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華神院訊
引言:終末的盼望
彼得後書是使徒彼得殉道前的遺書。在書信中,他情辭迫切地寫道:「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彼後一13-15)彼得在這裡所提到的「這些事」包括許多主題,但都離不開主耶穌再次降臨的盼望。這至少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原因。
第一,當時基督徒已經開始受到羅馬帝國的逼迫。基督徒在患難中需要思想將來的盼望。在保羅寫羅馬書的年代,基督徒已經開始遭受迫害,但規模比較小。當時保羅安慰羅馬的信徒,說基督徒「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又說「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在彼得後書的年代,基督徒正開始遭受大規模的迫害,遠超過羅馬書的年代,因此彼得在遺書中最掛念的,就是指向將來的盼望,以安慰患難中的信徒。
第二個明顯的原因,就是彼得自己死期將近。很奇妙地,基督徒面對死亡時,末世的盼望經常如同近在眼前,觸手可及。十七世紀清教徒牧師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一輩子體弱多病,數次瀕臨死亡,因此他的著作有強烈的末世導向。他說自己「是個垂死之人,對垂死之人傳道」,並且勸勉信徒「不要盼望自己能夠長壽;要活得像那些垂死之人一樣,時時意識到自己明天可能就會被主接去了」。他流傳後世的成名作,書名即為《聖徒永恆的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清教徒文學家本仁約翰(John Bunyan)的鉅著《天路歷程》當中有這麼一幕,主角基督徒的朋友堅定先生(Mr. Standfast)到了約旦河邊,準備渡河。約旦河象徵死亡。堅定先生說:「這條河對許多人來說是恐怖的;的確,想到它的時候,我也經常會害怕……。這裡的河水對於舌頭是如此苦澀,對於肚腹如此冰冷;但當我想到我所要去的地方,以及彼岸等候我的眾聖徒,這念頭就像炙熱的火碳放在我的心中。」基督徒面對死亡時所活出的盼望,的確無比榮耀。主耶穌此時已經指示彼得,他殉道的日子將近,因此那榮耀的盼望也向彼得迫近,以致他如此迫切地與信徒分享這盼望,以堅固患難中的信徒。
聖子再臨的威榮
彼得說:「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祂的威榮。」問題是,彼得什麼時候見過基督屬天的榮耀呢?約翰被放逐到拔摩群島時,在異象中見過主耶穌升天後的威榮。彼得在地上時,固然見過復活的主耶穌,但似乎主耶穌在升天之前,都仍未完全彰顯祂那使聖潔的老約翰撲倒在地、幾乎要死的威榮。而彼得在地上跟隨主耶穌的年日,聖子的威榮都被奴僕的形狀、人的樣式隱藏起來。彼得什麼時候見過聖子的威榮呢?
基督在地上的時候,曾一度向彼得彰顯屬天的威榮,就是在登山變像的時候。彼得說:「祂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祂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後一17-18)馬太福音十六章結尾,耶穌說:「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有嚐過死味以前,必要看著人子帶著祂的國降臨」。到了十七章,耶穌就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上了高山,讓他們看見人子帶著祂的國降臨的樣式。那裡記載,「耶穌在他們面前改變了形像,臉好像太陽一樣照耀,衣服潔白如光。忽然,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跟耶穌談話。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彼得還說話的時候,有一朵明亮的雲彩籠罩他們,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耶穌用卑微的形狀隱藏祂的榮耀、用十字架的羞辱隱藏聖子的威榮,完全出於祂的主權。祂隨時可以變回威榮的樣式,但為了使卑微的罪人能與祂同得榮耀,祂甘願走上各各他。
馬太福音十七章與二十七章提到了兩座山──變像山及各各他山。我的朋友Mark Jones在他的新書《認識基督》(Knowing Christ)當中解釋了這兩座山的平行對比,即基督威榮與降卑之間的對比。不過,我們可以先從摩西及另一座山講起。當年在西乃山上,摩西求見神的面,但耶和華告訴他:「你不能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罪人不能承受上帝臉面的榮光,見的日子必定死,就連摩西這偉大的聖徒也不例外。因此耶和華的榮耀在摩西面前經過的時候,祂把摩西放在磐石穴中,用手遮掩洞穴的口,等祂經過後再把手收回,讓摩西可以透過那小孔窺探耶和華的後背(參出卅三章)。
摩西活著的時候求見耶和華的面,但他的禱告沒有蒙應允。後來摩西在主裡安息了,沈睡了一千幾百年,突然有一天被神召喚回地上。他在西乃山上所求的,在變像山上蒙應允了,得以在道成肉身的人子臉上看見聖子上帝威榮的面。彼得被耶穌帶到山上,也得以見到聖子的威榮。
我們注意到變像山與各各他山的對比。在變像山上,耶穌的「衣服潔白如光」;在各各他山上,耶穌赤身露體,祂的裡衣外衣都被兵丁撕碎,拈鬮分掉了。在變像山上,耶穌有摩西及以利亞隨侍左右,與祂說話;在各各他山上,在耶穌左右釘著兩個強盜,用惡毒的話譏笑祂,直到其中一個強盜不知如何悔改了,求基督得國降臨的時候記念他。在變像山上,父神用慈愛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在各各他山上,「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賽五十三10)。
這兩座山之間還有一個對比,深深烙印在彼得的心上。在變像山上,彼得曾說「我們在這裡真好」;在各各他山上,彼得卻不見蹤影,好像是在說:「我不在這裡真好!」當初彼得信誓旦旦對主說:「就是別人都不認,我總不能不認。」但雞叫以先,彼得果真三次不認主;在各各他山上,約翰仍陪著主耶穌,彼得卻不見蹤影。
但我們的主真是滿有恩典。祂復活以後,彼得怎樣三次不認主,主就三次引導彼得說:「主,我愛!」耶穌也肯定了彼得的愛。約翰記載,耶穌對彼得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彼得)說:『你跟從我吧!』」
彼得再次跟從了耶穌,成為飽經憂患的使徒,過了三十年,耶穌指示彼得,說他殉道的日子近了。根據教會傳統相傳,彼得乃是頭下腳上倒釘十字架而死。這次彼得沒有說「我不在這裡真好」。現在對彼得而言,能夠死在十字架上真是「好得無比」(正如保羅所言:參腓一23)。在患難當中、在死亡面前,彼得想起當年變像山上基督彰顯的威榮,想起當年怎樣感到「在這裡真好」,現在他也迫不及待想要走過十字架的道路,等候「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再次得見聖子的威榮。
基督晨星
彼得在17-18節追憶基督在變像山上所彰顯的威榮之後,在19節寫道:「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這節經文的第一句話還可以有兩種翻譯:「我們並有先知絕對確切的話語」,或「我們使先知的話更確切」。總而言之,彼得要告訴我們,他現在追憶登山變像的經歷,以及現在對我們陳述的盼望,是神在古時就已經藉著先知曉喻的列祖的。先知的預言「如燈照在暗處」。
問題是,舊約有那麼多關於基督的預言,彼得是指哪一段呢?他說:「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新譯本在這裡翻譯得比較清楚:「你們要特別注意它(注意先知這話),好像注意照在暗處的明燈,直到天將破曉,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這裡用「晨星」來暗喻基督的再臨;啟示錄也用「晨星」暗喻基督。
舊約聖經有哪些經文用「晨星」來預言基督呢?其實並不多,比較確定的一共有兩處。其中一處在民數記二十四章17節:「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但這段預言跟基督的再臨沒有關係。
彼得後書既然是在陳述末世的盼望,那麼提到舊約預言,很可能就是出自舊約的末世文學。「那時,保佑你本國之民的天使長米迦勒必站起來,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你本國的民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但十二1-3)
但以理提到了末世的艱難,而彼得後書的寫作處境,正是基督的國度在這世上受逼迫的年代。但以理書十一章預言了許多地上君王的爭戰,在歷史上都應驗了,其中有馬其頓、羅馬等,但最後一段,也就是36節到十二章3節這段,但以理提到了一個「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神明」的君王。關於這位君王的預言,在歷史上到現在還沒有實現,而從這段描述看來,這個邪惡的王就是末世的敵基督。從彼得的時代一直到今天,這仇敵不斷攻擊基督的國度,迫害基督的子民。但以理所領受的預言告訴我們,在基督的民中,在有形可見的教會、有麥子有稗子的教會中,凡名字「錄在冊上的」,也就是蒙神揀選的,
「必得拯救」。到了末後,死人要復活,「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到了那日,我們必與基督同得榮耀。但以理說我們「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而「那使多人歸義的」基督, 「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盼望的根基:上帝話語
彼得追憶了當年登山變像時所見到的聖子威榮之後,就引用了這段舊約先知的預言,向我們印證基督降臨的時候所要顯現並且賜給我們的榮耀。他說這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似乎在暗示詩篇一百十九篇:「祢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我們的盼望是有根基的,這根基就是上帝的話語。
第20節,彼得告訴我們:「第一要緊」,或「至關緊要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基督徒經常會把自己的見解強加在經文上面,用「私意」來解經。彼得非常嚴肅地駁斥這種作法。基督徒的盼望,取決於明白、信服、遵行上帝的話語。正確地明白上帝話語,是「第一要緊」的。解經的時候,必須按照文本清楚的字義來解釋,不可以照著私意強解,因為聖經當中的話語「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聖經作者不是主觀地憑著自己的意思為基督作見證。聖經作者所寫下的每個字,不管是論到上帝或是論到歷史,都是出自聖靈的感動。有些學者聲稱,聖經當中論到上帝真理的部份,都是聖靈感動寫下的;論到歷史的部份,作者會添加自己的主見,所以聖經的歷史記載會有錯誤。這種理論令我感到匪夷所思。
聖經所啟示的一切關乎上帝的真理,都不能與歷史切割,因為上帝是在歷史當中向人顯現。創造是歷史的真理;墮落是歷史的真理;救贖是歷史的真理。末世的盼望是救恩歷史的大結局。就連上帝的三位一體都是藉著祂在歷史中的工作向我們啟示出來;上帝永恆的揀選是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裡向我們顯明。聖經沒有任何啟示的真理可以跟歷史切割。如果聖經關於歷史的記載有誤,那麼聖經當中關於上帝的論述也必然有誤,那麼人們就可以不受上帝話語約束,「隨著私意解說」聖經。
為了確定聖徒的盼望有堅定的根基,建立在上帝話語之上,而不是出於一己的私意,彼得告訴我們,聖經的話語「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惟有如此,上帝的話語才有可能在這艱難的末世當中作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直到基督降臨的威榮向我們顯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