普通人,過簡單的生活。

令狐冲也一樣。他原本是華山派的高材生,後來更是被各方勢力看重,有機會當掌門、做武林盟主。但他看得太清楚了:那些位置、那些權力,會讓人失去自己。他寧願和任盈盈一起隱居,不問江湖是非,只想彈琴喝酒,過自己想要的日子。


他們的選擇不是退縮,而是忠於內心。他們不想成為別人期待的那種人,而是選擇成為自己。

今天下午,我回顧了自己曾回答過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不需要為錢工作,你會做什麼?」我赫然發現,現在我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當時我說我「會做的事」。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在高雄的教會已經待了十年。老實說,我知道在這裡我不會「成功」——至少不是那種教會界或社會認定的成功。但在這裡,我可以做我自己,或者更準確地說,做神要我做的事,成為祂要我成為的人


成功,好像一條高速公路,很多人拼命往前衝。但自由,是一條只容得下一個人走的小徑。路上安靜、孤單,沒有人為你喝采。但這條路,會帶你回到自己的內心


成功問你:「你能做什麼?」

自由問你:「你是誰?」


我不是說成功不好。努力、責任、貢獻都很重要。但如果成功的代價是你失去了自己,那這樣的成功就值得懷疑。

自由不是放棄,而是選擇一種更誠實、更貼近本心的活法。與其做一個讓大家羨慕的樣子,不如做一個自己不會後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