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的論辯藝術——保羅如何用修辭說明因信稱義(下)

 結構總覽:

經文 主題 修辭核心
羅馬書 3:21–31 因信稱義的福音核心 律法與信心的張力、轉折、整合
加拉太書 3:1–14 信與律法的對抗 反問、歷史例證、引用與邏輯交錯
哥林多前書 1:18–31 十字架與神的智慧 對比、反諷、格言句式、高低顛倒

 第一段:羅馬書 3:21–31—- 主題:因信稱義,神義的彰顯

重點經文: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即使稱信耶穌之人的義。」(羅3:21-22)


 修辭技巧分析:

轉折修辭:”但如今”(νυνὶ δὲ)

  • 是一個神學性的時間轉折,表明舊約「律法之義」和新約「福音之義」的對比。

  • 一種「戲劇化」轉折語,製造注意力聚焦。

律法與信心的並置對比

  • 重複使用「律法 vs 信心」、「行為 vs 恩典」。

  • 對比句式加強神學主張的清晰度。

重複與強調:神的義

  • 在v.21–26中重複「神的義」五次。

  • 是神為主語的「主動義」,不是人靠自己得來。

司法修辭:稱義與贖罪

  • 使用法庭語言:「稱義」(δικαιόω)、「贖罪」(ἱλαστήριον)、「赦免」等詞。

  • 顯示神既公義又憐憫的角色:“使人稱義的,又是公義的”(v.26)

普遍化論證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v.23)
這是古代修辭中的一種「總體推論」(pan-crisis),使所有人都落入同一地位,好導入神普遍的恩典。

 


 第二段:加拉太書 3:1–14— 主題:難道你們是這樣無知嗎?信與律法的對話


 修辭技巧分析:

猛烈的反問法(rhetorical question)

「加拉太人哪,你們是無知的嗎?誰又迷惑了你們呢?」(v.1)
保羅直接挑戰聽者,激發情感與反省。

連珠提問(Socratic method)

從v.2–5連續五個問題,形式像十字架式交叉論證(chiastic logic):

  • 問:你們得聖靈,是因行律法還是因聽信福音?

  • 問:你們起初靠聖靈,如今竟靠肉身?

  • 問:你們受苦是徒然的嗎?

  • 問:神賜你們聖靈,是因信還是因律法?

這是邏輯逼近式修辭,使讀者不得不自我檢視。

引用舊約經文與詮釋

  • v.6引用創15:6(亞伯拉罕因信稱義)

  • v.10引用申命記27:26

  • v.13引用申21:23(「掛在木頭上的」)

保羅巧妙用猶太人熟悉的經文支撐新約教義,這屬於「Midrashic解釋修辭」。

對比修辭與邏輯反轉

  • 信與律法對立

  • 咒詛與祝福對立

  • 亞伯拉罕的信心 vs 律法之咒詛


 第三段:哥林多前書 1:18–31— 主題:十字架的道理,是顛覆人智慧的神的智慧


 修辭技巧分析:

對比修辭與諷刺式反諷

「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v.18)

  • 愚拙 vs 智慧、強 vs 弱、尊貴 vs 卑賤

  • 保羅使用反諷(irony),以人眼中的「愚拙」來凸顯神的智慧

反復句與格言式話語(gnomic style)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v.25)
這類話語形式短小精悍,容易記憶、傳遞,是古代修辭中用於勸說的方式。

選民的邏輯反轉

「神揀選了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v.27–28)

  • 這是用「三重遞進法(tricolon crescendo)」來加強強調。

  • 整段是神選擇方式的修辭驚奇法,用來顛覆世俗標準。

目標句式(目的論)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v.29)
清楚的目標性結語,是一種神學總結句,形成思維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