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末世論(三)新天新地的盼望(彼後3:1-18)—-曾劭愷老師

華神院訊2016/05

在上一篇短文中我們看到,彼得後書第一章的結尾警戒信徒不可用私意解經。上帝的話語不容添加、刪減,不容斷章取義。到了第二章,彼得用了他這部遺書三分之一的內容來警戒教會,要杜絕不信從上帝話語的異端。現在來到第三章,彼得在1-2節說:「親愛的弟兄啊,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這兩封都是提醒你們,激發你們誠實的心,叫你們記念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在這裡,彼得把舊約先知與新約使徒放在同樣的地位,顯示使徒書信具有上帝話語的權柄。彼得告訴我們這是他所寫的第二封信,而第一封信當然就是彼得前書。彼得告訴我們,這兩卷書的目的都是要我們把先知、使徒所寫下的話語牢牢放在心中。
彼得後書的交叉結構
他在三章寫道:「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三3-4)同樣修辭出現在一章20節:「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現在他又重複一遍「第一要緊的」這個修辭,也就是「至關緊要」的意思。在第一章,彼得首先提出基督降臨的盼望,然後將「第一要緊的,該知道…」這修辭放在結尾,提出聖經都是上帝的話語;在第二章,彼得轉而討論異端與假先知的威脅;到了第三章,彼得先提出聖經都是上帝話語,然後使用了這個「第一要緊」的修辭,接著提出基督降臨的盼望。在此我們看見,彼得後書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交叉結構:

盼望
→第一要緊的
→神的話語
→杜絕異端
←神的話語
←第一要緊的
←盼望
這交叉結構乃是以「杜絕異端」為核心。到了整卷書的尾聲,彼得在結論中再次提醒眾信徒:「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
(三17)我們看見,彼得後書的目的是要堅固信徒對主耶穌降臨的盼望,而為了達到這目的,彼得特別強調杜絕異端。
彼得後書的交叉結構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所謂的「三明治原則」。這是人際溝通當中很重要的原則。當我們要對任何人提出批評、勸戒,或警告時,我們要知道,對方聽到這種負面言語一定會不舒服。我們的目的是要對方接受勸告,而如果要達到這目的,就要使用所謂的「三明治原則」,用正面的言語把負面的言語夾起來,好像兩片麵包夾一片火腿那樣。彼得後書一、三章都是在講盼望,把中間關於異端的警告給夾起來,讓信徒比較容易接受。
這種交叉結構還有第三個作用。彼得後書以盼望為開始、以盼望為結束。出發點以及目的地都是基督降臨的盼望。彼得後書誠然是一卷盼望的書信。

「故意忘記」的荒謬
第一章告訴我們,神的話語是至關緊要的。之所以至關緊要,乃是因為神的話語使我們能夠回應這些譏誚我們的人。他們不隨從神的話語,隨從私慾,「譏誚說: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這些人不相信主耶穌再臨的應許,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從古時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基督教的末世論在西方思想、世界文明當中造成了非常關鍵的影響。在過去,所有人類文明對歷史的理解,都認為歷史乃原地打轉,同樣的事情不斷重複、日光底下沒有新事。但基督教的末世論讓人類文明對歷史有了新的認知,發現歷史有目的,正朝著一個結局在前進,就是彼得前書所說的「萬物的結局」或「萬物的目標」。
基督教的末世論所帶來的史觀,讓人類有了「進步」的思想。中國文明在受到這種歷史觀的影響之前,從來沒有想過人類可以進步。儒家思想是「向後看」的思想,總是在追憶三皇五帝的黃金時代,試圖重複那黃金時代。中國歷史每次革命、改朝換代,其實都不是為了進步。一直到國父革命,引進了西方思想,中國人才發現原來社會可以進步,從封建變民主、從迷信變成科學。但非常可惜的是,中國人的信仰沒有從多神論變成三一神論──但這是題外話了。
我們的重點是,基督教的末世論在人類文明當中帶來了非常重要的突破,就是「歷史進程」的概念。從某個角度說,在歷史的進程當中,世界愈來愈進步;從另一個角度說,世界愈來愈敗壞。世界正走向滅亡,也正走向榮耀。審判的日子有公義的冠冕,也有忿怒的烈火。不論如何,歷史並不是原地踏步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居然還有人說「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對許多所謂的後現代主義者來說,其實古代跟現代並沒有本質的差別。因此他們譏笑基督徒:「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裡呢?」彼得說:「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或許二十世紀前期的人們還可以聲稱:「科學定律告訴我們,能量和物質不能憑空被造出來或被消滅,所以宇宙是永恆自存的,不是上帝造出來的。」但現在科學家相信宇宙在大爆炸的時候從無變有,在這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沒有能量、什麼都沒有。
但提出這理論的科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居然說他「覺得」宇宙從無變成有是自然發生的,不是上帝造的。彼得說:「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霍金連外星人都相信,就是不相信有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神。
羅馬書第一章告訴我們:「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彼得與保羅相互呼應,寫道:「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彼得在這裡講的是挪亞的時代,上帝用洪水消滅了故意不認識神的邪惡世界。當時耶和華與挪亞立約,再也不用洪水消滅世界。洪水之後,天地還是憑著上帝起初造物的旨意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


選民人人得救
8-9節:「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這段話是對主內「親愛的弟兄」說的,也就是神所揀選的人。主的旨意是要蒙揀選的人都悔改。祂所揀選的,不會有一人沈淪。祂所揀選、所愛的,就必愛到底、拯救到底,不會半途而廢。為了拯救所有祂在創世以先就揀選的人,那位看千年如一日的主就忍耐等候,沒有立即降臨、審判世界。祂不是在耽延,乃是寬容忍耐,要拯救祂所揀選的每個人。「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三10)「像賊一樣」,意思就是我們不知道這日子什麼時候來到;這日子的到來令世界措手不及。因此,我們不要把上帝的忍耐視為理所當然。

終末的烈火試煉
「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節經文似乎是在說天地都要被徹底毀滅、廢去。但我們要來看原文是什麼意思。這裡講的「廢去」,原文是parerchomai,意思是「過渡」、「過去」,不是不復存在、被消滅,而是像毛毛蟲變蝴蝶那樣。毛毛蟲過去了,過渡成為蝴蝶。這段經文講的「被烈火銷化」,原文kausóomai並沒有「焚毀」的意思,而是被放在火裡面燒。這節經文最後講到「燒盡」,原文並沒有這個字。原文動詞原型是heuriskō,意思是「經過試驗觀察而被發現、被揭開」。所以,末日的烈火燃燒這個世界,並不是要燒毀、燒盡。這是試煉的火,要發現、揭開「地和其上的物」的真相。11節說「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這裡「銷化」的原文lúō最直接的意思是「解開、釋放、鬆綁、溶解」,引伸出來的意思是「暴力地摧殘」,但並不是徹底毀滅、使之徹底消失的意思。
12節說「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這裡原文的意思就讓我們徹底明白彼得這一整段經文在說什麼了。「火燒」的原文原型是puróō,是指用極熱的烈火把一個東西熱透;「銷化」的原文跟11節的「銷化」不是同一個字。12節後半段說「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融化」的原文tēkō是指固體的物質融化成為液體。彼得這整段經文當中所要表達的概念非常清楚:基督降臨的日子,這世界會被放進煉金的火窯當中,一切雜質都會被燒掉,但真金不怕火煉,神所揀選、分別為聖的要被煉成精金。彼得在這裡呼應了撒迦利亞十三9的預言,那段經文記載耶和華的話:「(我要熬煉我的選民)如熬煉銀子;試煉他們,如試煉金子。他們必求告我的名,我必應允他們。我要說:這是我的子民。他們也要說:耶和華是我們的神。」
貫穿整本聖經的恩典之約是個帶著條件的應許,那條件就是我們要聖潔,因為神是聖潔的;那應許就是神要作我們的神,我們要作祂的子民。末日的烈火能夠煉淨世界、煉淨地上的教會,使教會全然成聖。彼得在11-12節說,上帝既要如此煉淨這世界,「你們為人(就)該當(如此)聖潔,(如此)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
這烈火的試煉可能是指真正物質的火,但也可暗喻上帝那烈火般的公義審判。申命記四24說:「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希伯來書十二29,作者預言了末日天地都要被震動,又宣告我們已經「得了不能震動的國」,然後就說道「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上帝不需要用火來融化世界。祂兒子在榮耀當中降臨,比億萬顆核子彈的烈火更為炙熱;有形質的,皆無法承受,除非有祂自己寶血的遮蓋。


新天新地的盼望
彼得說,基督降臨的日子有公義烈火的試煉,但他在13節告訴我們,不要因此而懼怕,因為我們有新天新地的盼望:「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這裡提到「新天新地」,原文的「新」是kainos。希臘文還有另一個字,可以翻譯成「新」,就是neos。Neos的意思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被造出來,像一棟新房子從平地蓋起來。但彼得後書及啟示錄提到「新天新地」時,用的是kainos,指「煥然一新」,如同老舊的房子被翻新。
假如上帝創造了天地,看見天地墮落敗壞,就毀滅祂所造的天地,重新造出另一個天地,這樣的上帝算什麼?這種無能的假神不是聖經所啟示的神。我們的全能父神將要把舊的天地徹底改造成「新天新地」,完成祂起初創造天地的旨意與目的,也就是第5節所說的「神的命(旨意)」(『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以及第7節所說的,「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到基督再臨的日子才要過去,變成新天新地。
如果天地不是都要消失,而是都要改變,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地上所作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一方面,我們在這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不屬於這世界;但另一方面,這是天父世界,祂要重新收回一切本來就屬於祂的。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天地,將來要成為新天新地,所以我們在這天地當中,沒有一處不是我們的家。因此我們不會為了追求永恆的家,就輕看地上的家。我們不會為了永生,就忽略今生。所以彼得在14節勸勉我們:「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在恩典與知識上長進

彼得接著在15節寫道:「並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我們在這一系列短文中多次看見彼得與保羅的教導如何相互印證。彼得與保羅都是以主耶穌恆久忍耐的愛為我們得救的因由。
在這裡,彼得為保羅作見證,說他的書信都是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的,也就是從聖靈來的智慧。
這些書信當中有難明白的地方,如果讀不懂,就謙卑承認自己不懂。教會歷史上,就連最偉大的神學家也有讀不懂的經文。加爾文這位偉大的神學家為幾乎整本聖經寫了註釋書,但他說自己實在讀不懂啟示錄,因此不敢寫啟示錄註釋。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的信心乃建立在我們所明白的啟示上。如果讀不懂的經文還要強解,無非等同用私意解釋上帝的話語,將上帝塑造成我們自己心目中的樣式。彼得說,這樣強解聖經,「就自取沈淪。」
到了17節,彼得仍不忘提醒信徒杜絕異端:「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彼得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既然已經預先知道主耶穌降臨的事,就當防備異端的誘惑,以免跌倒。在第二章當中,彼得用了整章的篇幅講述異端的謬誤。但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真的,那麼就無法防備謊言。這如同分辨偽鈔的專家不會光研究假鈔;如果不知道真鈔長什麼樣子,那麼就算研究了一千萬種假鈔,如果出現了第一千萬零一種,這專家無從得知是真是假。所以彼得說,「我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我們預先知道了關於基督再臨的真理──我們就可以防備異端的錯謬與謊言了。因此,我們務必要追求認識基督,並且更認識祂。
彼得在18節說:「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得後書第一章一開始就提到了「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而使徒在結尾又勸勉我們在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認識上有長進」。誠然,我們的盼望全然建立在因信認識主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