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是一位深具修辭訓練的猶太學者,也精通希臘文與羅馬世界的辯論與修辭風格。在羅馬書4:9-12中,他使用了多種修辭策略,目的是引導讀者邏輯思考、情感共鳴,並顛覆某些傳統宗教觀念。
以下是針對這段經文中保羅所使用的幾種主要修辭手法的分析:
羅馬書 4:9-12
9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嗎?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
10 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
11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
12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
一、提問法(erotesis/問答法)
範例: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嗎?」(v.9)
「亞伯拉罕的信,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v.10)
保羅透過連串提問,引導讀者進入他的思考脈絡,這是古典修辭中一種常見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法(Socratic method)」,讓人們自行得出結論。
效果:
-
強化論證的說服力
-
引發聽眾或讀者的反思與參與感
-
逐步拆解對割禮與稱義之間的誤解
二、對比法(antithesis/對比論證)
範例:
「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v.10)
「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v.11-12)
保羅巧妙使用「受割禮」與「未受割禮」的對比來顯示一個屬靈上的共通點:信心才是稱義的關鍵,而不是割禮本身。
效果:
-
幫助聽眾打破二分法的框架(猶太 vs 外邦)
-
建立出普世性福音觀的基礎
-
暗示新約信徒(尤其是外邦人)不需要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三、時序論證(chronological argument/時序邏輯)
範例:
「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v.10)
這是一種極具說服力的歷史性修辭策略。保羅用創世記的歷史事件作為依據,顯示亞伯拉罕稱義發生在割禮之前。
效果:
-
說服讀者接受亞伯拉罕的稱義與割禮無直接關聯
-
引用舊約歷史,增強神學上的正統性與權威性
-
向猶太讀者證明:信心先於律法和儀式
四、類比與象徵(symbolism & analogy)
範例:
「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v.11)
保羅將「割禮」比喻為「印證」——這裡的希臘文是 σφραγίς (sphragis),意為「印章、標記」。
這裡有兩個關鍵概念:
-
割禮是「記號」(σημεῖον):是外在的標誌
-
是信心稱義的「印證」(σφραγίς):表明內在的屬靈實況
這表明:外在的宗教行為(如割禮、洗禮)不能使人稱義,它們只是信心的外在見證。
效果:
-
割禮被轉化為信心的「證據」,而非稱義的「基礎」
-
強化信心優於儀式的神學主張
-
使用古代社會熟悉的象徵(印章)來說明屬靈真理
五、普遍化與擴展應用(inclusio/universalization)
範例:
「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v.11-12)
這是保羅常見的神學修辭技巧,即把一個原本只屬於猶太人的信仰遺產(亞伯拉罕之約),普遍化為所有信的人共享的福音應許。
效果:
-
擴展亞伯拉罕的父職角色至所有信徒
-
說明「屬靈家族」超越「肉體血統」
-
建構教會的合一基礎(猶太人與外邦人)
結論:保羅的修辭意圖
修辭技巧 | 功能與目的 |
---|---|
提問法 | 引導思考、打破預設、強化論證 |
對比法 | 明確劃分真理與錯誤、強調信心的重要性 |
時序論證 | 藉歷史事實建立神學根據 |
象徵與印證 | 將宗教儀式轉化為信心的外在見證 |
普遍化 | 建構教會的普世性、合一性與救恩的全面性 |
保羅透過這些策略,讓「因信稱義」的真理既合乎理性邏輯,又深入人心,讓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能看見福音的公義與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