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末世論(一)萬物的結局(彼前四7-19)—曾劭愷老師

 

2015/11華神院訊

審判的日子、萬物的結局
在彼得前書四1-18當中,使徒暗示了基督在末日的時候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根據馬太與路加的記載,耶穌曾數次提到「審判的日子」(例:太十15)。約翰提及審判日時告訴我們:「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約壹四17)。羅馬書二5也提到上帝「公義審判的日子」。彼得自己在後書二9 說:「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脫離試探,把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等候審判的日子。」審判之日是新約末世論的重要主題:有一日基督將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而彼得前書四19告訴我們,審判日乃是「萬物的結局」。
此處中文翻譯成「結局」,讓人聯想到「末日」:我們可能以為,在這一天之後,一切都結束、消失、毀滅,不復存在了。但原文的「結局」並不是這樣的意思。彼得在這裡用的詞是 telos,乃「目的」、「目標」的意思。這種結局並不是單純的「結束」,而是「完成目的」,如同馬拉松選手跑完整個賽程,到達終點。
保羅曾說自己「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四7-8)。這裡讓我們看見,保羅在地上跑天路,不是漫無目的到處亂跑,而是像賽跑選手一樣,「朝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4)。這獎賞就是在審判之日得著那為他存留的公義冠冕。
我們看見,保羅在地上已經打了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這是保羅殉道前寫給提摩太的遺言,而他並沒有說自己死後馬上就會得著公義的冠冕。那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直到審判之日才賜給他,也賜給我們以及歷世歷代的眾聖徒。
彼得前書四19告訴我們,這審判之日就是「萬物的終點」、「標竿」、「目的」。因此,這結局並非萬物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彼得後書三章說「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這就是萬物的新開始。啟示錄也以「新天新地」作為歷史的大結局,而這結局乃是新的開始: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天地得更新
但這新的開始,難道不是上帝毀滅舊有的萬物,終結歷史,再創造出新天新地嗎?彼得與約翰宣告「新天新地」的盼望時,他們選擇的詞彙非常精準。希臘文有兩個字可以翻譯成「新」:neos 及 kainos。Neos是指本來不存在的東西被造出來,像一棟新房子從平地蓋起。但彼得與約翰講到「新天新地」的時候,用的是kainos,是「煥然一新」的意思,如同日本電視節目「全能改造王」當中那些破舊不堪的老宅在設計師、建築師的精心規劃下被翻新。在這節目裡,老宅並不會遭到拆毀。設計師、建築師總是盡量保持房子原有的結構與特色,同時又將舊宅徹底刷新。他們會將屋主對老房子的一些美好記憶放回改造後的房子,讓屋主在其中既感到截然不同、煥然一新,卻又覺得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家,而不是進入陌生的屋子。墮落的人類用他們無法徹底發揮的造物主形象創造房屋、改造房屋時,尚且能夠彰顯如此奇妙的能力,被譽為「全能改造王」,更何況是我們的上帝呢?我們的造物主才是名符其實的「全能改造王」。
假如上帝創造了天地,看見天地墮落敗壞,就毀滅祂所造的天地,重新造出另一個天地,這樣的上帝算什麼?這種無能的假神不是在聖經的救恩歷史中向我們自我啟示的全能上帝。
彼得與約翰向我們宣告「新天新地」的盼望時,用了kainos 這個字告訴我們,起初神所造的天地與將來的新天新地乃是同一個天地,徹底改造翻新。上帝的創造之工並不是在六日之後就停止了;祂不斷地繼續創造(即創造論當中的creatio continua),將天地造成新天新地,才達到創造之工的結局,也就是彼得所說的「萬物的結局」。所以聖經以「起初神創造天地」為始,並於終末之處對我們宣告「新天新地」的盼望。
或許有人會問:「但耶穌不是說『天地都要廢去』嗎?為什麼又說神不會毀掉祂原來所造的天地?」原來,「廢去」的原文是parerchomai,翻譯成「廢去」並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字的意思其實是「過度」(to pass over、to pass away)。英文說一個人「過世」的時候,會用「passed away」來表達,意思是說此人已經離開這地方,過度到另一個地方,而不是說這個人不復存在了。所以這段經文應該翻譯成「天地都要過去」,而這種「過去」的原文沒有「消失」、「毀滅」的意思。「過去」或「廢去」,就好比毛毛蟲變成蝴蝶。醜陋的毛毛蟲過去了,不再有了,改變了,一切都成了新的了。但牠沒有消失、毀滅;牠乃是蛻變成了美麗的蝴蝶。哥林多前書十五51-52:「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或許又有人會問:「彼得自己在彼得後書三章那裡不是說在『主的日子』來到的時候,『天必有大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質都燒盡了』嗎?怎麼又說上帝不會毀滅原來的天地呢?」本系列第三篇文章會解釋這段經文。簡言之,彼得後書第三章是以煉金的火窯比喻「主的日子」。
金礦在火窯中並不會被毀滅,只會被煉淨。其實關於彼得後書所提到的烈火,在彼得前書四12已經提到了:「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這裡提到「火煉的試驗」,原文只有一個字,purosis,原本是指金屬的煉淨。彼得後書所提到的烈火,其實也是以煉金的過程作為喻意。烈火的目的不在於毀滅,而在於煉淨。


今世光陰的意義
假如「萬物的結局」乃是天地萬物的毀滅消失,那麼就像保羅所講的,「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十五32)。但保羅說這種想法乃是「自欺」。「萬物的結局」乃是天地藉由上帝末後的審判所得到的煉淨與更新,而這就代表,現有的天地當中,一切都是有意義、有目的的。整個歷史都朝著那一日在前進,有一部份走向滅亡,而存留下來的就是最純粹的精金。因此,我們在地上作客寄居的日子如何度過,乃是至關重要的。清教徒牧師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曾說:「我在永恆中的光景,取決於今世的光陰」(‘This is the time on which my endless life dependeth’)。
因此,彼得沒有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最後四個字「謹慎自守」乃是彼得前書核心立論(propositio)當中的關鍵:「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將要帶給你們的恩」(一13)。到了第四章,彼得就用「萬物的結局」來解釋何為「將要帶給我們的恩」,又用這真理來證明我們的確應該「謹慎自守」。
彼得前書四7原文的意思是:「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要謹慎自守,並且帶著清醒的理智進入禱告當中」,或是「謹慎自守,並且帶著清醒的理智,以致你們可以禱告」。禱告是基督徒的特權,在基督裡靠著聖靈稱主耶穌的父神為我們在天上的父。廣義而言,禱告就是聖徒在基督裡靠著聖靈與三位一體上帝的聯合與互通;禱告乃是一種行動,活出聖徒與上帝的關係。如果我們不謹慎自守,帶著清醒的理智,追求聖潔,經常認罪悔改;如果我們放縱肉體的情慾,那麼我們就無法禱告。我們與神的關係會受到阻礙。
這種阻礙的來源之一,彼得稍早也有提到,即丈夫不按情理(原文意思是不按屬靈的『知識』)與妻子同住。就算是為了傳福音,若不按神的旨意與妻子同住,禱告就會有阻礙。這是彼得前書三7明明告訴我們的。如果我們盼望將來在天上的羔羊婚宴,我們就必須按著神的旨意愛我們在地上的妻子、丈夫、家人、朋友、鄰舍。
因此彼得接著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然後彼得告訴我們:「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這裡彼得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教導相互印證,告訴我們,上帝在祂家中賜下百般恩賜,但最大的恩賜就是愛。一切的恩賜都是為了愛而賜下的,叫我們在愛中用這些恩賜彼此服事。

若要作好神的管家,不只需要把我們各人所得的恩賜盡一切努力發揮到極致。若我們發揮恩賜,不是為了服事弟兄姊妹,就不能被神稱為忠心良善的僕人。
保羅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上帝賜下百般恩賜,是要我們用恩賜彼此服事。
有名的牧師可以開大佈道會,上電視講道,但如果是為了自己,那麼他就不是上帝恩賜的好管家。但我們如果有服事人的恩賜,不論是準備教會愛宴、探訪教會長者、洗碗、掃地,或者一些別人看不見的事奉,或者用自己的職業服事社會上的臨社,而且我們作這些是出於愛鄰舍、愛弟兄,那麼我們就能得到父神的尊重。主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祂又說,當我們顧念弟兄中最小的一位時,就是在服事祂。得到父神的尊重──何等尊榮!
我們是否得著神的稱讚,首先取決於我們的動機是否出於愛神愛人。但單有良善的動機也不夠。我們發揮恩賜時,若歸榮耀於神,就必須照著神所喜悅的旨意來發揮恩賜。因此彼得接著就說:「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苦難與榮耀:與主聯合
接著彼得又回到「萬物的結局」以及「審判」的主題:「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四12)。我們若與基督一同受苦,就證明我們已經與基督聯合,而祂復活所得的榮耀也必要顯在我們身上。
所以彼得說,我們在火煉的試驗中要喜樂:不是以試煉本身本身為樂,而是因這試煉證明我們在苦難的形狀上與主聯合。因此雅各說:「你們就是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保羅說:「如果我們和基督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因此彼得接著說:「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這裡講到聖靈「常住」在我們身上,原文anapau的意思是「停留、安息」,也就是聖靈不會一下進來、一下離去。這是一種恆常的居住。羅馬書第八章提到聖靈,稱祂為「神的靈」,又稱祂為「基督的靈」,彼得前一11也稱聖靈為「基督的靈」。基督住在我們裡面,我們也常在基督裡,我們與基督如此的聯合,乃是因有基督的靈在我們裡面,使我們聯於基督。而加拉太書五章告訴我們,我們既然藉著聖靈得以有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使活著的不再是我,那麼基督的靈在我們裡面就必與情慾相爭,使我們成為聖潔。所以彼得提到聖靈的內住之後,立刻接著教導:「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基督徒犯法犯罪而受到制裁,乃是「活該」,不是為主受苦。彼得說,我們中間不可有任何人這樣子。然而,如果真的是為了作基督徒、跟隨基督而受苦,那麼就「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基督徒的名份)歸榮耀給神」。
為什麼呢?「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四17)。神的家就是教會。上帝的審判乃是煉淨世界的火,這烈火要先來煉淨神的教會,因為教會裡面有麥子,也有稗子。教會當中一切不純淨的雜質到了那天都要被神的審判銷燬。那些混進教會的今世之子、教會中那些沒有因信與基督聯合而成為聖潔的人、那些自以為義而不信靠基督的義的人、那些活得好像上帝不存在的人、那些作惡以成善的人,到審判的日子都將遭到驅逐。上帝用烈火來煉淨、更新天地的過程,乃是從教會開始的。彼得接著說:「若是先從我們起首,那不信從神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
「萬物的結局」對神的兒女來說,是在審判的日子得著公義的冠冕;但對「那不信從神福音的人」來說,同樣的審判卻是截然不同的結局。接下來彼得引用箴言十一31:「若是義人僅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原文的意思是:「若義人得救尚且如此困難,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彼得的意思是,就連義人(因信稱義的人)要在「萬物的結局」當中得救都必須通過「火煉的試驗」,那麼不信從神福音的人的結局實在不堪設想。
最後,彼得就在此處為他這封書信的主文作了一段簡潔有力的總結:「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他們那信實的造物主。」這裡提到神的旨意。聖經提及神的「旨意」,可以分為「隱藏的旨意」及「顯明的旨意」(見申廿九29)。神在創世以先就計劃好歷史上的每件事,也掌管著歷史上的每一天,正如「我知誰掌管明天」這首詩歌所言。然而,這首詩歌開宗明義坦承:「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我們不知明日將如何,因為神將祂關乎明天、關乎未來的旨意向我隱藏起來。我們不需要知道,也不應該探究關於明天的事,因為基督徒的信心就是雖不知明天將如何,卻知道誰掌管明天,於是如彼得所言,「將自己靈魂交與他們那信實的造物主」,知道自己乃是照著神在基督裡所顯明的旨意在地上受苦,並且知道神顯明的旨意是要我們行善。
我們不知明天將如何。或許審判之日就在明天。主再來的日子沒人知道,但我們知道主必快來,我們的心也深願祂來。我們曉得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是否如待嫁的童女,預備好自己,等候新郎到來呢?或者我們吃喝玩樂,以為自己若得著永生,就可在今生虛度光陰?